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对人性的探索,你一辈子都很难看清的人性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3
手机版

  芥川龙之芥创作的短篇小说《罗生门》本身的题材是一个来自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今昔物语》。然而这样的小故事,在芥川龙之介的手中,却成了发人深省,超越历史局限的作品,在日本创作历史上留下了如此深度刻画了人性的瑰宝。

  故事讲述的是战争年代,一位家将被主人扫地出门,无粮可吃,他正犹豫着是否拿起刀来,成为一个强盗。

  之后家将到了一个刚刚发生一场大战役的城墙上去,那里到处都是死尸,他想找到一些财物换取粮食。

  结果发现有一个衣衫斓缕的老妇人正从年轻女子的尸体上拔头发。家将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

  老太婆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而且,你以为她生前是个善人吗?她可是把蛇晒干了当成鳝鱼来卖。”“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生存啊!”。

  家将大悟,既然是为了生存?于是,这位家将成为了强盗,抢走了老太婆的衣服。

  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实际上蕴含的是日本文豪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的一种思考,更接近于中国古上古先秦儒家对于“性善”、“性恶”的一种讨论。而要剖析其中善恶的转变,以及芥川龙之介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则要深度剖析文中的意象。

  罗生门是日本传说中的一道门,通往生死,坚固无比,门上有许多象征死亡的图像。“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即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而在日本,罗生门曾经确实存在。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皇家衰败,内战频发的岁月里。罗城门因失于理修,颓败之后,显得荒凉阴森。许多无名死尸,也被拖到城楼丢弃。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

  而在芥川龙之芥的小说里,罗生门也承接了一种阴森的内意,代表“人间地狱”。

  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城门的修缮更是无人问津,任其荒废后,便成了狐狸栖息和盗贼蛰伏之地。久而久之,无主尸体便被遗弃至此,故日落黄昏之际,此处阴森恐怖,无人靠近。”

  罗生门即是第一个重要意象。日本传说中的罗生门通往生死,而芥川龙之介中的罗生门便是尸体与贼寇栖息之处。这里生死皆有,互相转换,是带有着六道轮回之地的意思。原文中乌鸦集群而来,盘旋聒噪。内里蕴含之意,便是“吃人”,意旨某种“为了活下来,不择手段的人。”而这样的人不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家将吗?

  家将因为失业即将饿死,在是否做强盗的概念中来回摇摆,即是“善”、“恶”的选择,也意味着为了活是“不择手段”还是“坚持正义”。这一刻的家将若是选择不择手段,就成为了文中的乌鸦,而如果不选择这条道路,他之后可能也将成为被乌鸦啄食的对象。

  第二个意象则是文中出现了四次的“痤疮”。之所以将这个小小的痤疮认为是这篇小说的重要意象,肯定不仅仅是因为它出现过四次。每次痤疮的出现,其实是伴随着家将的心理变化。

  第一次出现“一颗硕大的痤疮在右侧脸颊冒出头来,让他好生心烦。”这个时候,家将因为被扫地出门,即将饿死,在“生死”之间徘徊,并且他还在犹豫是否成为强盗,这是在“善恶”之间徘徊。

  第二次出现“楼上射来的光,惨淡地照在他的右脸上,隐约可见其短须中红肿发脓的痤疮。”这一次,家将本是想在罗生门中过夜,却意外发现了正在作恶的老妪。他怒发冲冠,嫉恶如仇,“若有人再问他是饿死还是当强盗?他会毫不犹豫选择饿死。”这个时候,痤疮“隐约可见”,同之前的“硕大”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次出现,家将边听老妪为什么拔女子尸体的头发而引出对罪恶的思考,边用手捂着痤疮。家将也面临着与老妪同样的境地,不择手段地苟活,或者坚守正义得饿死。

  第四次出现,家将不再捂住痤疮,即不再挣扎,他要不择手段地活下去。于是家将说:“那么我扒了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

  出现了四次的痤疮,其实是指家将内心地挣扎——恶,或者说对恶的羞耻心。痤疮本身不是一种能够要人命的大病,但用来暗喻“恶”、“羞耻心”,则是神来之笔。

  在《罗生门》一文中,未至结尾之前,家将其实并没有做出选择,也就是他也在“罗生门”中一直徘徊,一步,走向死亡,一步,走向生存。这样的设定,一来极大增加了文章的悬疑性和可读性,二来正是因为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的一种把握,人常常因为生死和善恶摇摆不定,文中的家将正是这样的人。

  芥川龙之介将小说的发生场景设置在罗生门,是有深刻用意的;因为罗生门是京都城内和城外的分界线,它象征着“善恶”、“生死”。然而是它不是绝对的,生死、善恶,会因为人性变得模糊。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上一篇:2020年最火爆的七款世界级腕表盘点
下一篇:海上钢琴师,隐藏在经典中的彩蛋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