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机工程第2章_人体基本特性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19
手机版

  1、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汽车人机工程学汽车人机工程学配套课件课件制作:任金东2010年9月第二章 人体基本特性目录2.1 人体尺寸2.2 人体生物力学特点2.3 人体作业特点2.4 人的感知特性2.5 人的功能和心理特性2.1 人体尺寸人体尺寸2.1.1人体静态尺寸及其测量人体静态尺寸及其测量 人体尺寸决定了人体占据的几何空间和活动范围,是人机系统或产品设计的基本资料 人体尺寸主要包括人体静态尺寸和人体动态尺寸,它们均通过人体测量来获取数据 人体的静态尺寸是结构尺寸 人体的动态尺寸是功能尺寸,包括操作者在工作姿势或某种操作活动状态下测量的尺寸2.1.1人体静态尺寸及

  2、其测量人体静态尺寸及其测量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适合不同要求的人体静态尺寸数据库,GB10000-1988定义了我国成年人体尺寸数据 为保证产品适合使用者要求,必须以群体人体尺寸统计数据作为设计依据 群体数据统计特征包括:均值、标准差、百分位数等,通过从群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作样本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获得2.1.1人体静态尺寸及其测量人体静态尺寸及其测量 我国GB3975人体测量术语标准中列出了人体测量参数的测点和测量项目 头部测点有16个,测量项目有12项 躯干和四肢部位的测点有22个,测量项目有69项 GB5703人体测量方法标准中规定了适用于成年人和青少年的人体参数测量方法2.1.2人体测量

  3、数据的统计特性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1. 人体测量数据的分布特点 对于单一性别群体,大多数人体一维的测量数据近似符合正态分布2.1.2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1. 人体测量数据的分布特点 有时需要研究多于一个变量时它们的联合分布特点。如果这些指标各自服从正态分布,则其联合分布符合多维正态分布2.1.2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2. 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设人体包含n个尺寸,对于某个体,其尺寸可用矢量X来表示,则X的概率密度为:其中,和B分别为X的均值矢量和协方差矩阵 112121221,2detTXBXnnfXfx xxeB2.1.2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特

  4、性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3. 百分位 百分位是人体测量学中的一个术语,用以表示人体某项尺寸数据的等级 以第P百分位人体尺寸为例,表示人群中有P%的个体该尺寸小于此值,有(1-P)%的个体该尺寸大于此值2.1.2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3. 百分位 对于单一性别群体,大多数人体一维尺寸近似符合正态分布,若已知尺寸x的均值和标准差,则该尺寸p百分位的值可根据下式计算:式中, K需要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得到pxK百分位510509095K-1.645-1.28201.2821.645K2.1.3我国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我国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 国家标准GB10000-1988中国成年人人

  5、体尺寸按照人机工程学的要求提供了我国法定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的基础数据 标准中总共给出7类47项人体尺寸基础数据,适用于工业产品、建筑设计、军事工业和劳动安全保护等方面2.1.3我国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我国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1. 人体主要尺寸包括身高、上臂长、前臂长、大腿长、小腿长2.1.3我国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我国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2. 立姿人体尺寸包括眼高、肩高、手功能高、会阴高、胫骨点高2.1.3我国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我国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3. 坐姿人体尺寸包括坐高、坐姿颈椎点高、坐姿眼高、坐姿肩高、坐姿肘高、坐姿大腿厚、坐姿膝高、小腿加足高、坐深、臀膝距、坐姿下肢长2.1.3我国成年人人体

  6、静态尺寸我国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4. 人体水平尺寸包括胸宽、胸厚、肩宽、最大肩宽、臀宽、坐姿臀宽、坐姿两肘间宽、胸围、腰围、臀围2.1.3我国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我国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5. 人体头部尺寸包括头全高、头矢状弧、头冠状弧、头最大宽、头最大长、头围、形态面长2.1.3我国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我国成年人人体静态尺寸6. 人体手部、足部尺寸包括手长、手宽、食指长、食指近位指关节宽、食指远位指关节宽。人体足部尺寸包括足长和足宽2.1.4其它国家人体静态尺寸其它国家人体静态尺寸 许多国家根据不同的需要测量并建立了人体尺寸数据库 美国,1988,ANSUR(the U.S. Army Anthrop

  7、ometric Survey)人体数据库 美国,1960至今,NHANES(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数据库 美国,19801983,机动车乘员人体尺寸数据库AMVO 美国,SAE J833人体统计数据 2.1.5人体静态尺寸的差异人体静态尺寸的差异1. 地区和民族性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由于发展历史、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生活、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人体尺寸、体型、各部分肢体尺寸的比例等存在差异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非洲男子女子男子女子男子女子男子女子男子女子身高均值175516181651154416

  8、9015901680156016801570身高标准差726252506145667177452.1.5人体静态尺寸的差异人体静态尺寸的差异2. 不同年代同龄人的差异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类的体质也在发生变化 人体尺寸的增加,开始会随着地区生活水平提高持续增长,但到达一定程度后,其速度将会变缓,并逐渐趋于稳定2.1.6人体静态尺寸的相关性人体静态尺寸的相关性 体态正常的成年人人体各部分静态尺寸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 对于不同的国家、民族、种族,人体各部分尺寸之间的这种比例关系一般是不同的2.1.6人体静态尺寸的相关性人体静态尺寸的相关性 成年人人体各部分静态尺寸之间

  9、关系2.1.7人体动态尺寸人体动态尺寸1.人体肢体活动范围2.1.7人体动态尺寸人体动态尺寸1. 人体肢体活动范围2.1.7人体动态尺寸人体动态尺寸2. 肢体伸及能力肢体伸及能力通常用伸及界面描述,它指的是人体乘坐或站立状态,由于要执行某些操作或出于安全等原因身体某些部位被约束住,此时人的末端肢体活动的最大限度2.1.7人体动态尺寸人体动态尺寸2. 肢体伸及能力肢体伸及界面2.1.7人体动态尺寸人体动态尺寸2. 肢体伸及能力仪器设备、控制件应处于操作人员的伸及界面内由于伸及能力还受到人体疲劳状态和所需操作力的影响,需要一定操作力和灵活性的操作要处于伸及界面内,尤其是需要反复操作的劳动2.2 人

  10、体生物力学特点人体生物力学特点2.2.1人体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1. 人体运动系统组成 人体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约占人体总质量的58%2.2.1人体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1. 人体运动系统组成人体骨骼共有206块,其中只有177块直接参与人体运动 人体骨骼可分为两大部分:中轴骨和四肢骨 按所在部位可分为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根据骨的形态,一般分为长骨、扁骨、短骨和不规则骨等四种 骨骼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并赋予人体的基本形态,起着保护大脑或内脏器官、支持身体和运动的作用2.2.1人体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1. 人体运动系统组成人体骨骼2.2.1人体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1. 人体运动

  11、系统组成 关节 骨与骨之间由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相连,形成骨连结。骨连结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骨与骨的间接连接是能够活动的骨连结,称为关节 典型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及其上的关节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2.2.1人体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1. 人体运动系统组成 关节 关节可按其关节面的形态和运动方式分为三类: 单轴关节:只能绕一个轴作运动,如膝关节; 双轴关节:主要绕关节中心摆动(角度运动或环转运动),如腕关节、踝关节; 多轴关节:除了绕关节中心做摆动之外,还能绕过关节中心并穿过肢体的某个轴做转动(旋转运动),如肩关节、髋关节2.2.1人体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1. 人体运动系统组成 骨骼

  12、肌 骨骼肌大都跨越关节附着在骨骼上,通过腱与骨骼相连 其活动受神经系统支配,能随人的意志运动,但用力不能持久 骨骼肌的形状一般有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表面为肌膜包裹,里面由许多排列成的肌纤维构成,并有许多神经和血管 肌肉的基本机能是将生物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或动能,靠肌肉的收缩来实现,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进行2.2.1人体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1. 人体运动系统组成 骨骼肌2.2.1人体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1. 人体运动系统组成 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起着杠杆的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器官,而运动的支配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2.2.1人体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2. 关节运动形

  13、式 滑动运动 相对关节面的一种简单运动 角度运动 邻近两骨远离或靠拢,产生角度增大或减小的运动 旋转运动 骨环绕其本身的垂直轴进行运动称为旋转 环转运动 骨的上端在原位转动,下端则作圆周运动,全骨活动描绘一个圆锥体的图形,这样的运动称为环转运动2.2.1人体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3. 肌肉工作特点 肌肉运动的基本特征是收缩与伸张,是由神经系统支配而产生的 若中枢神经系统持续兴奋,可使肌肉保持着持续性的收缩状态,可使身体维持一定的姿势 在正常条件下,人体运动时肌肉总是以肌肉群的形式参与运动2.2.1人体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3. 肌肉工作特点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是由神经系统支配的,

  14、都是肌纤维受到刺激后产生的机械性反应,这种机械性反应有两种:肌纤维的长度缩短,或者肌纤维张力增加 肌肉的张力主要取决于力学条件,并随负荷增加而增大2.2.1人体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3. 肌肉工作特点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在没有负荷而自由缩短的情况下,肌肉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等张收缩 当肌肉两端固定或负有不可克服的负荷状态下,肌肉的长度不能缩短,而只能产生张力,这种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等长收缩 人体正常活动时不会单纯产生等张和等长收缩,而是两者皆有2.2.1人体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3. 肌肉工作特点 肌肉的速度张力特性 肌肉在后负荷存在条件下收缩时,一开始由于负荷的阻碍不能

  15、缩短,而只表现为张力增加;当张力增加到与负荷相等时,负荷不能够再阻止肌肉缩短,于是肌肉开始以一定速度收缩,而后张力不再增加,直至收缩完毕,肌肉舒张,负荷回到原来位置,张力也下降到原来水平2.2.1人体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3. 肌肉工作特点 肌肉的速度张力特性 有后负荷存在时,肌肉总是先产生张力,后出现缩短。后负荷越大,张力越大,而肌肉缩短开始时间越晚,缩短的初速度和收缩的程度也越小2.2.2肢体质量、惯量和质心肢体质量、惯量和质心 肢体质量、惯量和质心位置数据与肢体质量分布情况有关,通常以回归方程形式给出:式中,Y为肢体质量(kg)、质心位置(mm)、或者转动惯量(kgcm2);W为体重,kg

  16、;S为身高,mm012YBBWB S2.2.3人体的出力人体的出力 人体运动和出力主要靠骨骼肌收缩实现。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称为肌力 肌力大小取决于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同时还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肌肉对骨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等因素有关2.2.3人体的出力人体的出力 在劳动中,操作者施加在操纵装置上用以改变机器、设备状态的作用力称为操纵力 人体所能发挥出来的操纵力大小不仅取决于人体本身出力的能力,还取决于操作姿势、施力方向和部位、持续时间等因素 操纵力与持续时间有关,并会随时间很快地衰减 设计操纵装置时,操纵力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人体出力能

  17、力和具体的作业特点,只有在这些综合条件下的人体出力的能力才是操纵力设计的依据2.2.3人体的出力人体的出力1. 坐姿时手臂操纵力 一般右手臂力量大于左手臂;当手臂处于内、外下方时,推力、拉力均较小,但向上、向下力量较大;拉力略大于推力;向下的力略大于向上的力;向内的力大于向外的力2.2.3人体的出力人体的出力1. 坐姿时手臂操纵力2.2.3人体的出力人体的出力2. 坐姿时足蹬力 足蹬力的大小与下肢位置、姿势和方向有关 脚所产生的操纵力都是压力的形式2.2.3人体的出力人体的出力2. 坐姿时足蹬力 下肢适当伸直时产生的力大于弯曲时产生的力 膝关节角度在150165时,腿的出力最大。坐姿有靠背支撑

  18、时,借助靠背的支撑,右腿最大蹬力可达2568N 脚操纵力还与脚偏离人体中心对称面的程度有关,脚处于正中位置时足蹬力最大 一般情况下,如果用脚操纵有利,就应避免用手操纵,这样可用手去作其它工作力2.3 人体作业特点人体作业特点2.3.1作业姿势作业姿势 工作时正确的姿势可以减少疲劳,有利于身体健康,提高工作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设计作业空间和各种人机系统时,必须使操作者具有合适的作业姿势2.3.1作业姿势作业姿势1. 作业姿势的分类和特点 作业姿势一般可分为立姿、坐姿、卧姿和坐、立交替姿四种 最多的是坐姿作业,其次是立姿,再次是坐、立交替姿;卧姿最少,一般只在作业空间狭小时才采用2.3.1作业姿势作

  19、业姿势1. 作业姿势的分类和特点 作业姿势具有以下特征: 作业的制约性:人们在作业中所取的姿势是由各种作业要求所决定和制约的 姿势变化的适应性:作业姿势一方面由作业本身决定,另一方面还要便于姿势的更换2.3.1作业姿势作业姿势2. 立姿作业 采用立姿作业的情况主要有: 需要经常改变体位的作业,因为站姿身体挪动方便,且比频繁的起坐消耗能量少 常用的操纵装置分布区域较大,需要手、足有较大幅度活动时 需要用力较大的作业,立姿时易于用力2.3.1作业姿势作业姿势2. 立姿作业 立姿作业应该注意的事项: 避免静止不动的立姿(特别是妇女),应使之有经常改变体位的可能 避免长期或反复弯腰,尤其是弯度超过15

  20、的情况 站立时应力求避免不自然的体位,以免肌肉产生不必要的静力疲劳 立姿作业不适合进行精确而细致的工作;肌肉要作更多的功以支持体重,故易引起疲劳;且下肢负担较重,长期站立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2.3.1作业姿势作业姿势3. 坐姿作业 优点: 坐姿比立姿更有利于血液循环 坐姿时主要以臀部支撑全身,有利于发挥脚的作用 坐姿有利于保持身体稳定,对于精细作业尤为重要。 缺点: 不易改变体位 用力受限制 工作范围受制约 久坐和长期坐姿作业容易导致脊柱弯曲、腹肌松弛、大腿血液回流受影响等2.3.1作业姿势作业姿势3. 坐姿作业 随着作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作业会采用坐姿,坐姿将是操作人员未来作业的主要

  21、作业姿势 下列作业宜采用坐姿: 持续时间较长的静态工作 精密度较高而又要求细致的作业 手、足并用的作业2.3.1作业姿势作业姿势3. 坐姿作业 采用坐姿作业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避免弯腰并伴有躯干扭曲或半坐姿的情况 避免经常或反复一侧的上、下肢承担体重 避免长时间两手前伸2.3.2操作灵活性操作灵活性1. 影响动作灵活性的因素 人体动作的灵活性包括操作时的动作速度和动作频率,主要与人体的肢体长度、质量、惯量等生物力学特性有关2.3.2操作灵活性操作灵活性2. 动作速度 动作速度是肢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肌肉收缩速度,并与动作方向、动作轨迹和运动阻力有关2.3.2操作灵活性

  22、操作灵活性2. 动作速度 选择动作方向和轨迹时,要考虑下述情况: 水平操纵动作比垂直操纵动作的速度快 一直向前的动作速度比旋转时动作速度快1.52倍左右 操纵动作的圆形轨迹比直线轨迹灵活 顺时针动作比逆时针动作方便 手朝向身体的动作比离开身体的动作灵活而准确 手向前后的往复动作比向左右的往复动作速度快 最大动作速度与被移动的负载重量成反比,而达到最大速度所需时间与负载重量成正比 两手的灵活性也不相同,一般右手比左手强10%2.3.2操作灵活性操作灵活性3. 动作频率 操作者的动作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动作所重复的次数,其大小与操纵方式,机构形状、种类、尺寸,以及人体操作部位有关2.4 人的感知特

  23、性人的感知特性2.4.1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 人的感知系统由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组成 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部信息,经过传入神经传递给大脑皮层,从而形成对外界事物和刺激的感知2.4.1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1. 感觉和知觉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过程: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引起感觉 人体通过感觉过程不仅会感受到来自外部和体内的直接刺激,还对人体本身的活动状况进行感知2.4.1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1. 感觉和知觉1)感觉

  24、和知觉的概念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知觉不仅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新的品质,表现为对事物的整体认知 知觉是一个主动的反映过程,比感觉更加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2.4.1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1. 感觉和知觉2)感觉的基本特性(1)适宜刺激: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具有各自敏感的刺激形式,称为适宜刺激(2)感觉阈值:适宜的感觉刺激强度处于一定的范围内,此范围称为感觉阈值(3)适应性:感觉器官被持续刺激一段时间后,在刺激不变的情况下

  25、,感觉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感觉将逐渐减小以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适应性2.4.1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1. 感觉和知觉2)感觉的基本特性(4)感觉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器官对其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都将受到其它刺激的影响而降低,使感受效果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的相互作用(5)对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两种完全不同、但属同一类的刺激物的作用,而使感受效果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对比(6)余觉:刺激消失以后,感觉继续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2.4.1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1. 感觉和知觉3)知觉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知觉时,把由许多部分或多种属性组成的对象看作具有一定结

  26、构的统一整体,该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2)选择性:知觉时,把某些对象从某背景中优先区分出来予以清晰反映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3)理解性:知觉时,用以往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的特征,称为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一个事物时,同这个事物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丰富、越深刻2.4.1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1. 感觉和知觉3)知觉的基本特性(4)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能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它是经验在知觉中起作用的结果(5)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恒常性的颠倒2.4.1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人

  27、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2. 人的信息处理过程 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信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与执行三部分 信息接受是通过感觉器官从外部接受信息 信息处理是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各种分析和处理 信息传递与执行是把处理了的信息传达到运动中枢,形成控制运动器官的命令,进而下达到运动器官,执行所下达的命令2.4.1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2. 人的信息处理过程2.4.1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人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3. 信息的接受 人机系统中,人需要从外界接受各种形式的信息 由视觉器官获得的信息量最大,占80%以上;其余大部分是听觉信息。除特殊作业外,人的信息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两种感觉来获取 其它感

  28、觉往往是同视觉或听觉信息相结合,对感受到的信息作出迅速、正确地判断起辅助作用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1. 视觉的形成1)视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视觉器官中,同视觉有关的部分是位于眼球中线上的折光系统和眼后部的视网膜 折光系统主要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其功能是外界将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1. 视觉的形成2)视觉的形成 视觉视觉是指眼睛在光线的作用下,对物体的明暗、形状、颜色、运动和远近深浅等的综合感觉 视觉过程 来自物体表面的光进入眼睛后,经过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物像部位的感受细胞吸收光能而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电脉冲信息;这些信息经视

  29、神经纤维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进行处理后,形成视觉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1)视角、视距和视敏度 视角是瞳孔中心到被观察对象两端所张开的角度 视距是指眼睛至被观察对象的距离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1)视角、视距和视敏度 视角与视距和被观察对象两端点的直线距离有关式中:为视角(),D为被观察对象两端点的直线距离,L为视距12tan2DL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1)视角、视距和视敏度 临界视角:眼睛能分辨被观察对象最近两点的视角 视敏度:临界视角的倒数 视力:在规定的照度下,取视距L为5000mm,并采用标准“缺口圆

  30、环视标”对人眼视敏度进行测试,测得的视敏度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1)视角、视距和视敏度 人在观察各种显示仪表时,视距过远或过近,对认读速度和准确性都不利 应根据被观察对象的大小和形状在380760mm之间选择最佳视距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2)颜色视觉 人眼对波长相同的单一光波产生颜色视觉,能感受的可见光波长范围是380780nm。在可见光范围内,人眼大约能够辨别出150多种颜色,但主要是红、橙、黄、绿、蓝、紫 视网膜上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当三种细胞承受不同强度的光刺激时,就会引起各种颜色感觉2.4.2人的视

  31、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3)一般视野与色觉视野 视野是指人眼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根据眼睛的状态可分为静视野、注视野和动视野 静视野:是在头部固定、眼球静止不动的状态下自然可见的范围 注视野:是头部固定而转动眼球注视某点时所见的范围 动视野:是头部固定而自由转动眼球时的可见范围 人机工程学中,通常以人眼的静视野为依据设计有关部件,以减轻人眼的疲劳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3)一般视野与色觉视野 人眼的静视野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3)一般视野与色觉视野 最优视区:当被观察物体映像落入视网膜黄斑中央时,眼球观察方向为

  32、视线方向。在偏离视线方向1.5左右范围内,物体映像基本会落入黄斑,观察效果最清晰,此区域称为最优视区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3)一般视野与色觉视野 良好视区:当偏离视线方向15时,被观察物体仍能够比较清晰地被观察到,此范围被称为良好视区 有效视区:当向上偏离视线方向25,向下偏离35,向左右方向各偏离35时,在此空间范围内的物体仍能够准确地观察,此区域被称为有效视区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3)一般视野与色觉视野 不同颜色对人眼的刺激有所不同,所以视野也不同。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绿色视野最小 色觉视野的大小还同被看物体的颜色与其背

  33、景色的对比情况有关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3)一般视野与色觉视野 人的色觉视野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4)双目视觉与立体视觉 人的两眼视野有很大部分重叠,不但补偿了单眼视觉的部分盲区、扩大了平面视野,而且增加了深度感,产生了立体视觉 两眼视物产生一个视觉形象的条件是:由物体同一部分来的光线,成像在两侧视网膜的相称点上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5)对比感度 被观察物体与背景具有一定的差别时,人眼才能将物体从背景中辨别出来 当人眼刚刚能将物体从背景中辨别出来时,背景与物体特性的差别定义为临界差别 临界差别与背景特性的

  34、比值称为临界对比,其倒数定义为对比感度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6)视觉的明暗适应 视觉的明暗适应是人眼随环境中光亮变化而感受效果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 当视觉环境由亮转入暗时,眼睛要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才能看清物体,这个适应过程称为暗适应。相反的情况和适应过程,称为明适应 暗适应时间较长,经过46min才能基本适应,约25min左右能够适应80%。明适应时间较短,l2min便可完全适应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7)视觉巡视特性 人眼视线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时针方向运动。运动时为点点跳跃,而非连续移动 眼球在水平方向运动速度

  35、比垂直方向快;垂直方向的运动较水平方向容易疲劳,且水平方向尺寸的估计比垂直方向准确得多 两只眼球的运动总是协调、同步的 当眼睛偏离视中心时,在偏离距离相等的情况下,人眼对左上象限的观察最优2.4.2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特性2. 人的视觉特性7)视错觉 人观察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颜色时,所得印象与实际情况的差异,称为视错觉 视错觉可归纳为形状错觉、色彩错觉和物体运动错觉 视错觉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引起的对外界事物的错误知觉,在人机工程设计中可以利用或夸大视错觉现象,以获得满意的心理效应2.4.3人的听觉特性人的听觉特性1. 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知途径,其独特的感

  36、知途径可弥补视觉通道的不足 人的听觉器官是耳,其功能是分辨声音的强弱和高低,辨别环境中声源的方向和远近2.4.3人的听觉特性人的听觉特性1. 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人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是外界声波传入人耳的通道 中耳包括鼓膜和鼓室,鼓室中有三块听小骨,组成听骨链 内耳包括前庭、耳蜗和半规管2.4.3人的听觉特性人的听觉特性1. 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听觉过程: 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入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骨链传递,引起耳蜗里的淋巴液和基底膜振动,使耳蜗里的听觉毛细胞兴奋,听神经纤维产生神经冲动,不同频率和形式的神经冲动经过组合编码,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2.4

  37、.3人的听觉特性人的听觉特性2. 人的听觉特性1)听觉的频率特性 人耳可分辨声音的高低、强弱,同时还可判定环境中声源的方向和远近 影响听觉的因素主要有声波的频率和强度 一般人的最佳可听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若不计个体差异,影响听觉的因素主要是年龄。人到25岁左右,对150000Hz以上频率声波的听觉灵敏度开始降低,听阈向下移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频率感受的上限逐年降低2.4.3人的听觉特性人的听觉特性2. 人的听觉特性1)听觉的频率特性 人耳对声音强弱的辨别能力不如对频率灵敏 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承受能力一般最高可达120dB,超过120dB的声音会使耳膜产生压疼感2.4.3人的听觉特

  38、性人的听觉特性2. 人的听觉特性1)听觉的频率特性 某频率处,刚刚能听见的纯音的最低声强,称为该频率的“听阈值”;刚刚开始产生疼痛感的最低声强,称为该频率的“痛阈值”;听阈和痛阈之间的区域,称为“听觉区”人的听觉对于不同频率的声波能正人的听觉对于不同频率的声波能正常感受到的声强范围常感受到的声强范围2.4.3人的听觉特性人的听觉特性2. 人的听觉特性2)听觉对声音高低强弱的辨别能力 人耳对频率的感觉很灵敏,表现为辨别音调高低的能力 一般在5004000Hz范围内,对频率相差3%的声音,在频率小于500Hz或大于4000Hz时,对频率相差1%的声音,均能辨别出来2.4.3人的听觉特性人的听觉特性

  39、2. 人的听觉特性2)听觉对声音高低强弱的辨别能力 人对声音的感觉强度和物理上声音的强度不同。声音感觉强度增加一倍时,声音的物理强度增加8倍,这就是所谓的Stevens法则 感觉的强度S和刺激的强度I之间的关系应为式中,n=1/3 。Stevens法则不仅体现在音感上,在许多感觉上也是成立的。n值随感觉类型而异,一般在0.33.5之间nSI2.4.3人的听觉特性人的听觉特性2. 人的听觉特性3)听觉对声源方向和距离的辨别能力 人耳对声源的方位具有辨别能力 根据声音信号到达两耳的强度差和时间差辨别声源方向, 根据强度差辨别高频声音 根据时间差辨别低频声音 声音的频率越高,声音波长越短,辨别声源方

  40、向越容易 判定声源的距离,主要靠声强的变化和主观经验来估计2.4.3人的听觉特性人的听觉特性2. 人的听觉特性4)听觉的掩蔽效应 一个声音被另一个声音所掩盖的现象,称为掩蔽 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称为掩蔽效应 掩蔽效应与掩蔽声、主体声的相对频率和相对强度有关2.4.3人的听觉特性人的听觉特性2. 人的听觉特性4)听觉的掩蔽效应 听觉掩蔽效应具有如下特性: 掩蔽声越强,掩蔽效果越好,被掩蔽声的听阈提高越多 掩蔽声对同自己的频率邻近的被掩蔽声的掩蔽效应最大 低频掩蔽声对高频被掩蔽声的掩蔽效应较大,而高频掩蔽声对低频被掩蔽声的掩蔽效应较小 掩蔽声越强,被掩蔽的频率范围越大

  41、2.4.4人的皮肤感觉特性人的皮肤感觉特性 从人的感觉对人机系统的重要性来看,皮肤感觉是仅次于听觉的一种感觉 人体皮肤内分布着三种感受器:触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和痛觉感受器。因此,皮肤感觉主要有触觉、温度觉(冷觉和热觉)和痛觉2.4.4人的皮肤感觉特性人的皮肤感觉特性1. 触觉1)触觉的产生 触觉是由于微弱的机械刺激触及皮肤浅层的触觉感受器而引起的。压觉则是较强的机械刺激引起皮肤深部组织变形产生的感觉。触觉和压觉在性质上相近,通常被称为触压觉 通过触觉,能够辨别物体的大小、形状、硬度、光滑度、表面纹理等2.4.4人的皮肤感觉特性人的皮肤感觉特性1. 触觉2)触觉的阈限 皮肤受到很小的机械刺激就

  42、能产生触觉,但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别 身体不同部位的触觉感受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鼻部、上唇、前额、腹部、肩部、小指、无名指、上臂、中指、前臂、拇指、胸部、食指、大腿、手掌、小腿、脚底、足趾2.4.4人的皮肤感觉特性人的皮肤感觉特性1. 触觉3)触觉定位 触觉不但能够感知物体的长度、大小、形状等特征,还能够区分出刺激作用于身体的部位,这称为触觉定位 一般而言,身体有精细肌肉控制的区域,其触觉定位比较敏锐2.4.4人的皮肤感觉特性人的皮肤感觉特性2. 温度觉 温度觉分为冷觉和热觉,它们是由不同范围的温度感受器引起的 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的不同部位,形成所谓冷点和热点 温度觉的强度取

  43、决于温度刺激强度和被刺激区域的大小 在冷刺激或热刺激不断作用下,温度觉会产生适应现象2.4.4人的皮肤感觉特性人的皮肤感觉特性3. 痛觉 人体各组织的器官内都有一些特殊的游离神经末梢,在一定刺激强度下会产生兴奋而出现痛觉。神经末梢在皮肤中分布的部位称为痛点 每平方厘米皮肤表面约有100个痛点,整个皮肤表面痛点的数目可达一百万个 痛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人体不同部位的痛觉敏感度不同,皮肤和外粘膜有高度痛觉敏感性,角膜中央的痛觉敏感性最高2.5 人的功能和心理特性人的功能和心理特性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1. 人体作业时的生理特性1)人体作业时的能量代谢 骨骼肌约占人体质量的

  44、40%,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较大。骨骼肌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中的贮能元ATP(三磷酸腺苷) 肌细胞中的ATP有限,必须及时补充肌细胞中的ATP,此过程称为产能,一般通过三种途径实现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1. 人体作业时的生理特性1)人体作业时的能量代谢 人体能量的产生和消耗称为能量代谢,分为基础代谢、安静代谢和活动代谢三种 从事各种作业时,活动代谢为主要的能量代谢形式。由于劳动者性别、年龄、体力与体质存在差异,即使从事同等强度的体力劳动,消耗的能量亦不相同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1. 人体作业时的生理特性1)人体作业时的能量代谢 为消除劳动者的个

  45、体差异,常用相对能量代谢率(RMR)衡量劳动强度RMR 劳动代谢值劳动时所必须的能量消耗基础代谢值维持生命所必须的能量消耗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1. 人体作业时的生理特性2)人体作业时的氧消耗 作业时因耗能量增加,需氧量也必增多 作业时人体所需的氧量主要取决于劳动强度和作业持续时间。劳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需氧量也越多 每分钟的需氧量称为氧需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1. 人体作业时的生理特性2)人体作业时的氧消耗 血液每分钟能供应的最大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主要取决于循环系统的机能,其次取决于呼吸器官的功能;因此,人的摄氧能力具有一定限度 在重体

  46、力作业中,如果循环和呼吸机能跟不上氧需,使肌肉在缺氧状态下从事活动,这种供氧量与氧需之间的差称为氧债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1. 人体作业时的生理特性2)人体作业时的氧消耗 人的单位体重的最大氧需为: 式中, 为单位体重的最大氧需,L/kg;A为年龄23max56.5920.39810OVA2maxOV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1. 人体作业时的生理特性3)人体作业时的身体调节 神经系统的调节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其它系统的调节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2. 劳动强度和体力的应用1)劳动强度(1)按耗能量计算 目前用得较多是Chris

  47、tensen氏标准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2. 劳动强度和体力的应用1)劳动强度(2)按能量代谢率计算 根据RMR值,可把劳动强度分为五个等级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2. 劳动强度和体力的应用1)劳动强度(3)按耗氧量计算 中等强度作业:耗氧量为1.0L/min 强劳动作业:耗氧量在1.52.0 L/min 极强劳动作业:耗氧量在2.5 L/min以上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2. 劳动强度和体力的应用2)体力的应用 作业时应合理使用体力,尽量避免将体力耗费在不合理的动作和身体运动上 为减轻疲劳,动作中应该使各关节活动保持协调 在

  48、利用动量的动作中,应该充分利用人体质量 当要发出大而稳定的力量时,要保持肌体的稳定性,并使动作对称、有节奏而自然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3. 人的作业能力 作业能力是完成某种作业所具备的生理、心理特征,是个体内部蕴藏的内部潜力的综合体现。这些生理、心理特征可以从作业者单位作业时间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数量、以及作业动机间接体现 脑力劳动型、精神紧张型的作业与体力劳动型作业,其作业能力的变化规律大不相同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3. 人的作业能力 影响作业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 作业者的生理因素:年龄、性别、健康水平、营养状况 工作性质:劳动强度、作业时间 作业

  49、条件和环境:作业工具和设备、作业者所处的环境(包括微气候、噪声、照明、色彩等) 作业熟练程度:熟练效应、熟练作业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4. 作业疲劳 作业者在作业过程中,产生机能衰退、作业能力下降,有时还伴有疲倦等主观症状的现象,称为作业疲劳 作业疲劳不仅在生理上有明显反映,还受到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4. 作业疲劳 疲劳大体可分为精神疲劳和肌肉疲劳,它们分别由于不同的作业内容引起。一般,脑力劳动引起精神疲劳,体力劳动产生肌肉疲劳 实际工作中,两种情况往往同时存在,其共同特征是: 在操作技术或生产效果上,表现出质和量的降低或混

  50、乱 出现生理上、心理上的功能变化 自感疲劳和困倦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4. 作业疲劳 影响疲劳的因素包括外界因素和人的因素两大类 外界因素:工具的种类、人机系统空间布局、机器使用难易、作业环境等 人的因素:操作者的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生理节奏、作业时间等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5. 人的生理节律 生理功能所显示出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理节律 人的生理节律对作业的效率和质量有明显的影响 只有遵循自然生理节律,才能在工作时更好地发挥人的能力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5. 人的生理节律1)日生理节律 人体对昼和夜的反应不同,表现为生理的

  51、节奏,以一天24h为周期,称为日生理节律,是睡眠和觉醒的生命基本现象 人的体温、脉搏、血压等在下午4时前后达到最高,表现出交感神经系统占优势。副交感神经系统占优势的细胞分裂和生长激素的分泌等,在夜间11时至凌晨2时左右为高峰。因此,人的身体适于白天活动,夜间应该休息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5. 人的生理节律1)日生理节律 作业者白天和夜晚作业在效率、差错率和疲劳程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人体机能状态在上午7时到10时机能上升,午后下降;从午后6时到9时机能再度上升,其后又急剧下降,凌晨3时至4时下降最明显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5. 人的生理节律1)日

  52、生理节律 人的大脑意识水平能够反映人体机能状况,常用闪频值来表示 对于低频亮、暗交替的闪光,人眼会产生一种闪烁感觉。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闪光,这种现象称为闪光融合;刚开始达到闪光融合时的频率称为闪频值(CFF)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5. 人的生理节律1)日生理节律 一般人的CFF为3050Hz左右。不同人的CFF差异较大;同一个人一天中的CFF也是变化的 CFF越高,大脑意识水平也越高;精神疲劳或困倦时,CFF变低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5. 人的生理节律1)日生理节律 一般人的CFF一天中的变化2.5.1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人

  53、的作业能力与疲劳5. 人的生理节律2)其它周期节律 闪频值在每星期内也有周期节律,因此,作业者一周的工作效率呈现一定的规律 人在一年四季也有精神和生理上的规律性变化,也影响人的工作效率 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特征在人的整个一生都表现出周期性的变化2.5.2人体对振动的反应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所谓振动,是指物体相对于基准位置作来回往复的运动 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振动无处不在,这些环境中的振动在时刻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2.5.2人体对振动的反应人体对振动的反应1. 人体的振动特性 人体是具有一定阻尼的弹性系统,有其自身的固有频率 在正常的重力环境下,在人体测量坐标系中,人体对垂直于水平面方向振动的敏感频

  54、率范围为48Hz,对垂直于冠状面方向振动的敏感频率范围是12Hz 人体组织对高频振动的阻尼很大,其振幅会急剧衰减,所以高频振动对人体的接触部分起作用2.5.2人体对振动的反应人体对振动的反应1. 人体的振动特性 人体不同部分或器官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器官或部位共振频率/Hz器官或部位共振频率/Hz胸腔、内脏48神经系统250脊柱30鼻、喉10001500头部230,5001000手30402.5.2人体对振动的反应人体对振动的反应2.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与振动频率、振幅、加速度、受振时间、振动作用方向和人体姿势有关2.5.2人体对振动的反应人体对振动

上一篇:人类睡眠悖论:为什么我们比猩猩睡得少?
下一篇:成年人的每逢佳节胖三斤,孩子却是每逢佳节必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