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为啥这么猛?白山黑水之间,是与中原千年的羁绊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4-27
手机版

  “东北”一词,最早见于古籍《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

  但真正用它代指黑吉辽那片黑土地时,还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1928年12月29日,少帅张学良宣布易帜,他手下的部队也就此被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

  就此,东北一词频繁上报,并取代了曾经古籍中的满洲,辽东,关东等称谓,逐步深入人心。

  

  虽然东北一词的使用比较近代,但中原文明对东北的认识,却是相当的悠久。

  早在春秋战国,占据华北平原大部的燕国就曾在这里的辽河一带大搞开发与建设,并时不时与当地部落进行友好的武力沟通与交流。

  在这之后,伴随秦始皇的一统天下,燕国在东北地区的地盘也就变成了秦朝的辽西辽东两郡,中原与东北的交流就此越发频繁与紧密。

  但即使如此,那时的人们对这片土地仍然知之甚少,只觉得那里一片荒芜,都是一些不毛之地。

  公元前 109年,这片不毛之地上,来了一群全副武装的军人。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君主,派遣他的军队来到了这片荒芜,准备在此集结,然后跨过鸭绿江,向朝鲜动武。

  

  那时候,朝鲜小朋友非常不乖,不服管教不说,还派人来辽东砸大汉王朝的场子。

  面对朝鲜的三番五次的搞事,身为大国君主的汉武帝,自然不会给他客气,于是就出动了大批兵力,来教小朋友做人的道理。

  作为中原向朝鲜过道的重要交通枢纽,东北这个地界,一时间,热闹非凡。

  经过大汉王朝耐心又体贴的教育,朝鲜小朋友终于明白了”做错事要认,挨打要立正“的道理,于是便成为了汉朝的四个郡县,老老实实了下去。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里都是风平浪静。除了曹操征东胡,和公孙氏在辽东欺负当地部落等小打小闹之外,基本都没什么大新闻。

  02

  直到隋唐之际,东北这原本不起眼犄角旮旯却又转眼让人闹了心。

  那个时候,由于经过了三国混战,司马家的晋朝,五胡乱华和”荒唐且美好“的魏晋南北朝,大汉对于东北的统治基础,早已是荡然无存。

  尤其是晋朝时候,司马家为了对付占据辽东的公孙家,直接在当地一顿胡作非为,更是导致了中原王朝在当地统治的鞭长莫及,最终让本地土著,由此而做大,割据东北数百年。

  正是这个时候,高句丽开始在隋唐的官员的奏折中,频繁刷屏。

  高句丽这个地方,是扶余人朱蒙在原西汉玄菟郡建立和发展的,经过几百年时间的发育,终于在隋朝初年成为东北地区的扛把子。

  先声明一个观点啊,高句丽确实和韩国的前身高丽在名字上很相似,但是这俩地方,一个是扶余人创立,另一个是三韩后裔,请注意分辨。

  

  成为东北地区的扛把子以后,高句丽瞬间觉得天晴了,雨停了,自己一下子很行了。

  于是,这些人也有了冲出东北,走向世界的野望。他们先是去了半岛一顿操作,折腾得当地的三韩部落一顿够呛。

  之后,这些人又一路向南,看向了华北东北连接处的辽西,打起了不该有的主意。

  于是,那年头的隋唐君主几次派兵和高句丽一起亲热对线,仅仅是隋炀帝杨广就曾三征高句丽。

  

  不过,不得不说,高句丽就是打不死的小强。被隋炀帝这样一顿教育以后,没想到,居然还没有被打垮。

  反观隋炀帝杨广,因为打仗实在是太劳民伤财了,直接弄得天怒人怨,最后自己倒是先GG了,你说找谁说理去。

  隋朝没了,中原王朝和东北的死磕还在继续,这次轮到李世民出马了。

  在还没有成为唐太宗的时候,李世民就曾东征西讨,凭借战功,荣膺天策上将的荣誉称号,被人称作大唐战神。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天策上将李世民亲自带队去和高句丽激烈battle,并一举收复辽东领土。

  但是,这一仗却未能灭掉高句丽,对于灭国无数的李世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大大的失败。

  后来,这件事还被认高句丽当爹的韩国人拍成电视剧《渊盖苏文》大为宣扬,丝毫不顾自己祖先其实是三韩部落的既定事实。

  李世民没有做到的事,他儿子李治却是搞定了。公元668年,唐军一鼓作气搞死了高句丽。

  

  从此,东北的黑土地,再次回归中原王朝。

  但是,唐朝对那个时候东北的统治并不牢靠,他们更多采用的是羁縻政策。

  啥是羁縻政策呢?其实就是在当地扶持地头蛇做小弟,小弟再把其他的部落收为小弟,然后中原王朝作为大哥,通过管理自己的小弟,来管理小弟的小弟。

  听起来很混乱是吧,但在那个年代却成了一种无奈之举。毕竟当年的东北,就像现在的乱炖一样热闹非凡。

  突厥人、契丹人、扶余人什么的,就像正宗麻辣拌里的土豆、炸豆腐、肉片、肉丸子一样被搅和在一起,彼此因为一句”你瞅啥“就可以打上一顿群架。

  很快啊,这样的管理措施就出了事,有小弟们心怀不满,开始出来搞事情。

  公元696年,东北小老弟契丹人开始搞事情了,这一次,大唐花了一年时间才评定骚乱,而且在战火中,逐步失去了对东北的管控。

  此后,契丹逐步发展壮大,在回鹘,突厥,和大唐之间,长袖善舞,并在唐灭以后的五代十国期间,登上了历史舞台的C位。

  说回公元696年的那次叛乱,大唐在东北另一个小弟靺鞨部也卷入了其中,然后一路向东跑路,建立了渤海国。

  渤海国的地盘主要在今天牡丹江和长白山交界的地方,处于多个势力的夹缝中。因此,他们先后与多方势力结盟,甚至还经常和日本人有贸易往来关系。

  不过,那个时候,渤海国最崇拜的大哥还是大唐。不仅在政治制度上,对大唐规章进行了一番copy,就连文化方面,也向虚心向大唐学习。

  后来,渤海国被契丹亡国以后,居民大量移民日本,并将一系列来自大唐的优秀文化传播到日本。

  据说,现在日本的宫廷雅乐就吸收了这些移民带来的渤海国宫廷音乐,而渤海国宫廷音乐,又深受大唐宫廷雅乐的影响。

  前文说道,大唐和东北各民族之间一团乱麻的交锋史,相信各位读者已经头疼了很多。

  等到大宋年间,故事就简单了很多,基本就是宋朝在东北地区的大佬面前,挨打被揍的血泪史。

  先是契丹,契丹人在唐末兴起建立大辽以后,就有了逐鹿中原的野望,并在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的帮助下,拿到了传统汉地的燕云十六州。

  消息一出,中原大地的各路英豪,无不惊诧。

  

  毕竟,在中国历史上的相当一段时间,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都是西北玄天的那些云,以前天天对边疆日防夜防,防的也都是西北狼,怎么这次来的是东北虎了呢?

  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时代变了,从此东北这以前不被人重视的偏远之地,,将多次主宰中原王朝的命运,并就此走上时代的风口浪尖。

  由于长期和汉人打交道,契丹建立的辽朝在一开始就有非常高的汉化程度,又保留有渔猎民族的尚武精神,总之就是非常的不好惹。

  但是大宋第二个皇帝,赵光义对此就深有体会,公元979年五月,这位老哥因为灭亡了北汉,一度志得意满,决定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

  结果在幽州,也就是在现在北京这块地儿,直接被契丹军队打的怀疑人生。

  最后,自然就是“高粱河车神”的名场面了,赵光义凭借区区驴车,竟能甩开机动骑兵的强大实力,直接就此封神,不输老司机藤原文太,完爆秋名山车神藤原拓海。

  自己人不给力,打不过大辽,我大宋自然就只能像中国队找归化球员那样找外援帮助,这次拉来的盟友就是建立了金朝的女真人,契丹人的东北老乡。

  

  要说东北老乡女真人的战斗力,那可是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很快就把大辽一顿砍瓜切菜,大宋也在女真人的帮助下,收复了燕云十六州。

  这时候,女真人发现大宋这个盟友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弱了,不说是战五渣吧,至少也是个约等于0。

  于是,女真就此发难,在灭亡大辽以后,又是一顿加班,直接在大宋这边刷了一波战绩。

  大宋刚刚到手的燕云十六州鸭子煮熟飞走不说,连都城都被金兵攻破。一干皇亲国戚全部被发配劳军黑龙江去了,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耻。

  此后,大宋皇室的余脉在浙江杭州重建南宋,宋金开始对峙。

  至于被金国灭掉的大辽,其残余势力则是一路向西,最后在中亚落脚,建立了西辽。

  当然,金国的女真人虽然骁勇善战,但是他们也不是历史最后的胜利者。

  再到了,后来蒙古人强势崛起,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直接建立大元,给金国大宋一锅炖了,自此天下统一。

  蒙古人起源的蒙古高原虽然并不处于东北地区,但是现代基因学已经证实了,他们是东北民族蒙兀室韦的后裔。

  好吧,四舍五入,又是东北人。可以说,南宋北宋存在的历史,就是被东北人欺负的历史。

  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随即他将目光转向了东北,以及紧邻东北的半岛。

  东北是元朝残余势力的统治范围,而半岛,则由元朝的铁杆小弟王氏高丽所统治。

  又是一顿砍瓜切菜,元朝残留在东北的势力就此瓦解,面对最终情况,王氏高丽却选择顽抗到底,派出李成桂统帅的军队出征。

  深知高丽军队不是明军对手的李成桂见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此发动兵变,推翻王氏高丽的统治,并奉朱元璋的圣旨,建立了李氏朝鲜。

  自此蒙古人在东北与半岛的势力,就此瓦解。讽刺的是,李成桂自己的父亲就曾在蒙古军中任职,还有有个蒙古名字,叫吾鲁思不花。

  李氏朝鲜成立以后,自然一切跟随大明,奉中原王朝为父母之邦。

  

  朝鲜如此孝敬,父母之邦也是十分给力。明明万历二十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率军入侵朝鲜,宗主国明朝率军支援。

  于是,皇上的一声令下,无数军人从大江南北赶来,来到了东北,走向了鸭绿江。

  这场战争,无论是临近朝鲜的东北本地卫所,还是远道而来的戚家军,川兵等南方军队都打出了亮眼的表现。

  

  但是,这场战争胜利的最后,明朝却渐渐失去了对东北的掌控。

  由于东北地区明军在入朝以后损失惨重,国家财政因为打仗而无力承担防务,最终却造成了东北地区的动荡。

  于是,世居东北的建州女真部努尔哈赤就此做大,随即建立后金,这就是清的前身。

  

  公元1636年,逐步强盛的大清与明军在辽西对峙。已继位的努尔哈赤之子,清军八旗话事人皇太极为了稳固后方,派人渡过了鸭绿江,向大明铁杆李氏朝鲜发难。

  这一次,李氏朝鲜像往常一样,期盼着父母之邦的呵护。只是这一次,父母之邦却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崛起于东北的满清,就这样步步为营,再先后瓦解掉明朝的一系列盟友以后,逐步向着大明露出了屠刀。

  05

  1644年,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投降了清军。清朝就此成为中国最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与此同时,占大清总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与作为统治阶级的满人,却有极为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逐渐变成帝国的难题,并贯穿了整个大清的历史。

  这种情况下,清廷意识到了,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基本盘作为支撑。

  于是,大清将东北视为自己的龙兴之地,再也不愿意他人前往。

  康熙年间,封禁就这样开始了,皇帝向外发布了命令:“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

  1740年,乾隆帝再次下令,强化了对东北进行封禁,他认为盛京为满洲根本之地,所关甚重。

  但是上有政策,下游对策。朝廷不让你去东北,那怎么办?对策很简单:闯过去就完事了。

  伴随农业技术的提高,和新的农业物种随大航海时代而来,整个大清的人口都在不断的激增,而关内的土地却是无法承载如此多的人口。

  一旦遭遇天灾人祸,那就将面临着饥荒与流民,而饥荒与流民,在历朝历代都是王朝的不稳定因素。

  很快,这样的天灾与饥荒来了,随之而来的是,流民与农民起义,一时间,全国上下,动荡不安。

  与此同时,紧邻东北的华北地区,老百姓们在生死关头,终于不顾朝廷的禁令,开始了“闯关东”的血泪移民史。

  另一方面,在清王朝的末期,伴随洋人的蠢蠢欲动,清政府终于意识到,边疆人口过少,对于国防的威胁与挑战。

  于是,咸丰皇帝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决定,他下命令开放东北。

  最终,东北地区人口一路狂飙,缓解了饥荒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建设与国防提供了海量的人口红利。

  正是这样的人口红利,让东北与华北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抵御了一切威胁。

  从此,有了共和国长子的辉煌历史。

  举报/反馈

上一篇:友邦千盛和净零资本签约确立双方七年发展规划
下一篇:《灌篮高手》首日票房破亿!这波“回忆杀”让无数人找回青春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