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与游侠:中国人的“江湖历史”为何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本期话题

  “江湖”是每个中国人心中都会存下的文化情结。究竟什么是江湖?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否存在着这样的地方?那里又住着些什么人呢?

  2000年,香港导演林超贤拍了一部另类的黑帮电影:《江湖告急》。一开篇的时候,电影旁白说:

  你们听过江湖这个地方吗?不要想在地图里面找,你是找不到的。江湖是一个不讲法律的地方,这里只有规矩、道义以及恩怨。其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江湖,如果你曾经来过我的江湖的话,你就一定听过“任因久”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江湖告急》

  江湖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呢?一颗出生在华夏文明以外的头脑可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人口中的江湖。而听着江湖故事长大的我们,也往往看不清它的真容。江湖就像一团神秘的烟岚雾气。远远儿地眺望,它无处不在;一走到跟前儿,却又消失无踪。

  电影里的任因久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江湖,其实还不如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些渺小而众多的人就像涓滴雾露,凝聚着,裹挟着,交融着,奔腾着,汇聚成广川大泽,激荡起滔天浊浪。

  什么人才能汇水成川,衍为江湖?我们不妨看看《水浒传》。水泊梁山就是江湖,108好汉就是构成江湖的水滴。要说这个江湖的形成,最早该是从“七星聚义”时起的。智取生辰纲的七位好汉,如果把他们的原始身份都摆出来,是这样的:

  晁盖:富户乡绅,东溪村保正。

  吴用:村塾先生,没有功名的底层读书人。

  公孙胜:云游道士。

  刘唐:贩夫走卒,从事走私活动。

  阮氏兄弟:渔民。

  白胜:混迹赌场的闲汉。

  七位好汉中为首的晁盖是唯一一个像做官儿的人。因为他顶着一个“保正”的头衔。但所谓“保正”其实并不是北宋官僚体系中的一个正式官职,也不会定期向政府领取薪俸。它只是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之后负责地方上缉捕盗贼、维护治安的杂役,通常由那些威望素着的乡绅兼领。

  所以晁盖这个保正如果说还有一点官威的话,那也仅仅是从质朴的乡民眼中看来罢了。

  不入流的晁保正有两位左膀右臂——吴用和公孙胜。前者是个没考中功名的穷秀才,后者是个没有度牒、无处挂单的野道士。无论甲、乙,俱是在各自的行当里被边缘化的小人物。至于贩私货的刘唐和混赌场的白胜之流,那就更是等而下之。

  这七位江湖上响当当的好汉却是被主流社会漠视的边缘人。其实不光是他们,梁山108兄弟的其余诸位也都是这样的边缘人:衙门里的小吏杂役,军队里的低级军官,当然还有越狱流亡的罪犯……。只有一种人是绝不会上梁山的,那就是考中过科举的读书人。

  因为赵宋王朝的家法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旦考中科举,走入仕途,这些读书人也就成了全社会瞻望的明星,他们才不会去过那些边缘人的亡命生涯呢。

  如果把赵宋王朝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那皇权就是这棵树的主干,而由它上头衍生出来的各级文官就像盘根错节的根系。对古老的农业中国来说,土地是它的骨、肉,人口是它的血液。

  庞大的文官集团通过制定一系列繁琐复杂的礼法制度去约束和控制普通百姓的生活,尽可能地为政府抓紧可用的人力资源,防止它失血,这就好比一颗树要立得稳,它的根系就必须努力盘住泥土不让它流失。

  但人算不如天算,总有细小的砂石粒泥经不住雨水的冲刷,逸出了树根的掌控,再严格的保甲制度也无法彻底阻断奉法乡民向无业游民的蜕变。梁山上那些肇事逃逸的罪犯、没有度牒的僧道、贩运私货的商人不都是逸出政府簿籍的颗粒尘埃吗?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居庙堂之上的皇帝和文官们试图用礼乐文化的光明照亮整个社会,但总有那光照不到的角落——例如水泊梁山——悄悄地聚起了尘埃。

  所谓江湖,就是你站在庙堂上一眼看不到的角落和隐藏那里的游民。这是一个在“灯下黑”里形成的隐性社会,也可以被简称为:黑社会。

  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哪个国家的游民历史比中国更长,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上,自战国时代起,游民和江湖就已经出现。为什么江湖会诞生在这个乱世?杨宽《战国史》说:

  正因为自耕小农的普遍存在,小农经济成为当时各国的立国基础。自耕小农的生产成为各国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每年上缴的租税成为国家财政上的主要收入。战国初期各国先后实行变法,都是为了维护当时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所推行的改革政策,都是为了奖励和帮助小农发展生产,从而富国强兵,以便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战国史》

  弱肉强食的战国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自耕小农为主体的社会。

  虽然这些被拴在土地上的自耕农构成了各诸侯国割据纷争的实力基础,但各国执政者对自耕农的压榨都要远胜于给它的保护。繁重的徭役、频仍的战争、再加上不期而遇的天灾人祸,都会导致脆弱的小农经济一次次破产。农民一旦逃离土地,四散流亡,就会成为各国政府无法控制的游民,进而被游侠所裹挟。

  司马迁和班固着史都不约而同地称“侠”为“游侠”?什么是游——侠?那绝不是说这些侠客们游走江湖、居无定所。事实上,绝大多数有史可考的秦汉游侠都是据地为豪的,因此他们的江湖名号在史籍中往往和郡望连称:

  自是之后,为侠者极众,敖而无足数者。然关中长安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卤公孺,临淮儿长卿,东阳田君孺,虽为侠而逡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羽公子,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跖居民闲者耳,曷足道哉!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史记·游侠列传》

  游侠并不游走于天下。这个称号只是表明他们是游民的领袖,黑社会中的豪强。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

  王先谦《汉书补注》;

  章太炎《訄书》。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上一篇:《釜山行》:或许是希望
下一篇:《千与千寻》为何成为经典?也许你从未看懂过《千与千寻》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