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陈奇涵派儿子回乡探亲:不要等我死了后,连老家的门都找不着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5-03
手机版

  1955年,在评定军衔的时候,总干部部门和军委的领导,给了陈奇涵一张申报表,让他自己填写,申报军衔。拿到表格后,陈奇涵没有任何犹豫,在军衔栏里填了一个“中将”。

  为了解释自己填写的“中将”军衔,陈奇涵在申报军衔表上写道:

  “中国革命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奋斗二十余年,今天已经胜利成功了。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高低和得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问题。”

  派儿子代回乡

  不久后,陈奇涵的军衔申请表被呈递到毛主席面前,进行审阅。看到陈奇涵是中将时,毛主席说:“陈奇涵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怎么能是中将呢?”为此,毛主席特意派汪东兴到陈奇涵家里了解情况,并传达自己的意思。

  

  陈奇涵上将

  最后,按照毛主席的意思,军委的领导给陈奇涵定了一个上将。9月,在正式授衔的时候,陈奇涵站在上将军衔的队列里,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7年,陈奇涵刚刚60岁,便主动向中央提出聪明和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让比自己年轻的钟汉华中将接替自己的位置。为此,陈奇涵还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愿望:

  “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

  虽然退了下来,但陈奇涵对国家的建设非常关心。有一次,在见到康生的时候,陈奇涵问:“聂元梓是什么派?”

  对于陈奇涵的问题,康生没有准备,被问了一个措手不及,便吞吞吐吐地说:“算,算是革命派吧。”见康生这样,陈奇涵显得很是不齿,严肃地说:“我看不一定吧!”

  后来,陈奇涵被任命为高等军事学院军事管理委员会主任。任职期间,有人对陈奇涵的工作提出质疑,说他是和稀泥的,陈奇涵坚定地说:“你说得对,我陈奇涵就是高级泥瓦匠。”

  

  陈奇涵和张云逸在一起

  1969年,中央决定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九大”召开前夕,陈奇涵等人被污蔑为“一贯的老投机”,毛主席知道后,在中央会议上说:“我们的军队,原本就是由许多个‘山头’汇集在党的统一的旗帜下来的。我们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头主义!”

  随着九大紧锣密鼓地进行筹备,周恩来总理将“九大”的代表名单呈递给毛主席。接到名单后,毛主席仔细进行了审阅。

  在发现名单上没有“八大”时的候补中央委员陈奇涵的名字时,毛主席在名单上批示:“陈奇涵同志似宜考虑。”

  在毛主席的批示下,陈奇涵参加了党的“九大”,并在“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当选中央委员后,陈奇涵的工作更加繁忙了。

  虽然不追名逐利,但是陈奇涵对于家乡的建设却是十分关心的。那段时间,由于工作繁忙,实在脱不开身,心系家乡建设的陈奇涵,决定派在军队工作的儿子回到家乡去,代替自己和妻子韦彬,看望父老乡亲们的生活情况。

  

  陈奇涵和老战友肖华等人在一起

  儿子临行前,陈奇涵仍然不放心,将儿子找来,当面叮嘱说:“你这次回去,代我看望父老乡亲,不要等我死了后,连老家的门都找不着。”

  带着父亲的殷殷嘱托,儿子回到家乡看望了乡亲们。陈奇涵的前妻王建德见到儿子后,感到非常亲切,亲自下厨给孩子做了家乡饭。

  后来,陈奇涵多次想要回到家乡,却始终未能成行,感到十分遗憾。想到自己之前回过几次家乡,陈奇涵心里感到稍稍有些慰藉。陈奇涵虽然不稀罕功名利禄,但对家乡的人民却充满了感情。

  两次回乡

  1949年3月,陈奇涵率部队南下。6月,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陈奇涵被任命为江西军区司令员,在家乡任职,这才有了回到故乡的机会。

  在故乡,陈奇涵见到了他的前妻王建德。此时,王建德依然等待着他回来。见面后,陈奇涵将这些年来的情况告诉了王建德。最后,陈奇涵将已经和卫彬结婚的事情告诉了王建德,而没有选择隐瞒。

  

  陈奇涵将军

  在得知陈奇涵已经和卫彬结婚的事实后,王建德沉默了。想到这件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了,王建德毅然选择了接受现实,和陈奇涵办理了离婚手续。

  离婚后,考虑到和陈奇涵还有一个儿子,王建德提出了离婚不离家的请求。对此,陈奇涵表示同意,和王建德约定在往后的日子里两人以兄妹相称,并主动承担了儿子和前妻王建德的生活费。

  说起来,陈奇涵在心里并非没有王建德,而是在心里一直牵挂着王建德和儿子。对此,陈奇涵后来说过:

  “离婚不是我的本意,实在是那个时代,敌人逼我们走散,战争让我们分开。我痛恨敌人,也痛恨战争,希望儿子将来能够生活在和平的岁月里。”

  离婚后,陈奇涵每月都会按时给儿子和前妻王建德寄钱。有时候,在寄钱的同时,陈奇涵会写一封信,一起寄给儿子,嘱咐儿子好好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并替自己照顾好他的母亲王建德。

  

  陈奇涵和钟汉华(左)、袁光(右) 在一起

  1952年,陈奇涵当选为江西省政协主席。1954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

  军事法庭成立后,毛主席决定在军队中找一个资历深、威望高、公正廉明,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军法的人,来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最终,经过筛选,毛主席同意由陈奇涵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庭长。11月,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陈奇涵任院长。

  在担任军事法庭庭长的时候,陈奇涵到周恩来总理那里去接受任务。见到陈奇涵后,周恩来总理微笑着说:“听说你去搞军法工作了,身上的担子不轻呀!”

  任职期间,陈奇涵通盘考虑,首先确定了军事法庭的工作方针、任务、内容和方式等一些重大问题。在形成体系后,陈奇涵给中央军委写了一份书面报告,上呈中央军委。获得批准后,陈奇涵立即着手组织人马,将军事法庭建立起来。

  很快,时间已过夏至,在军事法庭的工作告一段落后,陈奇涵十分思念家乡,终于抽出时间,踏上了前往家乡江西兴国的道路。

  

  左起:陈奇涵、林月琴、罗荣桓、赖传珠、萧劲光在昆明

  那天,黄色军用吉普车刚刚驶进坝南村,陈奇涵便决定下车。在侄子陈毓街的带领下,陈奇涵从车上走了下来。

  刚下车,陈奇涵便被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认了出来,他大喊了一声:“奇涵公回来了!”便飞奔回村里,一边跑一边喊,向乡亲们报告这个好消息。

  听到喊声后,乡亲们放下手里的活,来到村头。见到陈奇涵后,小孩叫着“公、伯、叔”,大人称呼着“哥”,陈奇涵则是一边点头答应,一边吩咐工作人员,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发给大家……

  在热烈的欢迎声中,陈奇涵来到了家门口。看着门脑上那条被烧黑的、烟熏火燎的门梁时,陈奇涵感慨地说:“那是1929年,敌人放火烧的。那时候,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一个连的人,来捉拿我。没抓住我,就把我家的房子烧了。”

  

  陈奇涵和粟裕等在一起

  听了陈奇涵的话,一个乡亲说:“奇涵哥,你当年写的那副革命对联,还在祠堂里呢,保存得很好,字迹还很清楚。”陈奇涵笑着说:“是吗?那得去看看!”来到祠堂里后,陈奇涵看到了当时题写的那副对联,上书:

  “戡乱定中原,万国衣冠朝我族;揭竿除暴政,千秋事业著丹青。”

  这副对联,是1922年修祠堂的时候,陈奇涵有感而发,满怀豪情写成的。当时,陈奇涵已经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签订卖国条约的爱国斗争,年轻有为、满怀豪情的陈奇涵,得到了乡亲们许多的帮助。多年过去了,当年发生的事情,陈奇涵依然历历在目。

  想到当年的事情,陈奇涵怀着感激的心情,对乡亲们说:“我写的这副对联,没有被敌人破坏掉,还要感谢乡亲们的保护啊!”

  接着,陈奇涵又说:“1932年,毛主席来坝南的时候,也对这副对联十分欣赏,他说:‘王师北定中原日,人民拍手称快时。’现在,军阀被打倒了,暴政也除掉了,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好时候,任重而道远哟!”

  

  陈奇涵在检查工作

  听了陈奇涵的话,乡亲们都表示同意。大家纷纷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们都翻了身,以后一定要跟着共产党,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乡亲们的话,让陈奇涵感到十分高兴。想到儿子和前妻王建德还在家里,陈奇涵便告别了大家,向家里走去。

  推开门的时候,王建德带着儿子迎了上来。按照早前约定的称呼,王建德高兴地说:“奇涵哥,你回来了!”

  见王建德的心情很好,陈奇涵感到十分欣慰,关怀地说:“孩子他妈,你受苦了,受委屈了。那时候,敌人逼我们走散,战争让我们分开,请你不要生我的气哟!”

  王建德笑着说:“生什么气哦,你捡得一条命,又回来看我,这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哟!”接着,王建德从箱子里拿出一双布鞋,对陈奇涵说:“你年轻时瘦一些,现在胖多了,你试试看,合不合脚!”说着,王建德把那双布鞋递了过来。

  

  陈奇涵旧照

  从王建德的手中接过布鞋,陈奇涵穿在脚上,前后看了看,跺了跺,满意地说:“不紧不松,蛮合脚的。这份礼,我收下,谢谢你哦!”

  看着面前的孩子他爹,王建德说:“做起这双鞋,等你穿,足足等了20年!”说着,王建德想起当年的事情,心里一酸,泪水流出了眼眶……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出发前夕,陈奇涵回家,向妻子王建德告别。因为行军紧急,陈奇涵和妻子见面后,没说两句话,便匆匆离开。

  陈奇涵走后,王建德想起了为丈夫做好的布鞋,便拿起布鞋前去追赶,一直追了好几里路,都没有看到部队的影子。

  王建德一路打听,才知道部队早就已经走远了。无奈之下,王建德只好拿着那双布鞋,回到了家里,坐在凳子上,心情非常失落。

  随后,王建德将那双鞋拿到眼前,看了又看。过了好久,王建德才站起来,把鞋包起来,放到柜子里,锁在箱子里,舍不得动。每当思念丈夫的时候,王建德便把那双布鞋拿出来,看看后,再锁回去……

  

  陈奇涵和战友在一起

  1906年,陈奇涵9岁的时候,在父母的操办下,王建德便来到陈奇涵家里,当了媳妇儿。看到懂事王建德在家里默默地干着家务,陈奇涵的父母非常喜欢。

  后来,在父母的安排下,陈奇涵到外面求学,王建德便在家里孝顺父母。

  1919年,陈奇涵觉得要想救中国只靠文化不够,便产生了要去参军拿枪杆子的想法。此时,正值滇军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招生,陈奇涵便借了一些钱,告别了妻子王建德和家人,前去参加了报名考试。

  体检的时候,教官看陈奇涵只有80斤,便对他说:“你这个溺水鸭子,太廋了,不用考,回家去吧。”为了能进入军校,陈奇涵哀求教官说:“教官,我是借了100块大洋的债前来报考的,您还是让我试试吧。”在陈奇涵的苦苦哀求下,教官最终准许他参加接下来的考试科目。

  参军后,陈奇涵的身体逐渐好了起来。不久后,转入了广州护国第2军讲武堂。毕业后,陈奇涵在赣军中历任了排长、连长、代营长。

  

  陈奇涵旧照

  1924年,看到许多老百姓在军阀混战中惨死,陈奇涵认为这样为军阀之间争地盘而打仗没有任何意义。随后,陈奇涵脱离了赣军,在广州革命政府里担任了广州警卫军讲武堂区队长。

  1925年,陈奇涵随张治中转到黄埔军校,在军校里历任了学员队队长、连长、政治大队长等职。

  期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陈奇涵见到了毛主席、周恩来等共产党的领导人,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好友陈赓和许继慎的介绍下,陈奇涵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在组织的派遣下,陈奇涵回到江西,从事革命活动。

  1927年,陈奇涵来到南昌,在朱德创办的第3军军官教导团,担任了参谋长和支部书记,协助朱德开展革命工作。任职期间,陈奇涵谢绝了蒋介石给他的侍从室主任职位,毅然选择了跟随朱德参加革命。对此,陈奇涵坚定地说:“宁当普通共产党员,不当国民党的官。”

  后来,陈奇涵奉命返回家乡兴国,先后担任了中共赣南特委、军事部长、兴国县委常委、兴国革命委员会党团书记、中共江西省军委驻赣南办事处主任、江西红军独立第3团参谋长、赣西南红军学校教育长等职。

  

  朱德旧照

  知道丈夫参加了革命时,王建德便知道丈夫陈奇涵可能会很久都无法回家。

  1928年12月,陈奇涵等人领导了兴国暴动,夺取了兴国县城,并建立了红4团。国民党反动派对此大为恼火。

  1929年,国民党派人前往兴国捉拿陈奇涵,忙活了半天,没抓到陈奇涵,便放火烧了他的家。

  4月,毛主席领导的红4军,来到兴国。见到陈奇涵后,毛主席听取了他的汇报,感到非常高兴,说:“今天红了兴国一个县,明天就会红了江西省,后天还要红遍全中国!”

  期间,陈奇涵请毛主席来家里吃鱼,改善生活。看到八仙桌的中间摆了一只蒸笼,里面放着米粉蒸鱼,和围着蒸笼摆放的装着花生米、笋炒肉、雪豆、炒鸡蛋的四只瓷盘,毛主席提筷夹了一口鱼,细细地品了品,笑着说:“你们做的这个鱼,好吃得很!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呀?”

  

  毛主席旧照

  陈奇涵说:“这是米粉鱼,是我们农村普普通通的一道菜,您看叫什么名字好?”毛主席想了一下,说:“你们看,这是一个大的团圆月嘛!四个小盘子围着大蒸笼,就像星星围着月亮,我看就叫‘四星望月’,好不好?”听了毛主席的话,大家都鼓起掌来。

  接着,毛主席认真地说:“现在,农民日日夜夜盼望打土豪,分田地,也像众星望着月亮一般,不知望了多少年!”陈奇涵接着毛主席的话,点着头说:“是呀,四星望月,说出了多少民众的心声!”

  在陈奇涵参加革命的时候,王建德便无怨无悔地在家里,操持着所有的家务,孝顺着父母,抚育着她和陈奇涵的儿子。

  1934年,陈奇涵随红军开始了长征,告别了妻子王建德和儿子,离开了兴国老家,到达陕北。从此,陈奇涵离开了家乡,一直都没能回去。这一走,便是15年。直到1949年,才第一次回到故乡。

  

  陈奇涵旧照

  这次回乡,接过王建德保存了二十年的鞋子,陈奇涵的心里满是感激。在感慨岁月无情的同时,默默地许下了为家乡建设出力的愿望。

  最后一次回乡

  1961年,陈奇涵再次回到故乡。在家乡,因王建德正好去了儿子家,没能见上面,让陈奇涵的心里感到有些遗憾。

  在瞻仰了毛主席在坝南的故居后,陈奇涵回到坝南大队的办公室,对大家说:“听村里人来信说,坝南年年遭水灾,经常冲垮房屋,冲走牲口,粮食年年歉收,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

  听了陈奇涵的话,村里的负责人说:“您回来的正好,这件事我们正打算向上反映呢,我们建议把村里的一千多户全部迁走,您觉得怎么样?”

  

  陈奇涵旧照

  对此,陈奇涵觉得难度很大,让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乡亲们搬家,在情感上不好接受,况且整村搬迁耗资巨大。在这种情况下,陈奇涵说:

  “等待是没有出息的,搬迁也不是个好办法。自古以来,我们坝南村就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这么一块富庶之地,为什么要搬走?明朝的海瑞在兴国当县令的时候,都知道让老百姓植树造林,建了万松坝,保一方平安。现在,我们也一样可以在河堤低的地方建花果山,既能抗洪,又能结果,两全其美!”

  村里的负责人说:“您说的办法,是个好办法,但我们没有资金啊!”陈奇涵说:“资金的事情,我来想办法,你们合计一下,需要多少钱?”经过核算,初步预算要15万至20万。陈奇涵想了一下,说:“20万就20万,我来想办法。”

  当年冬天,陈奇涵便筹集了20万元资金,让坝南村派人去领。后来,因为特殊的原因,这笔资金被冻结,无法正常使用,成为了坝南村的一大遗憾。

  在晚年,陈奇涵一直惦记着家乡的建设和父老乡亲们的生活,但苦于各种原因,没能回家亲眼看看,感到十分遗憾。

  

  陈奇涵的全家福

  1981年6月19日,陈奇涵病逝,享年84岁。

  生前,想起跟随毛主席千辛万苦闹革命的那些岁月,陈奇涵十分感慨,对子女说:

  “像我们这样半辈子都是从枪林弹雨中钻过来的人,到晚年能够打拳养花,已经很知足了……现在,老家的乡亲们还不富裕,用买来的良布料做成衣服,送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上一篇:何为儿童腮腺炎?提醒家长:想要减轻孩子不适,日常需做好3件事
下一篇:一场电影节,娱乐圈的现实,在张颂文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