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无问西东:沈光耀原型和他身后的西南联大
原标题:无问西东:沈光耀原型和他身后的西南联大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被禁五年的电影《无问西东》在1月15日上映了,影片中由王力宏饰演的飞行员沈光耀让不少人泪目。
当沈光耀第一次萌发参军的想法时,被远赴而来的母亲拦住。母亲搬出家训,对他说——
“身死名灭者如牛毛
角立杰出者如芝草
故不得以有学之贫贱
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母亲想告诫儿子,自己追求的所谓荣誉徽章,祖宗已经追求到了。作为母亲,沈母只想让儿子安然度过一生。
“我希望你能找到一个一生挚爱的人
能尝到儿孙之乐
这些都是为你,不是为我”
在母亲的声泪俱下中,沈光耀向母亲发誓,永不参军。
送走母亲后,沈光耀情绪萎靡。
直到一次空袭来临,他亲眼目睹了战火的残酷:房子和教室被夷为平地,曾经和他一起抓蛇的孩子躺在妈妈怀里奄奄一息,他忽然间想清楚了人生的意义。而从军,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出于正义与同情。
于是,沈光耀瞒着父母加入了空军队。
空军兵是所有兵种中最危险的兵类,只要战争不结束,空军兵哪怕再幸运,也迟早会战死沙场。
沈光耀深谙其理,他是抱着必死的心态去参军的。
而在加入航校学习后,他经常独自一人开着飞机给饱受饥饿折磨的孩子们空投补给。
这在开始遭到了军官的严厉指责,在责罚中,沈光耀目光坚定地对军官说:“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无畏、正义和同情”
电影到最后,沈光耀奔赴劫难,在与敌军的对战中身亡,年仅27岁。
是的,沈光耀这一看起来伟大得有失真实的电影人物在历史中是有其原型的。
他的人物原型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沈崇诲。
沈崇诲出生于官宦之家,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和“高富帅”。父亲沈家彝,曾担任民国政府司法院大法官,母亲是名门之秀。
1928年,17岁的沈崇诲考入清华大学。
沈崇诲除了是学霸之外还热爱体育,师从马约翰教授,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足球队和棒球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崇诲领导各大学学生组织义勇军。
1932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沈崇诲放弃了在绥远优渥的工作,毅然投笔从戎,冒着大雪赶到杭州投考航校,被录取入轰炸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官。
▲左四为沈崇诲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攻击上海,沈崇诲临危受命,与日军对决。其中,沈崇诲奉命跟随的第二大队轰炸日军第三舰队,使对方伤亡惨重。
▲沈崇诲在教练机前留影
8月19日晨,沈崇诲再次奉命轰炸敌舰,但沈崇诲飞临日军舰时,所驾2904号飞机突然发生故障,尾部冒出浓烟,速度减慢,脱离战斗队形。
此时,日军旗舰“出云号”正指挥航队与中国空军激战,在危机之中,沈崇诲心里想的却是:一艘大型军舰需要数年时间才能造好,造价在五百万到二千万美元之间,舰上有500到1000名官兵。而自己驾驶的飞机“诺斯罗普”的价格顶多30万美元。
之后,沈崇诲毅然决定用自己的飞机撞毁敌舰。
在冲向敌舰时,沈崇诲与陈锡纯高喊着空军誓言:“我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的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接着便义无反顾地撞向敌舰,与敌同归于尽。
沈崇诲殉国时年仅27岁。一代清华才子,满腹经纶,以躯捐国,何其壮哉!
而沈崇诲的悲壮命运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无问西东》原本是作为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而筹备制作。因此,影片的主题本不是对英雄的讴歌与缅怀这般简单,电影本质讲的是清华大学精神的传承。
影片中,沈光耀出身名门世家,在战乱年代,他远离家乡,在迁移至昆明的西南联大求学。
而西南联大,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绝无仅有的教育长征
西南联大,诞生于滚滚硝烟之间。
1937年7月7日晚,卢沟桥事变。枪炮声在云里翻滚着,从北京西南郊掠夺而入,卢沟桥处被日军挑起冲突。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战败。次日清晨5时许,宛平城被炮轰。紧接着平津地区在作战中陷落。
中国抗日战争随后全面爆发。
同年7月,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完成了在清华园的学习。就在卢沟桥事变那个夜晚,他和同学们清晰地听到了敌人进攻的枪炮之声。
▲2014年7月7日,宛平城弹坑遗址 / 视觉中国
随后,清华和北大、南开一起搬迁到了长沙组建临时大学,只是仍然没能躲过日寇的铁蹄。南京武汉纷纷告急或陷落,中华大地平原已入危机之时。
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长沙临时大学的教学立刻搬迁至昆明。
▲1938年4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 / 视觉中国
这是一次教育的长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绝无仅有。莘莘学子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国土。他们远离家乡,远离故土,仅凭少年热血与学子意气,踏过无数漫长的日夜。在1938年4月28日,这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终于抵达昆明。这一路的艰苦卓绝,后人无法感同身受。
除了林家翘,还有更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这里相聚。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在北平沦陷时正在读高三。父亲在送他逃出北平时叮嘱道:“儿啊,你要学科学,学科学为国家。”
后来,邓稼先辗转来到云南昆明,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中国现代科学家(六)》纪念邮票之一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 视觉中国
有相似经历的还有李政道,从沦陷区逃亡到昆明的路,让不满16岁的他经历了九死一生。
他花了三年时间,才到了云南,师从吴大猷。
1937年,汪曾祺就读的江阴南菁中学停课,那时他正上高二。为了继续学业,他四处借读,两年后,他跨过了大半个南中国,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闻一多,杨振宁,陈寅恪,赵忠尧,林徽因,梁思成,费孝通……一个又一个中国近代史举足轻重的名字,在西南联大汇合。就像中华大地上散落的一颗颗星辰,最终在这里聚拢,发光,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耀眼的一束光芒。
西南联大八年的历史与神话就此打开,即使在最开始,这所大学“下无寸土、上无片瓦”。
教师们的工资,一个月连40斤豆腐都买不起,更别提学校的硬件设施如何提升。
当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到西南联大,受校长梅贻琦之邀为学校设计校舍。他们递交的图纸却一次次被驳回。
▲北京,“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梁思成(图右)与林徽因 / 视觉中国
因为资金短缺,全校只有图书馆的屋顶可以用青瓦,教室、实验室可以用铁皮,其他的建筑原材料,只能是茅草。
林徽因一边改图纸,一边流泪。
就是在一幢幢茅草房铺满的校园,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情怀被刻画,流传至今。
他们和这所学校一起,成了中国人的脊梁之一。
▲张世英的大学毕业证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视觉中国
条件艰苦不忘初心
西南联大的生活苦吗?苦。
教师和学生们的生活过得极其拮据,在那时,“一切为了救国”的口号就是所有人的精神食粮。
几乎所有教师都在变卖自己的家产:
法律研究所的费青,将家中全部藏书出售,只换了三千块国币;
校长梅贻琦,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为了组建学生服务社,好赚点外快补贴老师们的拮据生活,卖掉了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
有次上课时迟到了,他歉疚地解释:“我刚才在街上给我内人的糕点摊守摊,她去进货了,可她办事不利,我告诉她八点我有课,她七点半还没回来,我只好丢下摊,跑来了,不过,今天点心卖得特好,有钱挣啊!”
同学们却纷纷拭泪,他们知道校长为了办学变卖了值钱的家当,连师母都得去街上卖早点。
▲电影《无问西东》首次曝光概念版海报和全阵容剧照,祖峰饰演梅贻琦
梅贻琦的一儿一女也在联大读书,按规定,联大学生都能领取救济,但梅贻琦不让自己的孩子领取。后来梅贻琦,把儿女都送去参军。
闻一多为了补贴家用,刻章卖钱。刻章广告由其他教授操刀:“浠水闻一多教授,文坛先进,经学名家,辨文字于毫芒,几人知己;谈风雅之原始,海内推崇……爰缀短言为引,公定薄润于后。”
落款署着梅贻琦、蒋梦麟、冯友兰、唐兰、朱自清、沈从文等十二位先生的名字。
▲抗战期间,闻一多教授在西南联大执教时,因生活所迫,挂牌刻制图章。
周培源居住的山邑村与昆明城距离遥远,没有公路,不通汽车,他去上课,凌晨五点便起床。后来买了匹马,骑马上课,一次马受了惊,几乎将他拖死。
本来抽烟的几位教授,最后因实在没钱买,都把烟戒了或者吸土制烟。
不仅如此,他们衣服也多是一年就穿一件。朱自清在冬天里,也只有一件赶马人用的毡披风御寒。
学生们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原本还能勉强吃到有蛋有肉的伙食,因为通货膨胀,到了1945年,几乎所有人都只能果腹。学生们把混着砂石、粳壳子、稗子、耗子屎的饭称为“八宝饭”。
当时,教育部次长顾毓琇访问西南联大,同学们在食堂门口贴上了一副“春联”以用来迎接:“望穿秋水,不见贷金,满腹穷愁度旧岁;用尽心机,难缴饭费,百般无赖过新年。”横批“天官赐粥”。
生活虽然苦,却没有一个人被这样的日子击垮。无论是做学问的热情,还是做人的坚毅品格,都在联大的校园里展现。
宿舍和教室,灯光十分昏暗,学生只能到图书馆看书。但图书馆座位有限,每日开门前一两个小时,大门口就挤满了年轻的学子。
▲昆明西南联大旧址 / 视觉中国
图书馆正式开门没一会儿,所有长凳都会挤满学生。如果到了期末,实在没有复习的空位,许多学生只能花上几分钱去茶馆买壶茶,认真复习直到打烊。
课本也是稀缺货,几乎没人买得起原文课本。图书馆的书又有限,常常出现几百人借几本书的情况。经常有图书馆馆员找过来,专门看书有没有归还、能不能再借到其他人手上。
实在借不到,学生们只好用传抄。但联大学生毕业后都两手空空,不会有课本保存下来。
因为他们的书早就转让给下一届学弟学妹,各个年级都流传着好几年前的手抄课本。
这样的艰苦,没能折损联大人的骨气。
每个月,联大都会举行一次全校大会,全称“国民精神总动员会”。
无数名人来这里演讲,而合唱罗庸、冯友兰创作歌词的《西南联大校歌》则是最群情激昂的时刻。
连曲作者张清常先生都会亲自走上台去指挥。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有人的精气神似乎都被扭成了一股坚韧的血脉。他们同仇敌忾,患难与共,用知识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改变着祖国的命运。
他们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西南联大傲骨精神永存
西南联大因不可复制的历史产生,又悄悄隐匿,唯一证明它存在过的,除了历史,大概就是它培育的那一代人物了。
当我们怀念西南联大,到底在怀念什么?
我们怀念自由独立的学术精神;怀念所有人刻苦治学,从未放弃的坚韧意志;怀念在极其刻苦的条件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爱国精神。
西南联大不仅给学子与老师留下了精神上的宝藏,更给中国教育立起了一块丰碑。
西南联大建校不到8年时间,毕业了不到4千名学生,却培养出2位诺贝尔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与100多位人文大师。
▲2002年6月25日,邹承鲁院士在办公室 / 视觉中国
他们潇洒自信,又踏实坚强。即使在战乱年代,他们从未惊慌失措,四散逃开,而是用某种不可击败的精气神,把每个人连在一起。
汪曾祺淡然地记录着当时的动荡:“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得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的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何兆武在《上学记》里也提到,在联大的七年,是他最美好的七年。因为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认为“一天会比一天更好”。
▲教师在雪地中演奏 / 海报
所有西南联大人,都“直觉地、模糊地,可是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虽然物质生活非常之困苦,可是又总觉得幸福并不遥远,是可望而又可即的”。
这种超然,也是这所学校给我们的启迪。
▲江苏省南京市,《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1937年9月19日,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报道了日本海军航空队空袭南京的情况。 / 视觉中国
那个波澜壮阔,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远去。但大师精神,文人风貌,学术思想,依旧存留于这片中华大地上。
先生教书育人,学子辛勤汲取。他们将知识薪火相传,建成了照亮中国近代历史的灯塔,以精神为火芒,点亮前进的路。
那样的风骨并没有消逝,而是等待着我们将它变成更有力的基石,向更伟大的某个方位,永不停歇地前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