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女子遇海盗,报出自己名号后,海盗跪地磕头:我们这就走!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23
手机版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 “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4年3月,张竹君女士登上了一座客轮准备回国,天气正好,她走上甲板,看着海景正惬意着,突然听到有人喊着“贼人来了”。

  这一带海盗出没她不是不知道,本想着船上安保做得齐全,但没想到对方人多势众直接就拿着枪械上了船。船上一时间炸了锅,尖叫声慌乱的脚步声不绝于耳。

  但张竹君女士依旧不卑不亢地站在那里。

  

  终于,抢得盆满钵满的海盗们发现了这个面不改色的女人。

  头目定睛一看,手里的珠宝和枪一下掉在地上。

  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张医生!怎么是您,是小子们有眼不识泰山。冒犯您了,那年霍乱之灾要没您,我就被扔那臭水沟里当孤魂野鬼了。今日实在对不住您呐!

  说完,头目带着手下们将赃物尽数奉还,再次回身向这位张竹君女士做完礼便下了船。

  

  这一下船上的人都又惊又惑,这位张医生到底有什么大面子,竟让游走于法律之外、穷凶极恶的海盗俯首道歉?

  中国第一位女西医

  张竹君女士,1876年生,广东番禺人,是我国历史第一位女西医。

  关于她为何会学西医,就不得不提到她的师傅嘉约翰了。

  1855年,嘉约翰先生重建了因鸦片战争而损毁的中国第一家西医院,名为“博济医院”。此外他还开设了第一家西医教育学堂—“博济医学堂”,自行翻译30余本西医医学书籍作为教材。

  在这家医学院里,嘉约翰培养了一百余名的中国籍西医,这为我国当时的医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张竹君是什么时候入学的呢?

  张竹君8岁时突生急病,父亲张世蒸在广州也算是有头有脸的官人,可叫来的医生都束手无策。眼看着病情愈加严重,张竹君卧床不起,于是便去“博济医院”看了看。

  没承想,只是吃了一些药后,小竹君痊愈得格外迅速。

  

  也正因如此,张竹君下了要去拜嘉约翰为师的决定。

  但本身就深陷风言风语的“博济医学堂”怎么会招收女学生?

  嘉约翰一开始是拒绝了17岁的张竹君的。

  

  后来还是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帮助,嘉约翰放松了对新生的要求。

  当时孙中山先生也是嘉约翰的学生,他提了建议可以招收一些女学生,有些科目女生来做会更好。而且家长同意的话,官府也不会明目张胆为难。

  于是,21岁的张竹君成了博济医学堂的唯一一名女学生,也是日后的第一位女西医。

  1900年,经历三年的刻苦学习,24岁的张竹君顺利出师,得以实现自己救死扶伤的理想。

  

  但是在广州从医对她来说反而施展不开拳脚。

  当时医院因为占地规模狭小,几乎没有病房来放病床,一些病人来了只能包了药回家歇息,无法在医院进行临床观察。

  渐渐地令她有想法:要不自己开一家规模大些的医院?

  但紧接着,年轻的她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

  2.中国第一位女西医院长

  父亲年事已高,再加上家中一贯清贫,开医院的花费实在是无法支撑。尽管她使出浑身解数,但开医院的计划仍然天方夜谭。

  这一切随着她结识徐佩萱(徐宗汉)时,发生了转机。

  这位妹妹也是她的一个病人,是革命家黄兴的妻子,当她偶尔听到医者仁心的张竹君想要开医院,她主动慷慨地施以援手。

  

  这在当时囊中羞涩的张竹君可谓是雪中送炭。徐佩萱家境殷实,帮助张竹君开一家医院不在话下,两人也约好了,新医院面向普罗大众,不问出身,只顾救命。

  一年之后,也就是1902年,一家名叫“禔福”的医院在广州开业了。

  这是国内第一家国人自办的西医院。

  为了让更多的平民百姓都能有机会看病,张竹君又在珠江开了南福分院。一时间,大家都为这个女医生赞叹不已,不仅药品价格实惠,而且对病人一视同仁。

  在医院就任院长期间,张竹君甚至对流浪汉都全心全意地医治,走的时候还赠送他几个疗程的药品,在当地可谓是传唱了一段佳话。

  

  张竹君女士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医生,更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1903年,她的一篇《妇女的十一危难事》发表,不仅对当时一层石激起千层浪的《驳女权论》进行批判,更鼓动了当时广州妇女们的思想解放。

  张竹君女士不仅兴办女子课堂,而且创建女子工会,给予千千万万觉醒的女性们学习知识和工作的机会。

  

  不仅如此,她还是几十位孤儿的母亲,给予了风雨飘摇中的家庭以庇护。

  当时的人们回忆,张竹君女士不着女装,她总是一副男装过市义诊。性子柔刚并济,对于病人总是十分细心,从不畏权贵的要挟,只顺从内心去做一位医生。

  

  而且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她也十分支持,不仅是因为他是自己医学事业的贵人,更是心中有着忧家爱国的赤子心。

  张竹君女士,她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是至高无上的评价。

  那么身为海盗,文章开头的他是如何与张女士有所牵扯的呢?

  3.中国的第一位南丁格尔

  这就要说到1904年广州那场可怕的霍乱了。

  那一年山河破碎,眼看着指望不上官府救助,张竹君女士不顾疫情危险,拿着白布蒙面便带着医生们出门义诊。

  虽然隔离治疗的办法初见良效,但看源源不断的病患被抬到自己面前时,张竹君女士也觉得力不从心。于是她彻查霍乱根因,终于锁定了是珠江水源的原因。

  她连忙请求官府撤换水源,让人们注意饮食,切不可食用来路不明的水源和食物。经过她一通忙活,救助的霍乱病人数不胜数。

  那一段岁月大家都叫她下凡的活菩萨,不仅免费为大家医治,还完全不嫌弃病患吐在她身上的污秽。仅仅不出两月,霍乱终于在广州消退,张新竹女士一时被全城歌颂。

  其实对于传染病的研究,张竹君女士早有了解。在1902年她曾去往欧洲考察,归来在新加坡歇脚时恰逢鼠疫横行,于是她便有心记下了传染病的知识。

  1926年8月,迁居上海23年的张竹君开设了一家沪西时疫医院,她怎么来上海开医院了呢?

  

  原来霍乱在当时上海人嘴里叫做“虎疫”,来势汹汹,不比广州那次,上海的疫情传染力度更强。原本张竹君女士原本来沪开设健达医院,并未料到上海也遭到霍乱毒手。

  匆忙之下,只得将健达医院临时改为时疫医院。

  但眼看病患拥挤成灾,张女士应接不暇,她悲痛地发现有些病患还没等她诊断便直接没了气息。

  

  当时因为没有地界可以容纳这么多的病患,不得已只得借用铁路大厅搭建临时病室。此次上海疫情危急。等到彻底结束时,张竹君女士的医院已经诊治了2000余人。

  自打在广州治愈霍乱结束,张竹君女士就迁居了上海。

  作为第一位挂牌行医的女西医,她还在上海继续开办医学课堂授课。

  1905年3月,第一座中西结合的上海医学堂在沪开放招生,注重教授治疗妇科疾病。

  

  在当时妇科都是男医生的现状下,女病患或是难以启齿,从而延误治疗良机,而这家医院的女医者便是应运而生的。

  为了培养女医者,张竹君立下了六年不出沪的决心。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上级急需黄兴领兵,但当时摇摇欲坠的清军欲作垂死挣扎,严加搜罗革命党。为了援助曾经的贵人徐佩萱,她火速组织红十字会前往武汉进行人道救援。

  而黄兴等人就隐藏在这医者中。

  张竹君女士不惜自己的生命,在起义战场舍身救援,后来她淡泊名利,不问政事,回沪安心行医。

  那几年天灾不断,上海几乎每年都有各种传染病,除了例行义诊,张竹君女士还免费为大众接种天花疫苗。

  在当年的那场霍乱中,张竹君女士也是从水源方面遏制了传染,自建水管,赠送民众纯净的自来水,为防疫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2年,淞沪会战,虽已近60高龄,但张竹君女士依然不顾身体劳损,医者仁心,在硝烟中来回奔波救治每一个流血的人。

  作为一位慈善家,国家危难,有捐款的消息时,她的名字总是出现在报纸上,每次只要自己能动起来,听到炮弹声时,她总是提起医药箱奔赴战火。

  1964年,这一位杰出的民国女性,张竹君女士在沪与世长辞。

  她被称为妇女界的梁启超,一生未婚,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病人的生命,她不顾一切,只为看到一张张痊愈的笑脸。时至今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还有着这位医者的照片。

  她作为中国医者的表率,张竹君女士值得那一句国之楷模!

上一篇:【原】《朗读者》第二季首播!带你寻回初心……
下一篇:万能影视大全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