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札记丨司马迁为了《报燕惠王书》而写了篇《乐毅列传》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在历代古文中,乐毅的《报燕惠王书》两千多年来备受文人推崇,我个人非常喜欢乐毅的《报燕惠王书》,而且随着年岁和经历的增长,对它是越来越喜欢。尤其是在读《史记》过程中,越发觉得司马迁的整篇《乐毅列传》可以说是以乐毅这一篇《报燕惠王书》为中心来撰写的。

  

  列传所载《报燕惠王书》的前情如下:

  乐毅带着燕昭王的复仇之愿,率领大军大破齐兵,连续攻陷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顽强抵抗,尚未攻破。两军相持之际,燕昭王死了,燕惠王继位。即墨守将田单便趁机使了个反间计,派人跟燕惠王说:“乐毅还留着两座城迟迟不攻下,是对您不满,想自己留在齐国称王。”因为燕惠王之前就与乐毅关系不好,所以听了这话就下令召回乐毅,让骑劫代替乐毅指挥。

  乐毅在接到命令后,知道回到燕国的危险,便逃奔了赵国。代替乐毅指挥的骑劫率领燕军在即墨城下被田单大败,齐军由此趁机收复失地,致使燕国前功尽弃。燕惠王此时也后悔当初的决定,同时也怨乐毅投奔赵国,又怕乐毅带着赵国军队来对付燕国,便给乐毅写了封信:

  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燕惠王这封信,先是肯定了乐毅的功劳,然后自己打圆场承认是听信了左右的误导,而做出了让骑劫代替乐毅的决定。同时又掩饰说自己只是考虑乐毅在外久了劳苦,想召乐毅休息休息顺便一起商量后面的事情,可你乐毅直接就抛弃燕国投奔了赵国,你这样怎么对得起我父亲燕昭王对你的知遇之恩呢?

  

  而乐毅的《报燕惠王书》就是答复这封信的,这封信虽然比较长,但是意思和意境都很明白易懂而又立意高远。

  首先,乐毅一开头就直接把掀开了燕惠王关于“且休、计事”的虚伪。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这段文辞虽然委婉,但是却是很有力的。“顺左右之心”、“害足下之义”,说的就是当时我要是真被燕惠王您召回去,那我今天顺了左右之心凶多吉少了,而您也就落下了一个枉害功臣的不义之名了,这对你对我都不好。

  接下来,乐毅花了很多篇幅讲述了他和燕昭王相遇相知的过程,反击的就是燕惠王关于自己如何对得起燕昭王的知遇之恩的这一指责。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彊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脩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这部分虽然长,但是主旨就是一个,我跟燕昭王的互相信任和依赖关系是这么样的深切坚定,我立了这样的巨大功勋是对得起他的知遇之恩的。这里面,乐毅在行文中藏有许多小心思,处处歌颂燕昭王的了不起,但又处处暗喻了燕昭王的这些伟大其实是和我乐毅分不开的。并且反击燕惠王道,先王这样伟大的功绩留给您,您没保留好,您该反省反省自己怎么就不能像您父亲那样对国士推心置腹用人不疑,而不是跑来指责我不好好听您的话就是对不起先王。

  

  而最后的结尾几段真诚而又雄浑,且意趣清远,堪称文章意境的一次升华。乐毅说道: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这几段用现代语言来说,简直是金句频出。乐毅非常真诚地指出,士大夫事君主,要有“早见”的政治智慧,而不能拘泥不化。这个看法就很直白地对愚忠思想说不了。但是他又很真诚地说明,这种“早见”不是一种墙头草摇摆式的不忠不信行为,而恰恰是出于避免君主陷入不义的初心。所以就算离开了,也绝对不会对故主故国有任何恶意,“不出恶声”、“不洁其名”。这话同样也隐晦地向燕惠王表达了自己不可能带赵军攻打燕国的意思。

  乐毅的这种真诚和器宇,令我们今天读来都十分动容,当时同样也打动了燕惠王。燕惠王在接到回信后,马上加封了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自然也不可能再由赵国回归燕国,但两国都拜他为客卿。他也同时为两国效力,成为燕赵两国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最后老死于赵国。历史上,因君主猜忌最后君臣反目成仇的很多,而乐毅和燕惠王最后能冰释前嫌并有这样的结局,不能不归功于《报燕惠王书》这封信那令人动容的真诚和器宇!

  

  难怪司马迁最后要借蒯通和主父偃读此书”废书而泣”来表达对这篇古文的致敬,因为司马迁骨子里也是希望自己能像乐毅对燕惠王那样,能真诚而坦然地面对汉武帝。司马迁为李陵的上疏辩解,同样是一篇不下于《报燕惠王书》的真切有力之文,可惜以汉武帝的冷酷却无法听进去了。

  我们今天身处职场何尝不是如此呢?暗自思量思量,如今的你可还愿意对领导说些真诚而深切的话语?而且还能说得动?然后,你就能体会这篇古文的魅力了!

  举报/反馈

上一篇:张柏芝电影院落泪疑与老三生父分手“鑫煌”背后是一个搞笑成功的抢眼者
下一篇:民俗娱乐化也应守住底线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