《爱尔兰人》:豆瓣9.1,马丁·斯科塞斯反传统的黑帮巨作!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在新好莱坞导演里,很少有人会像马丁·斯科塞斯一样,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导演生涯中,不断地保持高产又高质的影片输出。

  马丁·斯科塞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美学艺术,深刻地批判着社会秩序,揭露着人性的弱点。他的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影像艺术,而且还是一种较为彻底地对社会对人性的反思。

  最近,年逾八十的他携新片《爱尔兰人》,带领着和其差不多年纪的三位老牌影帝,又重新走进了观众视野。

  实际电影在还未上映之前,就已经备受关注。这除了可能是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最后一部作品外,电影的演员阵容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影片有三大主演,分别是罗伯特·德尼罗、乔·佩西、阿尔·帕西诺,作为一部电影来讲,这完全可以算是最顶级的演员配置了。

  三位演员虽然曾多次和马丁·斯科塞斯合作过,尤其是罗伯特·德尼罗,说他是导演早期御用男演员也不为过。但这三人同时出演一部电影,还是首次。这样的演员阵容,以目前三位演员的年纪来看,很难再有下一次。

  另外,就是马丁·斯科塞斯早前那番“漫威电影不是电影”的言论,把他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有人批评其如此言论,实在有失大导演的水准,更有人指责他是为自己新片造势。

  但不管外界如何评论,从他的新作《爱尔兰人》口碑就可以看出,马丁·斯科塞斯依然是那个马丁·斯科塞斯。是所有电影人,都需要敬仰和超越的高山。

  黑帮片,向来是马丁·斯科塞斯钟爱的拿手好戏。但在《爱尔兰人》电影里,马丁·斯科塞斯却以一种朴素、简单的镜头语言(毫不酷炫的视听技巧),和近乎纪录片式的“直白”剧情,向我们展示了一部时长210分钟的非传统黑帮电影。从电影时长,和电影剧情来看,毫无疑问,这是史诗级的作品。

  接下来,我们就对这影片进行解析。

  看懂这部电影,先从它的叙事方式和黑帮背景开始。

  01.叙事方式

  电影采用的叙事方式,是三线叙事。

  伴随着一组在疗养院的手持长镜头,影片拉开了序幕。伴随着晃动的镜头,年老时的主角弗兰克(德尼罗饰演)开始登场,并向别人讲述他过去刷房子的故事。这时候日期,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

  这个是影片的第一条叙事。

  第二条叙事是在年老的弗兰克回忆中,他和黑帮头目,也是其人生导师的罗素携各自妻子开车去底特律参加婚礼。在路经一个加油站时,发现这是多年前两人第一次相遇的地方,于是回忆中的回忆,即影片的第三条叙事出现,时间为七十年代。

  加油站,是第二条叙事和第三条叙事交合的点,然后这两条叙事在电影里是同时进行的。

  第三条叙事,是中年的弗兰克回忆自己年轻时,是如何从普通的卡车司机,一步步发展成为黑帮杀手。后面又是怎么变为工会主席吉米·霍法的贴身保镖,并成为他最信任的“家人”。

  在第二条叙事中,车子快要到达底特律。以及第三条叙事里,弗兰克获得工会荣誉之后。弗兰克打给吉米的一通电话,让两条叙事合并为一条。最后弗兰克枪杀了吉米,又和罗素在底特律参加了婚礼。弗兰克入狱又出狱,所有叙事线才都并入了第一条。

  马丁·斯科塞斯运用三线叙事,将一个时间跨度非常大,而且人物出场又非常多的小说,完美地用电影呈现出来了。剧情还丝毫不显得冗长,反倒更为紧凑、明了。

  02.黑帮与工会的关系

  相信有些影迷看了电影后,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罗素背后的黑帮势力,会杀死吉米这个前工会主席。黑帮与工会这二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50年代到70年代,是美国工会发展的高光时刻。那时候工会掌握着大批工人的退休金,而黑帮因为身份限制,无法向政府申请贷款。为此,双方就建立了长期的互惠关系。

  也就是工会私底下提供大额贷款给黑帮,让黑帮用于建设赌场(拉斯维加斯赌场就是这么来的)。而黑帮则为工会在处理政府与企业冲突时,提供武力保障。

  另外,工会与工会之间,也存在抢夺会员的争斗。像影片中弗兰克刚到吉米身边做保镖,放火烧掉出租车,就属于工会间的冲突。而这种暴力争夺,就是通过黑帮去实行的。

  电影里,吉米通过黑帮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工会势力。但因为自己入狱,工会却反被黑帮势力渗透。为了重新夺回工会主席,吉米不仅将工会与黑帮私底下的贷款交易公之于众。更重要的是,他扬言上台后要撤回所有的黑帮贷款。

  吉米的一系列高调行为,严重损害了黑帮利益,这才是为什么最后他会被帮派杀害的真正原因。

  这是一部反传统的黑帮电影,严格上说,更像是黑帮的谢幕之作。

  和以往马丁·斯科塞斯的黑帮电影相比,《爱尔兰人》显得更为冷静和克制,影片也不再以审视与批判的角度,去考量人性和社会顽疾。而是选择放弃主观性,以第三者即旁观的身份,用一种纪录片式的诚恳在陈述这个黑帮故事。

  很显然,这是一部反传统的黑帮电影。它的非典型性,除了上述方面,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对暴力的消解

  血腥与暴力一直是黑帮电影的重要构成元素,尤其是暴力,又自成另类的美学艺术即暴力美学。在马丁·斯科塞斯早期的黑帮电影里(如《好家伙》),暴力是他着重渲染的内容,也是影片最主要的看点之一。但在《爱尔兰人》这部电影中,导演却刻意的对暴力进行了消解。

  首先要说的就是电影中开头出现的那一场经典刺杀;如果按往常的黑帮片套路,镜头应该给遇刺的黑帮头目一个被杀特写,详情可以参考科波拉的《教父》结尾麦克复仇。

  但这次马丁·斯科塞斯却没有这样做,他选择用色彩斑斓的鲜花特写象征了生命,又用黑白的尸体来意指死亡,中间完全省略了刺杀的过程,达到了规避暴力的目的。

  其次就是主角弗兰克在电影里出现的多次刺杀行为,我们主要说三次。第一次是刺杀“悄悄话”,那也是他成为黑帮杀手的导火索。第二次是在罗素的示意下,刺杀“疯狂乔”。最后一次也是罗素派给弗兰克的任务,那就是刺杀吉米。

  弗兰克的这几次刺杀,即没有配乐,镜头也没有进行刻意渲染。尤其是没有采用“上帝视角”的拍摄方式,而是选择了平行拍摄,这也是对暴力的消解。

  最后就是电影里唯一出现的蒙太奇手法,黑帮每次杀人用的枪,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扔。扔到哪?湖里。弗兰克一次次丢枪,以及沉积在湖底的数以万计的枪支,都是将黑帮的暴力和血腥符号化了。

  02.“反套路”的黑帮结局

  过去以黑帮为题材的电影,有很多,其中也不乏经典之作。但如果对它们进行规律总结,其剧情走向不外乎有三大阶段:主角为什么会加入黑帮、加入黑帮后荣誉地位财富三丰收的“高光”时刻、黑帮的衰退。

  以电影中的主角弗兰克来看,前两个阶段他是基本符合的。他为什么会成为黑帮杀手?是因为家庭成员越来越多,从事普通工作无法养育子女,而高收入的黑帮杀手就成为了他最好的选择。

  弗兰克作为黑帮杀手的“高光时刻”,是在电影后半段的颁奖晚会上。一只金表和一枚金戒指,象征他得到了帮会和工会的双重认可。

  但不同的是第三阶段,黑帮的衰退。其他黑帮电影,包括马丁·斯科塞斯本人的黑帮作品,黑帮几乎都是因为内斗与背叛而衰退。尤其是背叛,可以说是所有黑帮电影必不可少的衰退因素。像上文提到的《教父》,山尼的死,就是因为妹夫的背叛。

  但《爱尔兰人》不同,贯穿整部电影,就只有弗兰克对吉米的背叛。值得注意的是吉米并非黑帮人,严格意义来讲,弗兰克也并非是帮会成员。所以,对于帮会背叛,这部电影是没有的。

  真正导致帮会衰退的因素是什么?是衰老。电影中主要的黑帮人物罗素、托尼都是死于衰老后的疾病。就连弗兰克本人,也在晚年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

  在这部电影里,黑帮褪去了以往的光环,被导演融进了日常生活里。他们被拉下了神坛,被冠之普通人的特征。会慌乱,会哭泣,也会因为衰老和疾病死去。

  很显然,已经步入老年的马丁·斯科塞斯在他的电影里,注入了对衰老与死亡的审视,使得这部影片看起来有了生命的厚重感。

  电影的结尾,有一幕十分经典的桥段。当牧师告诉弗兰克,他的律师布法利诺死去时,弗兰克第一反应是谁杀的。然而事实却是,布法利诺死于癌症。

  就像年老的弗兰克拿着女儿佩奇与吉米的照片,问护工认不认识吉米一样,然而年轻的护工并不认识那个曾经能和总统平分舆论的工会主席,这意味着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同样的,曾经叱咤风云甚至能左右总统选举的黑帮,因为最后一代黑帮人的衰老死去,也逐渐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所以,《爱尔兰人》这部电影即是黑帮的史诗,同时也是黑帮的谢幕。

  马丁·斯科塞斯通过这部电影,既有对以往黑帮电影的致敬,但更多的则是总结与反思。

  01.黑帮宿命式的结局,每个人都是在自掘坟墓。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几乎每个黑帮人物初次登场时,镜头就会出现定帧画面,显示该人物死亡的时间、地点、原因。

  这就给电影里的角色,营造出了一种宿命感:不论其现在如何光鲜,但终究难逃死于非命的结局。这就是身为帮会人的宿命,从他们决定加入帮会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弗兰克在和罗素第一次酒吧交谈时,曾说起过其一段二战经历。那就是他不明白,为什么那些俘虏会如此卖力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实际这个疑问,伴随着上述的宿命式结局,贯穿了影片始终。

  纵观弗兰克以及其他帮会成员,他们的所作所为何尝不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掘坟墓行为。像弗兰克,他刚开始加入帮会成为杀手,是为了养育并保护女儿。但所有的一切,都离初衷越来越远,他和女儿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冷,直到完全失去了她们。

  影片的结尾,弗兰克独自去棺材店挑选棺材,又独自去选墓地,最后还独自在养老院等死,更加把“自掘坟墓”式的一生,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种宿命式结局带来的,是对黑帮较为整体的审视,和极为深刻的反思。

  02.来自佩奇的道德审判。

  以往的黑帮片,都会对暴力杀人桥段进行大肆渲染。但在这部电影里,不仅消解了暴力,另外还加入了一种直抵人心的审视。而这审视,就是来源于弗兰克的女儿佩奇。

  首先要说的就是女儿佩奇受水果店老板欺负,弗兰克为了给她出气,直接将老板的手指踩断了。这里镜头并没有对暴力进行过多的特写,更多的是对准了佩奇惊恐的表情。

  其次就是弗兰克每次杀人后,第二天都习惯看报纸和电视新闻,这时候佩奇都会用一种审视的目光看他。

  另外就是在面对弗兰克两位好友态度上的差别。罗素是带领弗兰克加入黑帮的人生导师,在影片里,他是黑帮的代表。其对佩奇很有好感,曾多次向她示好。

  但佩奇的态度都显得格外拘束和冷淡,尤其在弗兰克小女儿的受洗仪式上,佩奇再一次用她那审视又严肃的目光游离在罗素以及在场的其他帮会成员上。

  而对待工会主席吉米时,佩奇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不仅仅是因为身份的不同,最重要的是吉米这个人,和其他帮会成员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他高调,强硬,同时又充满了正义感。吉米在影片里,是唯一一个因为坚持正义和原则而死去的人。他虽然和黑帮有着纠葛,但其为工人谋的福利也是实实在在的。

  另外吉米执意要跟托尼争夺工会主席,也是因为不想看到自己的工会被黑帮毁的声名狼藉,不希望工人的退休金就这样毫无底线的被“借”出去。

  所以,面对着这样的吉米,佩奇显得比面对自己父亲,还要更加亲切。

  最后当佩奇知道弗兰克杀害了吉米后,就直接和弗兰克断绝了父女关系。即便晚年的弗兰克拖着病体请求佩奇见一面,但仍然没能如愿。

  佩奇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台词寥寥,但却是极为重要的关键人物。她游离在黑帮以及所有的斗争之外,是马丁·斯科塞斯给弗兰克他们设置的道德审判。

  03.黑帮的忏悔与反思

  这个忏悔与反思,主要体现在两个人物上,那就是罗素和弗兰克。

  电影的前半部分,罗素和弗兰克在酒吧第一次真正交谈,两人吃的是红酒蘸面包。到了影片后半部分,他们都锒铛入狱,已经步入晚年。

  在狱中,两人吃的仍旧是葡萄汁蘸面包(红酒和葡萄汁差不多),不同的是,他们都老了,尤其是罗素,牙齿掉光了,手也开始哆嗦。这时候,罗素开始喃喃自语,说吉米是个好人,但自己却为了利益舍弃了他。

  在那之后,罗素开始频繁出入教堂。从这,不难看出,他在为自己一生犯下的罪恶所忏悔。

  而弗兰克,杀死吉米成为了桎梏他一生的枷锁。晚年被疾病缠身的他,开始寻求牧师的精神庇护,这何尝不是一种忏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弗兰克在为自己选择棺材时,挑的是绿色。这除了它是爱尔兰的民族色以外,实际更多的是弗兰克关于过去的羁绊。在影片开始,他开的卡车是绿色。而女儿佩奇在年幼时,穿的也多是绿色为主的衣服。

  这说明,弗兰克在临近死亡时,他所向往的不是成为黑帮杀手的辉煌,而是最初只是自己女儿父亲的卡车司机。电影最后,弗兰克那扇虚掩的门,既有对老友吉米的怀念,也有对女儿佩奇最后的期待。

上一篇:《唐人街探案3》将开拍?迪丽热巴有望成为女主角
下一篇:王宝强《唐人街探案3》Q疑惑待解,3人脑洞,引出Q身份谜团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