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电影25载:冯小刚与他的“冯氏”贺岁片如何走下“神坛”的?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3
手机版

  作者:九瓜图片资源网!

  01

  1997

  对国内电影业来说,这注定是特殊的一年。

  今年,国内电影行业的几位领军人物在风轻云淡的日子里“策划”了一件大事。

  当时,张和平(时任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韩三平(时任北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军(该片的策划人、宣传员和商业运营人)等人,在高军的建议下,准备策划一部大陆贺岁片。

  为什么他们会在这个时候想到制作大陆贺岁片?

  因为两年前当他们“合谋”时,成龙的“红帆区”是1995年初第一个在大陆吃螃蟹的人。 它是以贺岁片的形式直接宣布的,最终的效果非常好,在大陆获得了3500万的票房收入。

  这无疑是对大陆电影业以及低迷的大陆电影业最大的冲击和刺激,大陆电影业从今年30日到今年2月才开始工作。因此,当时在传奇电影策划人高军的建议下,内地电影界的领军人物组织了一次聚餐,并邀请了郑小龙、冯小刚、赵宝刚等制片人一起开会。

  在会议上,他们最终决定了一个发展国产电影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大陆的春节定在元旦前后。

  02

  冯小刚的除夕时代刚刚开始。

  零片酬的导演被分成了1人。100万元。

  如前所述,有三名董事参与其中。 然而,冯小刚最终被选为大陆首部贺岁片的导演,该片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外行》。

  说到王朔,我不得不说,就像冯小刚用北斗来形容第一次见到王朔的感觉一样,王朔是冯小刚导演生涯永远无法回避的引路人。

  正是由于王朔的推荐,冯小刚才得以在1991年成为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并为后续联合郑小龙执导他的第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奠定了网络基础。 这出戏播出时,全国都在播。

  冯小刚第一次导演就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并很快被提升为著名导演。经过多年的经验和接触,他于1997年获得了会员资格,并最终被确认为内地首部贺岁电影的导演。

  最初,在张和平的突然启发下,第一部贺岁片《好梦》、《比火还热》和《帮助你培养我》等多部影片最终被指定为“甲乙双方”。

  在韩三平的全力支持下,这部关于“好梦一日游”的短剧只花了46天就完成了。韩三平让整个北方电影厂的所有项目都为这部电影让路。

  这部当时仅投资400万元的贺岁片在1997年12月24日上映后,引发了一场国产贺岁片的风暴。 口碑和票房都让当时做出决定的人兴奋不已。

  最终,《甲乙双方》的票房收入达到3600万元,超过了成龙的《红帆区》的3500万元。 同时,这部电影也创下了1998年国内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

  从此,冯小刚开始了自己的“冯”贺岁片时代。 当时,他拿到了0部电影的片酬,最终依靠了7部。 5%在电影制作前设定。5%的股息,占1。100万元。

  03

  他的电影经常使用像素描这样的故事来构成大悲大喜的流行风格,将普通中国人的梦想和尴尬转化为喜剧,最终将中国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各种无助的困惑、期望和愤怒转化为见面的微笑。清华大学的尹红教授

  自《甲乙双方》以来,冯小刚从1998年到2000年每年以一部电影的效率制作了两部除夕电影和一部爱情电影。

  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刻画,讲述了城市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描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社会地位和人生梦想。从小人物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在为他们的生活不断忙碌,也可以看到他们单调的生活和不同的生活情境。

  通过这三部贺岁片,冯小刚彻底夯实了他的“冯式喜剧贺岁片”风格的基础。这三部贺岁电影,连同2001年贺岁电影《大人物》,都是“平民喜剧”。 《大人物》通过对普通平民的荒诞叙述,真实地揭露和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状。

  从“小人物”的角度来看,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戏谑,使剧中人物意识到世界变幻无常的现实,并通过喜剧的出现,让观众看到人性被挖掘,“病态”的现实被揭示。

  显然,这样一个脚踏实地的“大人物”自然很受观众欢迎。 凭借4200万元的票房收入,它成为当年年度票房排行榜的第二名,并赢得了业内专业人士的赞誉。 最后,在第2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上,《大人物》获得了最佳影片奖。

  或许,冯小刚觉得自己此时似乎已经“达到了极致”。 在《大人物》的首映式上,冯小刚看起来很孤独,要求失败。 “我不拍电影。 中国人还看什么?”冯小刚此时意气风发,英气逼人。 当时,他的话甚至没有引起公众的反感。 毕竟,在那个时候,他确实创造了内地贺岁电影的神话。

  04

  平民喜剧达到了顶峰。

  冯小刚的电影转型尝试。

  不是冯小刚的“激情”决定了这部电影的转型。 在此之前,爱情电影《叹息》是他的尝试,但不幸的是没有成功。 因此,他又拍了一部“平民喜剧”。

  有了之前的失败经历,这一次冯小刚在最初的转变中没有过多地尝试改变他的喜剧结构。 他只是将视角从平民或知识分子(如“手机”)转移到高智商群体(如“没有小偷的世界”)。

  尽管这些试图改造的作品取得了很多好的效果,但冯小刚似乎并没有停止对改造的探索。 他开始从单一的视角转向更多的方面。

  2006年,《夜宴》发行。 这一次,他的转变没有被观众所认识,而“平民风格”和“荒诞喜剧”的核心被抛弃了。 《夜宴》成了一部没有故事灵魂的令人失望的作品,它只让人们看到堆积起来的美丽画面和视觉效果。

  在受到各种批评家的尖锐批评后,原本擅长讲故事的冯小刚又一次回到故事的核心来推动自己的转变。 他开始尝试不同的主题。 从2007年到2013年,他尝试了7年的战争反思主题“集合数字”,爱情喜剧《非诚勿扰》1和2的新年元素,以及纪录片主题“唐山大地震”和“1942”。

  也许,经过多年对转型的追求和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冯小刚似乎无法找回他原本的心。 冯的喜剧风格在他后期的作品中逐渐枯竭。2013年,当《私人定制》上映时,观众突然意识到冯小刚似乎没有能力再创作更多的作品了。因为在观众眼里,“私人定制”不是“甲乙双方”2?

  这一次,在《私人定制》的首映式上,冯小刚失去了他在《甲乙双方》首映式上的动力。 他只是一本正经地说:“制作喜剧是一种美德。"

  从气势到严肃和谨慎,从意气风发到照顾好自己,16年后冯小刚已经开始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力气了。

  05

  冯的“贺岁片”不再是“灵丹妙药”。

  走在圣坛上符合自然法则。

  2015年除夕夜的戏剧“先生 六伯不再是原来的“冯”式。 虽然在票房上有很好的口碑,但即使让冯小刚凭借这部电影成为“最佳男主角”,也仍然可以被视为冯小刚除夕电影时代的“末日”荣耀。

  继《芳华》之后,两年后,冯小刚2019年的《只有云知道》成为票房最差的《冯》贺岁片。 它过于简单的故事结构,加上强烈的个人情感,肯定不会得到更多观众的票房和好评。

  当时,当《只有云知道》的票房超过1亿元,宣传人员发布了贺电,冯小刚一大早就在社交平台上表露了自己的真情。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廉颇老”之情,不禁让观众感慨。

  正如冯小刚自己所说,在电影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敏锐的导演。 他们有更多创新和先进的想法。 如今,没人能再带头了。 从祭坛上走下来遵守自然法则只是时间问题。

上一篇:电影《无问西东》没有讲完的西南联大
下一篇:《西游·降魔篇》:周星驰的“变”与“不变”!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