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幼儿园小班孩子入园时会哭闹着不要去上学,你认为可以让老师强行抱走、让家长直接离开
反正我是认可的,既然总归要送的,就不给他无谓的希望。
儿子两岁半上托班,插班生又疫情防控,不能半天过度,家长只能到门口不能送进去,那肯定就是老师往里抱嘛。当时我还在全职,有意向要找工作,要自己带还是能带的,但说实话我已经带得够够的,而且当时有合适的岗位在投简历了,想着得赶紧为上班做准备。
小朋友前后哭了整整两个月,当然这两个月里有一半时间在生病请假在家的,就是上了两三天刚适应一点,发烧了,请几天假,然后又不行了这种。
他的反抗程度也不止是哭那么简单,在托班门口哭了两天,发现没用,就开始变着花样拒绝上学,晚上天一黑开始哭,拒绝睡觉,理由是他不睡天就不会亮也不用上托班,熬不住上床了也不许关灯,半夜醒来哭,早上醒来哭,拒绝起床,拒绝吃早饭,躺在家里地板拒绝出门,被我拉出门后又改躺在外面走道上……反正天天靠拖得才能带出门,整栋楼都知道15楼有个小朋友不想上学天天哭。
有一天实在折腾太久肯定迟到了,我微信上跟老师打招呼,老师说啊?这么激烈啊?他在幼儿园还好啊,你一走他就不哭了。我想也是,每天下午接他不要太开心,欢天喜地回家玩得乐乐呵呵,问他吃啥都说吃了肉,好吃,他语言表达当时很好了,会模仿老师维持纪律说的话,所以我很放心不是托班有什么不好或者老师虐待他,纯粹是分离焦虑加不习惯,需要时间。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老生病,导致入托不能坚持,断断续续孩子始终没法进入状态。但这个没办法,一是疫情发烧肯定不让让送,而二是孩子确实生病难受我就不会让他坚持了,再说小班本来就容易传来传去,对自己孩子负责也对别人孩子负责。
那段时间确实很累,比不送托的时候还累得多,搞得我婆婆我爸爸都来委婉地问我是不是送太早啦,要不再自己带带啊?到最后我都不自信自己的坚持是不是对的,但考虑到当时找工作过了笔试已经进面了,如果成了后面就要上班了,就跟自己说先坚持到春节再看吧(我们插班十二月开始上,到春节正好两个月)。
结果,春节放了半个多月的假,再开学的时候娃就哭了一天,后面虽然出门还是胯着个脸,但至少能不哭不闹上学了。还是时不时生病,症状轻多了,不发烧就鼻塞咳嗽,后来确诊是鼻炎对症下药就好了。等四五月份的时候已经是每天盼着去托班了,天天问明天不下雨吗,能去操场跳舞吗?明天会吃蛋饺吗?后来暑假虽然他们私立托班可以续,但是考虑到我们离得有点远,天热接送不方便,然后小朋友还没脱尿片要做如厕训练,就放了两个月暑假,小朋友还蛮不高兴的,耽误他玩了。
前两天终于入园了,换到了对口幼儿园,在新环境完全没有任何哭闹,开开心心去开开心心回,到幼儿园门口主动跟我们挥挥手就自己进去了,跟旁边鬼哭狼嚎的小朋友们形成鲜明对比,我跟他爸感慨万千,当年两个月真没白哭,全当提前交学费了。
作为在幼儿园工作的老师,每一个孩子在我眼中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是否让老师把孩子强行抱走,让家长直接离开这个问题上会有几种不同的答案。
在这些情况下可以:有一种孩子平日里很开朗善社交,可每一次入园时哭闹不止,抱着父母不松手,父母可以适当的给予安抚,如果孩子情绪依然无法稳定,老师可以把孩子抱走,安抚孩子的情绪或用一些玩具/活动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父母离开10分钟后可打回电话到幼儿园询问孩子是否平静下来了。我见过很多孩子在父母离开时,最多哭多两三分钟就自顾自的去玩去了。孩子一天都哭闹不止,那说明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父母可以在家多做点功课,也可以和幼儿园老师一起商讨一个适合自己家孩子入园时的固定的流程。
2. 孩子哭闹不止,父母更加的心疼,满脸的担心和不舍。这种情况我建议老师可以把孩子抱走,因为这不利于孩子平复心情,反而会加重孩子离开父母的恐惧。
3. 如果了解到这个孩子哭闹不止是TA的一个必经的流程,孩子本身并不是那么抗拒幼儿园。当然自己的孩子父母自己最了解。例如孩子回家后会聊到自己交到新朋友了,今天很开心之类的。但第二天又是哭闹不止,这种被老师抱走后,相信孩子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
在这些情况下不可以:我见过入园后一个多月都无法适应幼儿园的孩子,任何的玩具任何的活动他都不感兴趣,每天不停的哭,不停的找妈妈。这种情况,我不建议老师强行抱走孩子,也不建议父母直接离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孩子在心理上没有准备好,所以父母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来帮助孩子理解去幼儿园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帮助孩子建立离开父母时的安全感。
2. 当家长明显感觉到孩子对幼儿园充满恐惧时,需要更多的关爱,不要露出不耐烦的表情。我也见过一些家长把孩子一把推给老师的,这种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家长还是要花时间去理解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真实感受。
家长们需要理解,让老师强行抱走,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不需要感到内疚。当然看着哭泣中的孩子,作为父母难免会感到难过,不忍心。但孩子总要长大,交给幼儿园,孩子能学到很多知识,也能交到很多新朋友。但特别敏感和害怕陌生的孩子,也需要我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作为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做也是很正常的,可以向幼儿园寻求一些帮助和支持。
对于“老师抱走,家长离开”这个单一处理,是抽象的,需要根据具体孩子的情况、家长如何做、老师怎么抱走、抱走之后如何处理来看。
之前我们在培训老师如果做“分离焦虑”时,特别和老师分享过依恋理论的创始人John Bowlby关于“分离焦虑”三个阶段的研究:【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John Bowlby
也就是说我们通常认为的分离焦虑,只是分离焦虑的第一个阶段:反抗阶段。如果孩子入园时已经出现了这种反抗:
一般专业的小班老师都会在【反抗阶段】:扮演“替代妈妈”:拥抱坐着、擦鼻涕眼泪、抚慰孩子,使其感到安全可靠;“转移注意力”:聊天、玩玩具、数数等,启动孩子的理智脑,避免他一直陷在情绪里;“积极关注”:一旦孩子表现出情绪好一点,能参与活动,就会给予小图贴等积极肯定等。
【失望阶段】:
继续接纳情绪,引导孩子“参与游戏”:从照料者,变为平等参与者,弱化孩子的特殊性。
【超脱阶段】:
尝试让孩子自己坐在位子上,与老师保持一定空间,引导他与其他小朋友互动,比如做小助手发图贴、和小朋友击掌等。
当然啦,这些每个老师能做到的不会一模一样,但是大同小异,家长要信任老师,是专业的。
关于父母如何摆正心态,检验下自己对老师有没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可以戳下面2个回答:女儿进入公立幼儿园,回家说老师很凶的批评她,上学情绪低落,我该怎么办?老师主动在班上孤立我家孩子怎么办最恰当?孩子是要从自我、家庭,走向社会的,这是一个大的方向,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关键时刻,只需要让孩子具备“社会视角”,增加他的外部视角,要积极配合,要想办法。
当然前提是,父母愿意与孩子分离,父母自身没有特别多的“分离焦虑”。
离开之前父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抱着宝宝轻轻抚摸他的背,对他说:“妈妈下午就来接你。”平静自然地离开,就好了。当你越能平静、寻常地对宝宝说拜拜、晚安、我的大宝贝儿、下午见哦,孩子就越有可能从反抗进入后面的阶段。
如果妈妈解释、担心很多、顾虑很多,甚至和孩子一样不放心、一样痛心,那就只会增加孩子的焦虑;因为,孩子感受到:
“哇,果然,这事儿不行啊,你看我妈都这么依依不舍,忧心忡忡,那我肯定是离不开妈妈的”。
所以,妈妈好,孩子才能好。
不要对孩子说“你要勇敢”,因为“你要勇敢”,听上去是一种“要求或驱使”,暗示了孩子现在正处在“脆弱”中,“你要勇敢”的意思是“你现在不可以这样脆弱”。
不强求他马上改变“态度”,不要求孩子在分离之前马上收干眼泪,高高兴兴挥手再见。
?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头两天这样“脆弱”一下,但父母的表情、状态要尽量轻松、平静,像一个容器一样,把孩子的情绪收进来。
“你还有一点点没准备好”,而不是说“你特别不想去,是吧?”。这样孩子听了,会觉得自己更委屈了。开心得说:“我晚上去接你,给你带什么好吃的呢?酸奶?还是苹果?”或者告诉孩子:“听说,今天老师会带你们去户外玩小火车哦”,这种信息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启动他的理智大脑,避免他一直陷在情绪大脑里。
?我们要给孩子的情绪“做按摩”,而不是“火上浇油”。
工作原因平时我会接触很多家长,小班这一年会接很多类似的咨询,爸爸妈妈告诉我,他们发现孩子回家特别“作”,比之前爱发脾气,或者变得木讷、伤心,拒绝上幼儿园,和他们访谈后,我发现一个普遍误区:根据学校规则,突然提高了在家对孩子的要求。因为在学校睡觉不能发出声音,你在家睡觉也要开始静音闭嘴了(本来孩子在家午睡可以),不然怎么叫“配合老师”“养成好习惯”“提升规则感”呢?殊不知,这样最容易让孩子出现“厌学心态”,不喜欢幼儿园,其实是孩子适应不良。
因为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庭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势必要去学习新的规则。在学校压抑了自我或自我被拘束之后,孩子回到家,更需要得到能量的补偿,自我需要伸展一下!千万不要在家里也一点弹性都不留,做“家里的第二个老师”,那样孩子会极度压抑,你也过于着急焦虑,孩子会抗拒去学校,因为孩子太难受了,短时间内要适应的难度比较大;也可能极度“优秀乖巧”,害怕老师和家长伙同一起的双重惩罚,长大可能会有下意识地“讨好倾向”,但内心又想反权威,内在冲突可能在青春期爆发更大的叛逆。
遵守“学校规则”的引导核心,恰恰是要和“家里规则”区别开来,而不是等同。
怎么和孩子沟通,参照上面这个视频。
比如:在学校睡觉“不能发出声音”,要听老师的,因为老师是所有人的老师,规则是保护所有小朋友的;而在家里,你睡觉的时候,不会影响到别人,在家躺着睡觉时可以玩玩具,你可以选择先玩几分钟(大人“听听”你的),然后收起来睡觉(你再“听”大人的),这是爸爸妈妈能接受的在家睡觉的规则。
所以,学校的规则刻板,但你要灵活!
在家和在学校是不一样的,在学校你更多是规则遵守者(尤其刚入新环境),在家你可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当然有些家校一致的规则(比如不能打人,注意安全)都要遵守;同时,在家保留一些和学校不一样的规则,抓大放小,这样就有弹性了。
孩子才能在家充好电,再去学校更好地适应。
好了,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父母做好父母该做的,尽可能和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信任老师,信任这个社会。孩子进入小班,父母也要面临新的成长,父母认为社会安不安全?他人可不可信?自己如何协助孩子融入社会?还是逃避呢?考验的是父母对社会的体验、态度。你培养的是融入社会的人?还是希望社会像父母那样对待孩子呢?
这些是我自己带丰收、经历了幼儿园三年,平时接这方面的咨询和很多父母访谈之后的思考和总结,希望有帮助。我是心理学出身、研究育儿、更会实践的丰收妈妈,关注我??高纬度智慧育儿~
@知乎亲子
问题不是能不能直接抱走,而是家长和小朋友有没有准备好!
为啥会哭呢?因为不适应。
为啥不适应呢?因为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孩子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的情绪。
这个概念很好理解,为什么会产生分离焦虑呢?
主要有这三个原因:
1、依恋对象的转变。
以前日日相对的是和蔼可亲的老母亲,突然之间换成了还不怎么熟悉的老师,你让我怎么不伤心,你让我怎么不难过。
2、环境的变化。
离开了我的家,告别了我的小床,我的娃娃,我的恐龙,我的……(此处省略三百种玩具名称)。来到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地方,你叫我怎么不害怕?
3、自理能力的缺失。
以前的我,吃饭姥姥喂,衣服麻麻穿,走路爸爸推,想看电视喊一声就行,再看看现在,什么都得自己做,宝宝做不到啊。
一、入园前一年:
1、语言能力
大多数小朋友在上幼儿园的年纪已经拥有不错的语言沟通能力了,但仍有部分孩子,由于语言发展较慢或者害羞等原因沟通能力较弱。
培养语言能力主要在两方面:
①、教会小朋友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
如上厕所,渴了,饿了,肚子疼,累,困等。
②、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帮助孩子认知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开心,生气,难过等。这样在小朋友回家后,就可以更好的与我们交流在幼儿园的情况了。
2、自理能力:
儿童在上幼儿园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技能,如自己吃饭,上厕所,睡觉、收拾自己的物品等。
这些小朋友力所能及的事,应当尽早去训练小朋友做,一定要分清爱和溺爱的区别。
3、锻炼分离的能力。
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小朋友与父母,尤其是与妈妈的分离能力。
前期可以在保证小朋友安全的情况下,让小朋友独立的玩耍,妈妈可以在其他房间做自己的事。
在小朋友逐渐适应短时间的分离之后,可以与小朋友做好约定并执行:
比如:妈妈下楼一趟,等你拼好拼图就回来;
在这个过程中,让小朋友适应分离,同时,建立亲子之间的信任感。
让小朋友知道,妈妈走了,是一定会再回来的。
4、自我保护的能力
①、安全人员名单。
给小朋友做一个名单,告诉小朋友哪些人才是安全的人,哪些人可以相信。
②、身体安全。
小朋友之间难免发生摩擦,家长需要教会小朋友这些事:
第一,教会小朋友勇敢大声的说“不”。
第二,告诉小朋友在玩耍时,保护好自己的脆弱部位,如头部,眼睛。
第三,自己的私密部位,禁止任何人触碰!即使是父母,也要在小朋友同意之后。
③、对一切陌生人说“不”。
5、规则感和听从指令的能力
要在小朋友两到三岁之间,逐渐培养小朋友的规则感和听从指令的能力。
也就是要给小朋友“立规矩”了。
具体的方式就是要跟小朋友约法三章,提前告知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并且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
让小朋友知道这就是规矩,以及打破了规则之后会有哪些惩罚。
剩下的就是贯彻落实了,做错了那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去纠正小朋友违反规矩的行为。
最终将规则意识内化,让小朋友拥有自律的能力。
二、入园前几星期:
1、提前沟通,做好心理疏导。
让小朋友知道即将发生什么,用正面的方式去疏导小朋友入园前的焦虑。
可以采用这些方式:
绘本引导:如《我爱幼儿园》《一口袋的吻》等。
实地参观:让小朋友看到幼儿园小朋友快乐玩耍的情形。
场景模拟:在家里模拟幼儿园的场景,爸妈来扮演老师。
2、调整作息。
幼儿园有其作息表,家长至少提前一个月开始调整小朋友与作息表不符的习惯。
3、家长的心理准备。
家长切勿表现出焦虑不安,小朋友能敏感的感知到我们的情绪。
试着用轻松,愉快的态度来感染小朋友。
三、入园当天
1、放学后:按时接。一个大大的拥抱。听听小朋友一天的经历。
切不可一上来就问: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
待小朋友平静下来后,慢慢引导他说出这一天的经历,并且强化那些小朋友喜欢的部分。
如“对呀,如果你上幼儿园的话,你就能天天跟你说的那个小妹妹一起玩了。”
最后我想说:
我们在讨论起分离焦虑的时候,总是把孩子默认为问题的主体。
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的要坚强,比我们想的要独立。
有时候这个焦虑,说的其实是父母。
我们总是期待着成长,
也畏惧着离别。
我们希望看到孩子的羽翼日渐丰满,
又希望我们的庇护能够多一点,
再多一点。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家熊孩子这学期升入了小学,于是我观察到小学门口每天早上的景象和幼儿园那可真是天差地别。
幼儿园门口,即便没有哇哇大哭,那也很少有说是欢天喜地去上幼儿园的娃,最多只能说是“情绪稳定”。并且一定有10%左右的小朋友固定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门口上演“生离死别”的悲壮场面。
但小学门口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些一年级的新生们,个个都是精神抖擞,朝气蓬勃的样子,半点都没有犹豫,头也不回地就走进了校园。。。
这个时候老母亲内心就很感慨呀,哇哦,原来孩子的成长竟是这么突然的吗?仅仅是过了一个暑假欸?怎么昨天还是和妈妈难分难舍、离不开妈妈的小哭包,今天就已经走上了独立成长,离开妈妈独自去闯荡的道路了?
老母亲感觉很不适应,因为这让老母亲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危机感——熊孩子长大了,他很快就不需要我们了。。。
去年的这个时候,熊孩子还每天上学路上都再三要求我保证,放学一定要第一个去接他。可今年的他已经在要求我放学不要去接他,因为他要自己回家了。。。
我不禁想起了龙应台在《目送》中的那一段话: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说实话,过去这三年,为了摆脱熊孩子(的分离焦虑)让熊孩子早日学会独立行走,老母亲真的是绞劲了脑汁,费尽了心思。
足够的共情,足够的安慰,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坚定,将我的心理学技能发挥到了极致,每平安度过一天老母亲都会产生一种劫后余生的感动:哇,今天娃没有躲回老母亲的怀抱,老母亲好欣慰!
可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熊孩子的“病症”竟然自动痊愈了。。。老母亲好像变得多余了?
老母亲都开始怀疑过去三年每天和熊孩子(的分离焦虑)斗智斗勇是不是有一点用力过猛了?
因为为人父母,总是很容易被孩子的眼泪打动的,很难做到对孩子的眼泪无动于衷,然后就会拼命想办法去止住孩子的眼泪,想要让他停下伤心的哭泣,每天每天地为此烦恼紧张,怕他不能独立,怕他不能坚强。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担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担心那么小的孩子那么难过,他是不是能够承受。
但走过了这一段再回头看,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就是会表现出分离焦虑的问题的。
直到他成长到下一个阶段,他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和能力,这个阶段的问题就会自动痊愈消失。
上面我说这么多口水话其实也就是想说,虽然孩子刚进幼儿园,看着孩子哭成肝肠寸断的泪眼,还被老师强行抱走,强行分离,做妈妈的于心不忍,担忧紧张,这种情绪是很正常的。
但也不用过于紧张,要相信孩子自身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当然,他需要父母的保护和帮助,需要身边成年人(包括老师)的爱护,但一定不是不承受一点点的痛苦。
独立成长本就是学龄前阶段的成长目标,所以,给与孩子足够安全感的同时,坚定地与孩子分离,推动孩子独立,这是父母在这一阶段必须完成的课题。
其实我家熊孩子也有一次被老师强行抱走的经历。
本来我家熊孩子是从第一天上幼儿园开始就没有哭过的。
但那天不知道被什么情况刺激了,突然就抱着我嗷嗷大哭,死活不松开。当然我事后分析呢,可能是熊孩子的情绪压抑得太久了,于是终于在那一天绷不住崩掉了。
但对于老师们来说,就是无法理解的突发事件,所以老师们一边嘴里说着“这孩子从来不哭,今天怎么回事?”的话,一边硬把熊孩子的手掰开,叫我赶紧走的同时,硬把熊孩子抱走了。
我。。。
实话说我当时也是很不忍心的,看着孩子哭成那个肝肠寸断的样子被硬抱走,哪个当妈的不心痛?
但我也不能去拆老师的台,虽然老师的做法在我看来有待商榷,但也能够理解,毕竟老师要管那么多孩子,很难做到一个一个地去安抚去共情。
但熊孩子晚上回来之后,我还是问了他当时的情况,和他做了一些解释和沟通,不想这事儿在他心里留下疙瘩。
不过从此以后,虽然他仍然会在情感上表现出分离焦虑,但是再也没有哭过了。
刚刚我写这个回答的时候,问他还记得这事儿吗,他已经完全忘记有这回事儿了。。。
所以你看,孩子都是这么长大的。
—END—
上一篇:上海26所十二年一贯制国际学校,再也不用瞎选学校了!
下一篇:12岁未成年人故意杀人将负刑责:低龄不再是犯罪免死金牌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