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青年相约跳崖,令人惋惜……如何识别绝望者的求救信号?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转自:健康报官方微博

  最近,一则自杀新闻再次触动了公众心底的痛点,4名不同籍贯的青年相约提前服毒、在某景区跳崖自杀。

  通过网上报道了解了4名自杀青年的身世、遭遇后,有些人不禁感叹,他们一定是因为精神上抑郁苦闷,才丧失了求生的信念。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是自杀者全部的心理真相。

  主动消除误解

  分析自杀背后的原因

  诚然,抑郁症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尤其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但是不能将自杀的原因简单归结为抑郁症。自杀与严重的躯体或精神疾病、困顿的生活、重要人际关系破裂等相关,患者因此倍感煎熬和折磨,时间一长,心力交瘁,悲观厌世。

  公众对自杀存在诸多误解,有时无法读懂自杀者的求救信号。

  误解1:某人说要自杀,他不过是口头喊喊,博取关注和同情,不会动真格的。

  真相是,任何对外宣称的自杀,都要引起高度警惕。自杀者虽然暂时未出现自杀行为,但这一步何时到来,难以预料,要立即对其进行防范,给予恰当的心理援助,避免悲剧发生。

  误解2:某人曾实施过自杀行为,他肯定是不想活了。

  真相是,很多人尝试过多种自救方法无果后,悲观失望,自认为走投无路,才会选择自杀。他们并非不愿意活了,如果有人及时出手援助,他们会拉住这个“求生绳索”。

  误解3:某人自杀被救后,看上去情绪稳定,应该是放弃自杀了。

  真相是,有过自杀念头或行为的个体,他们可能并非想通了。平静是他们伪装的心理面具,目的是消除别人对他们的戒备,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误解4:当某人流露出轻生的念头时,不要和他谈论自杀,赶紧岔开话题,避免刺激他。

  真相是,谈论自杀并不会提醒或加速有自杀倾向者的自杀行为。如果抱着关心的态度和他讨论自杀,能让他觉得我们非常理解他的感受,尊重他的意志。通过聊天,专业人员有机会评估他的心理状态和自杀风险,进而给予心理支持和专业救护。

  及早发现苗头

  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杀是一种求救信号。自杀者希望自己的痛苦被看到,能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心理急救机制给予他们强大的社会支持,让他们抛弃“我只有自杀最后一条路”的消极观念,清理长期累积下来的心理垃圾,逐步建立起稳定而温暖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

  他人或环境的影响,都可能延缓、推动或避免自杀行为。比如不经意的小小善举,就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而不当的言行,可能会让一个人心如死灰,决然而去。所以,我们要正确识别自杀者发出的潜在求助线索。

  一是语言线索。自杀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感慨:“活着太累了,不想活了!”这种话语也可能出现在QQ、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自杀者甚至可能背地里写遗书。

  二是思维线索。自杀者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有着极为消极的评价,认为自己没用、工作没意思、生活没希望,未来一点光亮都没有。

  三是情绪线索。自杀者会出现情绪起伏不定,暴躁易怒。为了释放内心压力,他们有可能出现自伤行为。

  四是行为线索。自杀者仿佛变了一个人,消费变得大手大脚、把珍贵的物品赠送给他人、交代各类资产的分配、主动偿还债务和修复人际关系、打听丧葬事宜等。

  五是环境线索。自杀者的生活出现重大变故,可能是失业、亲人离世、感情破裂、遭遇灾祸、经济严重受损等,让他们感觉日子越来越苦,根本就活不下去。

  六是健康线索。自杀者出现很大的健康问题,患上重症、绝症或精神疾病等。

  及时、准确地捕捉这些信号,才能有效避免自杀事件的发生。

  给予更多关爱

  避免网络发酵

  自杀本来是个体封闭性行为,如果传播不当,随之会导致多起自杀事件的发生,形成自杀集群。这绝非危言耸听,大量的社情观察和学术研究都证实,当群体内一个人自杀,经过各类传播和网络发酵,厌世感在人际里迅速传染,会变成一种集群行为。

  后续自杀者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他人自杀提示自己,这是一种摆脱苦难的选择;原来自己想死的念头并不怪异,早就有人这么想了。他们的消极想法和情绪,会被无数倍地放大,最后变成绝望和无助。

  其实,对自杀者而言,从内心不稳定到出现自杀行为,会经历一个过程。家庭、单位、社会等各环节都可以建立足够严密的支持性机制。家庭成员要注意彼此的心理波动,是否存在自杀诱因;单位要建立组织成员的关爱辅导计划,提供必要的心理关爱;媒体要注意传播的内容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谨慎采访自杀者的亲友,拒绝传播自杀相关的不实消息;社会尤其是互联网社区,要建立自杀的识别和拦截技术系统,提供应对各种心理危机的公益性服务。

上一篇:罗云熙、宋轶新戏「脸盲郡王爱上机灵女医」《延禧攻略》、《甄嬛》班底操刀爆热搜
下一篇:原创《小舍得》剧情值得深思,这部剧揭露了哪些生活现实问题?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