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丨这家包子店在90年前就采用定时限量的经营方式,算不算“饥饿营销”的鼻祖?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1931年,“九园”在重庆较场口附近的鱼市街开业。1933年,“九园”被收入城市黄页,列为特色名店,后又多次被列入民国时期的《重庆指南》。到了2014年,九园包子制作技艺被纳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九园”被认定为“重庆老字号”。“九园”这个90年前创立的品牌,经历了多年风霜雨雪的反复捶打,直到今天依然受到食客们的追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九园”在民国报纸上登的广告

  ①

  半路入行,苏泽九败走西三街

  要说“九园”,得从其第一任老板苏泽九说起。

  苏泽九是四川内江人,原为四川督军熊克武的副官,参加过北伐。1928年复员后回到内江做起了食品买卖。不久,由于生意亏本,只得在哥老会混饭吃。后因打点没到位,被驻军的一个团长惦记上了。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虽然苏泽九也是丘八出身,但那已经是过去式了,落魄的凤凰不如鸡,惹不起,咱就躲吧!于是远走重庆求财。

  经朋友帮助,苏泽九在重庆西三街开了一间中餐馆,取名“浦德食店”。苏泽九生性好吃,有收集菜谱的嗜好。自以为懂吃,开餐馆是手到擒来的事,哪晓得却踩虚了脚。西三街位于重庆下半城商业场,当年这里是重庆商业中心,商贾云集,行人如织,酒楼食肆林立,名菜名点多了去了,西餐俄菜、日韩料理纷纷登陆。餐饮市场异常繁荣。

  做餐饮生意最讲究天地人和,“浦德食店”占有天时地利,独缺人和,苏老板虽略知食事,毕竟隔行如隔山,外无人脉关系,内无烹调高手,没有一群忠实顾客,开始时生意尚可,后来每况愈下,只得交学费走人。

  ②

  一炮打响,包子铺开饥饿营销先河

  西三街铩羽而归,让苏泽九郁闷不已,做梦都想东山再起,于是,1931年用公孙长治资助的2000块大洋,在较场口鱼市街租赁了一幢二楼一底的小楼房另起炉灶,取名“九园”。

  关于这个店名,还有一段龙门阵可摆:新店开张,肯定不能再用老招牌。用啥子店名好?这可难住了苏老板。于是他向书画家公孙长治讨教,公孙曾在熊克武手下任参谋长,是苏的老长官,以足智多谋和多才多艺而闻名。公孙略一沉思,说就叫“九园”吧!一来嵌进你名字中的“九”字,说明这个馆子是你苏泽九开的;二来“九”是中国数字中最大的,代表多,寓意长久兴旺,赚钱多多。苏泽九听后连连称绝,

  于是,公孙饱蘸浓墨,在宣纸上用孩儿体写下了“九园”两个大字。据说,当年公孙长治题写招牌时,刚写完最后一笔,窗外传来巴县衙门放午时炮的声响,公孙搁笔笑曰“此乃大发之兆也”。

  苏泽九重开餐馆,避开了竞争激烈的中餐,专营特色小吃,从内江请来名厨郑均林主理厨政。郑大厨不仅长于红白二案,且还会西餐。苏、郑二人合计后,先推出青菠面、鲫鱼面、鳝鱼面、稀卤面、脆臊面等十余种荤素面条,一经上市,迎来如潮好评。试水成功让苏老板信心满满,决定开发新品种。郑大厨又以内江名小吃“一品点心”为基础,博采众长,在制皮、调味、做工上花了大量心思,研发出具有独特风味的咸包和甜包。

  咸包为酱肉馅,甜包为玫瑰附油馅。在制作包子皮时,面粉内加入饴糖、牛奶反复搓揉,蒸出的包子洁白松泡,花纹清晰。咸包细嫩酱香,口感丰富;甜包甘甜油润,爽口不腻。包子不以个出售,而是以客出售,一客两个,甜咸各一,统称“九园包子”。

  “九园”的包子选料上乘,做工精细,现做现卖,每天只做500客。上午10点开门,售完为止,绝不多做。即使豪强霸道、上司大人、熟人后门来了,没有就是没有,要吃,请明天早点来排队!在90年前就采用定时限量的经营方式,算不算“饥饿营销”的鼻祖?

  面对苏泽九这种“装腔作势”的经营作风,顾客反而服气得很。一时间饕餮食客、达官巨贾蜂拥而至,争相购买。店里为方便客人携带,用竹篓包装出堂,供车船旅客途中食用或馈赠亲友。

  1934年,苏泽九又从内江请来闵祖槐等一众大厨,“九园”如虎添翼,再增炒菜、凉菜系列,发展成一家中型综合性餐馆。不仅包子出名,其他面食和炒菜也大受欢迎。

  ③

  生意火爆,八园十园来打“巴壁”

  “九园”生意做得“水翻河翻”,让同行眼红,于是有自称苏老板儿子的人在小什字开了一家小食店,取名“十园”,意思是“九园”之后。后来又有人在天官街模仿“十园”也开了一家小食店,取名“八园”,表示自己是和“九园”扯得上关系的。总之,好多人都在想方设法打“九园”的“巴壁”。

  产品、技术是餐饮制胜核心,“九园”大厨郑均林、闵祖槐、罗俊之、关玉祥个个都是川中名厨,人人皆有拿手绝活,从中随便拉出一个,就可把“八园”“十园”的草台班子甩几条街。看见别人做得顺顺当当,自己摸倒起却是棍棍棒棒,“八园”包子、“十园”包子出笼后,终因火候不够、底气不足而昙花一现。

  有位富家小少爷,家里不乏西式早点,三明治、比萨、甜品、水果沙拉应有尽有。但他却对“九园”包子情有独钟,每天必吃。由于店家每天定时限量供应,家中佣人一次去晚了没买到,又怕小少爷“不依教”,赶紧去天官街“八园”买包子,想“麻麻杂杂”地蒙混过关。哪晓得包子买回家,小少爷还未吃就皱起了眉头,只咬了一口就把两个包子给扔了。佣人再也不敢懈怠,每天准时去“九园”排队买包子。

  正当“九园”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时,不知是想功成身退,还是看破红尘,苏泽九皈依佛门,1935年以20两黄金将“九园”转让给傅文彬经营。傅是苏的姨妹夫,当时在杨森部下任团长。在傅文彬的打理下,“九园”生意到了鼎盛时期。1939年“五三”“五四”重庆遭日机轰炸后,傅文彬将“九园”转给南京人孙伯清经营。1945年孙伯清又转给张壁成。其间,该店先后迁至关庙街、县庙街、磁器街、新生市场、五四路、道门口、打铜街、中正路等处经营。

  1948年末,时局动荡,经济萧条,大小餐馆纷纷倒闭,“九园”难以为继被迫关门歇业,由一家叫“益林小餐”的餐馆接手,“九园”厨师也全部转入“益林小餐”,一年后“益林小餐”也黯然谢幕。

  1949年重庆解放,在川盐银行工作的申治华离开了银行,申家原是“九园”股东,对“九园”有特殊情结,于是申治华、王成玉夫妻二人决定召集旧部重开“九园”。1950年初,“九园”在打铜街重新开业,王成玉成为老“九园”的最后一任老板,直到公私合营。

  20世纪80年代,重庆有两家“九园”,民族路(小什字罗汉寺斜对面)、上清寺(中山四路人民小学对面)各一家。

  ④

  九园之路,故事里面还有故事

  “九园”包子名声在外,一提起“九园”,很多人以为是包子专卖店,其实这是一家综合性餐饮店,包子好吃,面条和冷菜也相当精彩。民族路“九园”传承了老九园的经营特色,以供应包子为主。中晚餐则供应抄手、鳝鱼面、鸡丝面、陈皮牛肉等。

  “九园”的伊府面,制作颇为考究。保持了清代的基本制法,外焦里嫩,香而不腻,备受顾客称道。有些老顾客至今谈起,仍津津乐道;而三鲜烩面则是用鸡肉、火腿、玉兰片及奶汤烩制的中高档面食,由郑均林的大徒弟罗俊之制作,曾盛极一时,食者络绎不绝,老年尤甚。现仍有老顾客念念不忘。可惜,到20世纪末,“九园”与众多老字号一样流离失所,淡出市民的视线。重庆老饕望眼欲穿,何日再闻“九园”飘香?

  2011年10月,“九园”复出,在上清寺重装开业,老顾客奔走相告,新食客跃跃欲试,每天门前都排起买包子的长龙,重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此时,文前提到的那位小少爷已是耄耋老人,从国外回重庆省亲,看到“九园”门前排队买包子的人群,立刻被一种温馨热烈的氛围所沁润,激起了多年未曾有过的冲动,马上加入队列之中……当他拿到曾伴随自己度过童年时代和少年岁月的“九园”包子时,眼睛湿润了,留下了“狗不理南翔,鼎泰丰奶黄,包点王中王,当数九园香”的感言。天津狗不理、上海南翔、台湾鼎泰丰、广州奶黄包号称中国包子中的四大顶级品牌,老先生对“九园”包子赞誉超过了四大名包,真是对“九园”包子一往情深。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糖、高脂肪的九园甜包(玫瑰附油包子)由于少有人问津,已渐渐淡出食坛,“九园”包子也就由过去的成双成对,变成了现在的“贵州的鸭儿——单放”。如今“单放的鸭儿”口味似乎已没了最初的感觉。有人说,包子没变,是吃包子的人变了!一只鸭子“灰呱了(飞走了)”,剩下的这只“单放”的鸭子会不会也“灰呱了”,恐怕要看“养鸭人”有多少留住这只“鸭子”的道法了!

  文/陈小林 作者退休前系重庆渝中商业发展公司调研员 本稿件版权归《重庆晨报》所有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万鹏

  

上一篇:钱塘区第四座龙湖商业综合体来了!有电影院、购物广场、大型超市
下一篇:人到晚年,出现这几个迹象,是老天要“收人”的征兆,务必要警惕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