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请公公下馆子谎报价格引热议:多少人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5-02
手机版

  

  

  这几天刷手机,一则短视频吸引了很多人注意。

  画面中一名女子带着自己的老公公流连于各色饭馆餐厅里,两代人吃得不亦乐乎。

  

  事情经过是女子老公回家太晚了,被要求上交五百块钱的罚款。

  然后媳妇就喊上自己老爸出门潇洒去了。

  虽然在这个人人脑袋上都长着摄像头的今天,这样的视频被网友一眼判定为摆拍,但还是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

  不管视频是真是假,老人吃美了之后,满脸的笑容不是装出来的。

  

  视频中,老人看着满桌的菜肴,小声地问了一句:

  “多少钱?”

  

  儿媳妇告诉他,一盘炒菜15块钱,一碗面2块钱,还总结性地补充说:

  “一共17块钱,不贵吧!”

  老人“嗯”了一声,开始沉浸式吃饭,认真体会外面饭馆的滋味。

  

  至于为什么单独带老人出来就餐,儿媳在视频中有说明,老人村里生活,平时都是在家里自己做饭。

  公公一辈子粗茶淡饭,辛辛苦苦带大儿女没享过什么福,最近几年婆婆又去世了,公公一人孤苦伶仃。

  于是儿媳就经常带着公公去“长长见识”。

  在每一个带着公公下馆子的视频里,老人面对各种对他堪称新奇的美食诸如烤鸭、烤串、奶茶、咖啡等等,均表现出了非常大的热情,吃得津津有味,笑得合不拢嘴。

  

  

  有人说,看着视频中老人举起奶茶,脸上瞬间洋溢的笑容就觉得很美好。

  也有人称赞女子的情商极高,主动带老人出来吃好吃的,见世面,她会举起手里的饮料和公公碰杯:

  “来爸,咱喝一杯!”

  老人的脸上除了一点点镜头前的羞涩之外,全部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如今很多子女在面对长辈关于价钱的询问时,采取的是跟女子同样的做法:

  “给奶奶买东西,价钱是砍一半再汇报的,不然老人家根本舍不得吃。”

  

  “一起吃饭.五个人500多.我妈问多少钱.我说120,我妈高兴了,连说好划算。”

  “买奶茶都说十块钱,16块钱的也说10块,12块钱的也说10块。”

  但这些虚报花费的人,却很少有视频中女子的幸运,得到的回应是五花八门。

  “怕家人心疼钱,把价钱往低了报,结果被骂没良心,专买便宜货给他们;等到说了真实的价钱还是挨骂,说你买的东西又贵又差劲。”

  

  其实,最得体的处理方式,也是晚辈最希望得到的回应是,父母把自己的需求大声说出来。

  比如一个突然想喝奶茶的网友,顺便问了问旁边的妈妈:

  “我要点奶茶咯 你想喝啥子?”

  得到的回复是:“我要喝那个有芋泥的。”

  而更多的现实则是:

  “我希望我妈妈也把自己想要的说出来。”

  

  为什么长辈们好像一辈子都无法坦然享受生活,总是前怕狼后怕虎,不敢花钱不敢享受?

  原因在于:大部分的父母,没有这种坦然接受的意识。

  甚至在他们眼中,只有受苦遭难的日子才能令他们心安,才应该是生活的常态。

  而这种杞人忧天的苦行僧般的人生态度,折射到子女身上,将原本可以众乐乐的生活搅得一团糟。

  买杯奶茶解解馋,被我妈痛骂“点这么贵的奶茶!喝多了你以为很好吗” ;

  出钱帮她购买医疗保险被吐槽“你自己又没钱帮我交干嘛”;

  用网友的话总结,那就是——

  帮妈妈做的事情,从来从来没有一次是得到正面的反馈。

  

  还有网友的重量级摧毁打压式父母:

  “我爸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在我特别快乐的时候给我泼冷水。”

  

  “古往今来扫兴第一人。”

  

  把同事送的礼物看成是“别人不要了的东西”、“值不了多少钱”:

  

  

  有多少人在成年后后幡然醒悟,开始无比厌恶父母那种“自我牺牲式”的育儿理念?

  从前确实物资匮乏,但在物质条件已经大大好转的今天,父母为什么还要抱残守缺,宁肯吃苦受罪也不愿意对自己好一点呢?

  难道仅仅是钱的问题吗?

  

  在我看来,并不是钱这么简单的事情。

  老一辈人已经将过苦日子熬成了自己的信条,不管物质条件是否改善了,还是要按照旧的那套生活,这样才有安全感。

  哪怕是在花钱治病这件事上,他们依然可以对自己表现得很残忍。

  有网友的母亲手指受伤,为了尽快止血就随便在家里找了种药水,手指状况却一天比一天糟糕。

  网友无数次劝说她去医院看看,母亲却说什么都不去,宁愿天天在家里疼得直叫唤。

  问她为什么不去,她说舍不得钱,宁愿拿这些钱给孩子买吃的。

  “我不要吃的,你好好看病,结果她还说气话,说不让我管,我真的要气死了!”

  于是,网友和自己的母亲持续了数天的争吵,最终还因为这个影响了考试。

  有好吃的舍不得吃一直放到变质,有病了不去看害怕花钱,给他们买件新衣服总是遭拒,要经历一场心力交瘁的拉锯战......

  这是许多自我牺牲式父母的通病。

  

  这些行为的初衷,也许是觉得是不想给孩子添麻烦,实际效果却反恰恰相反,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中国式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全部身家都给了孩子。

  

  不客气地说,这不就是押宝吗,还是那种穷途末路的赌徒孤注一掷的做法,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做了父母之后就不能有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像肥料一样,把自己全部身心都化为儿女的滋养?

  这对自己不公平,对孩子同样不公平。

  因为在父母宣称自己完全“献身”儿女的同时,后者也背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道德谴责。

  

  父母在享受自虐式付出的同时,还企图将这种感觉传递给孩子,甚至有意无意地实施道德绑架。

  长此以往,孩子原本想跟家长分享生活乐事的心情就越发稀薄,发展到最后甚至是无话可说的程度。

  无论做什么说什么得到的都是消极的负面回应,即使有亲情的羁绊在,交流沟通的欲望也会日渐萎缩,直至消失。

  

  真正聪明的父母应该怎么做?

  视频里的那位老人可以说给出了满分答案。

  除了开头一句轻声的“多少钱”之外,老人再无别的闲话,全程都在开心地享受美食,高高兴兴地领了儿媳妇的情。

  就像有位网友说的那样:

  “老人家什么没见识过,心里门儿清,只是不说破罢了。”

  

  有位网友发帖称:给妈妈点了杯奶茶之后,我哭了一整个晚上。

  一天,她给妈妈点了一杯奶茶,得到的回复是“我不喝”、“可以退不”。

  

  网友继续劝说,并表示自己使用了优惠券,一点不贵,然而妈妈还是坚持不要,并说自己“不爱喝奶茶”。

  

  最终奶茶送到了,网友得到了妈妈这样的反馈:

  “这个味道真好喝”;“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喝的奶茶”。

  

  看到留言的那一刻,网友心里感慨不已。

  在她上大学期间,爸爸妈妈对她的生活极其上心,从来没有委屈女儿。

  而妈妈连一杯10块钱的奶茶都舍不得喝,还告诉她把钱留着给自己花。

  但在奶茶送到之后,妈妈不但没有表示不满,还对女儿送的这杯饮品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和喜欢。

  这就是一次双方都皆大欢喜的沟通。

  这位妈妈坦然接受了还在上学期间的孩子的回赠,而如果放在一般的父母身上,孩子得到的回复恐怕就是“你还在上学,花的又不是自己的钱,还乱花钱干嘛”,或者极力要求孩子退掉,弄到最后双方都不欢而散。

  好好的一次“母慈子孝”,变成最终的“鸡飞狗跳”。

  这位网友最后在想:

  我不在家的时候,妈妈又是吃的什么呢?

  妈妈,我希望你自私一点,希望你更爱你自己而不是更爱我。

  我还希望你能一直陪着我,一直一直陪着我。

  

  这就是亲情的正相关循环,在这样一次次的你来我往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将会愈发健康和坚固,孩子也会形成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像这位外出游玩的网友,在自己分享的旅游照片里,别人只看到了风景,而自己的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本身:

  累不累,吃的饱不饱,穿的暖不暖,钱够不够花,有没有享受到乐趣。

  他们舍不得你受一丁点委屈……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下,网友直言:

  在家一直被爱包裹着的我,为什么要在让自己在外面受感情的委屈呢?

  这就是父母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塑造的一种积极健康的自我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频繁遭到渣男PUA的女孩子身上,在遭受职场霸凌却不敢抗争的打工人身上,是看不到的。

  

  

  大部分父母囿于教育和观念的局限,只能用他们理解的方式去养育子女。

  这并不能否定他们本质上爱子女的本能。

  但当这份爱过于沉甸甸,到了子女无法承受的程度,亲情的小船就有可能发生侧翻。

  就像Papi酱在节目中说到的那样:

  “我们都希望对方可以活得开心,都希望对方可以过得幸福”。

  

  但是为人父母的幸福不是全都要从子女身上获得,你们应该有除了“父母”之外,更多的社会角色,你们也应该为自己其他的社会角色,好好生活。

  

  只有父母的生活也过得好的时候,子女们才能真正感到安心。

  而这样的安心,并不是省下几块钱就能达到的。

  

上一篇:任时完朴恩斌新电影《1947波士顿》定档9月上映!网友:好期待!
下一篇:三月初三上巳节,老人说“进入三月三,3事不要做”,有啥讲究?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