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库04 | 智媒时代的媒介伦理有哪些(下)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22
手机版

  原创 送你上岸的 传播匠

  收录于话题#经典案例库4个验证

  

  撰文 | moon

  审稿 | 粥哥

  排版 | moon

  丨经典案例库 · 04

  在“智能媒体时代的媒介伦理(上)"中,我们谈到了由数字化带来的伦理失范新现象:数据共享和隐私权之间的悖论、算法背后的权力。【经典案例库03 | 智媒时代的媒介伦理有哪些(上)】今天,阿匠通过几个经典案例,为大家解读虚假新闻和自媒体洗稿乱象及其带来的影响。

  “假新闻”“真愤怒”

  ●案例

  ●智媒时代假新闻产生背景

  ●智媒时代假新闻出现形式

  ●智媒时代假新闻的影响

  处于灰色地带的”自媒体洗稿“

  ●案例

  ●洗稿行为层出不穷原因

  ●关于版权保护

  ●关于舆论失焦

  “假新闻”“真愤怒”

  1.《人民日报》微博发布“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为谣言

  今年2月中旬,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称“双黄连可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后,迅速登上热搜,刷屏朋友圈。并使得人们赶往药店疯狂购买,双黄连销售一空。但在第二天造成,《人民日报》官微又辟谣“现仅初步发现双黄连有抑制新冠病毒作用,但仍需要大量实验证明。”在辟谣微博的评论下,不少网友对此反转表达不满。

  2. 反转的“鲍毓明案”

  4月,南风窗和澎湃先后报道鲍毓敏可能存在性侵养女四年,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后财新网发刊《高管性侵养女事件疑云》,暗指二人为恋人关系,并未构成性侵。因报道偏向性明显、采访不充足引起舆论争论。9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性侵案调查结果:证据不足不能证实鲍毓敏的行为构成性侵犯罪。

  3.《纽约时报》为假新闻设立专栏

  《纽约时报》为假新闻设立专栏“Daily Distortions”,该栏目将收入那些广泛传播或在现实中造成影响的假新闻,揭露事实真相并分析新闻产生的语境。

  考点预测:新闻反转、后真相、事实核查

  勒温在提出场论时认为,场就是个人加上环境(包括心理和非心理)。一个个体的行为是由其主观因素、客观环境和被主观化了的客观环境共同形成的。这个概念在解释新现象时也同样适用,“新”的发生要放在环境中理解。如今的虚假新闻也就要在数字化媒体中理解。

  传统媒体时代,单向的信息生产模式让新闻在发出前经历了层层把关。而智媒时代,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权力被不断分化,新闻被泛化为信息,以无秩序的状态散播开来。在数字技术与商业营销的双重逻辑下,假新闻广为诟病,且在民粹主义思潮涌动中日趋泛滥。

  社交媒体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构成“无距离交往”,并以“展现”、“分享”合理化“窥探”,而在这一模式下的社会也将变成一个丑闻社会。网民们在此被调动起愤怒,更容易引发一场看不见腥风血雨的暴力行为。数字媒介中不断反转的新闻,成为人们发泄冲动愤怒的端口。

  愤怒的社会能带来什么?也许在调动和捆绑注意力方面它是高效的,但同时,它也是易逝的。不管是鲍毓敏案还是被辟谣的双黄连,在一段时间后,都销声匿迹。愤怒的流动性和挥发性就表示其无法建构公共话语和公共空间,它是冲动的愤怒。身处其中的愤怒公民,也因记忆消退而解散。

  再回到“假新闻在智媒时代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一点上来,除了公信力减弱、后真相的狂欢,公共话语空间的消解也可以成为一思考点。公共话语空间作为培养集体认同性的场地,在意见情绪化、极端化中却难以构建起沟通的桥梁。而假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这种情绪。

  当新技术被应用于解决假新闻问题中,却仍然没办法杜绝。季为民老师在一篇论文中写道:“人们所追求的‘真实’不仅仅是依靠技术的发展便能够得到的,应将有关探讨与时间和空间串联起来,将有助于人们跨出认识的‘模具’,合理地判断数字媒体的真实问题。”

  处于灰色地带的自媒体洗稿现象

  1.公众号“赫兹实验室”发文《成都MC浴室》洗稿四川大学校园媒体“常识”

  今年国庆期间,微信公众号“赫兹实验室”发文《成都MC浴室调查实录:约炮与猎奇,艾滋与群交,快感与人性》,后被网友举报与四川大学校园媒体“常识”在2018年发布的《成都同志浴室:自由与自由的背面》内容有大量相似之处,并有部分杜撰内容。

  2、《甘柴劣火》洗稿财新

  2019年,公众号“呦呦鹿鸣”发布文章《甘柴劣火》,后被财新网记者指责称其内容照搬了财新的相关报道。财新投诉后,“呦呦鹿鸣”公众号被取消文章的“原创”和“赞赏”标识。

  3、国家网信办出手整治浏览器乱象

  国家网信办从10月27日到11月9日,对手机浏览器提出了明确整改要求和具体标准。其中包括“不得发布自媒体违规采编的互联网新闻信息”,不得使用断章取义、虚假夸大、攻击侮辱、耸人听闻等噱头式标题炒作热点敏感话题等等。

  考点预测:自媒体乱象

  洗稿这个词在在自媒体时代开始频繁出现,其被定义文:媒体通过一系列手段对稿件进行多次编辑或发表在不同渠道来掩盖其真实来源,避免著作权审查,进而衍生出不同利益主体间有关“抄袭”、“剽窃”的版权纠纷。

  洗稿行为从一开始就被诟病,但仍然层出不穷,其重要原因在于判断洗作品的独创性较为困难,对作品间相似性的判断操作性也较差,即使是判定洗稿后,对洗稿作者和平台的惩罚力度小,因此可以看到许多洗稿案最后都不了了之。

  从洗稿现象中,可以延伸出对新媒体的版权保护、舆论失焦后,负面影响的扩大。比如回答“自媒体乱象”的相关问题,洗稿就是自媒体乱象之一,“赫兹实验室”和《甘柴劣火》可用来论证洗稿现象的存在。而在答完“乱象是什么”之后,第二部分就可以解决“怎么做”,由此再引出新媒体的版权保护。

  洗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可能辐射得更远。在“赫兹实验室”和“常识”是否洗稿的争论中,“赫兹”涉嫌香水诈骗案、负债、有案底等被扒出,对事件的争论也由此往更大的面向扩散,而对核心事实的关注却逐渐减小。

  相关文章推荐:

  赫兹实验室回复常识一文的叙事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季为民.数字媒体新闻伦理研究的新观点、新问题和新趋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4):31-37.

  [2]韩炳哲.在群中[M].中信出版社

  -END-

上一篇:回顾风流尼姑与和尚野外约会,事后发现怀孕,最终引发伦理悲剧
下一篇:初中校本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