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灾难片中的人性微光,或许每天都在武汉发生
2020年2月4日刊|总第2041期
导语:
灾难片中的主角,往往都是在事故中不畏艰险,服务人类的“逆行者”。在对抗新冠病毒肺炎的当下,我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为了城市运转甘愿冒险的人,都像是电影中这样的主角,无畏、动人。
文/洛神
谁也未曾想到,2020年的伊始像电影一样。
抢口罩,抢消毒液,抢双黄连。关注疫情新闻,心情就像过山车,一会儿感动哭一会儿气到肝颤。
当我再一次去视频网站打开韩国电影《流感》时,片头已被“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弹幕覆盖了。瞬间还是感动了。
怎会如此魔幻?电影中的一切正在上演。
魔幻现实,如同电影情节
为什么一定要带口罩?
当钟南山院士亲自视频示范如何戴口罩时,或许我们对飞沫传播等的风险感知,还并没有那么直观。讲述由偷渡者病毒引发城市大混乱的韩国电影《流感》(2013),非常清晰直观地还原了病毒传播的过程。
从病患,到密切接触者的发病,到在公共场合打喷嚏就会传播,封闭的商场、公交车上、学校全部人都感染,病毒在多种无法肉眼可见的传播渠道扩散着。人们突然晕倒在商场,在公交车上,在路边。人们发病时有的正在路上开车,结果引发了连环撞车。最后医院人满为患,护士和医生都被传染,整个盆塘市被隔离。
早在1995年的《极度恐慌》中,病毒传染过程也被写实地描摹过。
集结了达斯汀·霍夫曼、摩根·弗里曼、凯文·史派西、唐纳德·萨瑟兰多位影帝级演员的《极度恐慌》是较成熟的好莱坞类型片,片中美国陆军在非洲发现了一种病毒,后来意外由走私的动物传入美国,结果感染了整个镇的居民。
片中病毒扩散的过程也拍得很逼真,从非洲的猴子到偷渡者,再到医生与整个小镇,看的时候我们时不时捏冷汗,在心中呼喊“拜托戴口罩啊”。
到了好莱坞电影《传染病》(2011)中,时机成为一个关键要素。病毒初发恰逢美国的感恩节,人口流动性极大,传播速度极快。只能说,剧情何其相似。
《传染病》这部电影有一些有意思的设计。比如片中裘德·洛“土法炼钢”自制防护服的桥段,接缝处用胶带紧密缠好。让人联想起,当下现实中各种刷屏的自制奇葩口罩:橘子皮、塑料桶、泡面盒……
其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两部疫情灾难片无论内容还是深度都堪称经典。
首推的是《卡桑德拉大桥》,1980年内地公映过。
《卡桑德拉大桥》的病毒起源,非常明显的是人祸而非天灾。试图炸毁世界卫生组织的两名瑞典恐怖分子,在与警卫的枪战中误闯了病毒实验室,打翻了盛有黄色浓液的玻璃瓶,一名当场死亡,另一名在不知道自己已染上致命病毒的情况下,逃亡到了一列国际列车上。
全明星阵容、群像式人物、三一律原则的故事结构,但电影最精湛的、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政治隐喻上,那趟有致命病毒的列车正是冷战背景下国际局势的指涉,灾难片杂糅了政治电影。
另一部罗伯特·怀斯导演的《人间大浩劫》,或许是我们能看到的最写实的剧情电影。影片中,美国一枚太空舱堕落墨西哥荒郊小镇上,导致镇民全部离奇死亡,仅剩一老一少受重伤未死,于是特别营救小组将他们救回实验室研究其病况。
电影中,对如何隔离,科研人员繁琐的防护服装如何更换、如何焚毁,以及各种消毒方式比如光线、气流、辐射、液体等,事无巨细地展示了出来。
一对比,我们前线的工作人员真的危险指数太高了。
更震惊的是,其实《人间大浩劫》中还做了另一手准备——核爆。
“电车难题”,永远的伦理困境
为什么灾难电影总有那种秘密的终极解决方案?
《人间大浩劫》是核爆,《卡桑德拉大桥》中是准备了一座会垮塌的“陷阱之桥”,《流感》中是美国军方要“协助”韩国直接清洗掉整个盆塘市,《极度恐慌》中是给感染小镇安排了两个飞行员和一枚空投导弹。
这要从灾难电影的类型说起。
灾难电影作为一种成熟的类型,叙事逻辑一般遵循,“危机突显—危机扩大灾难加剧—灾难平息”的线性结构。而这个线性结构中的“危机”,表层是疫情肆虐寻找方案,实际是伦理与公权力的对抗。
几乎大多数的灾难片(有时科幻片)中,都会有一个“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是伦理学中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一辆失去控制的电车即将驶来,有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了电车驶来的轨道上,稍后电车即将从这五个人身上碾压过去。幸运的事情是你现在可以拉一下电车拉杆,使其变换到另外的一条轨道上,但在这条轨道上也绑了人,只不过是一个人。
进退两难,你觉得应该怎么选?只是数字的对比?
围绕着这个“电车难题”,高层决策者、医学专家、军方、普通市民、感染者等各方力量开始纠结、斗争,形成叙事的核心冲突。往往高层决策者会被塑造成冷漠、自以为是的残酷形象,他们成为拯救感染者的最大阻力。
比如《卡桑德拉大桥》中的军官,其实不过是秘密的传声筒;
比如《极度恐慌》中的冷面将军;
比如《流感》中试图架空总统的总理与美方领事;
2008年英国灾难片《世界末日》中的故事也是如出一辙。总之,普通人在病毒面前的人性之挣扎,在更高利益前似乎都不算什么。
这样的叙事矛盾,突出了灾难根源是“人祸”因素大于“天灾”的诉求。将灾难作为一种观照现实的语境,发人深省,不容多说,加缪的《鼠疫》大家可以找来读。
现实英雄,是理想与希望
面对灾难,有人是揩油的螺丝钉。也有人坚定地对抗荒诞,揭露真相,尽可能挽救生命。
比如《卡桑德拉大桥》中的“明星医生”张伯伦,挽救了半个列车的人。
《极度恐慌》中霍夫曼饰演的科研医生山姆,以一己的智慧挽救了小镇与整个美国。片中的高潮戏不得不提一下,面对计划摧毁小镇的飞机,山姆鼓起勇气试图相撞,逼迫对方改变航向,从而化解了危机。
与前两者不同的是,《流感》中的英雄是小人物——消防队救援人员姜智久。反正无论如何危机,他都无法放弃救人。民众困在超市了,女主对他说走吧。姜智久说不行,他是救援人员他得救人不能走。女主说,走吧,这里没人知道你是消防队员。
姜智久说,我自己知道。
韩国灾难片,非常擅长塑造这种人性挣扎中的小人物。他们与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往往更加平凡、甚至底层,当他们极度顽强抗争时,感染力是更大的。
电影最后,弹幕都含着泪调侃,姜智久泡妞的代价太大了。
灾难片中,往往有一条情感辅线,叙事逻辑一般都是,随着灾难的发生与解除,家庭伦理关系由破裂走向团圆、和解。比如张伯伦医生与作家前妻珍妮弗、山姆与前妻、智久与女医生金仁海,包括像《釜山行》这样的破裂家庭中的父女关系,都会在抵抗灾难中重修与好。
灾难片中的主角,往往都是在事故中不畏艰险,服务人类的“逆行者”。在对抗新冠病毒肺炎的当下,我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为了城市运转甘愿冒险的人,都像是电影中这样的主角,无畏、动人。
像很多灾难电影的结尾一样,从无序到归序是必然性。而恢复正常秩序的力量,来自于人性自身的力量,就是爱与勇气啊。
The End
▼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