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挑明扎心真相:如今孩子再去“鸡”成绩,结局可能是一场空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4-22
手机版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了最近大火的ChatGPT到底有多牛。

  没有想到的是,仅用3个月时间,它的4.0版本就发布了,进步速度让人吃惊。

  特地看了一下,它在写文章、编程和绘画方面还真有明显提升,不过让更我震撼的,是它的应试能力:

  之前看新闻,说它通过了美国律师资格考试,并且分数在前10%,在SAT(美国高考)中阅读排名7%,数学排名11%。

  

  GPT4的部分成绩

  据说,GPT4还满分通过了LeetCode上的亚马逊公司模拟面试,超过所有参与测试的人类,顺利拿下了软件工程师的offer。

  

  GPT4的面试结果:满分超越其他测试者

  要知道,很多孩子即使每天头悬梁、锥刺股也未必能考出这般成绩,但GPT却轻松做到了。

  更令人吃惊的是,它绘图技术一流,居然还会写假新闻,有人曾输入一句“AI如何看到川普被捕并坐在监狱里?”

  然后平台就自动生成了川普被抓、抵抗、街头火拼、审判、判刑、逃狱的火辣系列图。

  

  别说,那画面逼真到难辨真假,有人当真转发,很多推送不得不给出“AI制图”的提示。

  不仅如此,GPT4还能理解人类各种梗,而且它的表达能力已和人类无限接近了。

  想必前不久这个事不少人都听说了,GPT4在美国58同城上,雇佣了个人类帮点验证码。

  在被人类怀疑是机器人后,为了隐瞒身份,它谎称有视觉障碍,成功骗过了人类。

  

  细思极恐,未来孩子们能拼过GPT吗?

  过去我们总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没人知道2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OpenAI研究人员就曾发文称,“未来,80%的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所代替。”

  

  完整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303.10130v1.pdf

  我们都知道,这种趋势已经无法避免,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要怎样生存下去?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人被机器取代,而是人类如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找到平衡。

  当孩子无法置身事外时,要做的就是提早准备。

  

  1

  培养孩子跨学科思维力

  很多人担心,未来AI会不会取代我们的孩子,让他面临失业危机。

  我觉得,这取决于我们培养孩子的发展路径。

  其实AI最可怕的不是取代人类,而是驯服人类;凡是没有能力去驾驭AI的,都会被它驯服。

  “精准人机交互”是未来非常重要的能力,也就是要求孩子能提出一个好问题。

  而清晰精准的好问题,往往需要孩子拥有缜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和有扎实全面的知识体系。

  

  前不久,我看了一段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访谈。

  他说,未来孩子要学的,不是C++,也不是Python,而是如何跟机器打交道。

  也就是说,“人机交互”是未来的大趋势,你要会使用大数据引擎搜索,会和机器“对话”,会写提示词。

  他还大胆预测,未来10年全世界将有50%的工作,是提示词工程。

  

  说出怎样的提示词,就会匹配怎样的结果,“提示词”就成了生产力,包含了一定的技术含量。

  提示词写得好的孩子,是能融合多种知识提出好问题的人,所以他必定是个跨学科思维的牛娃。

  什么是“跨学科思维”?

  简单来说,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当你要解决某方面问题时,需要把其他领域知识一并融合进去,形成一个全新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这样思考时,就不会局限于某一学科的小思维圈子,而是跳出来,综合多领域知识解决问题,这就叫跨学科思维。

  当一个人拥有跨学科思维和机器“对话”时,就像一个带上了多种工具的人,他总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想到各种点子,写出“提示词”让机器帮他实现。

  跨学科有多重要?它在2022年就被写到了课程标准里,总共出现了400多次,而且去年的高考也出现了跨学科试题,单一思维已经考不出高分了……

  如今再去“鸡”成绩,结局可能是一场空。

  

  图片来源:电影《全城高考》

  就连清华大学的钱颖一教授也说:

  “在未来AI时代,中国教育优势将会荡然无存,特别是那些一路被‘鸡’成‘牛娃’的孩子。 因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填鸭喂出来的流水线型人才,而是跨学科多元化的人才。”

  

  与其让孩子陷入无止尽的教育内卷,在千军万马中挤破脑袋,倒不如提早看破未来趋势,帮孩子拿到这把职业通关的“金钥匙”。

  我想这第一把钥匙,就是广泛阅读。

  只有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对知识进行思考和建档,才能让孩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型。

  遇到问题时,他才能调用这些知识为己所用。

  第二把,是不带寻求“标准答案”的思路去学习。

  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和孩子多沟通,无论是做事,还是学习,有意识地引导他运用多种解题思路,而不是被“标准答案”束缚。

  2

  激发孩子的创造想象力

  曾看过这样一组数据:

  作为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麦肯锡1993年员工有67%是MBA(工商管理硕士),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

  现在20年过去了,这个比例仍在下降,是什么填补了麦肯锡头部的MBA呢?

  答案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是MFA(艺术硕士)。

  因为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需要用更多艺术的方式来呈现。

  而这种艺术的呈现,跟每个人的创造力息息相关,正因为有了人类的想象力,才有了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

  当信息时代不断推进,原本仅靠知识堆积和重复劳动的人,会逐渐被机器替代,越来越贬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变得难能可贵和不可替代。

  这种情况下,最难被AI取代的,就是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孩子。

  当孩子的创造性越强,他被机器取代的概率就越小。

  

  图片来源:电影《地球上的星星》

  其实GPT发展至今,大家都认同的一点,就是人类创造力是如此强大,我们不仅创造了AI,还能让它不断更新迭代。

  现在或未来的AI,只是帮人把想法变成现实,却不能代替人产生想法。

  这几年很火的几家互联网公司,其中一家是苹果,它靠的是什么屹立不倒,是程序员还是工程师?

  都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和创造性思维,因为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创意不能。

  写到这里,我想起清华校长说的一段话:

  “我们未来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孩子,而那些只会做题不会思考的孩子,在未来注定被淘汰。”

  

  图片来源:纪录片《高考》

  未来想通过刷题、读死书,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多的需要孩子有思考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实践能力……

  而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而已”。

  当孩子从书山题海中走出,真正投入到喜欢和感兴趣的事上,创造力才会爆棚。

  3

  让孩子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讲真,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可以替代人类完成很多任务。

  回看人类发展史,汽车取代马车夫,机器取代手工,新的技术诞生,总能把人类文明推向了新高度,也解放了更多劳动力。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后,机器代替人类工作,也是为了让我们生存得更好。

  老实说,作为家长,我不仅希望我的孩子有与同龄人和人工智能竞争的底气,我还希望他健康快乐,在成长中收获幸福。

  无论在什么年代,我觉得感知幸福的能力,对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他未来的生活状态。

  比如观察过的毛毛虫,突然变成了蝴蝶,会觉得春光都明媚了许多;

  比如今天有喜欢的草莓,甜甜的,会觉得上学更有动力;

  又比如睡前依偎在妈妈身边,听着她给自己念故事,内心无比的安宁和惬意。

  其实真正的幸福,不是非要大富大贵,取得多大的成就。

  它更多藏在孩子对生活细节的感知里,需要一双发现美,感受爱的心。

  

  图片来源:电视剧《我被爸爸绑架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总强调,要培养孩子幸福感知力,因为无论在哪个年代,这才是决定孩子幸福的关键所在。

  说到底,获得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幸福力是孩子成长成才的核心,能帮他完善人生,也能促他走向优秀。

  我想无论大环境如何改变,如果孩子都能眼里有光,心里有爱,这就足够了。

  愿每个孩子都能活得认真,活出精彩,愿她们过上我们未曾看见过的幸福生活。

  --------End---------

上一篇:夏普业绩承压 面板市况恶化、SDP陷入亏损
下一篇:妻子做了10年的扶弟魔,我生病借钱全家如临大敌时,我消除了偏见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