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尺度性教育片:你如何享受性,就会如何爱自己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24
手机版

  #01

  在《性爱自修室》的前2季中,欧蒂斯分别遇到了2个十分相近的求助案例:

  第一季中的一对情侣,山姆和凯特,两人因为做爱时要开灯还是关灯争吵得很厉害。

  山姆希望开着灯,因为这样能更好地享受性爱;但凯特希望关灯,因为她无法接受自己裸体的样子,更是下意识地觉得男友一定认为自己很恶心。

  第二季中,一个叫奥利维亚的女生,每次快到高潮时,就会用枕头捂住男友的脸。

  这让男友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还误以为她得了恋物癖。

  直到和欧蒂斯咨询时,才吐露实情:我高潮时的脸很难看。

  凯特和奥利维亚的共同点在于,她们完全认同了这样一个想法:真实的自己那么丑那么差劲,怎么可能会被喜欢?

  而欧蒂斯的开导,帮助她们学会分出一部分自我用来自我关怀,照顾那个被评判的自己:

  做爱时感觉被窥探、感到脆弱,这都是很正常的感受;

  只有接纳和喜欢自己真实的一面时,才能相信对方的示爱。

  剧中,除了因为担心自己不够完美而无法全情投入以外,还有一种典型的情况是:假装高潮。

  一个叫艾米的女孩子,做爱时总习惯于迁就别人的需要。直到男友史蒂夫发现她在假装高潮时,她才第一次被问到:你想要什么?

  可艾米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更没有尝试过开发自己的身体,自然就陷入了懵逼状态。

  直到欧蒂斯建议她尝试自慰,了解自己的身体,她才终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体验到遵从内心感受带来的快乐后,她也练习着不在人际关系上委屈自己——离开总欺负自己的朋友,主动选择真正彼此关心的友谊。

  性,是一面真实的镜子。利用好它,我们就能学会和真实的自己建立连接:

  自慰或做爱时,

  我产生了哪些感受、哪些想法?

  我喜欢什么样的亲热方式?讨厌什么样的行为?

  我可以怎么做,来照顾自己的感受,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我们,拥有爱自己的力量,也能帮助另一半更了解自己,建立互相满意的关系。

  #02

  除了青少年,这部剧也同时把目光对准了中年人:莫戴尔高中的校长迈克尔和他的妻子莫琳。

  第二季中,珍在学校里开设诊所,莫琳也瞒着丈夫前来咨询。

  她尴尬地坦言:很难想象自己到死都要躺在这个男人身边,因为他已经6年没有碰过自己了。

  后来,在珍的帮助下,她尝试用玩具自慰,终于久违地体验到了高潮。

  当莫琳发现自己就可以满足自己时,不禁想:为什么还要委屈自己和一面没有感情的墙壁生活在一起呢?

  于是,一次买菜回家后,她平静地通知丈夫:我想离婚。

  这无异于往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颗炸弹,迈克尔生气地搬出家,住进了学校。

  离婚后的莫琳虽然依然思念丈夫,却过得更加自由舒爽了:

  以前出去吃饭喝东西,丈夫点什么自己吃什么,现在可以自己做决定;

  交到了新朋友珍,两人一起喝酒跳舞,坦然谈论自己的性幻想;

  还认识了新的男朋友,实现了性生活自由;

  ……

  但对比之下,迈克尔就过得很惨了。

  第三季里,他的校长职位被撤。此后一段时间,找工作四处碰壁的他,只好借住在哥哥家中。

  可哥哥从未真心关心弟弟,甚至不顾他的面子,当着许多人的面嘲笑他的厨艺。

  而这也让所有观众看到,他成长为一个冷漠的人背后,究竟经历了什么。

  和不少男孩的成长经历类似,格罗夫拥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在他面前,哭泣和示弱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行为。

  而哥哥为了不被霸凌,也选择和父亲站在一边,嘲讽迈克尔的脆弱。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迈克尔和珍有了这样一场对话:

  谈话的最后,珍让他试着找到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

  他想起童年时唯一温馨的记忆:看妈妈做饭。

  于是,便开始学着下厨,一点点找回生活的乐趣。

  后来,甚至还主动和妻子示好,两人有了6年以来的第一次做爱。

  莫琳的勇敢离婚,不仅帮助自己拾回了自由与快乐;也促使丈夫迈克尔有机会去触碰自己的内心。

  通过离婚,两人都成长为了真实有力的自己。

  因为他们愿意尝试体会内心,跟随感受,而非刻板地遵从社会灌输的教条:

  作为男人,要表现得像个男人,必须坚强;

  作为女人,男人能赚钱就行,要求那么多干啥;

  身边大多数人的婚姻,都是凑合着过,为什么还要费劲折腾呢?

  ……

  一个人越用这些所谓的理性捆绑自己,真实的需要就会被压抑得越深,生活也会化为一潭死水,变成我们用“理性”给自己打造的牢笼。

  正如乔布斯所说:

  重要的是信任你的感觉,追随你的心,而不是头脑,因为你以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其实常常是一些教条而已。

  这时,我们开始用真实的自己触碰世界,世界也会回应我们的渴望。

  #03

  前面提到的《性爱自修室》里的这些角色,他们在改变之前,真实的自己是隐匿不见的:

  对自己的真实一面充满评判:我很丑,怎么会真的被喜欢?一定要隐藏起来;

  很少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不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跟着别人来就好了;

  被社会教条控制:必须坚强,不能流露情感需求和脆弱;即使讨厌婚姻,也应该凑合过下去。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内在动机》一书中这样描述这类人:

  有些学生说,如果抛开“应该”“必须”和“不得不”这些词,他们就没有真正的自我意识了。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学生们甚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正受到他人要求的控制。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压抑内心的自我。

  我不得不从他们持续表现出的焦虑、刻板的行为模式,以及他们对自己该做什么的坚持中推断出他们当前面临的困境。

  也就是说,长期忽视内心感受、迫使自己遵从教条的过程中,他们真实自我的种子不敢发芽生长。

  于是,无论是在性上,还是在生活选择上,都难以跟随自己的内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德西认为:真正自我的发展需要支持自主——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那些没能倾听、跟随自我的人,很可能在成长过程中被播下了这样一个信念:只有满足他人的要求和条件,我才能得到认可和尊重。

  渐渐地,自己怎么想就变得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是活下去——按照社会和别人认可的去做。

  这样安全不费力,也几乎不会出错。但自我却因为压抑而变得愈发萎缩,心里也被焦虑抑郁充斥。

  那些曾经得到无条件接纳的人,他们知道,自己之所以被喜爱和认可,是因为他们选择做真实的自己,与是否满足社会和他人的期望无关。

  所以,比起隐藏或忽视自己、跟从别人和教条,他们更习惯于倾听内心的声音:

  我现在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我怎样可以更好地照顾和满足自己的需要?

  研究也发现,当一个人因为自主而非迫于外界压力而行动时,才更容易往积极的方向持续改变。

  表面上看,欧蒂斯和珍,是帮助他人解决了性方面的问题;

  但深入去想,你就会发现,他们真正做的,是让那些求助者学会聆听和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

  只有真正内化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诚地对待自己,也能勇敢地表达需要,追随自己的渴望。

  这样的我们,才更容易享受性爱与生活。

  ……

  《性爱自修室》像是现实生活的理想版本。

  现实的一面是,每个角色都如我们自己、身边的朋友家人一样,会遇到性与爱的困境。

  而说它是理想版本,是因为它展现了我们向往的一面:

  经由生活设下的挑战,愿意承认不足,学会聆听内心,并用真实的自我和他人碰触、磨合,一步步接近自己想要的人生。

  而做到这点的关键在于,我们愿意用爱去承接自己:

  不必委屈自己,去一味迎合他人和社会的要求,你需要相信内心的声音。

  虽然这样可能会带来不安,却能让我们成为真诚、自由、勇敢的人。

上一篇:写文章就是写故事,写故事的四个要点和五大套路!
下一篇:【科普】成年后怎么才能再次长高?关键看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