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物和催化剂就位了,会发生什么?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张爱玲早期有一篇小说《心经》,今日重读心下骇然,女儿介入父母的感情这种死亡题材我这次看才堪堪悟出来。而更深层次的描绘,更是叙述了社会下的双重议题。

  

  跟父亲隐形不伦恋爱的女儿到底是在破坏父母关系还是在维系“幸福”家庭。

  表面看女儿是离间了父母,但其实女儿从另一个维度上维系了家庭,

  小说里父亲事业有成高大英俊,而且有情感缺口和精神交流的需求,但女儿的母亲较为传统含蓄,早早的用“母性”身份取代了“女性”魅力,其实已经很难符合父亲的需求了,

  与其说夫妻二人是被女儿介入了,不如说二人的步伐早已不匹配,女儿发现了这个缝隙,“不自觉”地嵌入进父母之间,一方面这的确是跟母亲争夺父亲的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也满足了她对于男性的某些情欲。

  但另一方面也是女儿用自己来替母亲留住父亲。这点十分重要:女儿意识到父母之间的裂痕,她替位补上,在跟母亲的隐形雌竞中获得了父亲的爱,但在赢了母亲的同时,她更是满足了父亲的情欲,填补了父亲的情感缺口,防止父亲在“外面”寻找满足,她维护住了家庭的完整和“幸福”,获得了一对相敬如宾的“完美”父母。

  这也是她的家庭地位和话语权都超过一个普通孩子的原因:她为了维护这个家做出了近似于女主人的努力。

  类似于一种扭曲的媵妾制度,但还不如飞燕合德、武则天韩国夫人魏国夫人、尤氏姐妹、杨贵妃三国夫人和孝庄姑侄符合人类伦理,比山阴公主跟刘子业还骇人听闻。

  事实上,这也是一家三口的某种默契:用父女之情填补夫妻之情,用父女亲情的皮包裹着男女情欲的骨来满足父亲,维护住一个“幸福”的家庭。

  父亲有欲望但暂时不想出轨,不想违背道德,女儿需要父亲的爱和一个完整的家庭,母亲陷入两难,不想家庭破碎,又不能离间父女,只能装作什么都看不见。

  像是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物和催化剂都就位了,会发生什么都是可预知的。

  

  其实这才是张爱玲想写的东西,其扭曲的亲情关系类似于曹七巧暗中戕害子女或顾曼璐强迫牺牲妹妹。当然在具体到作品中,《金锁记》表现的更阴冷,《半生缘》写得相对通俗一点。

  这也是原生家庭破碎,单亲家庭长大的张爱玲对于传统“幸福”的冷眼嘲讽:“你们的幸福袍子之下还不知道是什么腐烂发臭的粘液毒瘤。”

  整篇小说张爱玲都在嘲讽两个概念“天真/纯洁”和“幸福/美满”,

  为了留住父亲而跟父亲乱伦的“天真/纯洁”的女儿和为了粉饰太平而默许父女乱伦的“美满”的家庭。

  小孩子并不傻,也不是感觉不到情欲涌动,幸福家庭也并不温馨安宁,反而充满了矫饰、混沌和扭曲。

  但有一说一,这真不是张爱玲对于幸福家庭的诅咒,她并非在泄私愤,这位感受性极强的作家其实看破了一个很重要的点,这也是她的底层逻辑: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是会逐渐发生变化的,社会道德框架内的感情模式:亲情爱情婚姻等等其实无法充分满足人的所有需求,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物质上,当时间和空间逐渐转换,很多的幸福就会转化为恐怖与扭曲。

  而传统婚姻就是她的一个关键的切入点:

  当夫妻不再相爱了,他们该何去何从。

  当这对夫妻的私欲和其父母身份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个“家庭”的的皮和骨将会如何摩擦和扭曲?

  在这样的认知之上,出轨啊、离婚啊都是小问题。

  因此她才写《连环套》为姘居正名,写《花凋》消解父母亲情,写《琉璃瓦》嘲笑兼具《傲慢与偏见》里贝内特夫妻双重特质的智慧父亲,

  至于她最经典作品里的白流苏踢蚊香盘自我安慰、曹七巧扛着黄金枷锁劈杀子女、白玫瑰成为便秘的半截白嫩米虫,也都是这种底层逻辑的具象化。

  而《心经》最深刻的一点就是指出:当一个家庭为了迎合社会所谓幸福的标准而去违拗人性,那么他们可能会走向更深、更可怕的人性。

  

  女儿的父亲出轨女儿的闺蜜,这个闺蜜还跟女儿神似,父亲的出轨是破坏这个“幸福家庭”,还是维护“曾经”的“幸福家庭”?

  张爱玲擅长中短篇小说,又是影迷兼电影编剧,其实极其会选择“戏剧时刻”,《心经》这篇小说覆盖的时间,就是父女之恋的幻境快要维系不下去的时间,女儿逐渐成熟,也有了自己的欲望,父女之情的皮快要破了。

  此时就是这个故事最关键的时刻:他们要如何抉择。

  继续走下去?真的开始一段父女之恋?

  那基本上没有实现空间。

  况且父女之恋的最大价值是为了维系幸福家庭,如果真的搞乱伦,那幸福家庭就无从谈起。

  “真实乱伦”是这段关系内部包含的红线和自毁开关。

  一旦触发关系自然破裂。

  理智的父亲肯定不会选择这种近乎于自杀的行为,

  就算是冲动的女儿也知道不可能,她只是不想长大,维持原状而已,

  但维持原状更不可能,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女儿逐渐成熟,婚恋问题摆在了台面上。所以此时就是僵局,三口之家每个人都处于紧绷的状态,像是围着一块腐肉转圈的三只鬣狗,看谁先出手。

  故事内容本身的张力已经满得快要破裂了,但很多关键部分被她有意无意忽略了,

  比如母亲的形象就很奇怪,看上去她似乎是个完美受害者,被丈夫漠视、被女儿打压,忍耐下父女暧昧的屈辱,最后平静地接受丈夫离婚,还为女儿收拾烂摊子,甚至可以跟女儿清晰平静地描述她是如何一点点看着父女之间的感情走向扭曲的...

  如果做母亲的早就意识到父女关系不正常,她为何作壁上观,这可不是丈夫出轨她的姐妹啊,这可是她的亲生女儿。

  她既然之前能忍受女儿的嫌弃、现在可以接受丈夫出轨女儿闺蜜、直接同意离婚并包容女儿的贬低埋怨,那她为何不及早直面夫妻感情早已破裂的事实,为了保护看似成熟实则蒙昧的女儿选择跟丈夫离婚?

  毕竟她主动选择离婚面对的损失也无非就是这些,甚至实际伤害还可以大幅度降低。

  现在大错铸成她出来装慈爱收拾烂摊子有什么用?

  就算不大动干戈地离婚,也不去触碰父女乱伦的禁忌真相,她肯定也能明白她丈夫作为一个成熟男性,在妻子这里得不到满足必然是需要一个出口的吧。

  而当她意识到父女关系走向不对的时候,她还不能直面夫妻关系的问题吗?她至少可以主动打破这种扭曲的僵局,默许甚至鼓励丈夫去外面养外室、玩舞女、嫖妓女。

  她的丈夫早已在这种压力下生活了十余年,最后忍受不住还是选择了出轨,这说明出轨也是丈夫想要做出的选择,而她作为妻子和母亲完全可以在父女关系彻底扭曲之前推动丈夫提前做出这个符合他本心的决定。

  她的身份最适合来做这件事,事实上,这也是她的责任。

  而不是看似包容贤惠实则自私懦弱地躲避,将夫妻成人之间的龌龊成本转嫁到自己的亲生骨肉、一个小女孩的身上。

  不管怎样,都比眼前这个境况要强吧,况且她绥靖妥协了这么久,最后丈夫还是出轨了,而她本人似乎对此早有准备,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一切。

  那她之前的忍耐和包容有价值吗?对结果有任何改善吗?还额外献祭了女儿的人生和精神。

  而如果她真的像是她自己说的那样,之前含糊迟钝地不敢往这上面想,直到矛盾爆发那天才敢相信,那就更不可思议了。之前十余年都愚蠢麻木的她竟然突然变得智慧理性,仿佛被点化回魂了一样,如此淡定地接受了这一个之前从不敢想的骇人听闻的消息,熟练平静地收拾烂摊子,还可以用翻译腔文雅的进行分析和描述,简直像是早就想好的说辞和预案。

  而如果母亲真的像大结局那里表现的一样母爱充沛、有见识、心智成熟、处事圆满、道德观念高尚,那她还会在漫长十余年的扭曲生活中做到麻木地“不敢往那方面想”?还会眼看着女儿走上歪路?还会懦弱无能地被自己的女儿:一个从自己肚子里生出的小婴儿、自己扶养的小女孩、自己庇护小女生挤兑成了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保姆阿妈?

  《心经》里的母亲是张爱玲小说里难得的慈母,而且还很知性,但诡异的是,这个披着知性慈母皮的妇人做了曼璐和顾母做的事情。

  这个违和的人设就是张爱玲华丽文笔绵密缝织下的漏洞。而这段父女之恋的解决方式是张爱玲最熟悉的反高潮,欧亨利式的消解掉所有张力,在大家都在惊恐这个定时炸弹快要爆炸了、会怎么爆炸、爆炸会死多少人的时候,一个小孩转身一泡尿把火线浇灭了。

  父亲选择出轨,跟神似女儿的闺蜜结婚。

  看吧,为了维系一个幸福的家庭,三个体面人选择违背人伦,但等到最后父亲真的出轨了,三个人反而都解脱了。

  巨大的反讽。

  需要注意的是,从女性主义视角,本篇小说也折射出男性在家庭单位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女性的主体性匮乏等问题。

  因为这个家庭的两个女人完全是围绕着父亲的欲望在打转,而父亲从始至终掌握着主动权、选择权、或者说交配权。

  父亲的这个选择看上去彻底破坏了这个曾经幸福的家庭:父亲跟女儿的同学在一起结婚,简直是丑闻!

  一个幸福的家庭成了悲剧。

  但是如果跟在幸福家庭皮下持续了十几年的父女之恋比较一下呢?

  是不是就好接受多了。

  父亲用出轨保全了这个家庭曾经的幸福,他跟神似女儿的女儿闺蜜在一起,自己的所有欲望都有了一个出口,虽然违背道德,但是还在当时和现在人类社会的伦理接受范围内:男人好色,喜欢年轻的,老夫少妻、养外室、花心,中年夫妻离异,家境一般的小女生嫁给二婚有钱老男人、同学成小妈...

  他虽然出轨离婚,但这个三口之家至少曾经幸福过,他充其量是一个贪恋年轻美色的负心汉和不负责的父亲。

  但如果他不这样做,如果父女之恋的皮破了,都不用外人知道,就是他们三口之家内部在意识层面打破了这种沉默,承认了父女之恋这一扭曲的存在的话,他们无法面对这幸福家庭的十几年,更无法面对自以为体面,实则原始蒙昧的自己。

  所以,父亲是惊世骇俗的出轨、跟女儿的闺蜜结婚,是为了维护这个幸福的家庭。

  维护他们三人曾经共同维护的东西。

  看吧,三个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人,而且按照现实标准都是很优秀的人,为了一个所谓世俗意义上的“幸福家庭”,弄出来两件彻底有悖伦常的事,一件比一件扭曲:

  如果你不接受父亲出轨女儿闺蜜,那么好,其实这下面还有一层,父亲真正出轨的是女儿本人。

  看不透的是真相,而真相背后是深不见底的人性。

  但张爱玲选的这个题材太大了,切口虽然巧妙但是不足以全面开掘这个问题,所以这个小说成为了她小说中比较冷门的存在:不能说不深刻,但又不能说写得好。

  深刻来源于题材本身、作者的敏感和勇气。

  但作者暂时还无力也无心去全面开掘这一题材,虽然刀法巧妙华丽,可是面对这样一头巨型杂种怪物,只擅长解牛的庖丁也做不到流畅完美了。

  一个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女生迫切需要婚姻来改善境况,年轻貌美的她在家里被没有未来的寡母和寡嫂嫉妒,她很决断力,能舍弃名望,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介入闺蜜的幸福家庭来获得世俗的幸福。

  但她没想到她其实进入了一座看似富丽堂皇实则幽深扭曲的古堡,贫寒孤女幸运地嫁给了英俊富有的鳏夫,鳏夫只有一个小女儿,美艳但尖锐的继女跟新婚丈夫的关系扑朔迷离…本以为她被选中是因为长得像丈夫的亡妻,原来她被选中是因为她长得像丈夫的女儿!

  更典型的设定就是女主其实是女儿选中的,为的是给自己的父女之恋打掩护,因为女主看上去很好掌控啥的。

  按照女主闺蜜的视角走就颇有一点像《蝴蝶梦》之类的哥特小说,这也是张爱玲很熟悉的一类作品。

  另外,女儿和女儿的闺蜜以父亲为中心形成了一对很微妙的对称,女儿为了维系自己幸福的家庭而跟父亲产生恋情,而闺蜜为了逃脱不幸的家庭而跟自己好朋友的父亲产生了感情。

  而闺蜜看似毁灭了女儿的幸福家庭,但却阴差阳错的保全了女儿曾经的幸福家庭。

  这个伦理与命运的兜转,道德与欲望的纠缠。

  比如她跟胡兰成之间,她倒未必是全然弱势痴情的存在,个人认为她恋父情结更集中的体现在《茉莉香片》那篇小说里,那个性别转置之后的对理想父亲的期待,似乎更贴近她本人。

上一篇:当AI直面伦理 你站在哪一方
下一篇:马来西亚医疗福利政策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