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4-29
手机版

  唐宋八大家中,有这样特殊的三位,他们之间有父子关系,有兄弟关系,更是有至死不渝的挚友关系,这三位就是合称“三苏”的苏洵以及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

  苏轼和弟弟苏辙的关系非常好,苏辙的表字是“子由”,据记载,在苏轼的诗词散文中,提到弟弟子由的就多达一百多篇,可见苏轼对苏澈的喜爱。

  

  苏轼虽然文采非凡,但是在官场却是个出名的“刺头”,经常因为直言犯上被贬,甚至多次差点被杀头。

  这可难坏了弟弟苏辙,为了捞屡屡得罪人的哥哥苏轼,苏辙甚至一路干到了当朝宰相,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苏轼苏辙这对亦亲亦友“冤家”。

  苏轼出生于宋仁宗年间的四川眉山,父亲苏洵在当时就是远近闻名的大文学家,文学造诣十分的高,因此在苏洵的熏陶下,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也十分喜欢文学。

  嘉祐元年,二十出头的苏轼带着不满二十的苏辙出川进京赶考,而这一次赶考,彻底改变了这哥俩的命运。

  

  当时眉山处于大宋疆域的偏远地区,而生活在京都地区的主考官们几乎都带着有色眼镜看这些外地远道而来的考生们,认为这些人不会有大器。

  主考官中有位北宋名臣欧阳修,当他批阅到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策题时,瞬间就被这篇文章的文采震惊到了,忙问属下这是谁写的。

  当得知是苏轼写的后,欧阳修大为欣慰,认为偏远地区一样也是能出人才的。

  

  在欧阳修的大加赞誉下,苏轼的在京城也算名震一时,想要和苏轼结交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一时间苏轼成了京城名人,他也趁机把父亲苏洵也接到了京城,与这些文人交流。

  苏轼文采斐然,他的弟弟和父亲也同样如此,人们惊叹于这父子三人竟然了得。

  正当苏轼在京城要大展宏图之时,噩耗传来,苏轼和苏辙的母亲去世,无奈之下,兄弟二人只得跟父亲一起回乡奔丧。

  

  孝期满后,苏轼兄弟二人再次进京赶考,而这场赶考的殿试,却为苏辙自己惹来了祸端。

  据记载,苏轼凭借自己的文采和之前在京城攒下的人脉,已经从殿试中脱颖而出,成了朝廷的官员,而弟弟苏辙则需要通过礼部的一场殿试,才能正式为官。

  礼部的殿试,主要是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因此,这次殿试的最后决定人是皇帝本人。而参加殿试的考生中,绝大多数都是官宦子弟,想通过这次考试通过选拔,成为官位谋个职位。

  

  苏辙是有文人风骨的,当然不屑与这些人同朝为官,居然在答卷中用批判当朝皇帝宋仁宗,说宋仁宗年老昏庸,任人唯亲,并且希望宋仁宗能够改进。

  当宋仁宗亲自看到这份答卷后,气的直哆嗦!

  虽然苏辙说的都是实话,但是公然的在答卷里批判当朝皇帝,实属大不敬行为,因此这份答卷,在整个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

  

  但是宋仁宗的所作所为,朝臣们都看在眼里,因此为了这份答卷,朝臣们分成了两派意见。

  一派认为,苏辙虽然年轻但是为人非常正直,虽然批评了皇帝,但是自古忠言逆耳,敢直言劝谏的人是不可多得的,应当予以重任。

  另一派的宋仁宗亲近大臣则认为,苏辙如此大不敬,这不是批判的问题,这是蔑视皇帝。蔑视皇家权威,这种人非但不予为官,还应当治罪,以儆效尤。

  苏辙的这份答卷让朝臣们争论了很长一段时间,让宋仁宗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想治苏辙的罪吧,但苏辙说的又是实话,怕朝臣和百姓们心有怨言。

  予以重任吧,那就意味着视皇家权威于不顾,于是宋仁宗想到了个折中的办法,启用苏辙但又不重用。

  

  这件事情的结果是,苏辙通过了礼部的殿试,可以入朝为官,并且任命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就是编写册书的芝麻小官。

  此时又有人给宋仁宗进谗言,说苏辙如此污蔑圣上,肯定是他哥哥苏轼出的主意,苏轼也不是很好人!宋仁宗大怒,把苏轼的官也一撸到底,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官。

  虽然兄弟二人一起被贬,但是二人之后的表现却截然不同。苏轼还是坚持自己的刺头作风,因此自己的官职一直是起起伏伏。

  而苏辙却从中感悟到了真谛,那就是想要不被贬,那就是得自己强大。

  于是,为了捞自己一直被贬的哥哥,苏辙开启了他那开挂般的升官之路。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那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这场变法虽然增加了朝廷财政收入,使得宋朝军队实力增强,但是由于变法不彻底,实际效果与预想存在偏差,使得朝中很多朝臣对此不满。

  但王安石作为“新党”,也开始借变法之名大肆打压“旧党”,因此朝中开启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斗争。

  

  这场斗争中,苏轼的许多朋友,不管是官场上的,还是文学界的,甚至当初赏识他的启蒙恩师欧阳修,都遭到了王安石不同程度的打击。

  这些人轻则被贬罢官,重则入狱甚至人头落地,整个朝野势力遭到了大洗牌,大换血。

  斗争过后,朝臣尽换成了王安石的亲近之人,这让苏轼倍感落寞,这不是他想看到的朝廷。

  在他的设想里,大家应该不计前嫌的一起为国效力,而不是这样为了权力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苏轼十分排斥变法。

  

  熙宁四年,苏轼直言上书批评新法的弊端,这让王安石十分愤怒。

  此时王安石已经是大权在握,苏轼这样做无疑是自讨苦吃,最终,在王安石的操纵下,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不久后又被调任为密州知州。

  苏轼担任地方官期间,修桥铺路,善待百姓,深得百姓爱戴,这是王安石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在几年后又把苏轼调任为湖州知州,明升暗降。

  

  苏轼上任之后,以“感谢”的名义给皇帝宋神宗上表了一篇文章。

  但苏轼作为官场刺头,不免在文章中贬低讽刺了下新党,这让新党大为恼怒,以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对皇帝不忠等罪名,派遣御史台将苏轼逮捕入狱。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案”。

  这个案子颇为复杂,牵扯到的文人,官员多达百余人,导致数十人被免官入狱,苏轼自己落了个秋后问斩。

  

  哥哥即将问斩,这可急坏了弟弟苏辙,于是就和朝中那些和苏轼交好的官员一同上书宋神宗,希望对苏轼从轻发落。

  苏辙甚至面见宋神宗直言说道,愿意用自己的所有官职俸禄换苏轼一条生路,这让宋神宗更加恼怒,不但没有同意苏辙的请求,反而将苏辙也贬官了。

  但苏轼、苏辙兄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这两兄弟一人死罪一人贬官,很快引起轩然大波,就连新党首领王安石都惊动了。

  

  虽然王安石和苏轼苏辙政见不一,但是他也认为这俩兄弟是难得的人才,不应该杀了和贬官,于是王安石上书宋神宗,请求宋神宗从轻发落。

  可能是宋神宗也感慨于苏氏兄弟的感情之深,决定网开一面,撤销了苏辙的贬官决定,并且免了苏轼的死罪,并且做贬官处理。

  这件乌台案是苏辙人生的转折点,也就是从这开始,苏辙开启了他的事业上升期。

  宋神宗去世后,新党势力日况俞下,旧党势力从新掌握权力,苏轼、苏辙兄弟因为曾经反对变法,从而得到旧党的信任和重用。

  苏辙靠着自己文采、努力,和旧党对自己的信任,收到了朝廷的重用,甚至一路做到了护军,成为了朝廷权力决策圈中的一员,苏轼的官职也有所升迁。

  

  但是苏轼依然不改自己的刺头属性,之前因为不满新党的作风而讽刺新党,如今又不愿意与旧党同流合污而多次讽刺旧党,甚至多次直言上书宋哲宗要求打压旧党势力。

  这自然引来旧党不满,于是开始着手打压苏轼,彻底罢了苏轼的官。

  没了官职的苏轼,来到了惠州生活。按理说,苏轼为官清廉,身无余财,日子应该过的很清苦,但是他有个上进的弟弟。

  此时位高权重的苏辙担负起为哥哥“养老”的责任,给了苏轼不少钱财。

  

  苏轼在惠州为百姓修桥铺路,做了不少善事,在此期间写了不少诗词,日子过的好不自在。

  这下朝中就有人不高兴了,他们本想贬了苏轼看苏轼出丑,没想到会成这样,于是他们收集了一些苏轼写的一些“擦边”的诗词,上报给了宋哲宗。

  皇帝当然看不惯这些“阴阳怪气”的东西,不禁龙颜大怒,下令将苏轼发配到海南。

  此时的海南还不像现在这样的旅游胜地,是一片寥无人烟的蛮荒之地,发配到这里基本上是九死一生。

  听闻这个消息的苏辙大惊失色,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宋哲宗的决定,但是此时苏辙已经贵为宰相,想照顾下哥哥苏轼还是比较容易的。

  

  因此苏轼在发配海南期间,由于弟弟苏辙的打点关照。苏轼基本上没有受什么大罪,相当于在海南养老了。

  直到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有机会重返京城,与弟弟苏辙再次相逢。

  在现代人看来,苏轼的情商颇低,他有时候完全不顾自己和弟弟在朝廷的地位,直言不讳。

  但他也是幸运,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的,他有个爱他,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捞他的弟弟苏辙,这样一对兄弟情深典故,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佳话。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一出喜剧泪如雨《奋不顾身的爱情》即将上演
下一篇:北京国际电影节红毯又帅又好看章子怡颜值可玩,高叶气场全开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