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出生入死(完全版)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4-28
手机版

  《道德经》:

  出生入死。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

  这个世界,只有生、死这两件事是注定的。

  不仅是人,还包括事。

  人的很多烦恼来源于“轻生”、“恶死”。人很难与自然的客观规律去抗衡。

  有人会想:那么不就是说,任何事情包括一个个体、一段关系、一个项目,这些事物注定会消亡?

  如果以人类现在的知识结构理解来说,是这样的。

  人们规定了一种事物的状态叫做运动。

  更有意思的是,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根据选择的参照对象来评判,如果这个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位置变化,这叫做“相对运动”。

  所以,物体具体动与不动要看其所选的参照物。

  “生”、“死”这两件事也是这个道理,它是有参照物的,只不过这个隐形参照物已经固定在了每个人的潜意识里。

  我们在显象的意识空间里“看着高楼起,看着宴宾客,看着楼塌了”。

  人们都喜欢“起高楼”和“宴宾客”,享受事物生长的过程,总是希望这种好的事态能够长久下去。

  但,很多时候,事物的发展如逆水行舟,当事物发展平缓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步入了衰退的开始。

  “不强生,不恶死”,这本是每个人依据客观规律而应有的意识和心理准备。

  可是,“聪明”的人因为贪、执、妄,他们无法接受事物的消亡,他们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挽救、硬拔”措施。

  《学经》说:

  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疾以致病,子欲讳之,必促张之。屋梁将倾,子欲扶之,反促崩之。纸衣腐食,子欲兴之,必促弃之。

  一个人受伤、生病,应该怎么办?

  治疗和修养。

  有的人治疗到了一定的程度,会觉得自己没事了,然后迫不及待要恢复到原来健康的状态,所以他采取了大量的康复运动。

  其结果呢?

  他不尊重身体恢复的客观规律,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身体,造成了更为严重的身体伤害,甚至是直接导致生命的消亡。

  这里面的原理是什么?

  身体虚弱的本质是身体无法承载高能量,导致能量比较低。

  身体慢慢恢复的过程中,对应能量的承载力也在增强,如果这时候你强行加入很大的能量,这股能量超过了你身体能承受的极限,结果导致:

  身体的崩塌。

  所以,“伤病之人,养重于生焉,求生而不知养,其死也不久焉。”

  “伤病之人”只是一个隐喻。

  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很多情况下会分不清当下情况和事件的性质,按照自己贪念和虚妄之心去胡乱操作。

  比如,你因为信用问题导致公司业绩受损,你诚挚道歉后,看着舆论风向有所缓解,你的贪妄之心就起来了,自己想快速崛起,然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高调操作,试图掩盖之前的负面言论,可结果呢?

  做得越多,出错的机会就越大。

  因为,大家都还在盯着你,你这么高调一不小心就会再次陷入风口浪尖,那么,那时候就是问题的叠加了。

  正确的做法是“修养”。

  你就是沉下心来,让时间冲淡一切,在这个过程中,你好好打磨自己,打磨你的服务和产品,等待时机再以真诚、务实的方式再次复出。

  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好的结果。

  其难点是要按耐住自己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关于趋势,人们更喜欢去寻找上升的趋势,比如广为流传的那句名言: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人的情绪和事业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看清趋势,顺势而为,这的确是英明的决策。

  关于趋势,比较好的一个例子就是雷军。

  在一次采访中,雷军表示:

  后来雷军的投资公司命名为“顺为资本”,意味着要顺势而为。

  大家都想借趋势的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趋势,除了人们总是想着寻找好的趋势,顺势而起,还有另一种趋势:衰退的趋势。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二相的,我们不能只看单一有利的一面,还要察觉到在趋势中不利的一面。

  房梁将倾,其势使然,非人力所使然,子欲扶之,不若让之。

  现实中很多人留恋着昔日的美好,即使一个项目、一段关系,已经发展到了“收”、“藏”下降趋势的阶段,可偏偏是人们喜欢“贪旧日之功”、“顾往日之情”,想方设法要逆趋势而为,强行“输血”。

  比如,疫情期间的餐饮、娱乐、旅游产业,如果不转换模式或者收缩体量,只靠着毅力苦苦坚持,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望洋兴叹,在大的趋势面前,你无能为力。

  好的趋势我们要顺势而上,不好的趋势我们要顺势而下。

  《学经》:

  不强生不恶死,知势而不违,以留其位以离其害,顺德而为,以泽他物。此为和美之德行焉。

  做事情不要强制生长,也不要厌恶死亡,知道趋势不可以逆转,就要离开这个位置,远离危害,顺着自然规律做事,去寻求新的生机。这是和美的行为做法。

  及时止损,是一种智慧,能体现出对心性的把控。

  人们常说:认知不同,命运不同。

  到底什么是认知?

  认知其实就是破除了贪、执、妄之后,看到事物的那个原相。

  电视剧《天道》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这句话以前我不理解,觉得很高深,现在每句话都能看懂了,都有感悟,里面说得很多,也比较细,但是所表达的意思也是非常简单的。

  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

  今天讲的是“疾以致病”,这四个字说的是一个客观现象,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小病发展到了大病。

  这本是一个客观的现象,但是很多人却由于内心的贪、执、妄,不愿意接受或者不相信这个客观事实。

  就像你养的一株植物,因为某些原因它的叶子枯黄了,但是你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你没有去寻找叶子变枯黄的原因,而是选择摘掉黄色的叶子或者用颜料把枯黄的叶子刷成绿色,更有甚者会觉得是光照或者浇水的原因,所以,只是变换了一下植株的位置或者改变了浇水的频次。

  这是就没有看透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没有找到真经。

  很多时候,叶子的表象表明的是根的情况。

  草木之枯,必先自损其根,损之又损,方现于叶。

  “根”是本质因素,“叶”不过是表象。

  认知不足的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看着表象的信息,不会深入探究根本,只会大面觉得不是啥大事。

  所以,同一件事、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人看到的内容是不同的。

  《学经》:

  疾得以致病者,子之讳也,子欲讳之,必促张之,自欲自欺,必被世人相欺也。

  《扁鹊见蔡桓公》的寓言故事,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道理。“讳疾忌医”缺乏的不仅是认知,更多的是心性的不足。

  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周围的环境包括人和事一开始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成年后的却都是自己选择、筛选的结果。

  正常情况是:我们会不断地认识一些人,不断地离开一些人。如果你周围人没有怎么改变,只能说明你在随波逐流的过活。而这种生活何尝不是“讳疾忌医”呢,只不过很多人不自知或者不愿意承认而已,而事实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个朋友与我分享过一个笑话:

  朋友带我去挖野菜,路上她给我2个沙糖桔。

  我问她哪来的,她说你吃就是了。

  过了一会路过一个坟头,她问我:还吃蛋糕吗?

  特别是有人评价说:陵园购(零元购),哈哈哈。

  这个笑话其中一个笑点是,砂糖橘和蛋糕是祭祀用的贡果。

  一般来说,供果是不吃的。

  往往是挑选新鲜好的水果作为贡品,特别是上贡给神仙、佛菩萨是的,人们会对这些贡果投以尊敬之意。

  如果能够吃上这些上贡果给神仙、佛菩萨的贡果,人们会非常珍惜。在内心认为是得到了禅悦的法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关于祭祀,人们最常用的有两种物品,一种是供果,另一种是纸衣纸钱。

  其实,无论是供果还是纸衣纸钱都是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是一种美好的寓意。

  但是,人们无论对这些物品有怀有多么大的虔诚、多么大的尊敬之意,也不要忘了:

  纸衣一碰就会破,不能当成真正的衣服;供果坏掉也是腐食,不能再吃。

  纸衣、腐食,这两种是一种隐喻。

  所以,无论你在某个平台或者某个身份上多么尊贵,也要时刻认清自己的实质,要摆正位置,认清自己身份。

  《学经》:

  纸衣者,假名而借势之物也,点之即破,无有长久;腐食者,昔可食今为庙堂“牺牲”之物也,观之高贵,无以为食。纸衣者,复用则为破矣,腐食者,复食则为死矣。

  简单解释一下:纸衣烧给死人聊以慰藉活着的人,这是一种心里寄托,但对于活着的人,纸衣并没有其实际价值,不能遮风挡雨,点着了就破了,不能长久。庙堂上供养的食物,开始的时候是能吃的,食物虽然也在高高的位置供奉着,但时间长了就会腐坏,那时候也就不能吃了,失去了其食用的价值。纸糊的衣服再次用就已经是破的了,腐坏的食物再吃就会中毒而亡。

  这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道德经》说: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圣人知道自己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和目标是什么,不会被那些表面事物所迷惑,而去追求那些虚妄的目标。所以,世间的很多失败是源于自己,源于自己那颗虚妄的心。要解决问题,不要总向外求,多向内反省一下自己,很多事情的根源就在于此。

  这篇文章的主题讲的是“生死”,人们如何做到“不强生,不恶死,不轻生,不迷死”?

  民智为开,则纸衣腐食皆为弃也。是故,欲生者,先得德行之养;欲养者,是有言行不欺;欲生者,不违自然之势;欲久者,不兴纸衣腐食。不惧民得智慧,不违和美之德,言行如一,不背养体之行,遇死而得其生。

  人们有了智慧,纸衣腐食都可以扔掉,所以,想要健康先要按照规律去保养身体。想要好好活着,就要在言行上不自欺,也不欺人。想要生存,就要顺应自然的趋势。想要长久,就要抵制纸衣腐食这些虚假的价值名号,重视实际的作用。能够不害怕别人拥有智慧看透事物本质,不违反和美的品德和行为,能够做保养身体的行为,遇到危机也可以化险为夷。

  所以,我们要提升智慧,有智慧的做事能够“遇死而得其生”,这里的生可以是化险为夷,也可以是寻找到新的生机。最后再回顾一下,没有智慧的行为结果:

  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疾以致病,子欲讳之,必促张之。屋梁将倾,子欲扶之,反促崩之。纸衣腐食,子欲兴之,必促弃之。

  

上一篇:林志玲复出,圆润的胸部感觉下一秒就呼之欲出,实在太丰满
下一篇:悦汇城12000㎡「奈尔宝亲子乐园」398元亲子通玩卡2次,2大1小全天畅玩套票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