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提3中的《1917》惨败于《寄生虫》,它到底输在哪里?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在刚刚过去的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寄生虫》意外爆冷。

  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国际电影4项大奖,震惊国内外电影圈。

  而同样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10项提名的《1917》只拿下了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混音3个技术性奖项。

  与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样的重量级奖项失之交臂,令不少影迷都大呼震惊。

  毕竟在颁奖季的前哨站中,《1917》就在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颁奖典礼上多次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样的重量级大奖。

  所以观众以及各界人士都十分看好《1917》在奥斯卡上的表现,没想到《寄生虫》却杀出重围,令人费解。

  那为何被所有人都看好的《1917》会输给《寄生虫》呢?

  我们先从影片的故事开始说起。

  《1917》

  01

  故事发生在1917年4月6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交战双方英军和德军正在英国南岸猛烈交火。

  狡猾的德军在前线设下一个大圈套,引诱英军进攻,然后将他们一网打尽。

  而这一切,因为通讯设备的失灵,在前线指挥战斗的英国上校麦肯齐并不知道。

  按照原计划,第二天清晨麦肯齐上校将率领1600名士兵向德军发起进攻,然后掉进德军精心策划的陷阱。

  为了挽救1600名士兵的性命,两位16岁的年轻士兵布雷克和威尔临危受命。

  他们将利用8个小时的时间,穿过德军不久前刚刚撤退的无人区,向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的麦肯齐上校传达一个“立即停止进攻”的命令。

  威尔对于这个任务显然有些抗拒,因为前方不知道有什么危险正等待着他们。

  而布雷克却十分焦急,因为他的哥哥也在前线战斗,如果任务失败,他的哥哥也会殒命。

  两人走过己方军队的战壕,穿过铁丝网,来到了无人区。

  战争过后的疮痍、周遭的寂静和遍地的腐尸,令两人时刻紧绷着神经。

  最后两人能不能成功完成任务?

  我就不再剧透了,大家还是自己在电影中找答案吧!

  02

  《1917》的创作灵感来源自导演萨姆·门德斯祖父的回忆录。

  导演的祖父曾是一战被派到法国参与战争的士兵,在当时他被训练成一位信号员,负责闯过敌占区,找到受伤的士兵。

  当然影片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但传递的牺牲精神却是相同的。

  影片全程都是围绕“任务”展开,故事简单,所以导演采用了一镜到底的跟踪拍摄方式。

  这种拍摄方式使得观众快速进入剧情,同时也真实的让观众体验了一次战争的残酷和时间的紧迫感,使观众们与主角同呼吸、共命运。

  但是《1917》的一镜到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镜到底,而是由几十个长镜头拼接而成,然而这看起来并无丝毫违和之处。

  当然这种拍摄方式难度依旧很大,这也离不开剧组全体人员对于细节之处的精准把控。

  影片全程采用外景拍摄,而电影中的天气背景是阴天,所以影片的拍摄只能在阴天下进行。

  加上道具的摆放、演员的走位、摄影的角度等等因素,只要一个细节出错,那就只能重新来过。

  也正是摄影、道具、爆破、演员等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才使得本片呈现了完美的镜头。

  《1917》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大片,没有两军对垒的大场面,也没有什么传奇人物。

  主角大部分时间都在无人区游走,周围只有战争的死寂。

  但飞机坠落时迎面而来的视觉冲击以及闪光弹所营造的光影美学依旧给观众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小高潮。

  虽然没有了战争题材影片惯用的爆破和大场面,但《1917》中独特的构图和配乐依然使人赏心悦目。

  而《1917》并没有拿下奥斯卡的重量级奖项,是否真的遗憾呢?

  03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

  为何视听效果极佳的《1917》在奥斯卡上会惨败在《寄生虫》的手上呢?

  我认为有这3个原因。

  第一,故事简单,没有较强的戏剧冲突。

  《1917》全程都是围绕着主角传送命令这一任务展开,影片中所有的场景和人物都只出现过一次,而大部分时间也是主角的独角戏,缺乏令人意外的戏剧冲突。

  而《寄生虫》围绕着穷人和富人的阶级差异展开,这两大阵营的阶级差异就十分具有戏剧性,加上意料之外的反转,令人大呼过瘾。

  第二,人物塑造不立体,跟观众缺乏情感交流。

  《1917》虽然用很多的事件去反应主角的内心世界,但是影片中任务完成的重要性,还是大于角色塑造,这也使得人物更像是一个游戏角色,缺乏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而《寄生虫》却将人物塑造的十分立体,穷人的“聪明”和富人的“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穷人愤然将富人杀死的结局,成了影迷们热议的话题。

  第三,主题并不深刻,除了视效配乐,并没有令人深刻的点。

  所有的战争片的主题都是反战、回归家庭,《1917》也不例外。

  影片中的多数场景和对话也表明了这一主题,但是并没有对主人公的身份背景有过多的介绍,使得本片与同类型影片相比较,主题并不深刻明朗。

  而《寄生虫》中穷富对立的主题早已司空见惯,但蟑螂、阶梯、气味等场景和对话上的隐喻使得观众有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开放式的结局更令人回味无穷。

  综上,就是我认为《1917》败给《寄生虫》的原因。

  但这并不代表《1917》不是一部好电影,在其它方面,《寄生虫》的影响远不及它。

  尤其是一镜到底的独特魅力,加上视觉效果、配乐、画面调度等等因素,使观众置于战争与美学之中,难以自拔。

  如果你也想体验一镜到底的畅快感,《1917》千万不要错过!

  ——END——

  作者简介:聊侃电影,陪您聊尽电影新鲜事。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上一篇:用工匠精神打造《流浪地球》
下一篇:印度大选:莫迪连任胜算几何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