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国如何看待意大利人?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24
手机版

  曾在一年时间内断断续续看完英文原版《罗马城》这本书,这是英国作家Christopher Hibbert写的,通过两千多年的浮光掠影描写了罗马城已久后来形成的意大利。

  17年刚开始看几乎不太了解罗马帝国历史细节,很多人物,地名,事件都不知道,刚开始看到满屏外来语,那个时候都有点hold不住华丽丽长难句元素,后来18年再看就有如神助,到了2019年和2020年发现《罗马城》只是一个开胃菜,只是开启神奇世界历程的一个引子。

  《罗马城》这本书简直就是西方世界民族性的清明上河图,作者对历史和人性的把握有点司马迁“纪传体”的感觉,虽然不是当年明月那样全景式写完整个明史,但这本书对于城市和人民尤其的“历史人物”的捕捉见微知著。历史上有哪些智商逆天的天才?

  因为这本书有对应中文版,墙裂推荐。

  我对着ROME读书笔记,讲讲罗马城历史上的奇葩事儿。尤其是Chapter 13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意大利人”的国民性,简直就是死板清教徒气息满满的英美人看伦理片既视感。

  ?

  

  

  

  ?罗马城里性文化开放,老婆出轨,人尽皆知,老公还能和人对姘头品头论足。有没有点“huan妻”,看自己老婆“出轨”的“爱戴绿帽子”癖好。

  其实罗马才是真正的罗马众神“乱搞”文化的,罗马教廷是天主教,和我们现在了解的德国起源的Protestantism和英美发扬光大的清教徒完全不一样。

  罗马的女人有多强势呢?可以看看古罗马纪录片《古罗马的女王们》Mothers, Murderers and Mistresses: Empresses of Ancient Rome,和中国历史上的武则天,吕后,慈禧有得一拼,可以了解一下查士丁尼被征服的过程,虽然西方人也喜欢“埃及艳后”“特洛伊的海伦”红颜祸水梗,但并没有完完全全地甩锅给女性,至少西方历史上大英帝国女王和沙俄女皇,西班牙女王等都并没有完全被历史乱棍打死,在世俗生活层面,在罗马帝国正是荒淫无度而知名,现在的法国,西班牙,希腊等,人生就是要“乱搞”的,说起来真的是英美和北欧国家的文化氛围是鼓励管住下半身,在以“热情似火浪漫多情”文化著称的国家里,男女之间那点事都不叫事,而且他们也极度讨厌卫道士,他们的人文精神里,食色性也,人生大乐。

  《古罗马的女王》三集纪录片1 Livia 利维亚2 Agrippina Younger 小阿格里皮娜3 凯妮斯 Berenice 茱莉亚·唐娜 Julia Soaemias Julia Mamaea 海伦娜

  ?英国人花钱大手大脚,来意大利基本就是去镀金之旅的“Grand Tour”脸上写着“快来抢我啊”

  Grand Tour

  游学旅行(旧时英美富家子弟在欧洲大陆主要城市的观光旅行,是其教育的一部分)

  中国人的欧美游学,尤其是国际学校里,初高中学生,半个月的游学基本是3-5万起,如果有点奢侈项目比如南极项目,基本上10万+。这个路线在lonely planet一定会介绍,欧洲大陆人戏称“英国岛民”上岸见世面了

  也看了至少十几集罗马帝国相关纪录片,基本是英国BBC和美国几个频道发行的,也看了很多Wikipedia的描述,2019年在意大利旅游几天,虽然没有近距离接触很多意大利人,但也遇到不同国家的人畅聊意大利人,这个过程又得到无数线索和验证。

  接触了好几个欧洲朋友,基本是欧洲各国本地人,或在欧洲生活几年到几十年不等的其他外国人呢,这些人基本会几门外语,再加上博览群书,交游天下,细致入微,雌雄同体,能说会道,我们都可以连续说几个小时,刚好我累积了多年的世界各国文化理论和实践,加上语言能力足够,靠着英语谈天说地,天南海北的扯。(跟尼泊尔小哥连续四天,每天十小时无所不谈,跟瑞典大叔每次2-4小时扯世界,基本上和聊得来的世界各国人说话,滔滔不绝连续3-5小时起,茫茫人海中遇到满脑子花花世界的人不多)

  ??????????????

  瑞典大叔:瑞典17年,法国意大利25余年(吐槽法国42岁退休),中国15年 ,泰国5年(60+的年龄看着蛮精神,我也不好意思说成瑞典大爷,因为我也一把年纪了)再加上和我一样喜欢稀(wu)奇(qi)古(ba)怪(zao),我们简直就是聊到一起了,旁边的越南小哥哥,和我们一起插科打诨都被带节奏了。

  这位大叔学了五年中文,中文说得蛮不错,在江浙一代做生意咨询,带着老板们全世界对接,专门中国对接世界各地的各种贸易,有点像跨文化consultant,所以他身体力行感受到了中国和世界各行各业的贸易,政治,文化往来,

  感受到了江南富庶,精致文化的熏陶,对中国人是真心服气,算是半个中国人。

  大叔说起英法德意人,都是小恨恨的表情,因为北欧几国在我们心目中的欧洲发达国家中垫底(东欧中欧南欧等国家不入我们眼,也不入他们眼,哈哈哈,他给我讲欧洲的鄙视链。

  他属于活到老玩到老的老顽童风格,喜欢猎奇,喜欢尝试,喜欢体验,喜欢冒险,喜欢闯祸,不拘小节(我和他很多方面很相似,都是“世界老油条”,被各种文化炸个外焦里嫩,根本就不是单一国民性,我能理解他的吐槽和海量体验和观察,而我很多知识和体验,他也感到不可思议,毕竟他60+全世界都跑个遍,我肯定没有他的世俗经验丰富)

  因为他开启吐槽模式,所以很欢乐。

  德国人:天生的engineer,高效率干活,不装逼,不逼逼,人类中的精密工蚁。

  法国人:傲慢 傲娇 谁都瞧不上 不会委曲求全 钱都看不上 看不上谁不屑一顾(100%理解,因为我自己就是很法国人性格,前世在法国混过)

  意大利人:懒散,自大,不靠谱,(80分赞同,但我对意大利人理解会更多样化一点,主要是BBC罗马历史纪录片看多了,罗马历史的书籍给了我太多感情)

  英国人:和法国人相爱相杀,完美吃死彼此,但还是被法国碾压(100分赞同)

  日本人:压抑,长幼尊卑,老老实实(100分赞同)中国人口这么多,为什么顶端人才比不了西方?

  ??????????????

  在纪录片里的意大利人,算是从文化和历史层面深度剖析了,能出现在纪录片里基本是精髓了,可以看到历史上大量意大利人才风范。

  以下都是看多了纪录片和书籍之后,对内对外的文化分析比较出的意大利人,所以是一个全面综合性的个人理解。

  罗马人=世界之都的“帝都”性格

  因为欧洲很像散装的中国,在历史上有点像“罗马帝国散装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整装”的混合。

  罗马城在西方世界是两千年的基督世界的中心,哪怕后来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的中心,其实是东正教大本营,但罗马是天主教大本营。而在基督教世界之前,罗马打包式吸纳希腊“文艺男青年”文化,加上自身的“直男”文化,设定了西方世界的文化标杆。罗马帝国的timeline,之前还有罗马王国,罗马共和国,其实拜占庭帝国自己是正宗的罗马帝国,只不过西方历史分要把东边分开,到君堡被奥斯曼帝国攻占,才算落下帷幕,但西欧各国谁不想高举罗马帝国的旗帜,其实现代的美国完全就是翻版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历史上的皇帝

  这导致以罗马城为代表(意大利这个国家形态nation是后来19世纪才形成的)的“帝都文化”。

  罗马=永恒之城

  罗马=圣城Holy City

  罗马=帝国中心

  罗马=欧洲人心目中的皇冠

  同时具有“神性”“人性”的城市,同时保有“帝国范”“神国范”,这是世界罕见的。

  ??????????

  世界帝都文化是什么感觉呢?

  熟悉国内帝都特色吧。

  北京本地人民,“天子脚下”“皇城遗民”,呼吸着的空气都是天子的,就会出现一些特征。

  目前我遇到能有和罗马一拼的是“北京’和“君士坦丁堡”。

  都是千年帝都,准确的说,两千年帝都。(都是千年修行的老妖精)

  耶路撒冷也是,三千年圣城,气质不太一样,是宗教的 ,不太政治的,艺术的,而且目前穆斯林文化主导。

  北京是世俗的,君堡是东正教+穆斯林feel的,和主流的西方世界文化还不太一样是,所罗马成了G7俱乐部心目中的“巅峰”。

  (G7: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世界经济强国,日本真牛批,竟然有一席之地)

  太年轻的伦敦纽约啥的靠边站,历史氤氲不一样。

  1??见惯大市面,但低调做人。

  因为罗马历史上,风云变幻,随便一个酒馆里都曾住过历史上响当当的人。

  也许罗马历史上,人人都可以吹牛逼,当年我曾遇到谁。这和北京的的士司机很像,是真的有底气吹到上天入地,几十年的老司机本地人,什么传说没有听说过。

  北京人关于“部队大院”“老干部”“znh”的传说,可以绘声绘色描述,“十日谈”不算啥, “十年谈”也不足。纪录片《古罗马人》The Romans

  终极罗马:无限帝国国Ultimate Rome: Empire Without Limit1 罗马起源的神话和传说2 帝国的经济和文化3 深入分析各阶层民众4 罗马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2??文化艺术时尚老佛爷

  在历史上,罗马城是欧洲的朝圣中心,宗教祭祀中心,无数土豪,文豪,艺术家慕名而来,这就让意大利产生一种“艺术文化孵化器”老佛爷心态。

  罗马城的历史过于厚重,我看得喘不过气,这世界上很少有城市,能同时加上在文化圈内“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但罗马都做到了。

  意大利人和法国人不一样,不争不抢,不稀罕“艺术之都”的虚名,并不喜欢用浪漫精致包装自己,而是接地气的老油条!

  意大利人内心os:我们意大利人就是懒了,浪了,不靠谱了,咋的?历史让我们保守几千年揉搓,历史上的一切兴衰荣辱我们都经历过了,我跟你们这些小辈争什么争?

  有点像杜拉斯在《情人》里的独白。

  意大利内心os:我们意大利就是老了,也美得惊心动魄,不和你们这些莺莺燕燕争。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古罗马的七个奇观》 Seven Wonders of Ancient Rome

  3??散漫不经心不care

  在《罗马城》里作者博览群书,用欧洲人的心态吐槽,罗马城市里的人,每天几乎什么都不用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如果去胡同里看看北京大爷的豪迈,悠闲,颓废劲儿就明白意大利人的气质。

  寺庙里都是免费食物,哪怕是在路上乞讨,各种“撒币”的欧洲土豪都能让他们赚到盆满钵满。

  所以意大利人“”冷眼看世界,躺家赚钱,看我们游客,要不是钱多,才懒得搭理呢?服务态度算不上好,算不上差吧,肯定不是泰国旅游业心态,泰国支柱性产业是旅游业。

  so泰国人内心os:大爷来玩啊,好吃好喝好玩伺候呢~

  其实意大利人现在也是这样的,旅游景点遍布全境,全世界人民朝圣般撒钱,衣食住行就能带动当地经济了(尤其是对于普通的中国人)

  奢侈品艺术品等高附加值也是十倍百倍盈利。

  我们游客看得目眩心颤的时候,意大利人打打呵欠,没见过吗?我们多得是。而且大部分人走马观花,其实也不懂,除非是像英国土豪那样,准备大把让他们宰,他们才提得起兴趣。

  意大利人被人诟病守着文化遗迹一点不在乎,不像日本人啥都圈起来,供奉瞻仰维护,恨不得全世界撒钱,帮着做维护修缮工作,因为日本人相对缺,其次也是真心爱惜艺术,曾经阔的时候,满世界购买艺术品,藏在博物馆里,因为日本人爱美啊,日本人是对山水花草都看得重,自己家里的瓶瓶罐罐都要美感,更别说人类艺术精品,这点真的很佩服日本人,甚至都看不下去了。

  意大利人不一样,啊?这玩意儿贵重,大马路都是,有点历史的都要维护,那全国遍地都是,都要小心翼翼地供着?那活着不累死了?

  意大利人内心os:再金贵也没有我金贵。

  下面的纪录片是描述罗马帝国普通人的。BBC古典学大佬Mary Beard《直击罗马》 Meet the Romans1 条条大路通罗马2 街头生活3 紧闭的门后

  4??懒散闲荡,油嘴滑舌

  意大利人给人印象懒散闲荡,油嘴滑舌,满嘴抹蜜,天花乱坠,骚话满篇,情话满级。

  这是两千年练就的“套话”。

  这是因为历史上,大部分罗马城民,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混饭吃,根本不需要努力。

  如果把意大利人理解成北京人就好,靠着文化遗产就可以过得衣食无忧。

  也可以理解成泰国人,但意大利人段位高,不需要招徕生意,游客送上门花钱。

  欧洲“佟掌柜”,不打广告,生意兴隆,守株待兔,“轻启朱唇”

  5??生死看淡,“济公”佛系

  罗马城本身靠着宗教成为基督教世界中心,但本身没啥军事实力,这就成了“土匪头子”们眼中的花姑娘,在罗马城历史上遭遇大大小小的洗劫,但最终因为其无可替代的地位,又回到了昔日的容光,这就导致罗马城有着数不尽的历史气息。

  但是罗马也为此饱经风霜,就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女主角一样,美得太闪耀让男人骚动让女人嫉妒。

  罗马城的人民就好像被揉搓(蹂躏)的“帝都人民”,生死看淡。

  6??大气到没脾性,躺平任嘲

  意大利人和英法德不一样,这几个国民极度傲娇,一千多年历史的小孩子大家,2500年历史的罗马笑而不语,躺在马路边晒太阳看着自己嚎横的娃:像当年我们打犹太国,对掐君堡,扛奥斯曼的样子。

  意大利人不像德国人,对于二战黑历史根本不在乎,我不会反省也不会惭愧也不会炫耀。

  意大利内心os:“我就是我,不一样的我”

  我们当年掐别人,被人掐,你打我,我打你,不是很公平吗?

  所以西方人用世俗人文道德压制德国,电影《朗读者》里压抑的小男孩长大,发现自己有过一二战黑历史无法面对自己,阴影好大啊

  意大利内心os:我两千年阴影,别给我谈阴影。我已经饱经风霜,我的眼里没有善恶生死。

  意大利人“油盐不进”,“我行我素”。

  你说他懒,他伸伸懒腰,你说他不靠谱,他翻翻白眼,你说他浪批,他扭扭屁股,你夸他历史悠久,他心里想:还用说吗?你夸他多才多艺,他会觉得还用说吗?反正很难戳到点,说啥都不care,

  大气到没有脾气,麻木到没有三观。

  7??逗逼接地气

  意大利人历史上,有着丰富的“移民文化”,你方唱罢我登场,形形色色的人来揉搓罗马,让这个国家成了“老油子”,“老油条”就是横竖不怕“炸”,不怕骂,不怕羞,不畏人言。

  而且意大利人很会“自我疗愈”,幽默逗比风趣,自我排忧解难。

  意大利语本身和西班牙语一样,都有着小舌音大舌音的“羊肉串味儿”,一张口就很滑稽,说话滚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叨逼叨逼节奏感。

  这两门语言就没有法语作为“联合国官方首席官方语言”的语言逼格。法语严谨细致表达更唯一,不像其他语言容易产生歧义。

  意大利人说英语也很逗比,“意呆利”是全世界对意大利人的共同印象。蠢萌蠢萌的意呆利口音

  8??意大利牛人“Renaissance Man”的“极致完美主义”

  Renaissance man:文艺复兴全才

  中国文化里,和苏轼,王阳明这样大儒大能等量齐观(其实综合起来不一定比中国这几个全能大儒强,但这些文艺复兴全才借着西方文艺的全球强势地位,从教科书里辐射影响现在全世界)。

  和儒家文化里“出世”不一样,这些文艺复兴全才属于“避世般的贡献人类”,在一个领域自做到极致“引领世界”。

  一生不婚,无孩,长寿,超级基因,每天睡3-4小时,连续16-18小时工作”,他们不做艺术包工头,他们自己才是品质保证。所以他们一生抛头颅洒热血到自己的追求上,为后人留下伟大杰作。

  以“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提香”“卡拉瓦乔”等这类Renaissance Man为代表,这群意大利写入教科书里的伟大人物,有着精工细作的完美主义者追求。

  这一类完美主义的意大利天才狂人,“不疯魔不成活”,对完美的追求,可以逼死别人,但因为也逼死自己,旁人无不敬佩,有着“精卫填海”“飞蛾扑火““蜡炬成灰”的“悲壮感”,而且他们以此为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是这些人撑起了意大利的文化遗产,“legacy”,这些人不在乎基因遗传,他们在乎文化遗传,他们要用一生的艺术和创作“授精”全人类。

  艺术史,建筑史,音乐史,解剖学等,这些都是意大利狂人对人类的贡献,这样的人不需要很多,几个就可以撬动世界,更别说几十个,上百个。

  生娃好玩吗?娃的质量有保证吗?

  对他们来说,艺术,科学成就就是他们的孩子,是可以写入教科书里的“人类智慧结晶”,如果能被人类铭记百年千年,难道不比所谓的芸芸后代更让他们嗨?

  《罗马城》书里描述米开朗琪罗坚持自己亲手画西斯廷大教堂,不需要学徒和匠人的渣水平,因为这些人水平都不够,在七八十高龄的情况下 ,关着教堂门自己画了几个月,最后才让教皇看到自己的伟大作品。

  教皇就让米开朗琪罗任性,因为教皇懂米开朗琪罗。

  教皇明白“西斯廷”大教堂是自己留给米开朗琪罗的珍珠,留给教廷的皇冠,留给自己在历史里的一个位置。“罗马城”这本书历数几十个罗马皇帝,罗马教皇和无数名人,不是谁都可以留下大量篇幅的。

  我看到都泪目了。

  我把这点和瑞典大叔说,他哪怕再吐槽意大利人,也确认这是“意大利牛人”的特征。

  法国艺术家比如罗丹就不会全部亲自上手,而是指挥学徒和匠人,做好“质量把关”。

  已经经过多次讨论,法国人喜欢“颐指气使”,靠的是无与伦比的“brain work”,无日无夜思考,overthinking + overasking,法国人很像帝都的士司机人人皆“政治家”的feel,但法国人是伏尔泰附体的政治思想狂人。

  法国人是设计思维框架,思想提香,比如伏尔泰和卢梭的法国思想家。

  其实法国影响了美国建国,不只是明着对抗英国资助独立战争,还有独立宣言起草,宪法起草等框架性工作。(英国大量牛批人物影响美国建国,听起来感觉英法是美国的精神爹妈,扑哧~)

  法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碾压”“渗透”工作自豪,如果能靠着自己的意识形态影响世界,比如罗马帝国那样的精神领袖,法国人估计也就不争不抢,不傲娇不气英国人了。

上一篇:假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下一篇:想知道国家司法考试之《民法》如何复习吗?点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