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是科学的幻想,还是对现实的反思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流浪地球》:是科学的幻想,还是对现实的反思

  在2019年的贺岁档中,电影《流浪地球》无疑是比较吸引人们的目光的,尽管人们对这部影片的褒贬不一。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是中国第一部特效技术堪称直逼好莱坞特效技术的一次突破,在电影本身上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由郭帆指导的这部《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人类面对灾难,守护家园和拯救地球的故事,其中对人们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的所表现出的善和恶等人性行为,通过镜头外化出来,并且将一个“小家”的情感文化逐渐蔓延到“整个地球是一家”的普世情感,进而使得影片的主题晋升到家国文化的层次,对于现实社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电影《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第一部有高品质特效的科幻电影,对中国未来特效,和类似题材的电影具有“标杆”式的作用。《流浪地球》的特效效果可谓是比较好的了,近乎真实的展现了地球即将毁灭的状况和宇宙的模样,特别是最后“木星爆炸”的镜头,具有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由此可以看出,《流浪地球》不管是在前期拍摄还是后期特效上都是下足了功夫,这给未来中国电影带来的“标杆”作用就十分明显了,不管是哪一个环节,电影是一门艺术,要用心才能做好,光有技术没有故事是不够的,光有好的故事没有技术也是不够的,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共同为电影艺术服务,这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除了有好的技术做支撑,《流浪地球》的故事表现方式也有很大的亮点。《流浪地球》采用了类似于“困境模式”的故事表现方式,和这模式相似的影片是吴京的《战狼2》,两者都是采用的这种“困境模式”,可见,这种模式是有可取之处的。“困境模式”指的是在电影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将将剧中的主要人物放置在一个个困境中,使其每冲破一个困境,就又陷入到另一个困境当中去,以此来带动影片的叙事节奏和牢牢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流浪地球》采用这种“困境模式”,不断的创造悬念,不断的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使观众的心理,始终跟着剧中人物的境遇起伏不定,带给了观众极佳的视听体验。在电影创作中,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是导演需要重视起来的,在讲故事的同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讲故事,而是要了解观众想听什么样的故事,想听怎样讲的故事,虽然电影是一门艺术,但电影同时也具有商业属性,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让观众喜欢,也是电影的一个大的方面。

  一个好的电影要有一个好的主题。《流浪地球》中开始不久就提到“希望”,但这个“希望”并不是普通的对未来的希望,而是对人们能够互帮互助,人类团结抗争的“希望”。《流浪地球》从这个立意出发是非常好的,它避免了其主题沦为传统的母题序列,但又体现出一个非常宏大和现实的课题。在影片中,每一个困境中,人们之所以能够突破困境,都是来自于身边同伴的帮助,同时,全人类凝聚在一起,共同执行“流浪地球计划”也是为了人类延续下去的希望不灭。这种团结、互帮、互助的情愫在影片的最后被渲染到极致,导演从影片中一个家庭的“希望”讲起,最后讲到地球的“希望”,这不是普通的叙事线索,更是家文化的一种延申,在导演的艺术安排下,家文化逐渐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层次,超越了国界和心理,汇聚成了家国文化的普世情感,影片的主题呼之欲出。

  《流浪地球》所表现出的团结,到影片的最后成为了一种“爱”一种超越种族和国界的爱,这也是一种大公无私的家国情怀,为了守护家园,全人类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奋斗,这个主题对于今天的现实社会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当下的人们几乎沦为了金钱的奴隶,社会意识形态逐渐崩塌,甚至“老人摔倒服不服?”都成了一个社会性问题。所以《流浪地球》中的团结协作,和吴京所饰演角色最后舍弃自身拯救大家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都为当下社会敲响了道德的警钟,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片开了头,但也仅仅是个开始,离优秀作品还很远,但作为中国科幻片的代表作,必然有它的可取之处,应该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这部影片。虽然有些内容不符合科学规律,但电影毕竟是一门艺术,电影里所有的元素都是经过艺术再创造形成的表现形式,这才是电影的魅力所在。《流浪地球》虽然存在很大的争议,但也正是这些争议,才显现出该影片具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不管是对中国未来科幻电影的发展方向,还是中国电影的创作或者是对美好的人际关系的向往,都起到一个很好的“标榜“作用。其中表现出的“大爱”以及对“家国文化”的赞颂,对于重新构建人类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体系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

上一篇:愁多焉知玉无痕:《决战中途岛》拍成科幻片会更合适
下一篇:《流浪地球》究竟如何?可行吗?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