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专题|VR与VR新闻
2、VR新闻
VR新闻是如今新闻界炙手可热的一个新概念。从BBC、CNN、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到央视、人日、新华社,都在试水这一崭新的领域。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技术的延伸”。每一次技术的更新换代,都造就了新一代的媒体巨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30周年。大量媒体走进乌克兰,重访切尔诺贝利,采访幸存者,呈现三十年前的那场灾难,提醒人类善待自己。网易、凤凰、澎湃等媒体去到现场,网易的报道比较特别:采用VR报道切尔诺贝利30周年,同时还引入了H5技术。这种看上去高大上的报道并不是噱头,在我看来它们将会成为新闻报道的标配。
目前,学界和业界还未对“VR新闻”提出一个颇具权威性的定义,多数学者提及的都是 “沉浸式新闻”。如作者杜江和杜伟庭在文章《“VR+新闻”:虚拟现实报道的尝试》中,并未对"VR+新闻"做出明确的概念,而是借助他人观点提及“沉浸式新闻”, 一种能让观众获得新闻故事中描述事件或情形的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生产形式。诸如此类文章不胜枚举。笔者仿效 “互联网+”的概念 ,提出 “VR新闻”:新闻行业借助VR技术,在新闻领域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生态或者模式,即“VR新闻”或可成为未来新闻业的一种生态。若将VR应用于新闻领域,它的特点可以概述为:沉浸性、场景性、讲故事、多感知性、自主性、想象性、交互性等。
VR新闻之所以被这么多媒体所看好,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为受众还原新闻现场,更因为它可以根据不同新闻事件的不同特点在VR世界中设定不同的交互,让用户每次体验都可以有新的感受。
02
VR与AR、MR、CR的区别
很多人都搞不清 VR 和 AR 的区别,更别提还有 MR、CR 了。今天,给大家这篇终极扫盲帖,看完你就秒懂它们的区别了。VR的概念想必大家都比较清楚了,这里一带而过,重点讲述AR、MR和CR的区别。
1、AR
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字面解释就是,「现实」就在这里,但是它被增强了,被谁增强了?被虚拟信息。两个典型的AR系统是车载系统和智能手机系统,被讨论最多的AR设备是Google Glass。
很多汽车在其车载系统当中加入了AR应用,比如,GMC在其挡风玻璃上投射虚拟图像,用意是让驾驶者不需要低头查看仪表的显示与资料,始终保持抬头的姿态,降低低头与抬头期间忽略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眼睛焦距需要不断调整产生的延迟与不适;或者帮助驾驶者更好地感知路况信息,提高驾驶安全性。
智能手机上实际上有很多应用都属于AR,但是人们往往不会「上纲上线」地把它们称之为AR。比如一些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应用,当你打开应用,把手机摄像头对着某幢大厦,手机屏幕上便会浮现这个大厦的相关信息,比如名称、楼层等等。
再比如前段时间比较火的Face U,也算是AR应用,它实时地捕捉用户的头部,并把类似「帽子」「彩虹」「兔子耳朵」这些虚拟信息叠加于用户的头部。
Google Glass允许你与周围环境交互时,将通过眼镜上的「微型投影仪」把虚拟图像直接投射到你的视网膜,于是乎你看到的就是叠加过虚拟图像的现实世界。可能有盆友会疑惑了,那它跟Hololens和Magic Leap区别在哪?别急,继续往下看。
2、MR
那么高潮来了,大多数盆友分不清的应该是AR和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又称Hybrid Reality),不妨让我们先看一张图吧。
我把暂且把这张图叫做「现实-虚拟」区间(reality-virtuality continuum)。区间向左至无穷表示「现实环境」,依次向右为「增强现实(AR)」、「增强虚拟(AV,Augmented Vituality)」,直到向右至无穷表示「虚拟环境」,而「混合现实」则包含了「增强现实」与「增强虚拟」。
增强现实(AR)上面解释过了,是将虚拟信息加在真实环境中,来增强真实环境;那么增强虚拟(AV)是什么?同样的道理,是将真实环境中的特性加在虚拟环境中。举个例子,手机中的赛车游戏与射击游戏,通过重力感应和来调整方向和方位,那么就是通过重力传感器、陀螺仪等设备将真实世界中的「重力」「磁力」等特性加到了虚拟世界中。
那么MR定义是: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混合在一起,来产生新的可视化环境,环境中同时包含了物理实体与虚拟信息,并且必须是「实时的」。MR的两大代表设备就是Hololens与Magic Leap。
3、CR
是Magic Leap曾经宣扬的概念,说自己是Cinematic Reality,影像现实,意思是虚拟场景跟电影特效一样逼真。但是后来好像他们的发言人也把自己归做MR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Magic Leap并不是裸眼观看的,不要被曾经红极一时的「鲸鱼视频」误导,Magic Leap同样需要一个头戴显示器,「鲸鱼视频」应该是后期做的特效。人类希望能凭空看到一个虚拟物体,已经想了几百年了,各种科幻电影里也出现了很多在空气中的全息影像。其实想想本质就知道,这事从物理上很难实现的:纯空气中没有可以反射或折射光的介质。显示东西最重要的是介质。
最后,这些技术叫什么R不重要,这些概念也不重要。很多情况下,都是某些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争相去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这样也显得他们自己牛X一些。
有句话叫「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发明这些概念的企业估计也是为了争当「一流」的企业吧。
4、如何区分AR和MR?
在上述定义下,AR往往被看做是MR的其中一种形式,因此在当今业界,很多时候为了描述方便或者其他原因,就把AR也当做了MR的代名词,用AR代替了MR。再者,从业界鼓吹的概念来讲,AR和MR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未来也很可能不再区分AR与MR,MR更多也只是Hololens和Magic Leap打出的噱头。但是现今所谓的「AR设备」与「MR设备」,从所应用的技术和显示效果上来说,还是稍稍有所不同的,所以我们这里还是讲讲这两类设备的区别(以Google Glass代表的AR设备与以Hololens与Magic Leap为代表的MR设备)。
为了好理解,我们就解释地通俗一点,有两点主要的不同。
第一,虚拟物体的相对位置,是否随设备的移动而移动。如果是,就是AR设备;如果不是,就是MR设备。
第二,在理想状态下(数字光场没有信息损失),虚拟物体与真实物体是否能被区分。AR设备创造的虚拟物体,是可以明显看出是虚拟的。
03
VR在新闻领域的应用
在新技术不断刷新人们视听新体验的今天,以文字、图片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新闻报道方式,已难以再对受众尤其是年轻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传统媒体也一直在探索以新的传播方式来激发受众的关注,寻找行业蓝海。VR 技术的出现,给媒体提供了新的传播视角和方式,受到媒体的追捧就不让人意外了。在国外,YouTube 等流媒体平台纷纷支持360 度视频,《纽约时报》、BBC、ABC News 等知名传统媒体也纷纷试点“VR+ 新闻”的呈现形式。
1、《纽约时报》。2015 年11 月,《纽约时报》推出了一款名为NYT VR 的APP,Apple Store 以及Google Play 都可以提供下载。截至今年3 月底,这个APP 已有19 段短视频上线,下载次数超过50 万次。为很好地推荐这种新的新闻样式,《纽约时报》和Google、通用电气等合作,免费派发了100 万个Google Cardboard——一个纸板叠成的虚拟现实头套。这样人们就不用购买昂贵的头盔套件,而只需要把手机塞到Google Cardboard 里面,就可以观看虚拟现实内容。同时,《纽约时报》还积极地探索VR 商业模式,在影片中穿插了360 度视频广告,分别得到了宝马Mini、通用电气、希尔顿、泰格豪雅的付费赞助。虽然没有公布具体的运营数据,但是《纽约时报》CEO 马克·汤普森透露,“在虚拟现实业务上,《纽约时报》已经盈利了,是一个很好的商业运作”。
2、BBC。2014 年,BBC 和BDH( 英国一家做数字设计和制作的服务机构)联合推出了一款手机应用程序War of Words,该软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主题,将著名战地诗人Siegfried Sassoon的诗《The Kiss》进行VR 可视化处理。
2015 年,BBC 与英国虚拟现实内容开发商REWIND工作室合作, 制作了360 度全景VR 技术拍摄的真人秀节目《Strictly Come Dancing》,并大受观众欢迎。今年3 月,BBC 宣布将在旗下频道大规模推出一系列最新VR 类节目,并表示正在拍摄一部VR 纪录片《Easter Rising : Voice Of A Rebel》,将同时登陆Oculus Rift 以及Gear VR 两大平台。这部纪录片是为纪念1916 年爱尔兰复活节起义100 周年而推出的,观众将会“置身”于都柏林街头,并跟随19岁少年Willie McNieve 的脚步,回顾那段反抗英国政府的真实历史。BBC 公司表示要将这部纪录片打造为一场精致的“艺术之旅”。
3、美联社。2015 年8 月,美联社与VR 制作公司RYOT 合作了新闻报道“寻找家园(Seeking Home)”,描述法国加来难民营的生活。今年2 月,美联社又与芯片制造公司AMD 达成合作,推出美联社VR 门户网站,在已发布的网站雏形中包括纪录片、娱乐新闻等类型的作品。美联社还将VR 视频与直播结合,报道了《星球大战》首映礼和人民选择奖红地毯,发布在YouTube 上。
4、ABC ( 美国广播公司)。2015 年9月,ABC News 与科技公司Jaunt 合作开通了名为“ABCNews AV”的AV频道,这个频道通过VR 技术将观众带到新闻现场。观众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Jaunt 应用,戴上像Google Cardboard那样简便的虚拟现实设备,就能观看到来自叙利亚等新闻现场的视频。
5、国外其他新闻媒体。2014 年12 月,Vice News 采用VR 技术报道了纽约百万人大游行,让人以沉浸式的视角置身于行动的最中央;2015 年10 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通过Gear VR现场直播美国总统大选五名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在拉斯维加斯进行首次电视辩论,当观众戴上三星Gear VR,便可以拥有摄影师的视角,随便环顾四周。
2015 年12 月,《经济学人》用VR 技术让一座被IS 恐怖组织破坏的伊拉克博物馆“重现人间”,视频发布在三星GearVR 平台;2015 年10 月26 日,《洛杉矶时报》发表了一篇更像是一个3D 游戏的“新闻”,它是利用3D 场景模拟火星上的盖尔陨坑表层,来进行科学探索。读者可以在网页上根据导引进行游览,也可以通过自主运动来进行探秘;美国报业巨头甘耐特在2014 年推出第一篇VR 新闻,今年3 月他们宣布要推出一个专门播放VR 新闻的网站,超越一次性报道,定期播出一个叫《VRtuallyThere》的VR 新闻节目,等等。
6、国内媒体的实践。今年的两会期间,VR 技术也成了国内媒体人的新宠。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光明网、中青网、新浪新闻、网易新闻、澎湃新闻、《财经》杂志、优酷土豆、乐视网等都采用了VR 技术。报道者通过VR设备(全景相机、VR 眼镜等)录制并上传两会现场视频到网站或微博、微信,此后当观看者也使用VR 设备进行观看时,便会获得仿佛置身会场的立体空间体验。而在这之前,2015 年“9·3”阅兵报道中,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就采用了VR 报道形式;腾讯新闻则在阅兵期间,利用3D 虚拟技术实现了移动端视频直播厅的互动体验。此外,视频网站也在纷纷打VR 牌,比如爱奇艺上线VR 频道,部分内容可以用VR 设备观看。芒果TV 开始尝试将旗下综艺节目通过VR 技术播放,并上线了《我是歌手》VR 专区。
04
VR 新闻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改变
从以上媒体实践看,VR对于传统媒体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VR 为传统媒体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叙事方式,而这种新的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传受关系。在叙事方式上,受众在以前接收新闻信息时,都是以第三方的视角存在,是新闻的旁观者,而在VR 新闻中,观者就是参与者,从第三视角变为第一人称视角。比如,在虚拟现实影片里,受众转动头部,就可以观看周围环境,选取观察事件的不同角度,获得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与以往记者选取什么受众就接受什么相比,无疑更有参与感和互动性。对于媒体来说,如何掌握这样一种叙事方式,更好地实现受众和摄像头的互动,是一种挑战。
2.VR 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新闻阅读体验,这会吸引习惯以视频方式了解新闻的受众回到传统媒体的影响范畴,尤其是年轻人。
3.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比如VR 新闻的收费,VR 广告的制作和播出等。《纽约时报》已经通过制作VR 视频广告实现盈利,ABC News 在VR 短片《缉凶》中为雷克萨斯做的植入广告也在尝试商业化运作,USA Today Network 则着眼于把内容货币化,在跟旗下几十家品牌媒体讨论广告商机的问题。未来,这方面的探索还会更多。
当然,传统媒体进军VR 新闻的门槛也很高,在人财物上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制作周期也很长。以《纽约时报》为例,其VR 新闻编辑需要协调和集团内部新闻、视频、图片及市场部门30 多位同事的合作;为保证拍摄的效果,在全世界范围选择拍摄新闻现场,仅当前NYT VR 上发布的19 段内容,就已经耗费了几百万美元;有的VR 视频经过几周拍摄可以完成,但是有的需要花费几个月。
05
VR——是技术还是媒体?(喻国明)
1、VR能够替代未来的微信?
“如果将VR看成媒体,那么它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是一个能够连接更多的人、物、现实虚拟的承载物”,喻国明教授在沙龙中分享说道,他认为:VR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媒体。从媒体的角度来探讨VR,就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对其开展研究,进行实验探讨。“谁能够替代未来的微信?我想,VR可能就是一个。”
2、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沉浸式体验
传统媒体是对现实的重建,而VR更注重的是沉浸式体验。“它可以带领我们进入到某一个场景当中,它是浸入型的,并且能在里面反馈更多的控制、建构的东西”,喻国明教授说道。相对于过去单纯的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2D到3D的传统媒体,VR的沉浸式体验是其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
就像网易新闻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的VR作品《不要惊慌,没有辐射》,VR视频语境与传统媒体的语境完全不一样。“平时普通的新闻报道是在一个屏幕外面看,我以上帝的视角看里面的芸芸众生。但VR报道,是沉浸式体验。我戴上一个头盔,就成为这个环境的一员了。不再是第三视角,而是第一视角”,网易原生内容中心总监张鹭说道。
沉浸感,是要用VR技术营造一个真正有沉浸感的环境和氛围,让观众能够从身临其境到感同身受。
3、不同于360度全景视频的交互性
当然,仅仅身临其境远远不够,用户尝试过后,只会认为VR原来也不过如此,不过就是一个360度全景视频,没有黏性去刺激用户一直使用VR内容。然而VR区别于360度全景视频的最大特征是其交互性。“观众观看VR内容时,真正感受到内容里营造出来的氛围和情绪,一定是要有一种自发的交互,而不是我们导演或者制作者带给他们的一种强交互”,北京奇幻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总监陈煜说道。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VR领域,一千个用户就会有一千个VR作品,因为在这个作品当中它的结局属于每一个人,情节发展属于每一个用户,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参与到作品之中”,正如奇幻科技吕春潮所分享的:VR不等于360度全景视频,VR必须要带上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标签。
06
VR+新闻的特点与优势
传统媒体的转型,常因跟在不断更新升级的新媒体后“亦步亦趋”而倍感迷惘,饱受诟病。因此,当看到有消息称,《纽约时报》已经凭借最新的VR 技术来“报道”新闻并实现盈利时,业内给予了极大关注。甚至有观点称,VR 的出现,“令传统媒体看到了新的希望”。
1、带来更好的现场感
新闻是什么?百度百科定义是这样的: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如何真实、生动、全面地传递信息,是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文字报道,再到20世纪兴起的图片、声音和视频,内容形态越来越丰富。
最近一年,随着VR技术的兴起,人们发现VR在新闻报道上大有可为。
2015年10月,纽约时报推出NYT VR成为首个试水VR报道的世界级权威媒体。之后大量的媒体跟进,BBC、ABC News 、美联社、《体育画报》纷纷推出VR内容,本月AOL(美国在线)还收购了一家全景视频公司Ryot,将会支持《赫芬顿邮报》的VR报道,开网媒VR报道的先河。国内则有人民日报等媒体跟进VR报道。网媒中,网易报道切尔诺贝利尝到了VR的头啖汤。
网易通过VR视频全景式再现事故场景,还原30年前的悲剧,让人们亲临现场的同时,感受30年前前苏联人遭遇不幸时的震撼和恐惧。这体现了VR报道的优势:一是穿越空间,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二是穿越时间,借助于数字技术模拟30年前的场景。这两点均是传统内容形态无法实现的,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身临其境,是VR的本质。
2、体验式新闻的新时代
不论VR新闻的投资与盈利前景如何,媒体对VR作品的热衷毫无疑问会持续上升。2016年1月12日路透研究所与牛津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2016年媒介机构计划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360度全景视频、直播视频及“沉浸式报道”上。
去年8月,ABC(美国广播公司)推出 “ABC News VR”,首个VR新闻报道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进行,ABC的新闻用户可以“亲临”叙利亚,在新闻中看到叙利亚的风景、街道、路人等,让人们得到了“亲临叙利亚战区”才能获得的浸入式体验。
去年11月,《纽约时报》宣布推出一款名为NYT VR的虚拟现实APP,其中有一段名为《The Displaced》的视频,时长达到11分钟,讲述了三个叙利亚难民小孩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生活场景。为推动VR新闻的成长,《纽约时报》还随纸质出版物向用户附赠了上百万张用于观看VR视频的谷歌纸板。
美国资深VR行业观察者Chris说:“虚拟现实为媒体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像《纽约时报》、VICE和BBC这样的媒体机构已经开始尝试虚拟现实报道,而这很可能开启体验式新闻的新时代。”的确,不论VR新闻的商业前景如何,它所带来的新闻现场感对媒体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目前阶段,可能不会有很多人在意商业回报会有多大。
07
VR 对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启示
1. 媒体融合正从单纯的技术应用向媒体的转型深化。现在的媒体融合不再只是新闻载体和技术手段上的改变,也不再是传统媒体登陆网站、手机、社交网络那样简单。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来讲,做VR 新闻,其实已经是在开拓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媒体形式。这个过程中,报纸将减弱“报纸”的特点,越来越像电视台或视频网站。未来,各种媒体很可能融合统一成为“采访(拍摄)平台+ 制作平台(传统编排、新技术制作)+ 传播平台(纸质媒体、网站、手机媒体、视频播放平台)”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媒体形式。纯粹的“报纸”“电视台”“网站”将不复存在。
2. 传统媒体的转型可以尝试跨界合作,将自己的内容创造力与科技公司的技术硬实力结合起来,以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人才短缺和技术短板一直是大问题。如果引进人才,受制于体制机制,在待遇、用人灵活度上难以满足需求;如果培养人才,一是成长周期较长,二是留人的能力有限。同时,传统媒体普遍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手段,而具有技术优势的科技人才又很难进入到传统媒体的生产流程,这种内容资源和技术手段上的割裂,成为传统媒体技术改造的障碍。而在VR 新闻的制作过程中,国外媒体多与科技制作公司合作,自己主要从事VR 新闻的内容生产,技术制作以合作公司为主,也极少涉及硬件设备的开发。
比如,美联社与AMD 合作的VR360 门户频道,美联社主导内容的编辑制作与发布,而AMD 提供Radeon 图形处理器、硬件和LiquidVR 软件方面的技术支援;ABC News 与Jaunt 公司的合作,BBC 和BDH、REWIND 工作室的合作等,也都是这种情况。
3. 传统媒体转型要真正从用户的需求入手。近几年,传统媒体在探索转型之路上做了不少尝试,做了一些新业务。但在选择新业务时,要么跟在新媒体后面亦步亦趋,做同样的业务;要么从自己原有的业务出发,什么顺手做什么,导致既做不到技术上的“高精尖”,也做不到应用上的“新奇特”,甚至连原有的优势也发挥不出来。做不到占有市场,就更谈不上实现经济效益。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市场和用户角度出发。《纽约时报》在转型方面,一直走在全美乃至全球的前列。在此次VR 新闻试水中,《纽约时报》看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强大生命力,大胆投资建设应用平台,拍摄VR 视频内容。其顺应市场形式和用户需求转型的决心,可见一斑。
虽然传统媒体进入VR 领域还面临很多难题,虽然VR 技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画面质量有待提高,VR 头盔等设备的普及率还不确定等等,但VR 新闻的出现和已有的媒体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媒体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并借此换一个角度思考媒体融合转型的道路。毕竟,媒体融合转型已过了凑热闹、闹动静的阶段。跳出跟跑式、追随式的转型融合套路,从自身实际出发,对接受众信息需求以及需求实现方式的演变趋势,选择合适的技术路径和策略,才能走出自己的转型融合路。
08
VR新闻的问题与现状(伦理风险单独)
1、VR新闻选题受限
“我之所以说前景并不那么乐观,就像张鹭老师说的,网易也做了VR新闻,但是对选题是有要求的。国际上大品牌做的VR新闻不外乎环境问题、人道主义问题,就是这些悲天悯人的一些大的选题适合用VR做,当然也包括突发新闻。但是其他选题并不一定适合。所以VR选题是比较单一的”,北师大周敏副教授说道。
2、新闻价值不再是唯一的标准
“以前我们说新闻价值永远是新闻被选择的第一标准。什么样的新闻有新闻价值我们就做什么样的新闻。但在VR新闻里,记者的话语权被缩小,我们要和编程技术人员、美编、编剧共同协商,新闻价值不再成为唯一的选择标准。”
3、新闻的线性逻辑被打乱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沉浸感?当我们真正沉浸在一个新闻当中,我的观看体验并不一定是愉悦的。而且有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沉浸在其中,比如说有风险的感觉,我不想沉浸在里面。在VR新闻当中,由于记者不再是牵引着你去阅读,观众可以到处走。这种线性新闻逻辑被打断。”
学界同样也对业界提出了疑问,也正如张鹭总监所分享的,“VR在新闻领域里面的应用不会是高频应用(目前为止)”,VR+新闻,在未来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4、技术与场景限制
“一个技术落地需要大概七个方面,高性能、便携、续航、视觉效果、可穿戴、可负担等,VR目前的瓶颈是硬件本身”,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说,VR要想在未来得到发展,首先要突破技术瓶颈。
“不够普及,不够便携,且存在解码问题。我们在移动端观看为了减少流量一定会压缩,这样对视频质量会产生很大的损耗。所以拍的同一个视频在设备上看会非常好,但是在移动端上看可能效果不是那么好”,张鹭说。虽说谷歌眼镜目前市价才几块钱,但是毕竟大多数人还是裸眼观看。
看久了会产生晕眩、技术图象并不清晰的问题、拍摄清晰度等问题,只有突破了这些技术与场景的瓶颈,VR在未来的发展才可能有更大的突破。
5、成本限制
北师大秦艳华老师分享时说到“两个不确定”,其中一个就是成本问题:“VR的制作,相对来说成本比较高,将来在卖的时候,就意味着定价比较高。定价比较高,读者接受不接受?未来发展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
VR需要高成本制作、VR眼镜也需要受众付出相应“成本”,能否突破成本的限制,也是目前业界与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
6、VR需要复合型人才
“我本身在传统媒体是做编导出身的,然而最近接触VR内容生产时,我最近的工作是在学习后期制作的流程,按理说我应该想剧本、想镜头,到现场导演、指挥摄像,而在VR领域一整套流程需要复合型人才贯穿内容制作,VR导演要既懂编剧还要懂摄像、剪辑、特效制作、交互还有硬件设备知识,都应该知道,这样他才能完成一部好的VR作品。”吕春潮分享说:VR内容生态需要复合型人才。
7、VR新闻只是概念,本质还是全景图像和全景视频
纵观目前已经出现的VR新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VR新闻”其实只是打着VR幌子的全景视频和全景图像,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VR新闻。因为这些所谓的VR新闻并没有实现交互。之所以能够实现佩戴头盔后移动身体转换视角,只是因为它们获取了手机或头戴显示设备的陀螺仪数据。
当然,因为全景技术早前在新闻报道中也很少用到,所以即便它并不是真正的VR,也吸引了不少受众的关注。但随着全景新闻作品逐渐增多,用户对这一形式不再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就很难通过全景技术这一形式吸引受众了。
VR新闻之所以被这么多媒体所看好,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为受众还原新闻现场,更因为它可以根据不同新闻事件的不同特点在VR世界中设定不同的交互,让用户每次体验都可以有新的感受。
但全景视频并不具备这一优势。
在VR技术刚刚兴起,VR概念也刚刚开始普及的今天,媒体尚能打着VR的旗号来吸引受众观看自己的新闻报道,但随着VR技术在人群中普及程度逐渐深入,想要真正做好VR新闻,媒体还应该把重心放在交互的设置上。
8、可能会让受众忽视新闻内容
利用VR技术进行新闻报道可以为用户提供沉浸感极强的新闻体验。举例来说:如果媒体通过VR新闻还原了一个火灾的现场,那么用户在借助相应设备查看这条新闻时,就能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就在火灾现场一样。
这样的新闻传授方式可以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新闻现场的情况,从而能够对这条新闻产生更强的共鸣。与此同时,用户也很有可能因为太过关注VR体验,而忽视了对新闻本身内容的阅读。
在照相机尚未出现的时代,报纸就已经会邀请漫画家针对某个版面上的某篇新闻配图。这种举措一方面可以让整个满面看起来更活泼,也可以让新闻报道中的元素更为多样化。随着相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报纸在排版相应报道的时候也会有选择性地排一些与新闻相关的图片在报纸上。但并不是每篇报道都会有配图。
即便是没有配图的新闻报道,仅仅通过阅读文字,受众一样可以获知新闻的情况。配图的存在并不是为了代替文字向用户展示新闻事件,而是为了辅助新闻报道,增强文字对新闻事件的还原度。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图像可以传达某些信息,但主体仍旧应该是文字。
以往,由于版面位置受限,所以对于新闻相关的图片只会筛选使用,主体仍旧是文字。这也就能够避免出现图片越俎代庖抢占新闻报道风头的情况。VR新闻的出现恰好打破了这个局面。在VR世界中,用户目光所能到达的所有地方都是开发者经由计算机技术还原出来的新闻场景的图像,加上各式各样的互动设置,让这些VR新闻即便撇开新闻本身,也一样能吸引受众的兴趣。正因如此,受众在阅读VR新闻时很有可能因为太过沉溺于VR体验而忽视对新闻内容的阅读。
但如果我们直接将报道的文字植入到VR世界中,这些文字随着用户视角的变换或用户做出的相应动作而出现的话,又会破坏VR新闻给用户带来的沉浸感。
9、制作周期长,时效性难以保证
以往,视频编辑在记者完成相关报道素材的拍摄工作后,直接将这些视频素材剪辑成一个完整的视频就可以提交审核并推送给受众。但VR新闻的制作难度比普通新闻要难上许多。
由于全景摄像设备目前尚不成熟,多以大部分媒体想制作VR新闻仍旧需要借助传统的摄像设备。在完成视频素材的录制后,编辑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将这些视频剪辑成片,并做成全景视频。
在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之后,编辑所制作出来的新闻作品与真正的VR新闻仍旧相距甚远——因为他们还需要针对这条新闻在这个完成的全景视频中设置交互。
在对一些软新闻或是一些大型事件的深度报道过程中,新闻机构或许还能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完成相应的工作,但对于那些硬新闻来说,等新闻机构完成这些工作之后,这条新闻早已成为明日黄花,不再具备新闻价值。
10、适用新闻类型受限
新闻报道中存在不少音视频内容,而VR技术在影音娱乐方面也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应用,但VR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却非常受限。
对于那些诸如小区失窃、民事纠纷等小型新闻来说,如果将这些新闻设计成VR新闻,那么这些新闻的内容未必足以支撑起一个VR新闻作品。除了借助全景视频还原现场的情况,在这些新闻中很难找到可以设置交互的地方。
然而对于大型新闻来说,也许这些新闻中存在足够多的地方可以设置交互,足以支撑起VR新闻的形式,但通过VR技术全部还原事情经过可能会需要受众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查看一条新闻,虽然体验感极佳但是会使整条新闻显得过于冗长,受众信息获取的速度也大大降低。所以即便完成相应的VR新闻制作,用户也未必有足够的时间和耐性完成整个VR新闻作品的查看。
11、VR设备是硬伤
虽然今年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有不少VR产品面市,但VR设备如果想像手机一样普及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在用户没有VR设备的情况下,即便推出VR新闻也只有小部分用户有机会查看。
不仅如此,纵观目前市面上形形色色的VR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这就导致同样的VR新闻作品在不同设备上查看会让受众产生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官上的差异很可能影响到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理解,歪曲记者原本想要传达的意思。
另外,不少体验过VR技术的用户都应该在佩戴一段时间的VR产品后会产生晕眩的症状。这一症状我们称之为晕动症。正是由于晕动症的存在,想要保证受众能够获得最佳的体验感,VR新闻的时常必须控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范围内。也许对于某些报道,这个时间段已经足够记者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述清楚。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新闻来说,记者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向受众阐明所有的新闻事实。
撇开以上问题不谈,但是从目前VR设备的外型来看,就注定VR新闻难以普及。大部分用户都习惯在上下班的途中在地铁或是公交上通过手机阅读新闻。但是谁能接受在地铁上带着一个VR头盔看新闻呢?即便你不在意别人异样的目光,因为在使用VR头显时用户无法看到显示环境中的情况,所以也很难在使用过程中保证用户的安全。最重要的是:上下班时间车上那么堵,你确定你能伸展开身体在VR世界做各种各样的交互动作吗?
12、对网速要求高
同样时长的全景视频,它所占据的存储空间往往比同样时长的普通视频要大许多。那么如果我们在这些全景视频中再添加一些交互动作,它所占据的空间就更大了。同样的时长,更大的存储体积,想要保证正常的观看体验就需要我们设备拥有较高的传输速度。
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我们在线看视频都会出现卡顿,更别提看更大体积的视频了。就算网速带的动,那也只能在有wifi的情况下观看。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土豪,支付的起高额的流量费。
由此看来,VR新闻想要真正普及,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9
VR新闻面临的伦理风险(喻国明)
虚拟现实技术(VR)已在美国硅谷掀起新的淘金热;虚拟现实新闻(VR Journalism)也被视为具有革命性——能将受众变成“目击者”——而被美国主流新闻机构所关注和实践。尽管VR新闻似乎已经成为新闻业的下一个热点,但它仍然是新事物,仅仅为少数有实力的媒体试水,VR新闻目前还面临着巨大的新闻伦理风险。在技术性挑战之外,VR新闻也面临着一些伦理风险,这更加值得新闻从业者注意。
第一,VR新闻对公众可能具有更大的操纵性和欺骗性。
如前所述,VR新闻的优势是360度全景摄影,因此摆脱了新闻中的“框架”(取景框和叙事逻辑)限制,能赋予受众更多的观看自由和更逼真的感官体验。但从另一方面看,正因为逼真或浸润,相较一般新闻,VR新闻在它貌似全面、客观和真实的呈现背后有着更多的人为建构,因此对受众可能有更大的操纵性甚至欺骗性。例如,NPR新闻部高级副总裁和内容编辑主任奥瑞斯克斯(Mike Oreskes)就批评《纽约时报》的VR纪录片《无家可归》,认为它的制作人员使用计算机将事后在犯罪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拼接起来,让观众以为自己亲临了犯罪现场。
第二,VR新闻仍然具有极强的把关、议程设置和显化功能。
VR新闻记录和传播的内容尽管具有“穷尽性”,但制作者对内容和价值仍然具有把关、议题设置和显化功能。我们知道,新闻媒体在报道中通常会经历五个环节。记者将某些内容置于新闻报道视野内,其他议题则被过滤排除掉,这是“把关”(gate keeping);对于那些被放入关内的各种新闻按照新闻媒体自己所认为的重要性排序,并因此影响公众心中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排序,这是“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在具体报道某条新闻时,使用特定的叙事逻辑将多个新闻事实串起来,以利于公众理解,这是“框架设置”(framing);作为前述三个环节的结果,受众的注意力被吸引集中到某个单一议题或标准上,并依之对公共事务进行评价,这是“显化效应”(priming)。如前所述,VR也许可以消除具体新闻作品中的“框架设置”,但是新闻机构在VR新闻题材选择上仍具有强大的“把关”能力和“议题设置”能力。VR新闻中是否还存在“框架”已经无关紧要;通过对VR新闻题材的把关和议程设置,加上VR手段的强大传播力和感染力,VR新闻具有更强的“显化”效果,更能引导乃至扭曲用户的认知和行为。
第三,VR新闻有将“公众”(public)退化成“群众”(crowd)的风险。
VR技术的强项在于影响观众的感官,从而造成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在场感,这也许会使得社会“过于媒介化”(over mediated),可能导致情感在用户群体中快速蔓延,导致理性“公众”退化成非理性的“群众”。
“群众”指身体上相互接近,因而情绪上容易相互感染的人群;而“公众”则是身体上相互远离,意识上由大众媒介连接的人群。一般认为“公众”比“群众”理性。这两者的区分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西方社会出现了一些传染病般的社会时髦和疯狂,尤其是群众(crowds)和暴民(mobs)活动猖獗。就此,勒庞和塔尔德提出了“群众心理学”,认为群众心理体现了西方文明最深刻的病症和时代特征。“群众”的典型特征是:其组成个体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使得信息和情感可以自由流动,相互影响,形成回路;群体在意识上形成了一种团结,在智力上导致的结果不是集体智慧,而是多个个体智力中的最小公约数,勒庞将其称为“原始头脑”(primitive mind)。
VR新闻强烈地诉求于用户的感官,似乎可以克服种种障碍远距离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强烈的情感联系,“形成回路”,这是否有可能会使“公众”沦为“群众”,重现19世纪末由黄色新闻纸引发的那种暴民时代?在诉诸感官的VR新闻中,如何诉求和培养公众的理性?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四,“虚拟现实”新闻是否会带来“缸中大脑”的可怕未来?
如前所述,媒介能重组人的感官乃至意识。用户头戴“虚拟现实”头盔,其主要视觉和听觉都被包裹,受到虚拟现实节目内容的浸润,这不免让人想起勒内?笛卡尔的思想实验——“缸中大脑”(brain in tub)。笛卡尔指出:“凡是我当作最真实、最可靠而接受的东西,都是通过感官得来的;但有时候,有证据表明我们的感官具有欺骗性。”因此,他认为,对于我们的感官所感觉到的信号,我们无法区分它们到底是真实的,还是有一个全能的、邪恶的怪物将我们的大脑养在营养液中,通过电极不断向它注入各种信号,让我们将“虚假”等同于“现实”。这一可怕的情景在美国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中有着非常具象的刻画。从1938年的“火星人攻占地球”广播剧造成的巨大社会恐慌,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视对观众的催眠效果,到21世纪由社交媒体造成的过滤气泡(filtering bubble)或“信息茧房”,再到今天的虚拟现实,人类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强。这使得媒介使用者被媒介营造的信息环境所影响乃至控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直至人人都成为“缸中大脑”。
第五,在虚拟现实新闻中,用户“身体”真的就不重要了吗?
自2500年前的古希腊至今,在西方传播思想中,“通过媒介而超越身体和距离(disembodiment),实现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融合”这一交流观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如前所述,笛卡尔怀疑感官(身体),强调思维理性。19世纪末,库利提出了“镜中自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的观念,认为只要通过与他人的符号互动(传播),我们就能像看镜子一样认识到自我。对他而言,人与人亲近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符号上的;只要符号交换可能,社区和社会就会存在,而物质世界或肉体则可有可无;所谓“社会”也不过就是通过符号连接起来的原子化的个人。
然而,新闻报道中,观众的“身体在场”对“目击”果真不重要吗?梅洛?庞蒂批评了笛卡尔的心灵的、内在的我思,认为他不能解释为什么对于同样的感官经验,不同人却有不同的主观感受。无论VR新闻通过“运输”(transport)让人觉得多么有“在场感”,我们作为观众,身体是否在新闻现场从来就影响着新闻的发生、演进以及其意义的展开。
,
10
关于VR新闻的几个误区(结合前面问题)
1、并不是所有新闻均适合VR
与文字、图片和视频这三种内容形式广泛的适用性不同,并不是所有新闻报道均适合VR,事实上,大多数场景并无必要采取VR报道——制作和阅读成本更高,VR报道无法体现优势。比如一般的城市新闻、时政动态、社会新闻,还有类似于经济政策动向等等,几乎都不适合VR。对于这些新闻,人们只关心“发生了什么事儿”,快速高效获取信息就够了,VR反而增加了消费负担。还有一些深度报道,例如财经报道、人物报道,同样不适合VR。
网易新闻团队的看法是,视觉奇观类的新闻题材更适合做VR新闻,还有就是人为隔绝导致无法亲临现场的时候,VR将带来更大的震撼。笔者认为,关注“现场感”,追求“视觉效果”的新闻,更需要VR报道。网易切尔诺贝利的VR报道,就迎合了“现场感”这一点,因为没有多少人能亲临现场,而图片和视频的呈现形式还不够逼真。纽约时报首个VR新闻选择了新闻故事:《The Displaced(流离失所)》,报道了战争对儿童影响,这类题材,需要现场感,但没有多少人能去到中东战场,VR将带来巨大的震撼。
体育报道、突发事故这类追求现场感的报道,将会率先VR化,今年里约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将会出现大量的VR报道,未来突发事件VR报道将会大量应用。除了现场感,类似于“时装秀”“旅游地理”“泳装模特”这类追求视觉效果的新闻同样会VR化,在《体育画报》推出泳装模特VR专刊之后,《国家地理》这类杂志很快会推出VR专刊。
2、VR+新闻不只是全景视频
眼下已面世的VR新闻停留在比较初级的水平,大多数VR内容均不需要专业的VR消费设备,用手机App就能看,与PC时代的全景视频没有本质区别——Google街景技术就是一种全景。全景视频制作技术相对成熟,但这距离真正的VR体验还有较远的差距,就算是通过Google Cardboard这类VR盒子观看的内容,体验都还比较初级,真正的VR体验需要类似于HTC Vive这类专业设备才能提供,其普及还需假以时日。
VR新闻在全景视频基础上,将会提供更多互动元素。例如模拟爆炸事故发生过程,再比如立体化地呈现新闻现场,用户还可模拟参与到现场采访中。总之,在全景空间之外,将会有时间维度的还原,有多元立体化的信息,还有互动的效果。这需要在视频基础上增加更多元素,需要专业团队精心制作,仅仅依靠全景相机并不足够。
新闻将加速VR产业发展,一是内容制作端,类似于诺基亚OZO的VR相机或专业制作软件会越来越多,相应的专业岗位会出现,专业内容制作公司会兴起,网易新闻本次合作方720yun、AOL买的Ryot就是这样的公司;二是内容消费端,VR设备上能消费的内容变多了,将会促进一些消费者购买VR设备;三是媒体经营模式,媒体可售卖“内容+设备”的VR套餐,或者推出付费的VR内容。
11
VR未来的应用
1、社交领域
“未来有可能在社交领域里面,比如说诞生一个虚拟城市,每个人都在里面有一个ID,在虚拟世界里找一个会议室就可以实现一个在虚拟空间的开会和交流。甚至这个虚拟城市足够大的话,到几百万人的状态,可能会产生一个管理规则的改变,甚至产生一个虚拟的国家。”正如张鹭所说,VR将来在社交领域的应用值得期待。
2、新闻与游戏的结合
未来VR新闻可能越来越多和游戏进行结合,“其实我想说得是,这个结合早就开始的”,网易原生内容中心主编闻烜说道,“就以网易来说,我们跟设计沟通,需要什么样的风格,我就扔给设计几个游戏,其中有一款射击类游戏,还有一个游戏是“辐射”,模拟人类在核战之后的生存状况,切尔诺贝利是模仿“万物狂欢”的游戏而制作的”。
现在有很多业界人士已经开始使用游戏引擎写VR新闻,叫unity3d。unity3d是一种跨平台可视化的2d,3d游戏引擎,安卓、ios、网页游戏unity都能搞定。
VR目前在游戏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将新闻与游戏相结合,或许是未来VR应用值得探索的领域。
3、VR吧——VR体验场景?
“我个人觉得,从发展过程当中,大家有没有发现,曾经有一段时间所谓叫做电话的话吧很流行,打IP电话、IP长途,在很多地方都有一个单独的话吧。那么未来VR应用的可能性的一种,就是类似于网吧,有这样一个环境让你去体验这样一个场景或者让你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可以跟远端的人做虚拟的交互,目前来说对于大众这是可以有的方向”,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工作室指导老师吕宇翔又为我们提供了VR未来应用的一个全新的领域。
4、出版业
“在销售方面,我感觉到,书店、图书馆都可以用VR做一些营销,包括虚拟的书店,包括实体的书店都可以的”,秦艳华老师又提出了VR应用的另一种可能。
部分文字来源:新闻记者、传媒实验室等。
我是爱酱,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