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车站的聚会》:霓虹灯下的困兽之斗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01

  周泽农(胡歌 饰)跳下居民楼,骑上摩托,扬长而去,再一次从警方围剿中胜利逃脱。

  这时,导演给胡歌穿上了一件阿根廷球衣。

  那是02年世界杯巴蒂斯图塔所穿的9号球衣。彼时,巴蒂是阿根廷队内头号球星,外号“战神”,地位就如现在的梅西。

  1件球衣至少隐藏了3层喻义:

  其一,死里逃生的周泽农已了无牵挂,换上球衣表达了他决一死战的决心。

  其二,将巴蒂的“战神”之名赠予周泽农,以表达对这位亡命英雄的尊敬。

  其三,02世界杯后巴蒂从国家队退役,导演借球衣提示下一幕周泽农的命运。

  一个服装的细节就可看出,导演刁亦男是典型的细节控导演。

  在《南方车站的聚会》里,看似简单的故事中,刁导实则埋藏了信息量爆炸的细节,稍不留神就容易错过。

  信息量难消化,这也是很多人看完电影一度产生迷茫感的主要原因。

  借用CCTV6某影评节目的标题来说,这部电影的后劲太大了!

  N刷可能才是它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为入围今年戛纳主竞赛的唯一华语片(与《寄生虫》同台竞争),这部值得反复咀嚼的电影无疑是今年最受国际关注的华语片。

  放在电影节的维度,它很像昆汀的电影,也难怪看了首映场的昆汀对影片大为赞赏。

  但放在国内院线的维度,这绝对是一部区别于主流院线华语片的电影。

  对于观众来说,这既是打破大众惯常观影习惯的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对观影审美的引领。

  从观影反馈来看,如果说《地球最后的夜晚》在这方面是一次失败的尝试,那这部《南方车站》无疑是成功的。

  02

  戛纳电影节总负责人福茂是这样评价该片的:

  “电影没有拘泥在中国电影的传统之中,而是对黑色电影和警匪电影在美学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没错,《南方车站》在美学层面美得不像国产电影。

  传统上,但凡是现实主义华语片,尤其是实拍场景 ,其影像风格几乎无一例外偏向粗糙、肮脏、土气、接地气。

  张艺谋、贾樟柯、宁浩皆如此。

  “土”似乎是国产佳片的标配。

  更不用提大量的国产院线片,别说影像风格,从海报和预告片就能看出其普遍惨不忍睹的审美。

  《南方车站》诸多场景也都是在武汉当地实景拍摄,刁亦男却奇迹般地变“城中村破落街景”为“霓虹美学”,在声、色、光、影四个层面,建立起极具风格化的刁氏美学体系。

  在欧洲,“霓虹灯管艺术电影"近几年很受青睐,代表导演N.W.R几乎每部片都可以入围戛纳电影节,且引发激烈讨论。

  而国产霓虹片这还是尚属首例。

  此片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也有霓虹美学。

  而且,它不是“形式大于内容”的空洞影像,而是服务于核心故事的锦上添花。

  刁亦男是一位执着于“夜戏”与“打光”的导演,与他的《制服》《夜车》《白日焰火》等前作一样,此片的故事也80%都发生在黑夜,而黑夜是光的画布。

  小吃摊的招牌、酒店的灯牌、大街小巷的路灯、交通工具的尾灯、广场舞上的荧光鞋,他们装点了城中村环境的单调版图,亦勾勒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曲线。

  更进一步说,它同时暗示着雨夜中暗藏的血色杀机。

  叉车与“无头骑士”给观者带来的惊吓不仅归功于那一瞬间,霓虹与黑夜的琴瑟和鸣在潜意识中已埋下惊悚气氛的种子。

  有光就有影。

  影,是刁亦男叙事的工具。

  在车站,周泽农(胡歌 饰)与刘爱爱(胡歌 饰)某对话便以墙壁倒影的形式进行。

  镜头宛如空境,对话声提醒观者注意墙壁上的两只孤影,虚实影像结合,暗示这番对话也真假参半,光与影联合编撰谎言。

  在“瓶中女”表演的马戏团大棚,棚外人的剪影是刘爱爱内心恐惧的外化呈现。

  居民楼追击戏中,周泽农落荒而逃,其投在墙壁的人影透着近乎滑稽的慌张,他在逃,却分明像原地踏步,暗喻他的困兽宿命。

  奇观式的霓虹光影世界,她让这出现实主义的故事蒙上一层超现实的滤镜,让观者既进入又疏离,亦真亦幻。

  听觉上导演同样在刻意营造疏离感,前景人物在说话,后景总有“不相关人士”发出干扰的声音来“打断”表演。

  最绝妙的就是混沌店抓捕那场戏,大部分时间环境声是静谧的,却一直在利用摊贩爆米花机的响声来制造惊吓,烘托警方抓捕前的紧张感。

  城市的背景环境声如360度立体环绕,让听者对故事保持若即若离的旁观视角。

  现实感与超现实感交织,是《南方车站聚会》 在电影类型上给人足够观影趣味性的原因之一。

  这也让电影中的世界褪去了“武汉”城市的实感,而更像是混搭中国各地景观的“虚拟中国城”。

  霓虹的光是柔性的、氤氲的、颓靡的,刁亦男构造霓虹美学的目的在于制造“暧昧性”。

  这种暧昧模糊了真假,模糊了善恶,更重要的,加重了故事与当中人物的暧昧性。

  暧昧是悬疑片的标配,一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所有反转的基础。

  如果说渐离感的影像美学是对观众惯常观影习惯的挑战,故事与人物的暧昧性则是吸引观众从头看到尾的关键。

  这就是类型片的魅力!

  03

  与暧昧氛围的霓虹灯相得益彰,《南方车站的聚会》其实是一群暧昧之人的聚会。

  他们在正与邪之间游走,他们在信任与背叛间苟活,他们时而为人,时而是动物。

  周泽农身为弑警罪犯,是体制不可能容忍的顶级通缉犯。

  在一般的社会新闻中,他就是周克华,绝对是媒体报道中十恶不赦的恶人形象。

  但刁亦男的创作母题是:将亡命之徒反写为英雄主角。

  在全片主要人物中,周泽农是唯一一个没有“背叛”行为的人。

  他卷入事件中心纯粹源于不走运。

  而他做事的一切动机都是——临死前尽力给老婆孩子最好的生活,让死更具价值。

  这让一名罪犯在道德观上具有极强的暧昧性,他的死亡不仅不大快人心,而且令观者生出英雄末路式的怜悯。

  刘爱爱的职业本身就具暧昧性。

  “陪泳女”,一个在广西真实存在的灰色职业,给角色赋予了十足的神秘感,契合黑色电影中的“蛇蝎女人”。

  在与周泽农的“博弈”中,她做过“叛徒”,亦给过周“妻子”般的欢愉,并达成了周留给妻子赏金的愿望,立场一直在左右摇摆。

  电影开头,她一直宣称要代替杨淑俊(周泽农的妻子,万茜 饰)。

  电影结尾,她与杨淑俊暧昧拉手。

  这都给了角色十足的暧昧解读空间。

  他们什么时候如此亲密?

  刘爱爱与杨淑俊第一次见面在一个柜子旁,杨淑俊在柜子里进进出出,有何深意?

  都给观众留下了怀疑“两人很可能是百合”的推理可能性。

  从结果看,猫鼠游戏/底层缠斗/男人欲望丛林下,身陷其中的男人全部赔命,而两个很可能是百合关系的“致命女人”最终取胜。

  这个版本的故事细思恐极。

  当然,你也可以相信刘爱爱就是被周泽农真情打动,良心发现地做了一件大善事。

  善良还是邪恶,相信哪个版本的故事,只取决于你看待故事角度的微微偏移。

  某种程度上,刁亦男是在模糊的正邪观之上把玩整个故事。

  警察为了完成任务,很多做派同样也与偷盗团伙的行为无异。

  影片在刻画警察形象时大胆地采用黑色幽默的讽刺手法。

  导演故意把他们开会的场景与小偷们开会的场景一起剪辑起来,你发现两个组织几乎毫无差别。

  他们穿上荧光鞋混入人群、假扮摩托车司机、毫无目标地开枪,在整个故事里,他们都是被牵着走的。

  表面上这是场猫鼠游戏,实际上警察除了成功击毙罪犯与接收“举报信息”外,他们是游离于整个核心事件之外的。

  真正的故事内核是:在城中村犯罪生态中,由“背叛”机制驱动的底层人困兽之斗。

  

  没有所谓黑帮式兄弟义气,没有真爱无敌,30万赏金面前,“背叛”都是家常便饭。

  某种程度上,犯罪团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利益的困兽。

  被裹挟在“要么背叛别人,要么被别人背叛”、“要么杀人,要么被别人杀”的暧昧中。

  这才是真实的市井小混混。

  武汉城乡结合部在这个电影里面被描述成丛林社会,人人都像丛林里的动物,呈现出他们本能和生猛的一面。

  片中最神秘主义的超现实段落就是让逃犯躲进一个动物园(企鹅、火烈鸟等不可能在中国的动物暗示此段落的隐喻性),警察这些更凶猛的“动物”就去围猎他。

  动物的瞳孔与人惊恐的眼睛被蒙太奇地剪辑在一起,都很焦灼,都要求生。

  

  警匪对决也好,匪匪对决也好,长久的恐慌,一瞬间突如其来的暴力,二者构成悬疑情绪的变奏曲。

  其实,全片在类型上做得最突出的一点,也是给人留下最深刻直观印象的是——暴力的“日常化”。

  不是舞枪弄棒才是暴力,一些日常的物件就能让暴力突如其来地降临,叉车、伞、铁棒都能成为致命武器,产生昆汀式恶趣味的暴力美学。

  暴力没有预警,没有来由,没有反应时间地到来,这才是最极致的恶与最极致的恐惧。

  又美又恶心。

  霓虹美学加突如其来的暴力,这场霓虹灯下的困兽之斗就如文艺片与类型片的矛盾结合,让影片似乎在观感上呈现断裂感。

  但换个角度看,努力将文艺与类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拍出兼顾趣味、审美和社会表达的好电影,这似乎才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最需要的那类电影。

  《南方车站的聚会》开了个好头。

  事实上,这类电影在欧洲观众眼中只是最日常的类型,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N.W.R的霓虹电影更是向来不缺少“形式大于内容”的指责,但实际其在文学与哲学层面的丰富表达都暗藏在其中,只是一般观众很难找到解码的钥匙。

  看他的片,才会真的产生生理不适。

  相比而言,《南方车站的聚会》在作者表达和冒犯观众式的惊悚感方面已经做了减法,故事层面也尽量做到通俗,减轻文艺感,增强类型化。

  作为一部作者表达通俗化的类型片,《南方车站》也许是最适合做审美引导的电影节系电影。

  在某种程度上,它是通俗版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更是中国版的《寄生虫》。

  希望我们的观众有更强的包容心,有走出舒适区的勇气,允许这样打破观影惯性的电影引领我们的时代。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决战中途岛》电影票房是否能让投资方回本?
下一篇:《中国机长》高空救援惊心动魄,欧豪因挡风玻璃破裂而被吸出窗外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