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香港电影中的“侠”!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4-27
手机版

  

  香港不少电影中有着侠士遗风,这源于中国传统侠文化、香港武侠小说和电影,也受到香港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的影响。

  从香港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和动作场面等视听语言中,能够窥见“侠”的一些特点和品质,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都市背景相结合,展示出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这是香港电影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笔者,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下,香港电影中的“侠”!

  01武侠小说的变体

  中国人的侠义文化传统和对侠客的喜爱,使得以侠义事迹为题材的武侠通俗文学作品受到欢迎,也促使武侠作品不断被改编流传。

  随着技术发展,武侠小说与现代影像技术相结合,诞生了武侠电影这一中国所独有的电影类型。

  

  武侠电影有着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美学观,最为核心的是侠文化与侠义精神。

  香港武侠电影,可以说是武侠在近现代的代表。

  香港将通俗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历史由来已久,平江不肖生的小说《江湖奇侠传》曾风靡一时,其中的经典情节被改编为早期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宋代话本中名篇《西山一窟鬼》的故事被导演胡金铨改编成电影《山中传奇》,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也为后来的影视作品提供了许多创作素材,《三侠五义》的故事被反复搬上银幕。

  1955年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连载,改编自其小说的电影《射雕英雄传》于三年后便已诞生。

  在七八十年代金庸小说被邵氏改编成多部电影,九十年代由徐克改编执导又掀起一波武侠片热潮,直至今日金庸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依旧常看常新。

  

  金庸的小说最初在报章连载,虽是大众读物,但金庸对自己的文字有追求,封笔后花费数十年时间多次修订,将其从通俗读物上升到了文学的高度。

  他对笔下的人物塑造也颇有研究,小说中角色之立体丰满,是其小说几经改编仍能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金庸的武侠小说留下了无数经典形象,因为书中不是扁平的标签化人物,而是生活化、有层次、有灵魂的人物。

  金庸在《对武侠片的期望》中写道:“武侠片应当多强调‘侠’字,而不能一味打打杀杀。

  ”侠客行侠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脱离传统封建思想束缚,侠虽有一套法律之外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但仍受到传统封建道德的影响。

  他笔下的主人公既追求自由,又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

  他们路见不平会拔刀相助,涉及到民族大义也会英勇向前。

  

  他的小说中十分重视“侠”的刻画,正面人物可能会有缺点,但一定具有侠义精神。

  例如《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可谓是金庸武侠世界里的侠之大者:他一生光明磊落、有情有义、心系苍生,并且以德报怨,最终为黎民百姓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具有崇高的精神与道德境界。

  侠的形象与精神在这些角色身上合二为一,得到升华,普通的武侠电影也在此时拥有更高的道德和审美价值。

  02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

  香港武侠片受内地二三十年代第一次商业浪潮中的武侠神怪片影响很大,五十年代前的香港武侠电影都与大陆武侠片密不可分,主题多为惩强扶弱、伸张正义,武打动作、情节内容都与内地形态相似。

  这一阶段的武侠电影中,神怪片和古装武侠片占绝大多数,特效与情节离奇,打斗动作以表演成分为主。

  五十年代中期之后,香港工业化发展促使电影产业也向前推进,香港电影渐渐走上商业化道路。

  

  1955年后,黄飞鸿系列武侠片大卖其座,真实的打斗动作吸引了无数观众,成为香港最叫好又叫座的传统题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香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增加。

  香港武侠电影在此时也产生多种形态,在港台二地流行起新派武侠小说,这些武侠小说被拍成电影并获得观众的欢迎。

  六十年代中期,邵氏开始拍摄新派武侠片,以真实的动作取代此前舞台化的打斗和虚假的特效。

  邵氏的新武侠片让香港武侠电影开始向更具有美感的方向转型,香港武侠电影开始具有独特的风格,并且为功夫片的诞生做好了铺垫。

  七十年代初,李小龙使得拳脚功夫片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片在亚洲乃至世界掀起了一股功夫热潮。

  

  功夫片使香港武侠在国际上打出了名声,也带来了一阵票房热潮,此后不少香港导演和演员开始走向好莱坞,向国际输出东方的审美和文化。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武侠片也不断转型创新,演变出多种分支电影类型。

  例如武侠片与当代特效技术相结合,从技术手段上加入大量特效,试图表现更为玄幻的仙侠世界;动作片在现代背景下融入新的元素,转变为英雄片、枪战片、警匪片等,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更为贴近,其中也不乏内涵深刻的佳作。

  武侠电影是香港电影中的重要类型,同时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

  03现代都市武侠:香港黑帮电影

  武侠电影是侠义故事在古代的表现形式,而当随着时代发展,侠义故事转移到了现代都市中,武侠电影在香港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香港黑帮电影。

  

  “审美文化离不开直接的娱乐性,但仅有娱乐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其与文化中某种更根本、更深层的东西融合起来时,才富有价值。”除了武打动作或枪战火并场面这类香港黑帮电影惯用的吸引观众的手段,影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精神内涵才是真正支撑黑帮类型电影长盛不衰的制胜秘诀,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

  无论意气风发的黑帮英雄或是走投无路的悍匪杀手,他们的行为都是在捍卫忠义等个人信念、挑战现存秩序、追求尊严与自由,并通过对秩序的质疑和对权威的挑战,满足人们内心对传统侠义、道义的渴望。

  在空间上,武侠电影与黑帮电影有着相似的空间设置。

  武侠是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江湖中,在这里极少出现朝廷和官府,不受现实世界影响,是只有江湖儿女的桃花源般的武林世界。

  而黑帮电影同样发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黑社会世界中警察往往不出现或以配角身份出现,人物行为不受法律影响,不被标准的道德规范所评判。

  

  在故事情节模式上,二者经典的叙事都是采用复仇母题。

  在武侠故事中,侠客往往是替弱小出头,或为朋友报仇才会出手,而对方必定是伤天害理的恶人或为富不仁的乡绅。

  在黑帮故事中,主人公所对抗的往往是无恶不作、背信弃义的黑社会帮派或成员,并且主人公都不会在一开始便武力反抗敌人,而是不断退让之下被触碰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后才选择反击复仇。

  这是因为,“复仇主体因先行遭受到侵害,成了需要申冤不可不雪恨的苦主,自身为亲、为己雪恨就带有弱者复仇性质;而那些助友报仇、乃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也由于事出有因......很自然地也容易一概被视为行侠仗义。”如此一来,侠客的行为便增添了合理性,更容易被接受。

  在人物形象上,武林人士或闯荡江湖或隐于市井,靠武艺解决问题、打抱不平,因此所作所为往往触犯朝廷统治。

  

  由于时代条件变化,这种身份在现代都市之中已经消失,与其相似的是富有侠义精神的黑帮成员,侠客的武器也从长枪长剑转变为刀枪棍棒。

  武侠电影中的侠客多为正面形象,富有正义感和英雄气概,武艺高强、乐于助人,还不贪求世俗的功名利禄,由此受到人们的崇拜敬仰。

  在观看武侠电影时,人们大多数时间并不会意识到,侠客们是在做违背朝廷、触犯法规的行为,这也与江湖世界的相对独立有关。

  而在黑帮电影中,一些黑帮成员虽然也被导演从正面形象进行塑造,渲染其义气之举和兄弟情谊,但他们的日常行为便是触犯法律边缘的犯罪活动,如贩毒、制造伪钞、收保护费等行为,无法将其洗白成合理行为。

  在黑帮电影中现代都市背景更加真实,因此观众虽然受黑帮人物正义行为所触动,对人物行为认同,并在角色身上得到情感宣泄,但人们内心清晰地意识到黑帮人物进行的是违法犯罪活动。

  黑帮角色们身上会有缺点,像普通人一样真实,因此比武侠电影的主角们更有代入感,人物层次更加丰富,形象也更加立体。

  

  在内核表达上,武侠电影往往较为简单纯粹,多为表现侠客舍生忘死的侠义精神、舍己为人的英勇无畏、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一诺千金的诚信守诺等品质,内容不外乎“武”的展示和“侠”的塑造。

  而黑帮电影中内涵则更为复杂,由于时代背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单一形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香港黑帮电影较为常见的是表现主角之间的兄弟情义、江湖义气、反抗精神等,不同时代、不同导演还会加入个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如底层人民遭受的残酷压迫、社会与法律的不公、命运的偶然和残酷等等,这使得香港黑帮电影往往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复杂的观影感受。

  举报/反馈

上一篇:陈凯歌新片《志愿军:雄兵出击》定档国庆
下一篇:原创布里吉特出席国庆典礼!穿长袖高领裙遮皱纹?气质确实不像老太太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