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他们需要被理解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有的人说,宁愿孩子不够聪明或有其它方面的残疾,也不希望孩子有孤独症。孤独症太可怕了,不仅经常莫名其妙发脾气,而且没有感情,最绝望的是没有可以治愈孤独症的药物,它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对孤独症还存在这样的印象,实在应该读一下这篇文章。孤独症并没有那么可怕,这群孩子在科学的干预下以惊人的速度在进步。上面的说法很多是悲观人的抱怨,他们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真正认识孤独症,孤独症康复领域实在应该更新一些正能量的东西。当我们揭开了孤独症神秘的面纱,会由衷发出感叹:“原来如此!”

  

  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孤独症儿童接收外界信息与输出信息的方式比较单一。像平行的河流,没有交叉。视觉接收的信息有其单一的输出通道,听觉接收到信息也有其单一的输出通道,孤独症儿童不能进行视听整合。

  举个例子,认识小鼓时,通过视觉接收到的信息,一个小鼓放在眼前,学到的是“鼓”的概念;通过听觉接收的信息,咚咚咚的声音,学到本该是同样的东西,但在孤独症的世界里面,学到的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当a=B,B=C时,普通儿童可以推理出a=C,但在早期孤独症儿童那里是不能实现的。

  

  以认识高老师为例,先讲一下普通儿童认识一个陌生人的过程。当一个陌生人在面前,别人介绍说“这是高老师”,普通儿童就认识了高老师,表现为别人介绍完这是高老师后,普通儿童会向高老师打招呼说“高老师你好”,或者再次见到这个人时会叫“高老师”,听到别人谈论有关高老师的话题时,会加入谈话等。

  但教给孤独症儿童认识一个陌生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同样的情景,当高老师站在孤独症儿童面前时,别人介绍说“这是高老师”,孤独症儿童会说“这是高老师”或“高老师”。给人的感觉是,儿童只是重复了别人的话,并不认识眼前这个人。

  

  确实如此,此时儿童接收的是听觉信息,是“这是高老师”这句话,儿童的反应是输出一模一样的声音,这种现象在语言行为中叫做仿说行为。很多孤独症儿童仿说行为特别严重,已经到了过度仿说的程度,无论对方说什么,儿童都会重复接收到的声音信息。

  比如,当你刚介绍完这是高老师,接着问儿童“这是谁”,儿童不会回答“高老师”,而是说“这是谁”。这就是他们接收处理信息的方式。

  

  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当高老师站在儿童面前,你指着高老师对儿童说“这是高老师”,儿童看到了眼前的高老师后说“高老师”,所以当你再指向高老师问他“这是谁”时,儿童看到眼前的人就回答“高老师”。此时先不要高兴太早,你可以试着问一下“高老师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儿童给出的回答常常还是“高老师”,当你指着帽子纠正儿童说“帽子是红色的”,你再问儿童“高老师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儿童会说“红色的”。但你敢不敢换个问法?如果你再问儿童“这是谁”,儿童给出的回答很可能是“红色的”。

  

  此时,儿童在用视觉接收信息,他当时看到什么就会说什么,而与你问他的问题,这个声音刺激没有关系。如果你不能理解孤独症儿童接收信息的方式,你就会再次纠正儿童。但实际上,从孤独症儿童的角度看,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对的。你的纠正只会让他们更加混乱,最终引发儿童情绪行为,而你自己也感到无比挫败。

  现在,你理解了孤独症行为背后的原因后,除了对他们深深的愧疚以外,你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如何训练儿童的视听整合能力,让他们也能像普通儿童一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发生在孤独症儿童身上的这些情况,除了可以用试听整合能力来解释外,也可以用斯金纳的语言行为理论来解释,只是说法不同。

  

  用视觉接收信息,然后说出来,也就是看到什么说什么,在语言行为中叫作命名能力;用听觉接收信息,然后做出反应,也就是听到别人说什么,重复别人的话或回答相关问题,在语言行中分别叫作仿说和对话能力。不同的语言行为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具体的操作方法叫做语言功能间的转换。在《语言行为方法——如何教育孤独症和相关障人儿童》一书中有详细介绍,本书也会让你重新认识孤独症,并获得同是孤独症儿童母亲的、本书作者一位行为分析师的直接指导。

  语言行为方法:如何教育孤独症和相关障碍儿童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25.9购买

  今天文章中讲到的发生在孤独症儿童身上的现象,可能与您的孩子的情况相似,使您深受启发,也可能并没有涉及到与您的孩子有关的情况,只是因为篇幅有限。但请您一定要相信,孤独症在科学的干预下一定会充满希望!

  举报/反馈

上一篇:Met Gala:总算还有人在认真扮美,被这几个“仙女妆”惊艳到了
下一篇:私藏好书《惊悚乐园》,命运不公,我就要逆天改命!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