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的诱惑|轮回观念的不同形式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3
手机版

  无数的仙侠故事都在重复一个让人百看不厌的桥段,那就是生生世世只爱一个人。不论是轮回还是转世,不论过了几万年还是十几万年,男女主角都能在芸芸众生中一眼识别出对方的身影。原则上,这种桥段是有根源的。

  印度的宗教起源于吠陀教,公元前2000左右,雅利安人将多神教——吠陀教,带进了印度河流域。在这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入侵者雅利安人的宗教和印度河流域土著宗教融合成了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敬奉三个主要的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他们分别代表了宇宙的创造、保护和毁灭。

  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轮回

  婆罗门教发展到公元前6到5世纪时,遭到了名为“沙门思潮”的思想浪潮冲击,佛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孔雀王朝时期,婆罗门教在印度一度衰落。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婆罗门教吸收和同化了许多民间信仰和仪式后,顺利重生为印度教,拿回了自己在印度社会的主导地位。

  所以,印度教和婆罗门教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在对人的现世命运解释上,奉行的都是同一套“业力说”。

  《摩奴法典》说梵天特地创造地狱,来惩治不信仰梵的人的灵魂,所以善恶业的标准以是否崇拜梵神来决定。

  人以及一切有生命者皆有灵魂,灵魂(atman)是永恒的和坚不可摧的,死后会重生到一个新的身体里。一个灵魂转世可有各种可能的形态:为神,或者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者为贱民、畜牲,乃至下地狱。这一切取决于他现世的行为,尤其是奉行婆罗门教的虔诚程度。

  这种轮回(死亡和重生的循环)被认为会持续到个人达到精神启蒙为止。到那时,轮回的循环被打破,灵魂从轮回中释放出来,和婆罗门(终极现实)合而为一,达到“梵我同一”的境界,即,获得解脱。

  但是,每种信奉创世主的宗教对民众发出的道德警告最终都会演变成教徒对神的取悦。祭司阶层婆罗门垄断了对教义的解释权,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每天则为了寄希望于改善来世的生活而忙碌。

  在这种情况下,善于思考的人就会反思现有的权威是否真的正确。

  佛教的轮回

  在印度,佛教曾短暂地取代过婆罗门教发挥着影响社会的作用。

  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佛教并不信奉造物主,而认为神只是人的心理创造物。

  佛教认为是众生一念妄动才产生了宇宙和轮回,宇宙间并没有一位实实在在的造物主存在。佛教认为印度教的“梵天”虽然是天道的高级生命,但是仍然处于轮回当中。

  地狱则为全由人自己所造之恶业所招感,是自作自受之果。

  每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断恶修善,灭尽烦恼,人人都能获得解脱。

  并且,佛教并不假定存在一个永久的自我或重生的灵魂。

  在佛教信仰中,自我被视为五蕴(色、识、想、行、识)的暂时且不断变化的组合,对自我的执着是痛苦的根源。

  放下对自我的执着,最终才能获得开悟。

  修行者的目标是打破轮回并实现启蒙或涅槃。涅槃是一种从痛苦中解脱的完全平静的状态,它是通过培养智慧和消除无知和欲望而获得的。

  佛教这种否定唯一创造神的态度导致佛教可以吸纳各种各样来自其他宗教的神,但这些外来的神都要遵从佛教的基本原则。

  佛教进入中国后,中国的道教对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菩萨具有了地方特色,轮回的概念也因此具有了中国特色。

  中国的轮回观念是,人在死后喝过孟婆汤后就前尘往事一笔勾销,转世后的人虽然没了前世的记忆,但仍旧是同一个人。

  有趣的是,现代仙侠故事中那些生生世世只爱一个人的故事,其实很有印度教特色。如果写这些故事的作者不热衷于欢喜大结局,这些故事中的痴男怨女往往会被安排跪拜在某佛教大神面前,被指点要放下“我执”。

  举报/反馈

上一篇:44岁卷福“婚后生活曝光”甜哭网友:智商越高的男人越宠妻?
下一篇:人间美味,美味在人间!那些好吃到爆的泰国菜!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