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经典电影剧本pdf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23
手机版

  100个经典电影剧本pdf

  2023年2月3日发(作者:精品姐姐作文七篇)摘要:中国电影的历史,从拍摄《定军山》算起,迄今已经100多年了。它经历了尝试时

  期、探索时期、商业竞争时期、非常时期、丰收时期、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禁锢时期、再

  探索时期、市场化时期。中国电影史深受中国历史影响,它处于中国由近代晚期经过现代到

  当代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历史大变动的年代,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一下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关键字: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正文: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产生了皮影戏,这是古人用光影进行表达的最高形式,而电影

  是在近代照相术发明之后诞生的又一门新的光影艺术。在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建立世上

  第一个摄影棚后,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发明了“电影机”,并与1895年12月28日

  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里放映电影,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但此时的中国还在封建迷信

  的笼罩下,闭关锁国,全然不知西方世界的变动,于是便无缘于电影的发明,起初只能从国

  外引进,被称做“西洋影戏”。

  一、尝试时期(1905——1923)

  这一时期从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起至1923年《孤儿救祖记》上映止。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的《定军山》,由此揭开中国电影制片的第

  一幕。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伤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随后张石川和

  郑正秋等人创办了新民公司,开创了中国人以公司的名义拍摄电影的历史,为中国电影作出

  重大的贡献。

  1913年,新民公司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影片剧本很简单,但却是中

  国第一个电影剧本,影片由张石川和郑正秋联合执导,这也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出现导演和编

  剧。此时,在香港,黎民伟兄弟也在组织创办华美影片公司,开创香港电影事业的先河,并

  于1913年拍摄《庄子弑妻》,影片中的严姗姗是中国第一位登上银幕的女性。1918年幻仙

  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进入规模化经营。

  1921年是中国电影值得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出现了三部值得纪念的电影:〈阎瑞生〉

  ---中国最早的情节片;〈海誓〉---爱情类型影片开端;〈红粉骷髅〉---侦探类型影片的开山之

  作。1922年,明星公司拍摄了故事片〈劳工之爱情〉,它被誉为中国早期电影的“压轴之作”

  成为中国短故事片创作基本终结的标志。

  1923年〈孤儿救祖记〉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进入长片的拍摄阶段。它是第一部在商业

  上和艺术上获得巨大的双重成功的国产品,不仅挽救了明星公司,使它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

  重的电影公司还代表着中国电影业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代的到来,更是促成了一个前所

  未有的“国产电影运动”,呈现蓬勃的创作气象。

  二、探索时期(1924——1927)

  这一时期跨度不长,但对中国电影艺术的成长却十分可贵。这一时期电影公司迅速增

  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

  141家。这一时期总的特点就是增强了自觉性,绝大多数电影公司派电影不仅仅是为了赚

  钱,而且十分重视自己出品的影片的艺术追求和作品质量,电影公司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创

  作宗旨。这一切都为影片创作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

  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

  其中,郑正秋、张石川、包天笑、洪深等人组成了这一时期的“明星”公司。老字号的

  “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终当仁不让占据着第一把交椅,郑正秋、

  张石川继《孤儿救祖记》后合作的作品有《玉梨魂》(1924)、《苦二弱女》(1924)、《最后之

  良心》(1925)、《上海一妇人》(1925)等。这些影片大多以批判遗产制度和其他封建习俗为

  主题,描写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

  1930年成立的“联华”拥有院线的先天条件,形成“影院业与制片业之最初的联合阵线”。

  罗明佑率先在一家私营公司里实现了制—发—放一条龙,他的经营思想在现在看来都是先进

  的,他试图结束中国电影的个人资本经营时代,进入垄断金融资本的高级阶段。然而当这一

  超前的理念遇到战争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体系时,只能是被描绘在纸上的美好前景,罗

  明佑成了一位悲剧的人物;

  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数量取胜的作风固然可圈可点,但它成功地开发了东南

  亚市场,发展到现在的“邵氏”已近80年,其生命线之长足以独立支撑起一部私营公司发展

  脉络的活历史。

  与此同时,三大公司不同的制片策略也为中国电影奉献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明星”是“长

  篇正剧”的鼻祖、“联华”是“文艺片”的源头,而“天一”则把“稗史、神怪片”一脉发挥得淋漓尽

  致,这些影片的类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续。

  三、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充满着激烈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一方面军阀混战和割据,

  一方面是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发展。这几年发生了1925年五卅惨案,1927年四一九反革命

  大屠杀。政治的动荡、社会的不安,影响到人心,也影响到电影经营。各电影公司体会到自

  身的生存必须以营利为前提,因此更加注重公司经营的经济效益,这使这一时期的电影业陷

  入激烈的商业竞争。

  在“小投入、快产出”的经营态势下,跟随市场的引导,中国电影一步步陷入了由古装

  片到武侠片、神怪片的竞争当中。“天一”公司最早投入到古装片的拍摄。据记载,“天一”

  公司拍摄的《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等片在艺术创作上比较粗糙,曾为舆论界所不满,

  但在经营上却十分成功。其他电影公司也纷纷跟风,“明星”公司拍摄了《车迟国唐僧斗法》

  《蔡状元建造洛阳桥》《白云塔》等。“长城”公司拍摄了《一箭仇》《石秀杀嫂》等。“民新”

  公司拍摄了《西厢记》《观音得道》等。

  当观众看腻了古装片之后,影片公司开始寻找新题材。1928年五月,“明星”公司的影

  片《火烧红莲寺》上映,轰动影坛。此后三年,“明星”公司把《火烧红莲寺》一集一集地

  续拍到18集。其他公司也起而效尤。《大侠甘凤池》《江南女侠》《小剑客》《火烧百花台》

  《火烧七星台》《火烧平阳城》《火烧灵隐寺》《火烧韩家庄》等纷纷上映。

  恶性竞争,导致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司被淘汰出局。

  1930年前后,古装片、武侠片开始走下坡路。而此时罗明佑的出现,促成中国电影界

  一次新的整合。1930年10月,“联华”公司在香港设立总管理处,在上海设立了分管理处。

  “联华”公司成立后,提出要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被时人称为“新

  派”,而“明星”“天一”等则被称为“旧派”。

  四、变革时期(1932-1937)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与以往电影的一个重大区别是开始负载了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历

  史使命。“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激起了全国人

  民的爱国热情,出现了持续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这一切反应道电影上,就出现了电影史学

  家所说的“新兴电影运动”(或“左翼电影运动”)。这一时期呈现出又一个电影创作的繁盛

  局面,产生了众多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经典作品。

  1931年一月,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进一步明确提出共产党的电影意识形态要求“现

  中国的电影必定是被压迫民众的呼喊”。1933年,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它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把抗日作为题,形成这时电影创作的主旋律。他们或

  暗示抗日救亡的主题,如《民族存亡》《中国海的怒潮》《乡愁》等;或揭示黑暗社会中恶势

  力对平民百姓特别是对妇女的欺压和凌辱,如《神女》《渔家船》《脂粉市场》等;或展示阶

  级的对立和都市生活的罪恶,如《上海二十四小时》《城市之夜》《香草美人》。《渔光曲》、

  《春蚕》等表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中国资源的霸占造成的农村经济的破产;《三个摩登

  女性》《时代的儿女》等指示了女性和青年的出路;《迷途的羔羊》《新旧上海》等对社会制

  度和现实的黑暗做了不同侧面的批判,并还呼吁对命运的抗争。

  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王〉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的开端。到1936、1937年,《生

  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狼山喋血记》《将军之女》《青年进行曲》等影

  片对声音的运用更加熟练,更加自如。从此,中国有声电影开始走向成熟。

  五、非常时期(1937-1945)

  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标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时期

  的电影也分为四个区: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根据地、租介区、沦陷区。

  国民党统治区电影:(武汉阶段)1938年1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宣告成立,这

  是具有广泛统一战线性质的电影界全国性抗日组织。这个阶段,“中制”公司拍摄了《保卫

  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3部故事片和50多部纪录片。从这时开始,电影工

  作方针发生了重大改变,其对象以广大士兵和农民为主,放映方式以流动放映和影院放映并

  重。

  (重庆阶段前期)这时期的电影走向基本还是保持了正面宣传抗战的主题,“中制”公

  司创作力《保家乡》《东亚之光》《胜利进行曲》等;“中电”公司拍摄了《孤城喋血》《中华

  儿女》《长空万里》等影片和一些新闻片。

  (重庆阶段后期)国民党反共姿态完全暴露,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第三厅

  被撤销,直到1943年,“中制”“中电”公司才开始拍片,“中制”拍摄了《气壮山河》《血

  溅樱花》《还我故乡》《警魂歌》。“中电”拍摄了《建国之路》(未完成)。

  抗日根据地电影:1938年成立“延安电影团”。他们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

  战斗联合起来》《白求恩医生》等;放映队除放映自己拍摄的电影外,还放映了《列宁在十

  月》《海军暴动》《保卫斯大林格勒》等。

  租介区电影:分为孤岛电影和香港地区电影。在战时影坛乃至整个电影史上,“孤岛”

  的电影现象是一处令人称奇的特殊风景(高产,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体现着艺术家的勇气

  和良心),最为突出的古装片,其中《木兰从军》影响最大,处于战时大环境中的孤岛影坛

  在完成夹缝中求生存的奇迹的同时也向后人展示了它那值得浓墨书写的一面。

  沦陷区电影:主要拍摄了《复旦中华》《协力同心》。

  六、丰收时期(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电影从经营模式道艺术水准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从整体上进入

  一个成熟时期。如带有明显史诗品格的银幕巨作《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和《一江春

  水向东流》(蔡楚生郑君里);灵魂现实主义影片《新闺怨》(史东山)等。

  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片《生死恨》(费穆)诞生了。另外桑弧的《哀乐中年》其艺术风范

  与成就与当时的世界一流电影相比毫不逊色。

  七、十七年电影(1949-1966)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电影的资本主义尾巴逐渐被彻底剪断,电影成了一种宣传的工具,

  为人民服务,为政治服务。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国营电影制片厂开始起步,1949年4月“东影”率先拍摄

  了铁路工人客服困难修桥的故事《桥》,产业工人形象首次亮相银屏。翌年出品的还有产业

  工人变迁的《红旗歌》《高歌猛进》和反应车站调度生产的影片《在前进的道路上》。“东影”

  初期创作的另一个主题是革命英烈、革命斗争题材电影,代表作品有《中华儿女》《白衣战

  士》《刘胡兰》《光荣人家》等。

  私营厂在这一时期主要出品又《人们的巨掌》《两家春》《我这一辈子》《腐蚀》等。

  1956和1957年,故事片产量稳定上升,主要有《母亲》《上甘岭》《柳堡的故事》《铁

  道游击队》《祝福》《家》等。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影片主要有《青春之歌》《聂耳》《海鹰》《五朵金花》

  《林家铺子》等。

  1960到1966年,主要有《红旗谱》《洪湖赤卫队》《小兵张嘎》《刘三姐》等。

  八、禁锢时期(1966-1976)

  手脚带上镣铐,嘴上贴上封条,然后再裹得严严实实,好了,电影终于像个木偶了!

  文化大革命的特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

  港》,再加上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

  指导样板戏创作的原则有两个:一是“根本任务论”,二是“三突出”原则。这时的作

  品有鲜明的样板戏电影印记。主要有《艳阳天》《青松岭》《战宏图》《火红的年代》。

  九、再探索时期(1977-1992)

  有人说那是北京之春,那也可以叫电影之春,可春天之后紧接的却是一个漫长的电影冬

  天,看电影的人都远离了电影院,电影院也在一间一间地消失。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电影体制改革的初步酝酿。主要有《伤逝》《城南旧事》《我们的田野》《庐

  山恋》等。

  第二阶段:拯救市场危机的类型片创作以及有关娱乐片的争论。主要有《最后一个冬日》

  《孩子王》《鼓书艺人》《红高粱》等。

  第三阶段:中国电影体制的根本症结和出路探寻。主要有《新龙门客栈》《画皮之阴阳

  法王》等。

  改革开放以来,在观念更新和电影探索热潮中,以谢晋、谢铁骊、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导

  演也进入一个以人道主义追求为旨归的新的历史时期。

  谢晋:《啊!摇篮》《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红色娘子军》《老人与狗》等。

  李俊:《归心似箭》《许茂和他的儿女们》《大决战》等。

  谢铁骊:《今夜星光灿烂》《知音》《月落玉长河》等。

  从1979年,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背景下,第四代导演走上影坛,改变了旨中国导

  演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质,开始有了诗化意识。

  吴怡弓:《城南旧事》《月随人亡》《海魂》等。

  谢飞:《我们的田野》《世界屋脊的太阳》《黑骏马》等。

  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革新的影像造型、突变的时空对比

  与冷静的文化反思、深刻的人性解剖中将历史解构。从这一角度来分析,第五代导演是中国

  电影史上真正叛逆的一代。

  陈凯歌的杰出成就:《黄土地》《大阅兵》《无极》《霸王别姬》等。

  张艺谋:《有话好好说》《菊豆》《红高粱》《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大红灯笼高

  高挂》等。

  十、市场化时期(1992至今)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一百年可能算得上是一个轮回,至少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这样的,

  电影从最初一种简单的娱乐变成政治与教育的工具,然后又回至市场,这其实才是一种常态,

  可常态中还是有着不正常的,因为虽然一只脚踏进了市场,但另一只脚却还是带着锁链,中

  国电影前行之路仍然是步履蹒跚。

  市场化时期主旋律电影:《大决战》《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生死抉择》等。

  张艺谋、陈凯歌的市场化追求:《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手机》《天下无贼》等。

  新生代导演的个体写作和生存困境:《十七岁的单车》《看上去很美》《可可西里》等。

  参考文献:《中国电影史》(李少白主编)

上一篇:原创17岁出道,因一部电视剧翻身爆红,如今41岁成人生赢家!
下一篇:原创“刘峰”遇上“白居易”谁赢?陈凯歌不当编剧拍出的电影都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