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主要讲的什么内容,你看了吗?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金陵十三钗》电影的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被日军侵占的中国南京,在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故事的视角很独特,从13个金陵风尘女子传奇性的角度切入,表达一个救赎的主题,反映了崇高的人道主义。与原著相比,影片中加入了表现中国人浴血抗争一条故事线索,表现了中国人的血性、不屈不挠的精神。片中有不少战争场面,不会太过强调大场面,有很多细节,军人人肉战阻击日本坦克和佟大为利用地势及最后弹药与日本军队奋死一搏的两个战争场面令人震撼。此外完整的情节故事和合理的人物逻辑使影片在战争场面之外,保有持续的戏剧张力和情感认同。

  张艺谋之前一些受到好评的作品,都充满力量,主人公都有一种狠劲和韧性。《红高粱》里我爷爷我奶奶那精力四溢的旺盛生命力,《菊豆》里无可自拔的情欲,《秋菊打官司》里寻求一个说法的坚韧,《一个都不能少》里顽强的寻找,《我的父亲母亲》里执着的追逐和等待,男女主角精神上是强大的,那种深沉的生命力量颇能打动人心。而《活着》里面对中国人苦难而又坚忍的生活的冷静叙述,更是有一种穿透历史和人心的力量,体现了张艺谋的最高艺术水准。

  而在《金陵十三钗》里,我看到,一个外国人日记里的故事——妓女替代女学生献身,被编剧和导演尽力放大。这个故事一开始肯定是打动了原作者聂华苓和张艺谋,他们想用电影来打动更多的人,因而设计了通过军人的英勇牺牲、一个入殓师的良心发现、一群妓女的献身来保卫一群纯真女孩这样的情节。所有的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力量好像够强大,但是我看到这种力量不断被拆解,本应最终爆发的力量,最后却让人郁闷地被消解,接着,就完了。

  如果从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分析这样的一个电影,如果作为民族电影的话,那么“主体”是缺失的。什么意思呢,作为中国人,在电影中你找不到一个适合表现你民族身份、民族情感的,让你认同的点。那个战士是一个中国英雄形象,可是死掉了(就像《南京南京》中的刘烨一样,必须死掉,或者多余)。中国男人是性无能的、被阉割的、没有阳具的,不具备一个菲勒斯中心。留给我们的只有美国人、女学生、妓女。所以美国牧师成为了一个隐喻的男权符号。而事实上他是一个美国小混混,但是一穿上宗教服装,他也就获得了性能力。同时这性能力又阉割了他,他没穿上圣衣是个小流氓,而穿上了就成为了圣徒,对女人没欲望了,最后搞了那个说英语的妓女,与其说是一种作为男性的性行为,不如说是一种宗教仪式。

  女性的身体和电影中的暴力一样,也是被滥用的。且不说这个东西具有多大的商业卖点,光是表现身体,就足以令女性主义者极度反感。最后的那一幕,一个女人突然身着艳妆,以一种蒙太奇的手法突兀地站立出来,这个镜头很别扭,是因为这是反电影手法,反现实主义的。这镜头不是现实的还原,而是硬生生地冒出来,作了符号性的强调,强调换了灰衣服的十三个女人的性感特征,犹如T台走秀,一字排开。这符号是一个情色符号。她们要全被日本人搞了,无疑挑战了观众的贞操观。

  明星、床戏、色情、暴力成为了南京大屠杀的代名词,这是多么地紧张、多么地刺激。这和战争无关,和战争的反思无关,和人性无关,只和钱有关,和中国电影进军好莱坞的策略有关,张艺谋是多么聪明地让中国女人扒光了身体,让中国女人被强暴来征求全世界的票房,征求一个奥斯卡奖杯。中国文化当然要出口世界,当然要让老外也有南京发生过大屠杀的历史常识。然而以这种方式,总是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这部电影无法被当做战争片来看,因为这里面没有真实的战争,真实的战争中的人应有的状态;也无法当做爱情片看,因为情感的产生毫无缘由,人物也高度符码化;那张艺谋要拍的是一部什么电影呢?为了好看,他牺牲了一切,不仅真实无法苛求,而且节操令人鄙夷。

上一篇:《决战中途岛》扑街了 18年前迈克尔贝的这部《珍珠港》才牛逼
下一篇:《叶问4》实时票房第一,打戏燃爆,甄子丹后再无叶问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