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无问西东》的“真实”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3
手机版

  “无问西东”

  四字来自清华大学的校歌

  校歌全文如下: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是青春飞扬的根基,青春因此才有环顾四周,舍我其谁的豪气和资本。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会面临艰难抉择,受到各种干扰,但无论如何都要都对自己真诚,始终坚持纯洁美好的向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不忘初心,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Forever Young”也是电影主题之一。影片穿插了近百年内的几段青春史诗,不同阶段的青春少年,经历着爱情和时代变迁与命运抉择,他们的生命都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他们有着同样的“无问西东”。

  一、梅贻琦为代表的一代巨匠

  梅贻琦,祖籍江苏,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从清华大学教员开始,后任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在十年之间从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也正是他成功地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梅贻琦和后面出现的一大票文坛巨匠,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和代表,他们有胆识、有独立的精神和开放的思想,他们也用自身的精神和理想熏陶着那些充满激情和憧憬的年轻人。即使是在今天,他们的故事仍然在被世人传颂。那个时代的文化人的光辉几乎就是以这些人最为闪耀了。

  在此多说一句,当时名噪世界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陪同他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徐志摩和林徽因,这在当时可以说是轰动一时的文坛盛事。

  徐志摩曾这样评价泰戈尔此行:“他这次来华,不为游历,不为政治,更不为私人的利益,他熬着高年,冒着病体,抛弃自身的事业,备尝行旅的辛苦,他究竟为的是什么?他为的只是一点看不见的情感。说远一点,他的使命是在修补中国与印度两民族间中断千余年的桥梁。说近一点,他只想感召我们青年真挚的同情。因为他是信仰生命的,他是尊崇青年的,他是歌颂青春与清晨的,他永远指点着前途的光明。”

  但是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这个人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鲁迅,他曾讥讽:“印度的诗圣泰戈尔先生光临中国之际,像一大瓶好香水似地很熏上了几位先生们以文气和玄气”。

  这和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时期有关在救亡压倒一切的历史背景有关,反封建反传统成为当时中国人最迫切的任务。但泰戈尔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推崇以及对西方的批评态度,使得中国思想文化界就此事的态度而分成两大阵营,以梁启超、徐志摩、胡适等人为代表的一方,对泰戈尔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以陈独秀、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吴稚晖、沈泽民等人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成果的捍卫者和左翼文化人士则是激烈反对的。

  二、吴岭澜的自我觉醒

  吴岭澜的故事是这个世界绝大部分的“普通人”的投射,即使在今天,这个故事的启发仍然具备“普度众生”的意义。如果没有梅贻琦的适时点拨,没有泰戈尔的来华演讲,或许吴岭澜一生就是随着时光逝去的一个偶然的必然而已,但是他的觉醒为他的生命找到了意义!放眼现在世界,有几个人像吴岭澜那样知道自己为什么而生来,为什么在求索?

  溪面群飞的蜻蜓够多了,倘若有那么一匹小生物,倦于骚扰,独自休息有一个岩石上或一片芦叶上,这休息,且是为准备一种更有意义的振翅,这休息也不坏。这是沈从文的话。泰戈尔演讲中触动吴岭澜的那段话也大抵有着相似的意思。所谓“真实”,在这里是个人精神的觉醒,也是个人自由与时代精神的折中与和解。

  三、沈光耀的家国情怀

  比之与吴岭澜,沈光耀的抉择虽然无人指点,却更为清晰。沈的母亲以过往先祖和远远丰富于儿子的人生感悟,教育儿子追求她所期望的健康与安乐,但是她不知道,他的儿子内心一直是忧国忧民的,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在美国教官招募飞行员的时候,被那一番话打动并毅然从军,而且他牢记了美国教官的那句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他见到民众的苦难会有感同身受的苦痛,这和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看话剧时,见到百姓被地主欺压竟然泪流满面是同样的,所以他的投笔从戎是必然的。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杜甫、李白、辛弃疾等文人身上那种渴望舍身报国的慷慨激昂。或许舍身报家国才是沈光耀们的最好宿命吧。

  四、王敏佳的真实回归

  王敏佳的命运是一个人,准确地说是一个女人,一个特定时代的女人,内心回归真实的历程。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对自己的意向,人们就是在一直塑造这个内在的自我,按照心理学说法就是“观相本尊”,王敏佳的内心认为那个给主席鲜花的就应该是自己,虽然自己没去成,但是他内心认定就是她自己,还把这个故事将给人听,到最后自己都开始相信自己的谎言了,及至后来她的谎话被人揭穿她内在的所有骄傲和信心都坍塌了,这个打击比起李想的软弱和不得已情状下的无情反叛要沉重得多。在经历了集体背叛,至少是她这么认为的,以及爱情的幻灭后,她失去了生的愿望。

  但是陈鹏的爱让她开始感受到真情的温暖拥有爱的美好,所以她毅然踏上了寻求所爱的道路,这一次她知道,这是她内心的真实的渴求以及人生最真实的方向。

  五、刘淑芬面对真实的幻灭

  王敏佳的师母刘淑芬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在外人看来她就是一个悍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她才是这个家庭里受伤害最深的人。她的家庭就是畸形的产物,两个没有爱情的人无奈地拧巴在了一起,只能以互相伤害为乐。许老师的冷暴力——对她冷漠,对她视而不见。比起打和骂是一种对刘淑芬更加严重的伤害,虽然她是那么地爱着许老师,但是她也不会表达,更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式,这一点和天下诸多家庭何其相似?看上去平静,实际上根本没有激情和相亲相爱的精神交流。

  于是她在一封信的来临找到了爆发点,她用尽一切力量让自己相信是这个女学生导致自己的痛苦的,并尽可能地让所有人知道自己才是受害者。但是她内心知道并非如此,于是她在看到王敏佳被打死之后,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和错误,她在极度忏悔的情绪下有遭遇了丈夫一如既往的漠然,于是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构成就是错误和怨愤以及一厢情愿付出后被无视的悲哀,只有死才是让自己解脱的唯一方式。而那一刻,许老师才知道,虽然这么多年的痛苦和相互虐恋让他们身相聚神相离,但实际上这种相互折磨以及是他们彼此熟悉的生活方式,他开始痛苦地哀嚎,希望能够挽回,这种绝望和无法回头其实也意味着毁灭,他们两个已经不可分割。这多么像那些打了一辈子的夫妇!他们内心根本不爱对方,却又离不开对方。为什么?他们的内心没有真实,只有习惯!

  许老师可恨吗?他依然娶了淑芬,多年忍受家庭暴力。淑芬可怜吗?她自己画地为牢,苦了自己也苦了爱人。这不过就是很多普通人的一生,没有大奸大恶,有自己的执着不放手,有自己的容忍与迁就,可能结局也并不光鲜,但他们就在这样的真实中走完了一生。

  六、张果果——现代精神中真实的缺失

  当前家国天下的时代精神丧失殆尽,主流意识形态日趋功利沉沦,美好理想和人文关怀成为稀缺资源,以张果果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必然会消沉失落,在城市游走的他们表面上看好像是在为理想而奋斗,但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可以用电影台词来概括:“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张果果是一个特别巧妙的承转导演思维的人物,他含蓄而准确地点中了当前社会“人心不古”的怅然:比如张妈妈伤心光顾多年的肉店老板竟然在肉中作假,不由得叹息人心为何变得这么坏;比如张家一家清明为李想扫墓却遇到堵车,张果果为此不快,一家人彼此宽慰。以奶粉安全为主线的四胞胎故事想要反映的也是当下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现状。

  表面上看《无问西东》和《芳华》似乎都是在缅怀青春,但《无》透露出的深沉和热烈的家国情怀,这是有精神品格的影片。看到这样的作品我们有绝对的理由相信未来几年内我国的电影完全可以和好莱坞相提并论。片尾七分钟,那些作为背景而被忽略的知识分子们渐次呈现,无疑是影片透露给观众最的情感符号。而我坐到最后离场,看到现场很多年轻人驻足观望到最后一刻,我就知道影片为我们把民族脊梁和高贵精神的符号内化到了人心之中。对比来看《芳》不过是一个个人主义的青春祭奠品,用时代片段式的画面刻画了时代对人心刻画的痕迹,立意和表述都不在一个层次。

上一篇:看完《无问西东》后,你觉得它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
下一篇:如来佛祖的七宗罪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