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火了!它背后的文化内核你知道吗?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流浪地球》火了!

  及至今日,据外媒最新报道,《流浪地球》已经毫无悬念地占据了全球票房榜首。

  这部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硬核科幻”的电影故事,改编于刘慈欣的同名短篇小说,大意为:一百多年后的地球人发现太阳即将爆炸,于是启动“流浪地球”计划,即利用建在地面上的一万台等离子发动机推动地球慢慢脱离公转轨道并飞出太阳系,最终远航至4.2光年外的比邻星。在与木星擦肩而过时,地球因为巨大的引力牵引,几乎要正面撞上木星而彻底毁灭,得亏中国勇士的拼死努力,最终力挽狂澜,拯救了地球与全人类。整部电影极具视觉震撼力,比之好莱坞大片亦毫不逊色。

  然而最令人震撼的,无疑是其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情感表述。

  澳大利亚影评人特拉维·约翰逊(Travis Johnson)在澳洲影评网Flicks上发表的文章称,《流浪地球》摒弃了西方招牌式的的个人英雄主义,代之以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谦卑、自我牺牲和忠诚等美德。

  导演郭帆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中国人将家作为情感的载体,因此影片中才会选择带着整个地球一起在太空中流浪。这种创意不是西方的,而是中国文化给予我们的……..中国科幻的文化内核应该就是这个东西………”

  “……起航时,爷爷去世了,………..弥留之际他反复念叨着一句话。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

  从《流浪地球》小说中的这一段原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华民族溶于血液中的对土地、家园的深厚情感。地球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家”,更是我们的情感寄托,是深入骨髓的“故土难离”,是永不老去的那一缕“乡愁”。

  在刘慈欣创造的瑰丽雄奇的浩渺世界里,这种读者可以认同的鲜活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其实处处可见,因为未来与现实之间的连接点,在很大程度上皆是“中国经验”。

  《三体3·死神永生》中便有一种信仰的隐秘形象,那就是人类自己,人是人自身的救主。在这里,流浪是向外寻找宇宙,从中发现与拓展人类生存的意义的核心象征。

  而三体世界里表达“差异”的喻体,却是借用读者熟悉的中国商周历史,由此与现实世界之间发生另一种更直接的关系:“乱纪元”的意象借自史书记载的生灵涂炭的纣王时代,对“恒纪元”的预测脱胎于周文王倾心向往的太平世界。

  无怪乎有一位网友说:只有5000年文明的民族才能写出2500年的宏伟计划。可以说,《流浪地球》就是当代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历史决定底蕴,中国,加油!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此两篇反映的,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他们的信心和顽强毅力,其中人定胜天的思想十分鲜明。

  那么,仅仅依靠我们的民族“底蕴”,就够了么?

  当有人说,《流浪地球》“吹响了中国文化输出的号角”的时候,导演郭帆是怎么看的呢?

  “什么时候全球有一半人说中文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出去了,这是一个文化的部分,我们的文化还不够强大。”

  我们的文化还不够强大。

  的是。

  如何让我们的文化强大起来,真正地席卷全球,永远风靡呢?

  从我们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琴棋书画酒茶花中汲取营养。

  从我做起,自今日始。

  星星之火,自可燎原。

  中国式雅士生活,让你得窥中华传统文化的经久魅力。

  中国式雅士生活,因每一个“我”的践行而熠熠生辉。

  秀秀书院待君至。

  在茶的世界里,我们将对万物温柔以待--雅女感悟:茶道与生活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秀秀书院篇

上一篇:《误杀》剧情虽精彩,但结局却输给了原版
下一篇:王宝强:《唐人街探案3》“唐仁”是生活的强者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