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瞒天记》不要得罪爱看电影的人,因为他的人生充满无限可能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我们也很抱歉,我希望我像你们一样仁慈,但我只是四年级辍学人。我有一个妻子,我有两个女儿,这就是我的全部世界。我从来没有要求过另外的。

  有一天我的世界,来了个不速之客,他想破坏我的世界。我们阻止他,我们祈求他,但是他不听。结果意外发生悲剧,我们送走了不速之客,去了一个不能回来的地方。

  我们带给了你们痛苦,我想说无数次对不起,我在我内心这样做,然而我们不能做其他事。我的家庭对我太重要,我可以为她们做任何事情。我可以不惜代价,那一刻我分不清对错,我们很抱歉。

  近期一部《误杀》正在热映当中,市场反响很好,上映半个月已经快达到7亿票房,其中涉及到的高智能的斗智斗勇,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不过过程的观看十分精彩,而这部电影正是改编至2015年印度的一部高分电影《误杀瞒天记》,豆瓣评分8.5分,IMDB评分8.2,电影前缓后急,一路高能到结尾,让人过了一把脑洞之瘾,虽然所有人知道杀人是恶,然后有意思的是我们却希望主角一家人能够逃脱法律的严惩,毕竟同情弱势群体是人类的通病。

  电影剧情说复杂也不复杂,维杰和妻子结婚多年,有两个女儿,一家人小富即安其乐融融,当大女儿参加野营,被一名叫萨姆的男孩偷拍洗澡视频,并以此为要挟后导致一场凶杀案,而维杰虽然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教育水平,由于爱看电影,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部上映的电影,通过这些电影知识与警方斗智斗勇,保护自己家庭的故事。

  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关键是看你是否专注,维杰通过专注看电影获取了许多知识,利用了视觉记忆强化的作用编写了一个明明假的却无懈可击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2号去听经,然后住旅店,3号去餐厅,然后看电影,爷爷酱汁蔬菜餐好好吃噢!

  败也电影成也电影

  这部电影是个长篇,共2小时43分钟,而前半个小时基本上属于家庭温暖的铺垫,同时也交待了主角维杰对于电影的痴迷和知识的吸引,其中有一个动作就是维杰在店中看电影时为了避免打扰,经常会把电话筒挂开,同时自己又没有手机,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这样没有问题,但是遇到紧急情况可能是个大麻烦了。

  虽然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由于长期的看电影积累了许多实用知识,而且他个人也十分热心,当应用电影知识为他人出谋划策之后却和腐败警察盖顿德产生了矛盾,而最后的焦点正是基于盖顿德在说谎还是维杰在说谎,为什么许多人不相信盖顿德说的是真的,正是因为他们之前的冲突和矛盾。

  电影的前半个小时看上去只是谈维杰的日常生活,平淡无奇:天天看电影、指导老夫妻如何应付警察、回家和家人吃早饭、一家人逛街等等,却是处处在后续的情节作铺垫,只不过看电影这事即是坏事也是好事。

  当大女儿遇到问题时,因为他晚上看电影时挂上电话导致只有家中的两位女性面对问题,否则也不会产生凶杀案,当然也因为看电影,他对于电影中的许多情节和故事了然于心,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可以在电影中能够找到答案的,遇到问题有些电影情节就自动的能够检索到,这也反应了一个经典的关于人类本质的属性:人类是视觉动物。

  你的记忆来源于什么:视觉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另一个则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剩下的6%来自嗅觉、触觉、味觉。

  也正是这个视觉效应让维杰天天通过看电影掌握了许多知识,在别人眼中都感觉不可思议毕竟他的教育水平是小学四年级的水准,面对他人的鄙视如他所说的,不一定要通过书本,通过电影一样可以获得知识。

  电影即人生,通过电影可以感悟不同的人生和经验,正因为他对于电影的热爱,对于警察如何办案及寻找证据有了很深的体验,能够设局骗过他们,有时爱看电影也是一件好事啊。

  当妻子和大女儿误杀了萨姆之后,维杰利用自己掌握的电影知识开始编织了一个完美的故事,利用的正是视觉和听觉,让所有人都成为他的证人:售票员,饭店老板,酒店服务人员,电影放映员。

  其实二号维杰是在饭店里吃过饭的,由于天天去,饭店老板也不会记得具体的时间,而最后维杰的聪明之处则是我告诉你们二号和三号干了什么。维杰和家人故意反复强化视觉和听觉记忆,不断的说自己二号和三号做了什么,利用了多重存储记忆模型,即运用了记忆的逻辑性和重复的重要性。

  多重存储记忆模型指明记忆逻辑有三个:编码、存储和提取。在存储这一项里是通过感官记忆注意到并完成短时记忆存储,此时不一定能转化为长时记忆,那怎么办?这就需要不断复诵以达到最终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所有证人最后都说是维杰告诉他们二号和三号去了哪干了什么的。

  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按常理夫妻两人带着孩子外出,小女儿应该是坐在父母身边的,但是在车上维杰故意让小女儿和售票员坐一起,提高他的注意力,小孩子都好动,不用教自会与售票员聊天,然后自己再和他说二号和三号干嘛去了。但是这样的记忆只能是短时记忆,不一定能转化为长时记忆,所以过几天再一次假装遇到这个售票员,通知偶然的打招呼再重申一次一家人二号去哪里了,通过这种复诵强化了售票员的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了,再提取时就是对他们最有利的证人。

  所以警察在取证的时候也好奇售票员怎么能记得25天前维杰告诉他去参加布道会的事呢?毕竟售票员每天遇到那么多人,记得这一家子也许没问题,记得细节就让人疑惑了,售票员说因为最近又遇到这家人了,他们告诉他的。

  后续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全部是最近几天偶然遇到维杰并被告诉,才强化了过往了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即使警察知道这其中有问题,却无能为力,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记忆是没有毛病,事实就是这样的。

  所有人都会存储着视觉记忆,特别是遇到他们这一家如此热情的反馈时,记忆效果更强烈,然后他们过一段时间再走一遍曾经的路,再次加深所有人的记忆,让这些记忆变成他们的长时记忆,至于记忆的时间是对还是错已经不重要,因为维杰说的:2号去听经,然后住旅店,3号去餐厅,然后看电影。

  导演通过身为妈妈的警察总长之口说出了这个故事的逻辑内核,即视觉记忆的重要性。总长已经推导出维杰的做法了:他重新打造了二天的故事,我们会记得什么?我们亲眼看见的事:视觉记忆。视觉记忆太强烈了,比如看电影,但是所看见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但是却依然相信它,因为你看到那故事,也算是经历过了。

  警察总长虽然推导出维杰操作的手法,但是却无法证明维杰说的是假话,因为所有的证人都以为他们说的是实话,

  此外还在与警察周旋的过程中不断的告诉家人应该如何应对警察的提问和可能的暴力,而这些知识无一例外全部是从电影中看来的,如面对警察的询问,所有人的口供不能完全一致,要做到有人明细,有人说的模糊,比如对于布道的确切时间而言,父母可能记得很清楚,但是孩子估计不会记得那么清楚,这样才让人感觉到不是在说谎。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大的漏洞,则是这家人的回答都十分的肯定就让警察总长怀疑起来了,人的记忆一定会有偏差,这种测试已经是众所周知,一不小心一个人的过往记忆可能把自己都给绕晕和不确定起来,但是谎言由于是刻意编织的则是十分肯定,特别是维杰家的小女儿,年龄如此小就能这样肯定言辞,不得不让人怀疑了。

  只是这个视觉记忆不但对于其他人,对于维杰一家人也是起作用的,因为他们确实是重复做了同样的事,最终让这一家人和所有证人都说了自己想说的话,虽然这些都是谎言,除了时间不对,故事都是真的。

  人生的因果循环

  面对维杰编织的故事,警察终于败下阵来,这也是电影的精彩之处,明明是故事,但是除非这家人自己承认,否则这个故事就是真的。

  电影也是讲故事为主,经常我们看电影到感人处也会潸然泪下,因为我们在那一刻也把自己带入到电影的故事,理性告诉我们这故事是假的,但感性却让我们流泪,故事是如此真实。

  对于故事来说,都是有因有果的,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发人深省的地方则是因果循环的验证。

  警察总长夫妻俩因为中年得子,所以对于儿子山米十分溺爱,而这种溺爱导致儿子做事无法无天,这是他们从一开始种下的因,最终儿子被杀则是果的体现。

  维杰一家原来是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但是山米拿着视频要危险他的大女儿,如同维杰说的,这个不速之客试图他们的世界,求之不得只能下重手了,终于酿成了恶果,这个恶果所有人都不想看到,但却不得不面对。

  警察总长夫妻俩也明白儿子所做的事,因为儿子山米的恶因在前,若是将心比心,没有人能够面对恶因不反抗,电影的最后双方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和解,这也是这部电影有点暖色的地方,毕竟你种下的因就得要承担其中的后果。

  对于维杰这一家来说,在电影中也展现了他们的心理矛盾之处,这种阴影也许会伴随着他们一同前行,不管山米如何作恶,他们同样是以恶报来还的,以暴制暴有时候是一种解决方法,后果却要当事人去承担的。

  近年来,印度电影开始少了那种无厘头插入歌舞的怪圈了,这部电影通篇没有歌舞,近3个多小时的电影除了开头的铺垫略显沉闷之外,从矛盾升级之后一路高能及斗智斗勇到最后,让人欲罢不能,确实是一部值得再三回味的电影。

  电影最后的喻意让人感触很深,有的警察依旧认为能够找到山米的尸体,却不知道最新建造的新警察局的地下就埋藏着山米,剧中警察的形象虽然有点暴力,但最终还是会保护人民的,而这种保护的善的下面埋藏着恶的化身,正义总是会压制住邪恶的力量。

上一篇:不吹不黑,《上海堡垒》不得不说的几大槽点
下一篇:胡军谈《蓝宇》?来看看“男生必读”的王小波对同性恋的看法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