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4》:除了功夫,还有裹挟在侠义之下的儒家精神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十年过去了,叶问IP功夫系列迎来了它的收官之作《叶问4:完结篇》,并且收获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在故事情节上,《叶问4》与前面三部一脉相承,《叶问1》打日本人,《叶问2》打洋人,《叶问3》打泰国人和黑人,《叶问4》则是冲出亚洲,在美国打美国人。

  《叶问4》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叶问的小儿子叶正在学校打架被开除,恰逢徒弟李小龙邀请他去美国观看比赛,于是他决定顺道去给儿子在美国找学校,却意外地卷入了一场美国军方势力与华人武馆的纠纷。

  如果是从剧情套路上来看这部影片,其实并没有多少新意,甚至十分的老套。因为影片用非常简单的非黑即白的“脸谱化”方式塑造了片中的正反派人物和正反势力,和前三部一样,用正方的配角人物做铺垫,所有正派人物都打不过反派人物,最后主角叶问出来才艰难地将反派人物打败。而且因为叶问在片中设定的角色已是暮年,打斗的精彩程度也要逊色于前三部。

  在我看来,《叶问》四部曲的拍摄手法、动作模式和叙事节奏确实是相似的,改变最多的其实是人物的心理过程。《叶问》四部曲是将叶问一步步“打造为人”的过程,从前两部表现民族大义的“神性” 到后两部添加了有血有肉的“人性”,完成了对一代宗师高层次的社会行为和人格境界统一的塑造,也使得《叶问4》最终呈现了带有儒家色彩的武学侠义精神。

  01.将侠之率尔和儒之三思高度融合,是叶问成为一代宗师的重要根基

  儒和侠,从相同之处来讲,都有利他性,即具有急人之难、舍己为人、伸张正义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但是两者从价值观上来看,又有不同,侠者容易走极端,它强调个体自由和个性张扬,非黑即白,而“儒”强调整体利益,讲究中庸之道。

  影片中,叶问第一次遇到不平事,是中华总会万会长的女儿若男被霸陵。他先是在边上观察,而不是贸然出手,因为若男本身也是有武术功底的。最后在危及时刻,叶问才出手相救。我们在观看武侠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设定,英雄总是在关键的时候才会出手,看上去会觉得套路一贯的雷同,其实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叶问送若男回家,万会长以为叶问是要通过若男得到他推荐信去得到美国学校的入学资格,万会长说:“想要拿信,不必通过我女儿,用真本事打赢我。”两人在中华总会会馆比拳,还未分出胜负便遭遇地震,万会长说要在中秋晚会上决一胜负,叶问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分胜负真的那么重要吗?”这一句话直接将叶问的思想境界上升到整体的高度。

  在《叶问4》里,叶问侠之率尔的形象弱化了,不再是那个“我要一个打十个”的个人英难形象,相反,经过几十年的经历和沉浮,思想更为成熟,凡事在行动之前会“三思而后行”。儒家的三思教育,将侠者的任性妄为改造成舍利取义,由只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由不成体系到逐渐完善,这是叶问成为一代宗师的重要根基,体现了为人师者,不只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

  02.侠者不因私情而废道义,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包容原则和人文精神

  与以往影视作品中营造的民族英雄形象比如霍元甲、陈真等不同,叶问系列电影它呈现的是一个另类的英雄形象:他很少谈家国天下,绝不主动出手,对所有人以礼相待,不太看重胜负,也不计较个人恩怨,只为捍卫道义底线,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包容原则和人文精神。

  反派人物军方代表巴顿到中华总会闹事,把各武术门派的掌门人一个个打得落花流水。叶问听说此事后,赶到中华总会,将一众受伤人等送到徒弟李小龙处疗伤,而这些掌门人曾经在叶问到美国的第一天就合起来给叶问难堪,叶问却不计前嫌保护众人。

  而当巴顿找到万会长决斗,又把万会长打得住进了医院时,叶问从容又坚定地对吴建豪饰演的美国军方士官赫文说:“带我去军营找他。”这时候的叶问为了心中的道义必须要站出来。若男想要阻止他,他说了一句贯穿整部电影支点的话:“叔叔是个练武之人,遇到不公义的事情,我一定要站出来”,这是整部影片作为功夫片的原点,也是叶问侠义之道的准则。

  叶问这种不崇尚“武林之争“的风格,可以称之为儒侠,也是他会被尊为一代宗师的重要原因,这与叶问本人的经历有关。叶问出身于广东佛山的富贵人家,从小接受严谨的儒家教育,他的妻子张永成也出自名门,虽然身处乱世,却始终保持着传统教养。

  他的一生,从未在武术比赛中取得过任何值得一提的成绩,也不像霍元甲之辈血气方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但是他却带领着一干弟子,实现了中国古往今来武术家们竭诚奋斗却鲜能完美实现的理想——将咏春推向世界。在叶问身上,展现出传统儒家人格中最灿烂的一面:自尊善良、严于律己、诚以待人、注重气节。

  03.儒家文化强调等级秩序和家长权威的弊端,在面对子女教育时的束手无策和解决不同地域矛盾的教条化被充分地显现出来

  叶问拖着病体远赴美国,为自己的小儿子叶正找私立学校,希望叶正能好好读书,全然不顾叶正不喜欢上学只喜欢习武的想法。叶问从个人经历出发,也因为妻子的关系,认为习武很苦也没有前途,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好,等儿子长大了,自然会明白他的苦心。

  同样的,万会长和她的女儿万若男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矛盾,若男不喜欢习武只喜欢跳舞,万会长逼着她习武,父女之间一见面就怄气,无法心平气和地沟通,而女儿又迫于父亲的权威不得不服从。

  在传统儒家文化里,注重血缘关系,但是拙于沟通、过度强调家长权威,又是其存在的一个很重大的弊端。长辈对晚辈承担无限责任,因此享有无限权力,使得父亲和孩子之间难以平等对话。身处一段矛盾的关系,彼此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从而陷入了无法冲破阻碍的境地。一代宗师,纵然一生受人敬仰,面对家庭,大丈夫仍然束手无策。

  除此之外,儒家思想体系,要求一切行为必须以符合道德为前提,也很容易进入教条主义的误区。由于没有在美国生活的切肤之痛,也没有饱受欺凌却无处伸冤的经历,他认为是万会长他们没有尝试走出唐人街直接和洋人沟通,万会长一声讥笑:“你在教我呀?”。

  显然,叶问是从儒家“有教无类”的原则出发,认为万宗华等人不教洋人武术是心态狭隘,希望他们转变思维,通过推广中国武术来改变洋人对唐人的偏见。历史走到今天,我们知道这种想法非常天真,中国武术不可能改变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的民族才能得到世界的尊重。

  影片中,儒家的等级秩序和家长权威既无法跨越年龄的差距,也无法跨越文化的差异,这是叶问的困境,也是儒侠的困境。

  04.儒家文化中的自省精神,使得叶问等人能够突破局限,将修身、齐家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通过与万若男的相处,叶问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儿子身上的问题,意识到尊重更高于道德约束。于是他打了一通越洋电话给儿子,说了一句:“是我不对,对不起。”这句话的份量非常重,因为对于一个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人来说,要主动向晚辈道歉,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何等漫长而又艰难的心路历程。

  回国后,叶问一改大家长的姿态 ,亲自教叶正打拳,他让叶正将自己的动作录成视频,“阿正,我打一遍,你把它录下来”,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是全片最感人的一句台词。过去两人剑拔弩张,如今他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然而此时的叶问自知时日无多,想要有多一点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已是奢望。

  同样的,一向教导女儿忍辱负重的万宗华,在身陷囹圄后,也终于明白:“忍无可忍时,便无需再忍”,于是,他走上角斗场,与巴顿决斗。这时,他不再是为了一方安隅的万会长,而是一名为了尊严而战的战士。尽管他失败了,但是他已经突破了个人修养的小格局,将修身、齐家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面,才引出了叶问与巴顿的最后一战。

  叶问与巴顿一战作为全片的最高潮,从剧情上来讲,此处除了打斗的刺激外没有任何悬念,按照功夫片的套路,我们知道叶问一定会赢。但叶问赢了,不代表咏春拳天下第一,也无法改变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通过推广中国武术改变洋人误会”的理想设定也不会变成现实。

  但从全片的主题思想来说,叶问所捍卫的是“和而不同,共同进步”的儒家立场,是冀望站在人的角度上,不同文化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诚如胡适所言“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而“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中最有生命力的灵魂。

  结语:

  《叶问4:完结篇》作为叶问系列的最后一部,从拍摄手法、动作设计和叙事节奏来看,或许并没有特别振奋人心,但在我看来,这是叶问系列最优质的一部。因为它不是从形而上的民族大义出发,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入手,刻画的不是一个武侠英雄,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市井之人。作为侠者,叶问也要面对生活的琐碎,也会被环境、教条和经历限制。影片从多个层面去展现侠义之道裹挟之下的儒家文化,既有其精华也有其弊端。但是通过对儒侠精神的塑造,完成了对一代宗师高层次的社会行为和人格境界的统一。功夫电影不是只有打斗,它同样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去突破自身的格局。

上一篇:《声入人心》中文版《你的名字》登酷狗专区第二
下一篇:悬疑经典《致命魔术》,魔幻与科幻的融合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