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的“最终选择”: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4
手机版

  中国华侨网4月4日电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1987年的一天,欧阳庆(化名)登上了一架从中国香港飞往纽约的飞机。她提着一个黑色的行李箱,并不重,但欧阳青觉得很重。她小心翼翼地拿着它,生怕有什么不测。盒子里有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她三年前去世的公公婆婆的骨灰。在纽约大洋的另一边,她的丈夫珍·彼得(化名)静静地等待着。他知道自己将来会在美国定居,而后代也不会有返回家乡的愿望。 将他父母的骨灰送到美国是团聚的唯一选择,也是未来个人崇拜他们的唯一选择。

  

  我的想法和愿望是去拜访我亲戚的坟墓。 图为一名中国人在他们亲戚的坟墓前献花。(美国星岛日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移民到美国的人数一直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了甄氏夫妇的想法。 与100多年前的早期中国移民不同,他们不希望死后被埋葬在中国。 相反,他们选择将在中国去世的亲人的骨灰送到美国,形成了“死亡移民”的现象。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华裔美国人从“落叶归根”到“扎根”的心态变化、中国移民的地位以及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

  我实现了父亲的愿望。

  甄氏夫妇住在布鲁克林的一间租来的房间里,客厅里,甄彼得父母的骨灰盒放在壁橱的顶部。珍彼得不时擦拭骨灰盒,让它保持一尘不染。妻子把父母的骨灰带到纽约后,甄彼得立即去殡仪馆买了一个骨灰盒,恭恭敬敬地把父母的骨灰放在里面。

  1982年,甄彼得从中国香港调到美国工作。 出国前,他把父母送回了家乡广东恩平。 「我的父母年事已高,香港没有人照顾他们。 我希望他们能更好地回到他们的家乡。“1984年底,甄彼得的父母去世,葬在恩平。三年后,珍·彼得决定留在美国,有一个场景是他的妻子回来收集她父母的骨灰。

  

  珍彼得计划在白山公墓开发的梯形墓区购买一个墓地来埋葬他父母的骨灰。(美国星岛日报)

  然而,今天,每当66岁的甄彼得看到壁橱里的骨灰盒时,他的心总是感到有点不安。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不安变得越来越明显。 “我不年轻了。 我迟早会去的。 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贞彼得说。

  最近,彼得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一个月前,他有机会参观了柏树山公墓。这座公墓建于1848年,横跨布鲁克林和皇后区,是纽约市第一座非教派公墓。包括CCBA在内的10个中国社区在20世纪70年代在这里购买了墓地。 2014年英勇牺牲的中国警官刘文建也葬在这里。

  经过实地考察,甄彼得觉得这是埋葬父母骨灰、与妻子安息的理想之地。 “我认为把最多四个人的骨灰放在一个地方是合适的。“珍彼得说,从家到墓地乘地铁只有40分钟左右。“重阳节和清明节有空的时候,我和妻子可以来看他们。"

  “我希望我的父母能葬在这里,这样我将来扫墓就方便了。”贞彼得说,“其实,我父亲也有一个愿望。 当他年轻的时候,他非常想移民到美国。 他申请了两次,但是失败了。 这样,我帮助他实现了他的愿望。"

  珍·彼得的选择反映了许多华裔美国人面临的现实。 随着年龄的增长,回到中国的十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让他们感觉越来越困难。 与此同时,他们的后代逐渐在美国扎根。 “风雨吃了梨花和寒食,又有几代人从坟墓里出来?“这可能会成为一种没有人向中国已故亲属的坟墓致敬的情况。

  死者的移民

  在中国文化中,春天的清明节和秋天的重阳节是中国人祭祖的重要节日。 人们在节日前后进行扫墓活动,是为了最后保持谨慎,督促亲戚朋友,孝顺父母。这种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中国人认识祖先、回归故土的纽带。 它也给亲戚和朋友提供了一起去远足和徒步旅行的机会来分享他们的友谊。

  然而,对于海外的中国人来说,很难实现每年清明节都回中国去扫墓的梦想。纽约联成行政办公室顾问赵文生说,近年来,他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他们在中国的亲属的骨灰带到美国安葬,形成了一股“死者移民潮”。不仅中国的海外华人这样做,美国其他地区的中国移民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去年秋天,一位印度尼西亚华侨陈丽(化名)来到CCBA连城,就转移骨灰的问题进行磋商。她的丈夫于2015年在上海死于心脏病,在中国被火化和埋葬。在美国生活多年的陈丽,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丈夫的骨灰送往美国。

  

  图为CCBA在白山公墓购买的墓地。 这也是纽约华人华侨最早购买的墓地之一。 现在一些墓碑上的字迹斑驳了。(美国星岛日报)

  “我第一次住在印尼,1978年来到美国,”陈丽回忆说,他后来去了北京、福建和香港,然后在美国定居。陈丽叹了口气,说道:“现在我们的亲戚都在美国,我们每年都在变老,我们不能总是回去。如果不可能回去,把骨灰放在那里怎么样?可以委托那边的亲戚,但是那边的亲戚都老了,下一代不能为你做这些事情。即使你寄钱,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尽可能多的转移亲戚。"

  陈丽说,因为听朋友们说,像连城市政厅这样的组织每年都会租车组织成员一起扫墓,他想先了解一下情况。 “即使我们不知道将来去墓地的路,他们也有车来接我们。我可以每六个月去看一次,所以我觉得很安全。把你的亲戚和祖先带到这里,当你想念他们的时候去拜访他们。放心,这是最重要的。"

  在赵文生的介绍下,陈丽跟随开平同乡会参观了尤因教堂墓地和新泽西的莫索姆墓地,去年家乡联谊会在那里购买了墓地。在那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开平同乡会的近百名成员乘坐了几辆公交车来扫墓。开平同乡会会长冯、、邓学远等提前准备了金烤乳猪、鸡片、水果和传统祭祀用品。在公共祭品之后,每个人都去他们的亲戚的坟墓去烧香和礼拜。有些人小心翼翼地烧掉一叠叠的纸币,有些人在坟前放几盆菊花,有些人在坟前放水果和肉磕头鞠躬,有些人在坟前抚摸坟墓轻声低语。

  礼拜结束后,分散的人群再次聚集,空气中立刻充满了当地口音和亲切的交谈。男人们把乳猪切成小块,女人们用托盘分发食物。陈丽站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当有人递给她一盘食物时,她犹豫了一下,微笑着接受了。

  清明节过后,她告诉赵文生,她决定在尤因墓地买一个双层墓地来埋葬她的丈夫,并为她的葬礼做准备。陈丽说:“当我们出生时,我们都聚在一起打麻将,说笑。 也许地下世界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我们的亲戚可以再次见面。 每个人(骨灰)都放在一起。 我们在这里很舒适。"

  

  在今年的清明节之前,开平同乡会举办了一个有近百名村民参加的春节活动。(美国星岛日报)

  邓学远说,开平同乡会大约在10年前开始为村民购买墓地。 “2012年,我们购买了数百个墓地,今年我们开发了6000多个墓地。“由于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去家乡协会买墓地的人蜂拥而至。“现在一个3乘3(英尺)的墓地大约要1200美元。 起初我们只对会员开放,但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我们正在向外界开放。冯说,同学会每年组织两次清明节活动,一次在重阳节,一次在清明节。 将有班车。“活动结束后,每个人都会回到唐人街一起吃晚饭。 对我们来说,这更像是一个与家乡联系的机会,许多来自其他州的人也会来参加。"

  从灵魂回归故乡到扎根

  “中国传统强调埋葬死者。 最早的移民希望死后回到中国。 这是落叶心理学,也是基于许多历史因素。相反,现在中国人已经在这里扎根了。 许多移民已经搬走了他们亲戚的骨灰,所以在节日期间拜访他们并不困难。”赵文生分析说。

  作家詹妮弗·海斯在一篇关于华裔美国人葬礼的文章中,揭示了移民“最终选择”变化的历史原因。

  19世纪初,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美国,一些海外华人领袖成立了不同的海外华人团体,如行政办公室和家乡协会,以解决移民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殡葬事宜。当时,许多中国移民从事低薪工作,负担不起丧葬费。 与此同时,他们也受到限制,不能葬在基督教墓地。 因此,这些海外华人团体开始通过收取会员费来筹集资金购买墓地。此外,对于那些在美国没有家人而在国外去世的中国人,海外华人团体也将帮助处理丧事。

  尽管当时一些海外华人团体购买了墓地,但大多数早期在美国的中国人并不打算在美国睡觉,大多数人选择将他们的尸体或骨骼运回中国重新安葬。这与19世纪美国实施“排华法案”有关。 一方面,中国工人在美国面临着排华和缺乏归属感。另一方面,美国S. 当时的法律限制中国女性移民,导致大多数中国男性移民美国S. 来到美国S. 要么单身,要么把妻子留在中国。 中国人想把他们的尸体送回中国,不仅是为了回到他们的家乡,也是为了和他们的家人团聚。

  

  为了尊重中国人的丧葬习俗,在清明节期间,白山公墓门口悬挂了一面中国国旗。(美国星岛日报)

  1943年《排华法案》废除后,中国人在美国的状况逐渐改善。 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在美国扎根,并在自己的家中定居下来。帕克山公墓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东尼·罗素也注意到了这一变化。 他说,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国移民的涌入,埋葬在帕克山的中国人也增加了。 当时,像CCBA这样的华人社区是购买墓地的主要力量。 近年来,单身家庭在购买墓地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真彼得和他的妻子上周再次参观了帕克山公墓。 他们希望最终确定墓地的细节。 “我想得很清楚,”珍彼得说。 “我不会给我的孩子施加压力。 如果他们以后能来扫墓,他们没有时间也没关系。我妻子原本计划将来把骨灰撒到海里。 现在我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墓地,这样这个家庭将来就可以在一起了。(许可)

上一篇:《赌神2》十位主演现状,两位经典配角已经去世!
下一篇:哈尔的移动城堡——苏菲的成长故事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