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暮年:遗著或最后的转变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5-05
手机版

  ↑↑关注回复“听课”免费听课《哲学100问》5期

  康德暮年:遗著或最后的转变

  作者丨曼弗雷德·盖尔

  扫码上图-解锁康德

  为了尽量不取决于外部的偶然事件和影响,保持自己的生活顺畅,康德建议将哲学思考作为普遍医学。康德还是年轻大学生的时候,就在哲学中为自己发现了一种可以帮助他克服自由生活中的一切障碍的力。即使现在被岁月的重担压弯了腰,他还是感觉哲学中有一种能量,“这种能量通过对生命价值的理性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老年人身体的衰弱”。可是,他虽然越来越乏力,这不仅影响了他的身体,而且使他面临不能进行脑力劳动的危险,但他对此并不感到失望。康德在给胡弗兰德的报告中第一次暗示说,大约从1796年起,他就感到自己不能集中精力从事脑力劳动。他说,“头部的压痛”使他感到大脑在抽搐,这种压痛虽然不影响思考,但难以集中精力。他认为这是“痛风,它有时在大脑上发作”,也可以说是一种压力特别高的气电,正如他在报纸上看到过的,许多猫就是死于这种气电的有害影响。他往往不能在各种观念和思想的转变中保持意识的统一。他开始说话或写作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要写什么,一下子全乱套了,他不得不问听者或自己:“我刚才说什么来着?我说到哪儿了?”当然,这没有妨碍他勇敢地撰写自己最后一部大部头著作,他想以这部著作填补自己哲学体系中的某些漏洞并结束自己的批判事业。

  康德虽然感觉自己衰老了,但还来得及接受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加强创作这个精神挑战。按照长期形成的习惯,他让仆人马丁·兰普每天早上4时45分叫醒他,并让他在卧室里等着主人起床。康德穿上内衣,罩上一件配有红色丝绸腰带的淡黄色睡袍,戴上睡帽,上面再戴一个三角形的小帽。然后他走进自己的工作间,喝两杯淡茶,抽一斗烟;5点钟他坐到自己的书桌前,在那儿工作一个上午。他从事40年教学工作(共计开设268期讲座)之后,1796年7月23日作了最后一次讲座。虽然他预告下一学期还要开设讲座,但他感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在接下来的6年中,康德每天早晨都写作,即使他的朋友和熟人也不知道他在那几百页稿纸上写的是什么。他们只知道,手稿内容是“自然的形而上学向物理学的转变”。康德本人认为这部手稿是他的主要著作,是他的“杰作”。但人们怀疑他余下的精力能否完成这项伟业。康德难道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难道这仅仅是一个童心未眠的老者情有可原的缺点吗?

  康德去世后,他的卷帙浩繁的文稿经历了不少磨难。它们由父系方面的亲戚保留,曾经一度失踪。大部分手稿,包括所属的草稿,都由鲁道夫·赖克分批在《老普鲁士月刊》(1882—1884)上发表。1885年,全部手稿最终由汉堡的牧师阿尔布雷希特·克劳泽以800马克的价格购得,当时柏林的王国图书馆认为这个价格太高而作罢。1888年,克劳泽撰文对这部遗著作了通俗的介绍,但没有介绍其结构或思想。整部手稿似乎非常混乱,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笔记,甚至连最优秀的康德哲学专家也认为它是一些完全没有意义的词句的集成,是康德的思维器官遭到损害的不幸标志。直到1920年,《康德遗著。埃里希·阿迪克斯整理和作注》一书的出版,才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康德从形而上学向物理学的转变看起来是成熟的晚年著作,尽管形式怪异。阿迪克斯要求刊印全部手稿,但康德委员会首先反对将其收入科学院编辑的《康德著作集》。后来这部手稿作为《康德遗著》的第21卷(1936年)和第22卷(1938年),共计1269页,发表时,人们已经无法辨认康德自己对这些文稿的编目。许多稿子因私人收藏而且几经转手,顺序完全打乱了,“好像一整捆手稿从书桌抽屉里掉下来以后,又被胡乱拾起来,没有考虑原来的页码顺序。”许多片段不是这部原本著作的内容,而是日常的笔记;而许多属于这部著作的,写在活页上的片段没收入《康德遗著》。

  维托利奥·马休(1958年、1959年)、汉斯格奥尔格·霍普(1969年)和布克哈德·图施林(1971年)的划时代的专题论著出版以后,康德这部最后的著作的分量才为人们所认识,人们才开始对他1796年夏天在一张活页上第一次表述的《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初始原因向物理学的转变》展开热烈讨论。也就是说,这是这位哲学家的最后一次转变,两分法的分割和所追求的中介贯穿于他的全部生平事业:在直观和理智之间,经验和观念之间,感性欲望和纯粹意志之间,经验的心理学和纯粹的道德哲学之间,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之间,物理学研究和形而上学原理之间,必须架设一座桥梁。康德想通过这座桥梁打开一条通往现存自然,通往现实世界,通往我们这个实存世界—人这个血肉之躯及其力量也属于这个世界—的具体而特殊的物理学的道路。“物理学是关于物质特有的各种运动的力的学说。”

  老年康德每天早晨不停地写作,他的这种工作方式首先使他只能举步维艰地跟随自己的转变。他大概是同时撰写各种不同的思想,将它们记在不同的纸上,一开始他并没有将这些稿子按照时间顺序加以编排。马休理清了“手稿的新的细胞状结构”以及康德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除了几张活页、几张4开纸和所谓的“8开纸手稿”外,康德将他的转变性著作都写在大开本的纸张上,这些纸张每张可以折成4页。有些纸张和页面都各包含一种思想。整体构想在文本各页中往往像一个有机体的细胞一样,拥挤在一起,阐明各种不同的观点。《康德遗著》是碎形安排的,像宇宙体系一样。整体由各个部分反映出来,这些部分又自成一体发挥至无限。“康德每次要而且必须要将这部著作设想为一个整体。所写的手稿之所以具有细胞状结构,是因为对书面思考材料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文字思考’。”

  手稿的思想虽然非常丰富,从对物质的自然科学构想到“自我设定理论”无所不包,自我设定理论将“我”解释为一切客体的本源,将人的主体提升为想象的上帝和不可理解的世界整体的中介物质,但我们只要把握其中的一个要点,因为传记上值得关注的首先是那种回归:康德在50年以后重新转向他最初的伟大主题:自然物体的活的力。当时,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试图正确测算这种活的力,这种测算符合对自己的力的意识。他现在感到这种力越来越衰弱;相反,他越是感到乏力,他关于这种运动的力的思考越深刻,越合乎逻辑,越具有内在联系。但同时他也提出困难的问题:如果这些运动的活的力,一方面像他1746年所说的,“被完全排除在数学的范围之外”,另一方面它们不接受1786年提出的要求,因为“在任何一门特殊的自然学说中,我们能在其中找到多少数学的东西,它就包含多少真正科学的东西”,那我们怎么理解这种力?

  1746年,康德就坚持认为,由于活的力,物体能由其内部产生运动,这种运动不是由其他运动的物体从外部引起的。康德知道,这种想法的根据是“形而上学的”,他同时代的自然科学家们是不会喜欢的。尽管如此,他还是确信:“我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他用这个公式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生存处境:作为自律的“我”,在自己预先规定的轨道上不能受到阻碍;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的形而上学信念:物质的活的力存在于物体本身。在主体的力和客体的自然力之间存在类比关系,虽然还不清楚它们的原因。

  

  1798年,康德在运动的力的基本体系中,又着手研究了这种想法。他区分了两种运动的力。康德还是年轻的大学生时就对牛顿的著作兴奋不已,现在再次也是最后一次对他表示赞赏。一方面存在事先由物体的运动引起的力的作用,牛顿已经在他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论述了运动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存在原本就包含在物质之中的运动的力。然而,这种天生的原动力的基本原理却无法计算,只能由主要研究生命的“自然哲学的生理学原理”—动力生理学来论证。

  晚年康德并不像有人经常断言的那样成为牛顿最坚决的敌人或对手。他虽然乐于挑战这个伟大的榜样,但他始终很清楚,他非常感谢牛顿和他的《原理》。他在1755年毕竟按照牛顿的原理设计了自己的整个宇宙体系的模型,消除了混沌。当然,他也指出了《数学原理》的局限性。它不方便理解可经验的整体,而自然研究中的“生理学的初始原因”也属于这个整体。

  为了论证这个可经验的整体,康德在1799年前后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转变。他引入“以太”或热质,作为任何可经验的现实的解释原因。由于到处分布且无限的热质将所有天体联结成一个体系,并置于“一个互相作用的共同体”,所以一切感觉和单个经验就能联结成“一个经验”。植物生理学家最先引入这种热质,以便解释植物生长的某些现象。康德并没有局限于此。他将这种物质普遍化,并于1799年使这种假定存在的物质变成了实际“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初始原因向物理学转变的最高原则”。这种以太物质作为物质虽然永远无法经验地证明,康德自己也开玩笑说:他的以太只是一种幻象,一种单纯的想法或纯粹的管见。但他坚信,这种热质是所有运动的力在整个宇宙中永远进行游戏的基础、媒介和可能性;“存在一种到处分布、到处渗透、内部到处都在运动(鼓动)的,并在运动中形式始终如一的(持续不断的)基本物质,即所谓的热质。”

  康德的转变不是与牛顿的《数学原理》实行彻底的决裂。他一步进入了生理学原理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另一领域。数学无法插手的生命过程是晚年康德最后的压倒一切的主题。只有他能理解生命过程了,他才认为自己的体系完成了。

  从学术史角度看上,康德的以太构想可追溯到当时就热现象进行的争论,特别是就燃烧物质“燃素”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的争论。但更重要的却是这种由活的力、生理学原理和普遍热质构成的全部体系的不可忽视的人神同形同性论背景。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康德将人的生命力解释为一切经验可能性的本原。只有当主体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运动的力并与这种力自由地运动时,才能真正理解物质的肉体特质。这是他自己的切身体验,可以鲜明地刻画他晚年事业的特点。最后,只有发挥自己的活的和运动的力的主体的肉体,才可能成为人类的整个世界经验的先验条件。

  这部最后未完成的著作的碎形结构是从“力”的概念发展而成的。这个概念不禁使人想起胡弗兰德对生命力进行的长寿学研究,这位医生加哲学家将生命力赞为大自然最普遍、最精细、最具穿透力和最不可捉摸的活动。“生命力充满着一切,运动一切,它极有可能是物质世界,特别是有机界产生所有其他的力的根本源泉。”因为康德正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写作《转变》的,那时他收到胡弗兰德寄来的《延长生命的艺术》,胡弗兰德还请他就书中包含的思想进行哲学思考。1798年,在给胡弗兰德的关于情感力量的报告中,康德让他的“我”说话,并谈了自己的亲身经验。就是在《遗著》中,他也谈到,活的力与自己的亲身经验和阅读经验密切相关。他虽然多次强调活的力(visviva)和生命力(vis vitalis)之间的区别,他将生命力归于大自然的有机王国,而将活的力与一般物质的力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一起,但是,康德作这种区分,也确认了二者的共性:“活的力不是生命力,不是有机的,而是机械的。可是,在与有机的力作了比较以后,机械的力也是可以设想的,反之亦然。

  曼弗雷德·盖尔|著,文章选自《康德的世界》

  文章仅用于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西方哲学启蒙课

  0基础系统入门

  《哲学100问》

  快速梳理2500年西方哲学史丨提升逻辑思维

  69位哲学家 + 350期音频课 + 16大篇章 + 250张逻辑图

  生命丨欲望丨孤独丨死亡丨灵魂丨幸福丨性爱丨信仰

  痛苦丨意志丨自我丨语言丨逻辑丨存在丨荒谬丨救赎

  启蒙丨神话丨理性丨工具丨身体丨权力丨科学丨传媒

  试听一下↓

  古希腊 → 中世纪 → 近代 → 现代 → 后现代

  听课入口

  微信收听

  上图扫码 - 微信收听

  一次订购 · 永久收听(附文稿)

  收听方式

  ①扫码在线收听

  ②下载“小鹅通”APP(后台播放,可下载)

  购课赠送:250张逻辑思维导图

  已购课程用户可领取

  逻辑图领取

  下图扫码添加助手微信

  (很重要)

  阅读全文订购《哲学100问》第1季(适合新手)

上一篇:辅导托福老师工资高吗
下一篇:克诸强双雄再聚首 勇闯关决战现风笛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