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童年往事》 | 氤氲不散的记忆和乡愁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4-23
手机版

  原标题:侯孝贤《童年往事》 | 氤氲不散的记忆和乡愁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影展”开幕在即,北京展映一票难求,《悲情城市》六秒售空,导演侯孝贤炙手可热。

  《给孩子的电影》作者戴锦华曾将 电影创作者比作 “用光作画、 用光写作”的人。有趣的是,在《给孩子的电影》里,戴老师介绍说,侯孝贤著名的长镜头、固定机位、景深镜头的叙事风格,原来是看《沈从文自传》被深深打动,受到启发,通过反复探索实践最终形成。

  

  侯孝贤

  而自传体电影《童年往事》,是侯导在对这种电影语言已完全有把握之后,为完成夙愿,而拍摄地一部完全自传性的作品,讲述自己童年时举家从大陆迁入台湾,到自己上大学之前的这段往事。

  今天跟大家分享《给孩子的电影》中对《童年往事》的介绍——

  

  本文摘编自《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编著,活字文化出品

  《童年往事》

  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上映时间:1985年

  导演:侯孝贤

  编剧:朱天文、侯孝贤

  主演:游安顺、田丰、梅芳、唐如韫

  主要奖项:第36届(1986)柏林

  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论坛及新电影论坛最佳影片,第22届(1985)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剧本

  成为侯孝贤

  国际知名导演侯孝贤1947年出生在广东梅县。在他非常小的时候,全家人便跟着他的父亲到了台湾,定居在高雄的凤山县。侯孝贤在凤山中学中度过了他的初高中时代,然后去服兵役。

  在此期间,他迷上了电影,退役之后便考入了“国立艺专”电影科。但直到1973年,他才正式进入电影行业,担任李行导演的场记。

  

  1980年,侯孝贤终于执导了他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溜溜的她》。在整个80年代,侯孝贤逐步探索并确立起了他鲜明的个人风格,长镜头、固定机位和景深镜头成为他的风格标志。

  他在这段时期的几部重要作品《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恋恋风尘》为他赢得了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奖等国际奖项。

  

  《恋恋风尘》剧照中著名的长镜头

  当然,在他所赢得的诸多奖项中最有分量的还是他凭借《悲情城市》获得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

  年过古稀的侯孝贤至今仍然是非常活跃的电影工作者,其最新的作品是2015年上映的《刺客聂隐娘》,他也因此片荣膺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悲情城市》剧照

  读沈从文得来电影灵感

  1983年,侯孝贤与万仁、曾壮祥合作完成了三段式结构电影《儿子的大玩偶》,开启了台湾新电影的时代。

  此间,侯孝贤与海外归来的万仁、杨德昌等导演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但这反而让他陷入了拍片“危机”:尽管他从海归导演们那里确认了自己关于拍电影的直觉领悟,但在那些外国方法的冲击下,他仍一度感到无所措手足。

  他想在电影中表现自己的成长经历,却苦于不知如何呈现。这时,他读了女作家朱天文推荐给他的《沈从文自传》。侯孝贤读完后被深深打动了, 决定要用沈从文作品中的那种感觉状态来拍自己的电影。

  

  《从文自传》

  沈从文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于是,电影《风柜来的人》问世。在拍完侧重于自己生命经验的《风柜来的人》和更多依赖朱天文童年经历的《冬冬的假期》之后,侯孝贤感到自己已有把握以电影语言来处理生命史。

  

  《风柜来的人》剧照

  

  《冬冬的假期》剧照

  于是,他决定拍摄一部完全自传性的作品,这就是《童年往事》。

  凤山的时光和三次死亡

  “我”叫阿孝,家里排行老三。“我”上面是姐姐阿兰和哥哥阿忠,下面还有两个弟弟阿竹和阿咪。在“我”很小的时候,全家人都跟随父亲从广东梅县来到了台湾。先住在新竹,后来搬到凤山。“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都在凤山度过。

  

  关于幼时的记忆,已不甚连贯清晰,只剩下一些“事件”和片段。“我”那时常常在凤山街头玩弹子和陀螺。吃饭的时候,祖母会出来,满街叫“阿哈”。年老昏聩的祖母想带“我”一起回大陆,“我”问为什么,祖母说可以去祠堂拜祖先。

  

  有一次,她真的带“我”“回大陆”了,但谁都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祖母口中的梅江桥。祖孙二人便沿途摘了芭乐回家。

  对于父亲,“我”的记忆就更淡薄了。父亲有肺病,不常与我们亲近。偶尔一起吃甘蔗时,会听父亲提起过去。

  

  阿竹喜欢向父亲讨要信封上的邮票。而“我”呢,只记得考上凤中时,父亲的叮嘱,以后要好好念书喔。不久之后,父亲就过世了。

  

  “我”仿佛一夜长大。中学时代的“我”,在凤山街头收保护费,在学校和老师作对,经常打架滋事,遭学校的处分。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有了心仪的姑娘吴素梅,但不敢接近,只能骑着单车远远地尾随。

  

  

  为排遣苦闷,“我”在背地里偷看一些大人禁止的书籍,学会了抽烟,在健身房里消耗过剩的精力。此时,阿兰出嫁,阿忠前往外地教书,母亲却患了喉癌,不得不远去台北治疗。

  “我”被迫肩负起照顾祖母弟弟的责任,同时卷入了街头的帮派争斗,心力交瘁。后来,母亲从台北回来了。因为不愿手术,母亲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一家人聚在一起陪伴母亲,夜半闲话家常。母亲最后还是辞世而去。

  

  安葬好母亲后,“我”终于鼓起勇气给了吴素梅情书。吴素梅让“我”先考上大学。

  因为这句话,那年暑假,“我”没有选择保送军校,而是参加了大专联考。

  

  一年后,“我”还是没能考取大学,吴素梅全家也离开了凤山。祖母在那一年离开了我们。

  她走的时候,手背上爬满蚂蚁,“我”和弟弟都不知道她已去世多久。

  

  

  “我”觉得祖母的收尸人一定在心里骂我们是不孝子。但“我”到今天还会常常想起,祖母那条“回大陆”的路,也许只有“我”陪祖母走过那条路,还有那天下午我们采了很多芭乐回来。

  

  

  氤氲开来的记忆

  同样是回忆性的视角,比起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更接近记忆的常态。

  想想看,我们在 回忆多年前的往事时,常常不能还原出一个跨度漫长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

  

  更多的时候,记忆只是一些突现于生命长河中的“事件”浪花和浮沉于时间之流的片片段段,它们在追忆的潮汐中涌起,使我们得以将那些况味复杂的感觉采撷。

  而 侯孝贤的电影想要捕捉的,正是那种氤氲开来的记忆的感觉。

  

  那是在浩荡历史中无法被彻底磨蚀的个人生命瞬间——侯孝贤用他的空镜头与长镜头,用他的景深构图锚定的正是这些以感觉的方式,而不是以逻辑的方式联结起来的记忆瞬间。

  《童年往事》开篇,便是几个住宅内部的空镜头。同时,这些空镜头又被门框分隔为不同的空间和景别,加上一直在讲述的画外音,一个要比镜头画框大得多的记忆空间被提示出来, 环境成为记忆感觉的一部分。

  

  而 对它的分割,也暗示着家庭成员关系的不同。比如父亲的第一次登场,就独占一个空间,并且画面缺乏纵深;但母亲的初登场,则是以背向的方式出现在一个景深镜头的后景之中,中景和前景由两个小孩穿梭连贯。

  这分别暗示了父亲与母亲在这个记忆空间中与其他家人的相对关系,而这种关系,是通过一种感觉的逻辑被展现出来的。

  

  上一个镜头还是空椅子,下一个镜头忽然出现了父亲,这一组接将父亲和他所处的空间融为了一体。

  在整部电影中,父亲也确实没有离开过这一空间。父亲在记忆感觉中的“位置”与他的镜头位置是一致的。

  

  然而,在片头画外音中出现最多的祖母,却没在镜头中出现。这与祖母一直想回大陆的心情相对应——虽然她最后正是死在这一房间内,但充满愧疚的讲故事人却不愿将她限制在这一小小的空间。

  因此,影片中一处动人的长镜头,是祖母带“我”“回大陆”的那段。镜头中“祖母”带着“我”从远处走来。待两人走到近处,镜头又跟随采芭乐的两人转动。

  

  一般而言,长镜头意味着真实。但在这里,它却暗示了那无法被岁月抵消而应被记忆小心呵护的感觉。

  那一刻阳光下的乡间行走,是记忆的一次“事件”,它不能被切割。就像尽管一直迷路,但祖母期待的那条回到大陆的“大路”,却如长镜头般未曾中断。

  

  《童年往事》的英文名叫作 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这告诉我们,仅仅以阿孝人生中遭遇的三次死亡来划分全片,是不足够的。

  因为在那些黑色的死亡瞬间之外,充溢着的是饱满的生的气息。它涌现于那家庭的日常,涌现于那雨后的街道,涌现于那苦恋不得的引吭高歌,涌现于那永远走不到终点的路途。

  

  而这些,都通过电影中沉默而有情的空镜头与长镜头, 通过那些被安置于不同记忆景别中的人物,抵达了我们的心灵。

  它使我们反复想起那个场景:面对着祖母的离去,“我”仍想起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回大陆”的大路上,“我”和祖母一起采过芭乐。

  

  深入思考

  1.《童年往事》中有非常多的长镜头。法国电影学者巴赞曾将长镜头确认为纪实美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认为它才能再现生活的真实。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举例说明。

  2.《童年往事》里除了有很多长镜头,还有许多固定机位的静止镜头。在你看来,侯孝贤导演使用如此多固定机位的镜头,用意何在呢?它最终又起到了怎样的效果呢?

  拓展观读

  图书

  

  《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

  朱天文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影片

  

  《风柜来的人》,侯孝贤导演,1983年。

  冷知识

  1.《童年往事》是侯孝贤的一部完全自传性的作品,很多情节,如就读凤中、父母祖母的死等,都来自侯孝贤的亲身经历,所以电影中的画外音也由侯孝贤亲自完成。但电影有两个元素是虚构的:一是父亲的竹制家具,二是祖母总想回到大陆。

  

  2.《童年往事》有很多长镜头,以至于其整体平均镜头长度接近24秒。而且剧情越到后面镜头越长:电影的第一个小时 (到父亲去世),平均镜头长度是21秒左右;第二个小时 (到母亲去世),平均镜头长度为25秒左右;最后十几分钟 (祖母去世),平均镜头长度超过31秒。

  

  相关图书

  《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 编著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20年08月

  戴锦华给孩子的电影公开课,

  世界极简电影史,

  50部经典影片赏析,

  让电影做孩子心灵和视野的启蒙者与拓荒人。

  延伸阅读:

  戴锦华:好电影赋予孩子毕生相随的心灵宝藏

  圣诞节,查理·卓别林不该被遗忘

  北大教授 戴锦华:电影应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因它参与了我们生命的成长

  戴锦华×毛尖:电影何以拉长我们短暂的生命?

  豆瓣9.2分,李安说“它是史上最伟大的儿童电影,但值得每个成年人去看”

  豆瓣9.0,《城南旧事》为何是“最具中国情感”的电影?

  戴锦华×毛尖:电影何以拉长我们短暂的生命?

  戴锦华:小时代是我们对今日世界的误判

  《死亡诗社》:一个解放并且站立的时刻 | 戴锦华电影课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责任编辑:

上一篇:太敢拍!真实案例改编,五一最火犯罪题材,《检察风云》值得一看
下一篇:【高质量发展】《健康报》关注报道射洪市基层重症医学科建设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