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理事会秘书处主任:望中国积极参与北极事务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编者按】

  10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北极圈论坛大会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Reykjavík)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包括国家元首、议员、科学家、原住民代表、环保人士等)就北极地区的安全、商机与可持续开发、科学合作和研究、原住民权益等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也在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着重强调中国在参与北极事务过程中所秉持的“尊重”、“合作”和“共赢”的三大政策理念。副部长张明则率领代表团到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出席中国国别专题会议。

  近些年来,因为气候变化、新航道的开辟以及所蕴藏的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原因,北极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9月下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受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邀请前往北极采访。在为期8天的行程中,澎湃新闻记者分别前往了挪威首都奥斯陆、北部城市特隆姆瑟以及斯瓦尔巴德群岛,与研究北极的科学家、学者、政策人士和原住民进行了交流。

  从斯瓦尔巴德首府朗伊尔镇(Longyearbyen)出发5个小时之后,年轻的向导弗里德里克(Frederick)驾驶着橡皮艇慢慢驶进亚美尔湾(the Bay of Ymer),那里是埃斯马克冰川(Esmark Glacier)所在地。环顾四周,北冰洋上漂浮着大大小小的浮冰,船体与这些浮冰碰撞发出咔哧咔哧的响声。弗里德里克谨慎地控制着橡皮艇前进的方向,“我们得小心,”他说,“要不然就会像泰坦尼克号一样。”

  在离埃斯马克冰川200米处,弗里德里克关闭了橡皮艇的发动机。“我们不能再过去了,那样会很危险。”他一边解释一边从便携袋里拿出一壶咖啡,示意我和其他几名随行的同伴借此暖暖身子。

  放眼望去,埃斯马克冰川周围大都是黑褐色的山川。这些山川上或多或少覆盖着皑皑白雪。“夏季即将结束,等到了冬季,这里就会是白茫茫的一片。”弗里德里克说。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埃斯马克冰川 图片来源:王泳桓 摄

  埃斯马克冰川 图片来源:王泳桓 摄

  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不同,北极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春夏秋冬之分。冬季和夏季是两个主要季节,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4月是北极的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30℃左右。每年的7月至9月则为北极的夏季,平均气温在3℃-12℃之间。但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北极总会存在大大小小的冰川以及浮冰。

  “不过现在的情况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弗里德里克说,“北极的冰川正在消融,北冰洋上的浮冰也比过去少多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北极的消极影响

  对很多人来说,气候变化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在有关气候变化论述方面,最有力的结论主要出自1988年成立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该机构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和2014年发布了5份气候变化综合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尽管这5份报告充满权威性,但也受到了诸多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质疑和否定。

  “现在对于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原因依然充满争论,但在我看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气候变化的这一论断是确凿无疑的。” 总部设在挪威北部城市特隆姆瑟(Troms?)的北极理事会秘书处主任马格努斯·约翰内松(Magnus Johannesson)说,“我们应该立即行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挪威北部城市特隆姆瑟 王泳桓 摄

  挪威北部城市特隆姆瑟 王泳桓 摄

  而就北极地区而言,多数科学家认为,在过去的30年里,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2-3倍,该地区气温变暖的趋势要比其他地区更加明显。

  “气候变化是导致北极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依然有许多普通民众对北极有一个误区,” 挪威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梅丽莎·切里奇(Melissa Chierici)告诉澎湃新闻,“在他们看来北极和南极一样是一片冰雪覆盖的大陆,但其实北极以海洋为主。”

  一直以来,对于北极地区的地理范围有着多种解释,但通常的看法认为,北极是指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冰洋是该地区的主体,海洋面积大约为1460万平方千米。陆地区域面积大约为800万平方千米,囊括了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芬兰、冰岛、瑞典、挪威、丹麦(格陵兰岛)等国部分国土。

  北冰洋 王泳桓 摄

  北冰洋 王泳桓 摄

  由于北极的构成主要是北冰洋,因此气候变化对北极的影响,更多是体现在北冰洋的变化上。

  2013年4月,美国国家和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早则2020年,晚则2050年,北冰洋夏季将会进入无冰期。

  类似北冰洋海冰减少的论证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中也所有体现。《摘要》中提到,1979-2012年间北极年均海冰范围在缩小,缩小速率很可能是在每十年3.5%至4.1%的范围内(每十年 0.45至0.51百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夏季最低海冰范围(多年海冰)很可能每十年缩小9.4%-13.6%(每十年0.73至1.07百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北极海冰每十年平均范围的平均减少速度在夏季最高(高信度);1979年以来连续的各个十年,每个季节北极海冰的空间范围都在缩小(高信度);根据资料重建,具有中等信度的是,过去30年间,北极夏季海冰范围退缩史无前例,北极海表温度至少在过去1450年来异常偏高。

  北冰洋上的浮冰 王泳桓 摄

  北冰洋上的浮冰 王泳桓 摄

  “北冰洋海冰减少、海水温度上升等又会导致海底的甲烷释放,而这会加剧气候变化的趋势。”特隆姆瑟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安娜·斯尔亚科娃(Anna Silyakova)介绍说。

  “气候变化同样会加剧海洋酸化的问题,这在北冰洋尤为明显。”切里奇说,“全球变暖使得北冰洋上的海冰日益减少,这让北冰洋海水面积更多暴露出来,由于冷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北冰洋的海洋酸化问题更为明显,而这进一步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消极影响。”

  不仅仅是海洋生态系统,对那些生活在北极的动物来说,气候变化同样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在斯瓦尔巴德群岛朗伊尔镇,对于那些初次到来的人,当地居民往往会给出两个中肯的建议:不要一个人去偏远的地方;如果要出镇子,那就必须带上猎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见北极熊。”当地一名居民告诉我。即便如此,北极熊真正的天敌也并非是人类,而是气候变化。

  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镇 王泳桓 摄

  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镇 王泳桓 摄

  在北极,北极熊处于食物链顶端。很多情况下,它们会依靠海上浮冰来捕捉主要食物海豹,但气候变化正加速北冰洋浮冰的消融,这无疑增加了北极熊觅食的难度。今年8月,德国女摄影师克尔斯汀·兰根伯格(Kerstin Langenberger)拍摄了一张震惊全球的照片,一只瘦骨嶙峋的北极熊站在一块浮冰上,面容憔悴,这与人们印象中强壮的“北极王者”形象相去甚远。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德国女摄影师克尔斯汀·兰根伯格 摄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德国女摄影师克尔斯汀·兰根伯格 摄

  不只是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另外一种动物——驯鹿同样也面临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烦恼。

  驯鹿主要以青苔、苔藓等为食,但大气温度的上升增加了降雨的频率,雨水降落到地表之后结冰,这使得驯鹿难以获取青苔、苔藓等食物。即使驯鹿能够吃到青苔、苔藓,但这些青苔、苔藓也沾染到了有毒的霉菌,而这反过来又会危害驯鹿的健康。

  “我们的研究发现,驯鹿繁殖的数量与冬季降雨密切相关。在那些没有雨或少雨的年份,驯鹿繁殖呈现出高出生率的状态,但在那些多雨的年份,驯鹿繁殖率则很低。”挪威极地研究所研究员阿什德·佩德森(?shild ?. Pedersen)向澎湃新闻介绍说。

  CFP资料图:挪威Spitsbergen岛,驯鹿在北极圈内寻找食物。

  CFP资料图:挪威Spitsbergen岛,驯鹿在北极圈内寻找食物。

  萨米人对采矿和保护传统文化看法不一

  关心驯鹿繁殖和生存问题的还有罗纳德·斯炯门格(Ronald Str?meng),作为一名萨米人,他说他也关心气候变化问题,因为萨米人的传统文化与驯鹿密不可分。

  同因纽特人一样,萨米人是北极地区的原住民之一,主要分布在芬兰、挪威、瑞典、俄罗斯四国境内。放养驯鹿、打鱼以及农业耕作是萨米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其中,驯鹿饲养又被认为是萨米人最重要的文化特征。

  网络图片:一位萨米人牵着自己饲养的驯鹿。

  网络图片:一位萨米人牵着自己饲养的驯鹿。

  “气候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斯炯门格告诉澎湃新闻,“有很多萨米人以饲养驯鹿为业,因此我们会对气候变化感到担忧。” 他目前在特隆姆瑟与其家族成员共同成立了一家名为Troms? Lapland的旅游文化公司,以此推广萨米文化。

  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已经给萨米人的传统生活方式造成了严峻挑战。而现在,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采更进一步加剧了他们所处的困境。在萨米人所居住的社区,越来越多的煤矿采掘活动正在侵占和挤压着驯鹿饲养所需要的土地。

  “以前,驯鹿会在夏季和冬季之间进行迁徙,但有的矿业公司为了开采矿产资源会在驯鹿迁徙路线中间开辟一片矿区,这就造成驯鹿无法迁徙的问题。” 斯炯门格补充说,“矿业资源的开采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这又使得驯鹿饲养用地越来越少。”

  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萨米人都反对矿业开采活动。在采矿和保护驯鹿饲养这一传统文化之间,萨米人内部有着不同的声音。

  “有很多人,比如我就支持矿业开采,因为这可以增加就业,但也有很多人,比如我的表兄他就反对,因为他认为这冲击了萨米人的传统文化。我们之间存有分歧,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斯炯门格强调说,“围绕着矿业开采和保护驯鹿饲养传统文化的争论将会继续,因为每个人的利益、立场、原则不同,这会影响他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气候变化一样,这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斯炯门格还表示,与自己的父辈相比,自己可谓是幸运的一代。在过去,萨米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原住民一样面临一系列的难题,比如贫困、环境破坏、无法有效保护自有土地与自然资源以及权利无法得到保证等。“在我父亲那一代,萨米人的权利并不被挪威政府所重视,现在挪威政府则尊重萨米人的权利。”他说。

  这种尊重在保护萨米人传统文化和进行矿产资产开采之间便有所体现。

  2005年,挪威通过了《芬马克法》(The Finnmark Act),该法的目的是为当地居民的利益加强对芬马克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管理,平衡驯鹿饲养和非耕种地区上的商业和社会用途,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2010年,挪威议会又通过了一部新的《规划和建设法》(The Planning and Building Act)。这部法案增强了挪威市政当局保护萨米文化的能力,如果一个企业或者社会团体希望通过项目建设改变土地用途时,市政当局有权进行阻止。由萨米人所组成的议会在规划事项上也有反对的权利。

  2013年3月,挪威政府施行了一项新举措以便吸引外来投资者参与其国内的煤炭等矿业开采。值得注意的是,挪威政府的这项新举措特别提到了在萨米人所居住社区进行矿业开发的利益问题。挪威政府规定,相关开采活动需要遵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跨国公司行为的原则以及联合国关于商业和人权的指导性准则。

  “保护萨米人传统文化和进行矿产资源开采,这不是一个简单问题。” 挪威外交部北极事务政策顾问托米·法拉克(Tommy Flakk)告诉澎湃新闻,“(挪威)政府希望能在二者之间求得平衡,同时实现北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挪威政府重视知识及旅游业发展

  挪威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及挪威领海面积的80%位于北极圈以北。此外,挪威10%的人口生活在北极圈以北地区,是在北极圈内生活的各国人口中数量最多的。也正因此,如何更好发展北部地区也成为挪威政府北极政策的一个重大战略。

  对此,挪威政府提出的方案是,将挪威北部打造成为知识驱动型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地区并积极推动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

  知识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与科研的投入。近些年来,挪威北部地区的各个大学和学院均新增了招生名额和科研基础设施,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也差不多翻了一番。

  在科研方面,挪威政府2010年在北部城市特隆姆瑟成立了弗拉姆研究中心(Fram Center),该中心集合了挪威国内20多家科研机构的力量从事跨学科研究,重点围绕着北极自然科学、北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等议题展开。

  弗拉姆研究中心,Ronald Johansen 摄。

  弗拉姆研究中心,Ronald Johansen 摄。

  2013年,挪威研究理事会为北方高纬度地区研究拨款约5.7亿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4.5亿元)。目前,挪威在有关北极科研出版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排名世界第三。

  科研和教育上的投入也正在为新型产业发展创造机会。2009年,挪威开始实施一项海洋生物勘测战略,希望能将海洋科学研究应用到商业领域。特隆姆瑟大学北极生物发现研究中心主任埃里克(Eirik)介绍说,他所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正在进行海洋有机生物活性试验,以便从中开发出新型药物,治疗癌症、糖尿病以及心脏病等。

  而在旅游业方面,挪威外交部的一份资料显示,在2000年至2012年期间,挪威北部地区的国际游客人均住宿量增长19%,大大高于其他地区9%的游客增长率。在2011年至2012年期间,仅近海游轮乘客便增长了41%。为了提高北部地区旅游行业的形象和加强国际营销,政府于2009年成立了挪威北方旅游董事会,旅游业的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俄罗斯和中国。

  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镇 王泳桓 摄

  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镇 王泳桓 摄

  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镇,当地一名酒店经营者告诉澎湃新闻,在过去,来斯瓦尔巴德群岛旅游的主要是欧洲人,但现在中国游客的身影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好事。”这名经营者说,“一方面,中国游客能够领略到北极风光;另一方面,这能为我们带来收入。”

  希望中国积极参与参与北极事务

  除了中国游客之外,来自中国的投资者也越来越把目光聚焦在北极。在朗伊尔镇,听一些当地民众讲,有中国投资者希望购买当地的土地开发旅游。但在挪威南森研究所副所长阿里德·摩尔(Arild Moe)看来,要想在斯瓦尔巴德群岛购买土地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斯瓦尔巴德群岛的环境政策非常严格,如果要想在当地建造旅游基础设施,必须要得到挪威政府的许可。”摩尔对澎湃新闻说,“但不得不说,中国现在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北极,因为中国正在成为如同美国那样的全球性力量(Global Power)。”

  在许多分析人士看来,中国之所以对北极体现出兴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气候变化;北极航道利用;进行能源贸易投资以及参与北极治理等。

  中国对气候变化的重视不难理解。中国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有超过6700个岛屿,经济活动和人口分布主要集中东部沿海地区。北极冰川消融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并有可能诱发海啸、风暴潮等极端天气,而这很有可能会给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但在另一方面,北极冰川的消融客观上也为新航道的开辟创造了条件。一直以来,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到往欧洲的航道是中欧贸易往来的主要选择。与这条传统航道相比,北极东北航道的优势在于:海上通航成本减少、海盗威胁的可能性降低、区域内地缘政治相对平稳等。在探索北极航道方面,中国已经有了积极的尝试。2013年8月至9月,中国中远集团“永盛号”货轮进行了北极东北航道的首次成功试航。今年7月至10月,“永盛号”货轮再次顺利完成了北极东北航道的往返航行。

  北极丰富的能源资源是中国渴望参与北极事务的另一重要原因。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7月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称,北极拥有世界15%的未勘探石油和30%的未勘探天然气。除了油气资源以外,北极还拥有丰富的渔业和生态物种资源。

  2014年6月,中国军方智库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发表了《战略评估2013》,该报告称,北极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与便捷的航运条件,对于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极地区有望成为中国未来海外能源的重要供给基地。

  “无论是气候变化、北极航道利用、获取能源资源还是地缘战略的考虑,中国都热衷参与到北极治理中来。”摩尔说。

  目前,北极理事会是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一个主要平台。中国在2006年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并在2013年正式获得这一身份。

  在北极理事会秘书处主任马格努斯·约翰内松看来,中国在获得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身份之后,应该积极利用这一身份继续在北极理事会框架下参与北极事务。“在接纳中国等国家成为永久观察员国之后,如何与这些观察员国进行更多接触成为北极理事会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他对澎湃新闻说,“在我看来,中国应该积极在北极理事会所设的各个工作组提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中国在未来参与北极事务中应该要着重做的。”

  特罗姆瑟大学-挪威北极大学社会学系政治科学及社区规划教授拉斯姆斯 (Rasmus Gjedss? Bertelsen)则认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是导致北极议题“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参与北极事务过程中,中国与北极国家之间存在一个需要相互适应的过程。

  “从中国角度来说,应该以一种合作、非挑衅的方式参与北极事务;而从北极国家的角度来说,这些国家也应该以一种合作、非威胁性的方式接纳中国,将中国整合进北极事务中来。”拉斯姆斯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交部长王毅10月16日在第三届北极圈论坛大会开幕式上的视频致辞中也着重提到,中国是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在参与北极事务方面,中国一贯秉承三大政策理念:即尊重、合作与共赢。

  王毅还强调,合作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根本途径。中国愿同北极国家、北极域外国家以及其他北极利益攸关方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在气候变化、科研、环保、航运、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等广泛领域取得务实成果。

  “当下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最佳的合作方式依然是与北极相关的科学与环境研究。”拉斯姆斯强调说,“为此,中国应该继续发挥科学外交的作用。”

  (本次报道受到挪威驻上海领事馆的资助)

上一篇:迪士尼再次陷入“续集魔咒”,《冰雪奇缘2》叫座不叫好
下一篇:看完《星际穿越》这部电影后,该如何做出评价?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