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陈潢承诺30年治好水患,了解后来黄河史,就知他在吹牛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2-12-13
手机版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历史上黄河每次决口洪水淹没了大片土地,吞噬了无数的城镇和田园,夺取了千百万人民的生命,在黄河流域的历史上制造了无数的悲剧。

  西汉武帝时河决瓠子,洪水泛滥所及达16个郡,相当于今豫东、鲁西南、淮北、苏北等广大地区,历时20余年,“城郭坏沮,稸积飘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

  

  成帝时黄河在馆陶和东郡一带决口,洪水泛滥四郡32县,受灾面积达15万余顷,平地水深至3尺,“坏官亭室庐四万所”。

  西汉末年王莽时黄河决口,河南的济、汴之间,洪水泛滥达60余年,西汉以来所修的河堤、水门,“皆在水中”,全遭破坏。平原地区长期为洪水泛滥游荡,遂使“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谷”。

  河汴之间土地大片盐碱化,直到60年后王景治河,理顺了河道,排水条件改善后,才有可能逐渐脱碱,这对淮北平原的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北宋一代河患特别多,如天禧三年(1019年)黄河在滑州城西北天台山旁水溢,接着又于城西南决口,洪水波及澶、濮、郓、济、单等地至徐州与清河合,相当于今豫东、鲁西南地区,受灾达32州县,沿水城市都受水“浸城壁,不没者四板”。次年六月复决天台山旁,“害如三年而益甚”。

  庆历八年(1048年)后,北宋朝廷内长期有北流、东流之争,河流反复在河北平原上来回滚动达80年之久,生灵涂炭。

  其中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分南北清河入海,“凡坏郡县五十五,官亭、民舍数万,田三万余顷”;正溜夺南清河(即泗水)入淮,流经徐州城下,水深达二丈八尺。

  当时知徐州的苏轼有诗云:

  “岁严霜重水归壑,但见屋瓦留沙痕。”

  可见洪水没入城内,而且全城被淹。

  

  大观二年(1108年)秋,黄河北决,整个巨鹿县被淹,成了东方庞贝城。

  金元时期河患频繁,且极混乱,长期多股分流,主要发生在河淮间,淮北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实始于此时。

  最严重的是至正四年(1344年)一次,河决曹县白茅堤,今鲁西北、淮北地区以及会通河、北清河沿线州县全遭水患。

  当时有人写下了反映这次灾情的诗句,其中有“季来河流失故道,垫溺村墟决城堡,人家坟墓无处寻,千里放船行树杪”,可见灾情之严重。

  明代河患更甚。

  景泰三年(1452年)六月河水北决,冲溃沙湾,会通河受阻,排水不畅,从徐州至济宁间,平地水高一丈,沿河民居皆圯。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黄河决破开封土城,于是筑砖城以御之。越三日,砖城亦溃,洪水入城,水深丈余。周王府后宫及官民乘筏以避。城中死者无算。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开封城,明河南巡抚高名衡扒开城北河堤,企图水淹起义军,结果洪水没入开封城,城内37.8万多居民,被淹死者达34万人。

  进入清代,黄河决口后造成的洪涝灾害,有增无减。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1736~1911年(乾隆元年至宣统三年)间部分“宫中”、“朱批”及“军机处录副”整编的《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所反映的清代176年在黄河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总计有3407县次(其中上游区738县次,中游区1398县次,下游区1271县次)。

  在下游地区发生的1271次洪涝灾害,绝大部分是由黄河决溢所造成的,即便不是直接由黄河决溢成,也是因为黄河的决溢改迁,造成平原水系的紊乱、淤废,遇地区降水过多,积水难排而引起的。

  

  1662年(清康熙元年)是多次发生大洪水的一年。该年夏天以来甘、陕、晋三省黄河各条支流连续大雨暴雨。

  据康熙《陕西通志》卷三○记载,陕西省六月以后连续大雨60日,泾、渭、洛诸水并涨,“诸谷皆溢,淹山走陆”。山西省境内的汾河和涑水河流域也发生连续大雨。据大量文献记载,尤其是八月中秋前后在江南大旱,南海有强台风接连三次登陆的条件下,黄河中下游产生了“昼夜不绝”的17天“如注”大雨。雨带东西向分布,并逐渐向东移动。

  当黄河干流特大洪水到达河南境内,开封、归德、怀庆等府及鲁西地区又逢大雨。

  自五月至七月间,在曹县石香炉、中牟黄练集、武陟大村、睢宁孟家湾、宿迁、清河和高家堰等处先后决口,八月又在兰阳高家堂和曹县牛市屯发生新的决口,灾情十分严重。这是一次中下游同时暴雨形成的洪水,持续时间又长,历史上非常罕见。

  清代从乾隆年间(1766年)开始,在黄河干流上的青铜峡、万锦滩(陕州北门外)、伊洛河口、沁河口等地,每年汛期设有水尺观测水位涨落,以资报汛。其中资料比较完整的是万锦滩。

  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知道有1761年、1780年、1785年、1793年、1794年、1800年、1801年、1802年、1806年、1819年、1822年、1834年、1839年、1841年、1842年、1843年、1849年、1850年、1851年、1855年、1871年、1892年、1896年、1898年等涨水记载较多,洪水可能较大。大洪水年往往有连续性,如1841~1843年、1849~1851年。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黄河下游三花间发生一次特大洪水,从发现的碑记来看,伊洛河、沁河同时涨水。洪水发生在8月中旬,洪峰出现时间为8月17日。

  三门峡、花园口之间的嵩县、渑池、新安、偃师、巩县、陕县、垣曲、济源、孟县、博爱、武陟、修武、沁阳13个县的县志都有暴雨记载,降雨范围广,雨带为南北向分布,三(门峡)花(园口)间为暴雨中心。

  降雨连续约10天,其中暴雨约5天,为历史上三(门峡)花(园口)间出现的罕见特大洪水。下游漫口计27处,中牟杨桥以上5处,以下22处。杨桥口门扩至500余丈,正流由贾鲁河夺颖河入淮;分流由惠济河夺涡、淝河入淮。杨桥决口于当年十一月初一合龙。

  

  这次洪灾豫、鲁、皖三省受灾30余州县,仅河南一省被淹村庄5418个,淹死1055人。

  1801年(嘉庆六年)六月二十、二十二、三日,万锦滩黄水陡涨三尺,沁河长水五尺五寸,洛河于七月初四陡长三尺,三股涨水汇注下游,徐州城外黄水同时骤涨,志椿连底水共存一丈八尺二寸,下游各厅陆续报涨。

  幸好去年秋汛所涨之水,消落殆尽,故河道尚可容纳,未成大灾。然该年秋汛,黄沁并涨,“较乾隆五十九年最大之年,复加长三尺余寸”,“数十年从未上水之高滩,无不普漫,江境两岸大堤,计长一千余里,处处盈堤拍岸,危于呼吸”。后经日夜抢险,终未决堤。

  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是目前所知进入19世纪后第一个大洪水年。

  据陕州万锦滩测报,自六月二十二日至七月八日共涨水7次,七月十八日已积涨水8丈8尺1寸。二十三日下游又适逢西北风大作,骤雨倾盆,遂于祥符、兰阳、陈留、中牟等处漫口夺溜。

  祥符、兰阳、考城、仪封、中牟、陈留、武陟等地均有漫决,主流经原武、封丘东流穿运夺大清河分两路入海,1822年(道光二年)洪水也很大。该年陕州万锦滩、武陟、沁河口、巩县洛河口测报,从夏历四至五月,黄河涨水多次,共达10丈有余,下游沿河各厅水志测录都比1819年还大2~4尺。由于1820年曾大修了一次下游河堤,所以并未造成决口。

  1841~1843年连续三年黄河下游发生大洪水和特大洪水。

  据有关方面分析,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的洪水是近一二百年最大的一次。

  历史记载这一年汛期,沁河口以上连续年涨水达9丈6尺余,陕州万锦滩44小时内涨水20.8尺之多,洪水漫三门顶而过,溢出堤岸并淹了垣曲城南垣,又淹了平水时距水面2丈余的万锦滩。

  当地有民谣:

  “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了万锦滩。”

  下游在中牟九堡决口,口门冲宽至360余丈,中泓水深约2丈9尺,由颍、涡等水入淮。

  

  这次洪灾波及豫、皖二省27个县,九堡口门至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才堵合。

  新中国成立后曾实地调查当年洪水痕迹,三门峡上游史家滩附近洪水位高程为302.46m,陕州北关村洪水位高程为309.3m,平陆太阳渡洪水位高程为306.5m,初步估计这一年经过陕县最高洪峰流量为36 000m3/s,为新中国成立前1933年最大流量的1.6倍。

  1843年洪水来源据清宫《雨雪粮价》奏报(存故宫博物院)及黄河水利委员会调查,以龙门以上黄河北干流为主,泾河、北洛河也较大。1841年、1842年的洪水也很大。1841年夏历六月十一日陕州万锦滩14小时内涨水9.6尺,迅猛过于1843年。

  1855年六月十八日以前,沁河口以上累计涨水仅2丈8尺,来势“尚不过旺”,恰遇下游大雨一昼夜,上游各支流来水同时汇流,兰阳铜瓦厢三堡以下塌岸,六月二十日全溜决夺,以后上游干流和伊洛沁河又连续涨水,下游又连续大雨,洪水泛滥,一片汪洋,远近村落仅露树梢和屋脊。

  1933年8月6~10日,黄河中游托克托至三门峡区间,包括泾、渭、洛河流域、托克托至龙门区间的晋陕地区、汾河流域等30万平方公里余内发生了大面积大暴雨,致使8月10日1时陕县水文站出现了22 000m3/s洪峰流量,是20世纪上半叶最大洪水年。是年河套一带3天内下雨205mm,陕西境内一昼夜下雨300mm。

  7月26日太原大雨,山洪冲毁公路桥梁,泾渭洛汾同时涨水。这次洪水主要来自泾渭二河和北干流,因来势迅猛,河床不及宣泄,下游决口50余处,仅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受灾面积达8000平方公里余,灾情惨重。

  归纳历史时期黄河洪水的情况,可以有下列几点认识。

  

  (1)黄河流域因受东亚季风的影响,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兼之中游被覆不良,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黄河的径流量虽少,但历史时期洪水仍然频繁出现。而有些暴雨强度和面积都很大,所以能够产生大洪水和特大洪水,并且多数有暴涨暴落的特点。

  (2)因为黄河流域气候波动变化较大,洪水的出现往往呈现周期性和连续性。一个时期洪水较多,一个时期较少,有时连续几年出现洪水。1841~1851年10年中两头各出现连续三年的洪水,就是19世纪的一个例子。

  (3)黄河下游有三种不同来源的大洪水。

  第一种是来自三门峡以上,如1843年、1933年;第二种是来自三门峡以下,如1761年、1958年;第三种是三门峡上下都有暴雨形式的洪水,如1662年。

  如逢三门峡以上及以下沁、伊、洛河同时涨水,则下游河道多容纳不下,往往决堤成灾。据清代以来300多年的历史记载,这些不同类型的大洪水都曾出现过。

  (4)大洪水的出现容易造成下游河道决溢,但其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下游堤防坚固,防御及时,决溢也是可以避免的。

  

  例如,1819年黄河决口以后,1820年对下游堤防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1822年再次出现大洪水时,并未造成决口。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举报/反馈

上一篇:苏轼: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下一篇:后来,深情输给物质,赤诚败给时间,爱情原来很俗也很现实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