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向兴述|心中的家谱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23
手机版

  心中的家谱

  作者/向兴述

  

  很小的时候听大人说,家中有一本谱书。谱书即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也称之为族谱,或宗谱之类。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本支系向氏家族祖籍湖南,现藏有的那本家谱是道光五年(1825),先祖向重郜从原湖南岳州府临湘县太平乡迁徙时,怀揣携带。家谱同他主人一起相依为命,渡长江,涉汉水,跨岚河,千里迢迢,吃尽人间苦头,来到陕西平利县八仙龙门流溪沟,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该谱何时编修暂无考证,可以肯定的是,从编修至今远远超过二百年。据说在民间能够将自己家谱保存如此久远者,实属罕见。

  该家谱用毛笔书写而成,字迹工整,颇见功底。按照旧时惯例,家谱应由族中大房,即老大保存。光绪二十几年间,流溪沟向氏大房迁居本县秋坪纸坊沟,将家谱一并带走。随后父亲儿时放牛只顾玩耍没能细心看管,牛吃了别人家大片庄稼。庄稼地的主人状告祖父,祖父怒气大发,说要棍棒惩罚。父亲闻讯后,吓得小小年纪独自翻越韩河梁,步行百余华里偷跑到纸房沟,找到大房家门谎称祖父让他来拿家谱,有急事需用。家谱拿回,祖父认为他拿谱有功,转怒为喜,免除了皮肉之苦。没过几年,保存家谱的大房家房屋着火。顿时,家中仅有财产转眼化为灰烬。然而,老天有眼,那本家谱早被父亲拿走,终于免除了这场火灾。

  家谱拿回后,便成为祖父的镇家之宝,由他亲自保管,他人不得触摸,原来他也是这里族人中的大房,不是族长的族长,自然理直气壮。祖父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一个,但他明白家谱是他的根脉,上面写满他祖辈的藤藤瓜瓜,点点滴滴。因此,他对家谱一往情深,看得比什么都贵重,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呵护,无微不至,生怕虫蛀鼠咬,碰伤损坏,可谓“模范家谱保管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上下掀起破“四旧”(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运动,国家文物古迹等大量文化遗产,遭到极大破坏,损失十分惨重,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悲剧。家乡流溪沟的红卫兵也没闲着,他们像疯子一样四处奔走,扛着铁锤砸各种旧时石碑,拿着剪刀剪男者的长头发辫子和长布衫衣服,见到旧书旧画就点火焚烧,说这些都是“四旧”要统统清除。

  

  有一天,一伙红卫兵气势汹汹来到我家,将放在楼上的“四书五经”之类书籍全部抢走,在院子里烧毁,祖父看着直摇头叹气,一脸的无奈。但他们没有发现那本家谱,原来家谱被祖父收藏在一个其貌不扬的烂柜子底层,上面装有一些粮食。这样,家谱又终于逃过了“文革”的灾难,祖父暗中大喜。

  由于年代久远,保管条件落后,家谱宣纸严重腐烂变坏,许多字迹脱落,有些内容残缺不全。此情此景,身为向氏后辈的我,心里不是滋味,深感愧对先祖。10年前,本人聘请县档案馆专业技术人员,予以抢救裱糊,经过细心处理,才得以延长其继续保存时间,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点慰藉。

  作为向氏族人后辈,我常常缓缓翻阅这本厚重的家谱,从字里行间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向,追随先祖艰难前行的足迹。先祖们慈祥的面容,昂起的不屈头颅,挺起的倔强脊梁,燃烧的炽热激情,向着光明未来一步步跋涉的情景,鲜活如昨,历历浮现在眼前。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辈辈一代代向氏族人,不乏他们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们忠于本阶级利益,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众利益、为社会进步,前仆后继,出生入死,做出积极贡献。作为晚辈,不但为此深感骄傲和自豪,更重要的是不忘先祖,敬仰和学习。

  本族向氏始祖向敏中,河南开封人,从政40多年,宋真宗时期两次为相,长达10年之久。宋真宗对他优厚有加,称赞说:“向敏中淳厚恭谨,温和善良。”天禧四年(1020)向敏中去世,宋真宗宣布停朝3天,亲自吊唁,哭得像个泪人。

  向敏中的后辈向益姑,熙宁元年二月立为皇后。宋徽宗即位后,请求其“垂帘听政”被向拒绝。经再三请求,勉强同意。当政后,她对宋哲宗的一些错误做法予以纠正,把被贬嫡的贤明大臣平反重用,又倡导“宽徭息兵,爱民崇俭。”很快,向益姑把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然后把朝权还给宋徽宗,自己退居幕后。

  为了褒奖向敏中和向益姑功绩,宋代共有18位皇帝,其中有3位先后为向氏“赐派”。宋神宗所赐派语:“传系宗祖许,士公之大元,有能承此道,可以为世本。”宋哲宗所赐派语:“朝廷重贤贵,国泰振兴良,家富青云至,千载显名扬。”宋高宗所赐派语:“贻裕源先德,文章耀楚天,增修逢万寿,福泽应长延。”

  派语,也称之为字辈,派号或班号。他是一种文化,一种纽带,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今天的湖南、湖北、四川和陕西等地,同宗同族同根同源的向氏,牢记派语,大都按照上述派语取名,继续传承字辈文化。

  

  据家谱记载,向敏中后嗣昌盛,“在河南则昌于河南,在江西则昌于江卤,迁湖广之湘与平则昌于湘平。”这实际上,也是向氏历史上的迁徙路线图。

  据《江西都昌向氏外迁名录》,有五十多支向氏记载在列,可想当时,向氏家族在江西队伍庞大,人口之多。何时从河南迁入江西,未能获有详细资料。

  在中国历史上的元末明初,曾出现过“江西填湖广”之潮。江西填湖广最早出自五代,明朝处于高峰。向氏族人自然卷入这一人口大迁移的大潮之中。

  家谱告诉我们,向敏中之五世孙向许虔,坚守洪州(今江西南昌)。大明洪武冬月吉旦,从南昌迁入湖南,居于湖邑治理上楼阁山王郎油榨坝,即楠木港石嘴头(今湖南湘阴县)。后居临湘、平江,至1948年,临湘、平江、湘阴的向氏人口,男女共达12400人。

  湖南,向氏家族的大本营,也是我本支向氏族人的祖籍地。祖父常常念记,反复告诫,我们的祖籍在湖南。祖父的告诫是认真的,表情是凝重的,每次告诫,都充满着他对祖籍地的无比思念。

  滚滚的历史车轮,驶向明清康熙年间,继“江西填湖广”之后,又出现过“湖广填四川”,继而又是“湖广填陕南”

  的移民浪潮。清政府既有优惠政策,又有强迫措施,使得大批湖广等地移民涌入商洛、汉中和安康。平利县现有居民,也都在那一大背景下,从湖南、湖北等地迁徙而来。

  在这次移民大潮中,我祖辈向重郜,是从湖南来龙门流溪沟的第一代先祖,他何时前来一直是一个谜团。后从埋入石砍之中的墓碑发现,他于道光五年(1825)迁徙此地,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这一发现,不但证实了他来陕的具体时间,而且还告诉我们整个“湖广填陕南”移民大潮的时间,意义十分之大。

  

  家谱记载重郜有杨氏、卢氏两个妻子,他的长子贤见也有游氏、管氏两个妻子,另有次子贤具,上述人员是否一起前来,家谱记载不详,没有资料可查。他还有三子贤贝,抱养湖南原住地陈得义名下。从重郜迁徙时间看,当时贤贝不到两岁。从洞庭湖畔到秦巴深山,是一次大迁徙,也是一次大搬家,需要肩挑背驮许多衣物,以及日常生活用品,路途遥远,寸步难行,不得不将幼小的贤贝寄托他人抚养,从而造成骨肉分离的悲惨情景,历史是多么无情啊!

  重郜从湖南岳州府临湘县太平乡迁往流溪沟,本支向氏在此生息繁衍8代,近百人口。光绪二十几年间,向贵宗及3个儿子,先后迁本县秋坪南大溪纸房沟,如今的后辈在广佛集镇居住。另在流溪沟的向氏,20世纪80年代后,因工作原因大都迁入本县县城,以及安康、西安等地。至今,向氏已无人在流溪沟居住,仅有两个出嫁姑娘仍在那里坚守。

  本支向氏自湖南迁来二百年,未能续修家谱,而湖南方面则多次续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民间悄然兴起寻根访祖,编修家谱之风。去年正月,一叔父及几弟兄团聚,决定由我负责续修本支系向氏家谱。接受任务后,越发觉得肩上担子沉重起来,历史感、紧迫感、责任感,油然而生。本人年老体弱,多种疾病缠身,但也只有咬牙坚持,争取早日成卷。

  族谱应顺时代,与时俱进。本人所续修《向氏家谱》,未沿用旧式传统固定模式,力求有所创新。以人为本随心而就,讲究真实,宁缺勿补,宁精勿溢,以求清晰,易于查阅。采取记述方法,分别设有始祖,姓源、字辈、迁徙、世系等卷,并将湖南向氏老家谱,以及其他重要资料,附录如后,使得历史脉络畅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经过1年时间的艰苦笔耕,几易其稿,5次以上修改完善,其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心里明白,所幸的是,终于付梓印刷成书,使得二百多年以前的湖南向氏老家谱,在流溪沟、在我们这代有了续谱,家谱传统文化得到新的传承。

  抚摸着湖南老家谱,再抚摸着自己亲手所编写的新续谱,感慨万千!让我们不忘根脉,牢记先祖,沿着来时路,怀着“中国梦”继续前行吧!

  作者简介

  

  向兴述,曾在县委宣传部、县总工会、县党研室工作任职,退休主任科员。《平利县军事志》主编,《平利县志》(1991-2012)总纂。

  向兴述作品集

  ==入驻作者==

  刘 云| | | | |

  持续更新......(排名不分先后)

  

  ◆柯尊勇 题

  

  ◆张西平 题

  

  ◆赵宏勋 题

  

  ◆苗利萍 题

  主办|遥望五峰文化传媒工作室

  邮箱|akwt@qq.com

上一篇:2023东莞双五入户办理指南(条件+材料+流程)
下一篇:你是否觉得电影《五十度灰》有些遗憾?那就来下载《五十度黑未删减》软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