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的战斗力危机:三十年军改自废武功,军力衰弱不可逆转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5-01
手机版

  现在的人们普遍有一个误会,认为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但人们对俄罗斯军事强大的认知与推崇,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少辉煌的战绩,更多的是给他戴上了苏联红军的光环,把他当成了一个小号的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横扫欧洲战场无敌手的纳粹德国,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遭遇到了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成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二战期间,斯大林对全国力量的调动,以及强大的战时机制,让苏联的常规军事力量得到飞速的发展。

  

  后来,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和苏联开启了军备竞赛,苏联的军事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这个阶段,美国所拥有的核武器、航母、核潜艇、远程战略轰炸机、超音速战斗机、坦克与装甲车、攻击与防御性导弹,以及单兵作战等现代化装备,苏联都一样不少。所以在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大国地位是建立在可以全方位与美国对抗的基础之上的。

  苏联解体后,虽然分裂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但是俄罗斯接管了苏军75%的兵力, 50%以上的军事装备和80%的战略核力量。因此,俄罗斯也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前苏联全球第二大军事强国的地位。

  但是,从那一刻起,苏军与俄军实力的分水岭也就出现了。俄军虽然继承自苏军,但实力却不等于苏军。

  

  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苏联之所以能和美国在军事实力上平分秋色,除了高精尖武器和核武器的威慑,还包括一支拥有超强战斗力的常规部队。如今俄罗斯虽然还顶着一个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名头,但全靠着核武库撑门面,在常规武器与战力上,它已经远远被美国甩在了身后。

  我们知道,核武器是一个国家的底牌,是只有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刻才会亮出来的大招儿。动用这样的大招就意味着核大战和毁天灭地。世界都毁灭了,胜败还有多少意义呢?

  所以现实就是,美国可以通过常规军事力量达到目的的事情,俄军基本上必须靠核武器撑场子。最尴尬的是,俄罗斯虽然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核武库,却没办法帮助他的军队走出乌克兰战场的泥潭。这种所谓的军事强国,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外强中干,只能吓唬人,真打起仗来,就露馅儿了。

  俄军之所以走上这条畸形发展之路,除了经济的困顿之外,和两位国防部长对老部队的偏爱息息相关。

  

  错误的开始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管了苏联280万人的军队,这是一支为打赢一场世界大战而建立的武装力量。

  但当时的俄罗斯被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压得喘不过气,根本养不起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所以,军事改革从俄罗斯独立开始,就成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不过怎么改,谁的心里都没有谱。但俄罗斯高层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要花小钱办大事。

  说白了,就是既要缩减军费开支,又要保持拱卫国土安全的能力。

  1992年5月,叶利钦任命格拉乔夫为国防部长,开始着手进行军队改革。需要说明的是,格拉乔夫之所以能当国防部长,不是因为他能力出众,而是在关键时刻,站在了叶利钦这边。

  

  摆在格拉乔夫面前的难题是,俄罗斯幅员辽阔,裁军意味着兵力的消弱,如果再把有限的军费按兵种平均分配,那结果就是谁都活不下去。这时,这位担任过苏联最后一任伞兵司令的国防部长,习惯性地把目光投向了他情有独钟的空降兵,于是他想到了一个自认为两全其美的办法。

  他将训练有素的空降兵部队改造成一个高效的机动部队,并在军事资源上予以倾斜。然后将其他军队沿边境线均匀部署,一旦某个方向出现突发危机,机动空降部队就冲上去充当“救火队员”,凭借其速度和装备优势一击致胜。

  从表面上来看,格拉乔夫的想法没毛病。但是,这种纸上谈兵式的军改就如同儿戏。随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就让他的改革成了笑话。

  1994年12月车臣战争爆发,格拉乔夫确定了一个快速部署的作战计划,打算用一个空降团在两小时内占领车臣首都格罗兹尼,结果俄军精锐部队131摩步旅刚一进城,就遭到了车臣雇佣兵的全面围攻,最终全旅1000多人,包括旅长在内 一共800多人阵亡,122辆坦克以及装甲车被摧毁,几乎全军覆没。

  

  车臣事件后,克里姆林宫、国家杜马和国防部都认识到,格拉乔夫的军队改革失败了。迫于压力,1996年6月,叶利钦采取了政治上的权宜之计,罢免了格拉乔夫。

  一条道走到黑

  

  1997年,在战略火箭部队工作了30多年的谢尔盖耶夫被提拔为国防部长。

  不过摆在他面前的仍然是一个烂摊子,当时俄罗斯正在实行“休克疗法”,经济上已经完全崩溃,内外债总额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000亿美元,俄军的军费已经极度紧张,根本不能支撑必要的开销。不仅如此,格拉乔夫在任期间还挪用了专用于军官工资的预算资金,总数高达5万亿卢布,约合8.9亿美元。在既要压缩军费开支,又要维持战斗力的要求下,这个对战略火箭军格外偏爱的老火箭兵,剑走偏锋,选择了一条和格拉乔夫几乎相同的军改之路。

  

  表面上,他进行了新一轮裁军、缩编军种。但在暗地里,他将大部分的军费用在了战略遏制力量的建设上。啥是战略遏制力量呢,说白了就是洲际导弹和核武器这些。他把战略火箭军 军事航天力量和反弹道导弹防御部队合并成“战略火箭军”,全力扩充核武库,维持了一支足够强大的核力量。

  谢尔盖耶夫的这个做法受到了军方高层的集体反对。他们认为,核武器几乎在普通战争中没有用武之地,应该发展常规武器,以应对当时不断爆发的车臣叛乱等战争。但是被海湾战争深刻震撼了的俄罗斯高层,当时也认为钢铁洪流已经没啥用了,要胜利就只有战略部队洗地,陆军的作用只是负责收拾残局。因此,叶利钦并没有听从多数军方高层的建议,而是全力支持谢尔盖耶夫继续推进改革。

  其实,谢尔盖耶夫之所以要这么做,并且能获得叶利钦的支持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从威慑力来说,战略火箭军是最廉价的一种武装力量,它兵员总数只占10%,却能遂行60~100%的战略任务。这一点特别符合俄罗斯高层“花小钱办大事”的军改要求。相反,俄罗斯如果想在常规军事方面和西方比拼,不但涉及的面广,而且受制于军费开支,武装力量规模和军工能力等因素,则很难达到既定目标。因此,谢尔盖耶夫认为与其拿有限的军费来搞雨露均沾,还不如好钢用在刀刃上,将确保国家安全的砝码全都压在战略核力量上。

  

  所以从那时起,即便是军费捉襟见肘,俄罗斯每年也会把绝大部分经费 用在保证核力量的有效性上,用来研发洲际导弹和核武器的升级换代。

  从结果来看,这些年,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现代化武器装备率均在90%以上,奠定了俄罗斯军事大国地位的基本盘。从这一点上来说,谢尔盖耶夫的改革功不可没。

  但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并不仅仅只有核力量,常规军力也是衡量的主要标准之一。战略威慑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本来就是大国军力的两个拳头,只有互相兼顾才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可俄罗斯在大力发展战略遏制力量的时候,却忽视了常规军事力量的发展。车臣战争和俄乌冲突都证明,战略核力量并不是万能的,无法有效应对所有的军事威胁,也解决不了常规战争的问题。

  那么,俄罗斯的常规军事力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百万大军在哪里

  

  简单来说可以总结为四句话。

  大裁军太快,义务兵太弱,合同兵太少,战斗力太差。

  从第一任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开始,俄罗斯的历次军改的主要目标都是裁军。到2000年初普京刚刚成为俄罗斯联邦总统时,俄罗斯的武装力量的总人数已经由1992年的282万人,削减到了100万人左右。从那以后,俄军的规模也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

  截止到目前,俄军正规军的总数大约是110万。

  其中,陆军有36万人,海军有15万人,空天军有43万人,空降兵有4.5万人,战略火箭兵有12万人。除此以外,俄罗斯还有近卫军26万人,边防军18万人,铁道兵5万人,民防军10万人。

  

  单从数量上来看,虽然相较于俄罗斯广阔的疆域,这个规模的军事力量并不算多,但也不算少了。从世界范围来看,拥有100万以上规模军队的国家也只有5个,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的军队规模也不过140万。更何况,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在裁军,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各国军队现代化变革的需要。

  但俄罗斯的裁军和其它国家裁军最大的区别在于,由于裁军过急、过快,导致俄军的重组工作远远跟不上裁军的步伐,并由此带来了军队内部的混乱,也成为后来俄军在车臣作战连连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俄罗斯的这种裁军方式被西方军事学家称为“雪崩式”的裁军。

  如果说雪崩式裁军带来的混乱只是暂时的,那么俄罗斯对兵役制度的改革,和对常规部队的忽视则相当于是对俄军来了一次釜底抽薪。

  现在的世界各国为了维持一定的武装力量,一般实行两种模式,义务兵役制和募兵制。义务兵役制又称征兵制,这种制度是国家利用法律形式规定公民在一定的年龄内必须服一定期限的兵役,带有强制性。另一种是募兵制,也叫志愿兵役制,或者合同兵。这种制度是公民凭自愿应招到军队服兵役,并与军方签定服役合同。

  

  部队把一个社会青年训练成为合格的士兵,是非常耗费精力和时间的。在第一年,士兵需要学习各种战术项目和各方面的知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进入第二年,才有了一个标准士兵的样子。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军队中,义务兵服役时间,基本上在2年到4年之间。美国士兵的服役期从3年到6年不等。普通的陆军士兵服役3年时间,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为4年。但是总体来说,义务兵由于训练时间比较短,在战场上的伤亡率普遍要高于职业军人。

  俄罗斯采取的是义务兵役制与合同兵役制相结合的模式,并且义务兵还是主力。

  这个模式本来也没什么问题,但是由于在车臣战争期间,出现了大量义务兵伤亡和失踪的情况,引发了士兵家属的严重不满。为了安抚民众赢得连任,1996年大选前夕,叶利钦突然签署了一项法令,要求在 2000 年之前在俄罗斯废除征兵制,并建立一支全志愿的专业部队。随后,这个法令遭到了几乎所有的俄罗斯将军和政治家的反对。后来做为妥协,俄罗斯不得不将义务兵的服役年限一再缩减。从2008年1月1日起,俄罗斯将所有军兵种义务兵的服役期都缩短为12个月。

  可以说,正是这个决定让俄军的整体战斗力来了一个大跳水。

  形同虚设的义务兵役制

  

  由于服役时间只有1年,很多俄罗斯义务兵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尤其是对一些拥有一定技术门槛或者操作熟练程度的兵种来说,第一年,根本无法上手。把这些菜鸟大量送上战场,不但起不到什么作用,还容易产生伤亡,从而给国内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因此,从2008年开始,俄罗斯又专门颁布了法律,将义务兵的“义务”限制在保卫祖国,不包括为国出征。俄军所有的对外军事行动,都只允许合同兵参与。所以俄乌冲突爆发后,俄军始终没有调动义务兵参战,也是这个原因。

  

  那么俄罗斯的合同兵有多少呢?根据俄罗斯国防部2020年公开的信息,俄军当中的合同兵只有40.5万人。也就是说,号称百万军队的俄军,实际上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40%,其余60%都是凑数的。

  但俄国内还有很多国防岗位是需要合同兵挑大梁,所以俄军把全国的机动兵力抽调一空,才凑出10多万合同兵投入乌克兰战场,已经接近于极限了。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明白了,俄军真正缺的不是士兵,而是战斗力。于是在既不能进行全国性动员,又不能派义务兵出国参战的情况下,随着前线战事吃紧,俄军就只能从各个部队抽调本就不多的合同兵,那怕他驻守在太平洋的南千岛群岛上。把瓦格纳雇佣兵投入战场,也是为了弥补正规军战斗力不足的短板。

  那么,有人会问了,既然职业化的合同兵更会打仗,为什么俄罗斯不把军队员额都替换成合同兵呢?

  原因很简单,不是他们不想,而是囊中羞涩,养不起这么多的合同兵。

  单从工资待遇上来看,义务兵每月津贴仅为2000至4000卢布,约合235到470元人民币,而合同兵每月有27000卢布,约合3110元人民币,相差了近10倍。这还不包括合同兵可以享受的饮食、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多方面的优惠福利。增加合同兵的规模,就意味着要花更多的钱。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俄军合同兵虽然相较于义务兵待遇要高了许多,但对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发达地区的“都市青年”却没有什么吸引力,多数报名参加的都是农村和小镇青年,他们中很多都来自经济不太景气的高加索地区或者一些边疆区。

  说白了,这些所谓的合同兵并不是为了保家卫国,更多的只是为获得俄军提供的优厚薪水和福利待遇,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甚至他们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真正走向战场。所以在战斗意志方面,甚至都比不上跟乌军有雪海深仇的乌东民兵。另外,由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难适应高技术装备的操作。

  与此同时,由于俄罗斯对于战略核力量的倚重与偏爱,长期忽视了常规军力的发展,使得俄军中为数不多的合同兵也因为军费不足,无法完成规定的训练,整体的战斗力也十分堪忧。

  捉襟见肘的合同兵

  

  2000年初普京刚刚成为俄罗斯联邦总统时,俄罗斯国防预算仅有六七十亿美元,是美国的十八分之一。训练费仅占军费预算的1%,一个坦克炮手每年只能练习发射3发炮弹。由于弹药、油料和武器的维修费用不足,俄罗斯陆军曾一度中止了师团一级的野战演习。俄军虽然装备有先进的战斗机,但是由于日常维护费用过高,空军飞行训练的次数也被大幅度地削减。大部分飞行员每年的飞行时间仅有12到44小时,远远低于规定的160小时。这种低水平的训练使飞行员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飞行的技能逐步丧失,飞机事故率明显增高。

  

  军队没钱,官兵为了养活自己就冲身边的武器装备下手。从S300防空导弹系统上含有黄金和白金成分的电路板,到苏27战斗机上的绝密定位仪和敌我识别系统都成为了盗窃的目标,然后被拿到黑市上出售。普京上台后采取严厉措施整顿军纪,全力打击军火走私案件。仅在2005年,俄军中就有1.6万人因盗卖军火被追究了各类刑事责任。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全方位的制裁,使本来就结构相对单一、发展不均衡的俄罗斯经济又雪上加霜。新任国防部长绍伊古虽然也试图将俄军打造成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但俄军在很多方面已经久积沉疴,积重难返了。后续俄军还是沿习了把有限的资源使用到个别重点领域的作法,比如超音速导弹、战略核潜艇等,但是在一般常规武力,信息化作战方面投入非常有限。即使是这些高精尖的武器装备,也因为数量有限,而沦为了阅兵专用装备,在实战中难得一见,更别说发挥什么作用。

  这一次,俄乌冲突爆发后不久,俄军在乌克兰战场就遗弃了大量武器装备,其中大部分是毫发无损的坦克、装甲车和各种作战车辆。这些乌克兰农民用拖拉机拉走俄军重型装备的图片一度在网上疯传,让俄军颜面扫地。归根结底,除了俄军装备维护保养没有跟上之外,和作战部队平时缺少训练也脱不了干系。

  

  综上所述,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大部分军力,也经过数次重大的军事改革,不过这些所谓的改革,本质上来讲都不是以提升战斗力为主,都是在变着法儿省钱。所以到头来,俄军还是一支训练不足、薪水不足和准备不足的军队,尽管他拥有强大的战略威慑力,但距离成为一支随时待命、专业化、高度机动和装备精良的军队还差的很远。

  从目前来看,俄罗斯军力的继续衰弱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俄军现有的综合军事实力,已经不符合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的称号,无论你再怎么不愿意接受也无济于事。对全体俄罗斯人来说,今天最好的选择就是接受现实,从头再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举报/反馈

上一篇:陪马克龙访华的巩俐,“野心”全在脸上,早已走上另一条大道
下一篇:梗王之王,重燃激情的一套书,居然搞到逆天特价!只2.9折,逆天了!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