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资的友友们~整理了科目一《综合素质》,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的条目分享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力,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部分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要充分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使用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发展,教师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支配学生。

  教师观:

  现代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职业道德:(三爱两人一学习)

  爱国守法。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

  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扩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1、现代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2、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变化和人才规格培养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口诀:一决定两制约

  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4)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和内容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管理体制

  口诀:性质两权目的管

  4、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口诀:宣(选)传融创

  5、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口诀:三有教师控

  6、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口诀:速时开范

  7、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口诀:社会人者

  8、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促进的。相互独立是指各育都具有独特的内涵,意义和任务,彼此之间不能相互代替。相互促进,是指各育之间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其中,德育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是智力支持,体育是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美育协调各育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9、影响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有哪些?(学制建立的依据)

  (1)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4)要吸取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经验

  10、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的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1、简述知识(学科)中心课程论的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1)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教学

  (2)按照知识逻辑体系进行编排

  (3)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

  12、简述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1)以学生为中心

  (2)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进行编排

  (3)强调学生的经验、兴趣、需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13、简述泰勒的目标原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4、简述课程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1)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编制各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主要依据。

  (2)课程标准是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是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15、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提现教材的普适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6、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本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17、简述新课改强调的综合实践课的内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18、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19、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0、简述备课的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1、简述上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

  (8)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2、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定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民主教学。

  23、如何贯彻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24、简述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学生;

  (2)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3)讲究语言艺术。

  (4)教师要组织学生听讲

  25、简述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能引起学生思维兴奋,提问要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3)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2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5)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

  (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不利于因材施教

  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26、中学注意力的培养方法

  (1)培养学生广阔而稳定的兴趣(培养间接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27、短时记忆的特点有哪些?

  (1)时间很短,短时记忆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

  (2)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

  (3)意识清晰,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任务需要,主体正在操作、使用的记忆,主体有清晰的意识

  (4)操作性强

  (5)易受干扰

  28、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学习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4)识记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7)识记者的态度

  29、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记忆规律?

  (1)合理安排教学;

  (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的规律组织教学;

  (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30、如何通过复习防止遗忘?(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掌握复习的量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1、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3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情境是指人们所要解决问题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也就是问题中,材料的组织方式或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问题表征是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知识经验与迁移。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思维定式是指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式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说明,它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问题解决的效果随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上升,中等强度的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限度提高动机水平,反而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果。最佳学习动机与任务难度有关。

  33、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1)言语信息的学习。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智慧技能,是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3)认知策略,支配着学习者在对付环境时其自身的行为,即“内在的”的东西。

  (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34、简述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的条件

  (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

  (2)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

  第一,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

  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35、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

  (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性。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

  36、什么叫习得性无助和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

  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们对自己的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人们活动时的情绪。

  37、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育(激发兴趣和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表达明确的期望

  (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①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②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③有效地运用表扬

  ④进行适当的批评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38、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相似性

  ①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

  ②学习过程与学习目标的相似性

  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①学习者的背景知识

  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③学习策略的水平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39、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40、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方法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4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4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43、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44、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1)教师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5、简述直观性原则贯彻的要求

  (1)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6、简述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一般过程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处于依从阶段的学生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易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4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8、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①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② 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③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 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49、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50、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3)从德育过程的结果来看,学生形成的品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从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来看,学生形成的品德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51、如何贯彻疏导性的德育原则:

  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52、如何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53、如何贯彻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贯彻这一原则应遵循以下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地开展斗争,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54、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作工作

  55、简述说服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说服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这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56、简述榜样法的贯彻要求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师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选好示范的榜样;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上;

  (3)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4)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的力量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57、如何运用情感陶冶法进行德育?

  (1)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教育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同时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2)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58、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探索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显著标志是儿童在9到12个月时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思维不具有守恒性;②儿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时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为:①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②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③去自我中心;④具体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上)这个时期的儿童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59、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1)历史文化发展理论。应该从微观发生发展层面,个体发生发展层面,种系发生发展层面,社会历史发展层面来评价人类发展。

  (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这种语言通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形成的。

  (3)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提出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在他人尤其是成人的指导或与他人合作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60、简述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61、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措施

  (1)敏锐觉察情绪

  (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3)正确调整情绪

  (4)有效表达情绪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6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第一阶段: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冲突是信任感对怀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18个月-3岁是儿童早期,冲突是自主感对羞怯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3-6、7岁是学前期限,冲突是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6、7-12岁是学龄期,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年期,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18-25岁是成年早期,冲突是亲密感对孤独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25-50岁是成年中期,冲突是繁殖感受对停滞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2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冲突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63、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健全的组织结构;

  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4、班主任应具备的条件P369:

  (1)思想道德素质

  (2)知识素质

  (3)能力素质

  (4)身心素质

  65、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P382: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4.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上一篇:科学学 Science of science
下一篇:危!21部动画片有1465个易被模仿危险点,动画分级势在必行?能否一劳永逸?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