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企业价值十篇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1

  Abstract: As a new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anagement pattern, Value-based management is known as a new focus in academia.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value drive-factors is the key factors to the success of the value management mod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offer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

  关键词:基于价值的公司管理;驱动因素

  Key words: Value-based management;drive-factor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012-02

  ————————————

  作者简介:石晶(1988-),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卢绪昌(1976-),男,山东济南人,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许丽君(1988-),女,山东济南人,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助理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价值管理是指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它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模式逐渐受到西方企业界的认可和推崇,但是,价值管理模式在实务应用中存在缺乏理论指导的局限性。特别是从上世纪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很多企业开始注意到基于价值的管理理念,也开始意识到公司价值创造的重要性,但是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发掘自身的价值创造潜力。而企业价值的产生主要来自于驱动因素的刺激,所以,本文在现有基于价值的公司管理的研究基础上,对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和总结。

  1 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的确定

  确定经营价值驱动要素是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的秘诀。尽管对于价值驱动因素的含义,学术界现在仍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可以明确的是,价值驱动因素是一个变量,它能够影响到生产率、客户满意度等业务结果。而要确定价值驱动因素,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1 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价值驱动因素应该与整个组织的价值创造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促使组织内部的不同层级都以创造公司价值为总体目标,易于组织的协调合作。

  1.2 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价值驱动因素不仅仅使用财务绩效指标来确定和衡量,同时也要采用战略方面的绩效指标。在公司管理中,我们不仅要采用财务指标,还应结合非财务指标来进行价值驱动分析。

  1.3 可持续性 企业除了要注重当前的经营状况外,还更应集中注意力于未来的盈利增长趋势和能力,以及未来利润的增加情况。因为公司的价值创造主要面对的是未来期间,而不是过去的历史状态。

  2 基于价值的公司管理的价值驱动因素

  企业价值的创造是企业所处经营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这些因素是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决策变量。所以,所有对企业价值创造或增长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可以看做是价值驱动因素。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以及企业管理层都对价值驱动因素不断的进行探讨,然而,对价值驱动因素的界定仍具有不同的认识。但这不妨碍价值驱动因素本身的研究价值。在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我们依然可以发现被大多数专家和学者以及企业界共同认可的研究结果。综合其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企业价值驱动因素是指影响和推动企业价值增长、促进价值创造的主要相关变量。本文借鉴王晓巍(2007)提出的价值驱动因素划分标准,按财务属性将其划分为财务性因素和经营性因素。具体来说,经营性价值驱动因素是指企业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相关变量,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治理结构、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其一般难以直接量化。财务性价值驱动因素是指能直接表现企业价值创造结果的相关变量,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因素。财务性价值驱动因素一般可以直接用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来表达,可以直接量化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Alfred Rappaport(1986)通过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揭示出七大驱动因素,即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率、所得税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营运资本增长率、现金流量时间分布和加权资本成本。其可以看做一种结果度量标准,即财务性价值驱动因素。这一结果最为经典也被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同。刘淑莲(2004)在此模型基础上,结合卡普兰价值链,从财务观与经营观两个角度来探索价值驱动因素,研究战略规划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她从卡普兰价值链提出应该结合价值创造与价值评估,强调价值发现与增值。她特别强调了产品/服务、形象/声誉、客户关系对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罗菲(2007)也以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为出发点,结合作业成本计算、战略成本管理、平衡计分卡方法,对价值驱动因素作出具体分析。他指出财务性驱动因素为股东权益收益率,并可具体分解为息税前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成本比率、权益乘数和税收效应比率,而非财务性因素主要有客户方面、内部经营过程方面及学习和成长方面。其实这两篇文章的研究思路大体相同,都在财务性因素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经营性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且这些经营性因素都是从经营战略的制定与选择方面来界定。而他们的不同之处只是在于价值驱动因素的最终确定上。刘淑莲的研究结果与Rappaport的结果大体相同,但罗菲对于股东权益收益率的分解采用了杜邦分析的思路,表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及企业价值的创造涉及到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筹资结构、销售收入、成本控制、资产管理等。

  除以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为出发点分析价值驱动因素外,杨松令、张卫(2012)从经济学角度,认为企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如何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可以表示为:企业价值=资源+企业能力(资源配置)。由此他们推出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为拥有的资源和企业能力。所谓企业拥有的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即为经营性因素。企业能力反映出企业的财务性因素,主要表现为生产运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财务营运能力。而王玉英(2011)以智力资本理论框架为理论基础,将企业价值定义为账面价值和智力资本价值的和。其认为决定企业价值的财务性价值驱动因素为EVA值,而经营性价值驱动因素为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组织资本、顾客资本和技术资本。他以税后净经营利润与资本成本之差表示EVA值,该值与传统的财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投资回报率等指标相比,综合了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全部科目,能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在对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的研究,多是从经营和财务两方面出发,特别是加强了对经营性因素方面的研究。但对于价值驱动因素的确定,我们应注意其层次性和系统性。此外,价值驱动因素还必须尽量细化、微观化,增强因素的可量性、可记性、可比性,以最终落实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基层,便于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汤姆·科普兰等著,郝绍伦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杨松令,张卫.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企业价值驱动因素探究[J].《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会计类核心期刊,2012,3:20-21.

  [3]罗菲.VBM框架下的价值驱动要素分析[J].发展研究,2007,5:96-98.

  [4]刘淑莲.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创造战略研究——两种价值模式与六大驱动因素[J].会计研究,2004,9:67-71.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2

  同时,为追求企业账面资产或收益的增加,许多经营者盲目地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并购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认为这样就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并且没有在资产重组与并购之前进行有效的评估与选择,也没有在重组与并购之后使所有资本有效地整合在企业管理之中。盲目的资产重组或并购并不能带来企业价值的增加,相反,还有可能造成一部分资产的流失。企业短期的经营目标是获取现金收入,而盲目的并购会导致一部分资源无法被有效加以利用,甚至造成浪费,从而使企业丧失了利用机会成本创造价值的可能性。例如,并购企业生产了某种并未适当创新和修正的产品,因而无法满足当前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导致产品滞销。从账面价值来看,企业资产价值存在,但实际上对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且错误的将企业价值同企业现存资产的价值等同了。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企业价值发展

  伴随着竞争中创新速度的加快,人才素质的提高以及专业化的提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企业有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得以发展与壮大,从而不断创造出被社会认可的价值。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竞争激烈的加剧,企业管理层需要打破传统的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概念,不能继续错误地认为利润财富的累加就是企业经营的核心与目标。从本质上讲,企业价值并不单指企业过去资产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企业未来长远时期的发展规划与企业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是企业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状况的预期。

  加强智力资本管理,提升企业价值。企业价值的创造与提升必须以独特的竞争优势为前提,许多企业的管理层错误地将资产价值与资本价值等同对待,认为企业目前所拥有的资产等财务指标上的全部现金流量即为企业现存所有价值。当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容乐观的。相对于这种易于评估的价值,诸如人力资本、企业文化、思想等资本更具有价值。在企业具有的独特竞争优势中,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这三种智力资本不容易被对方所模拟与复制,也比较难以管理,因此,加强智力资本的管理,对于提升企业价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人力资本价值体现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这样写到,在所有的资本中,价值最优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人永远是社会的主题,在企业发展对人才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的今天,要想提升企业价值,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高度重视与挖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保证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就不能仅仅要求现金流量的增加,更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素质,良好工作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的员工加入到企业升值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本本身具有的灵活性、稀缺性、难复制性等特点,人力资本能够成为企业特有的财富与升值的潜能资源,并不断开发企业价值,推动企业发展。

  (二)结构及关系资本价值体现

  本文作者认为,一个企业的结构及关系资本都是能够保障企业良好运转、最大可能为企业创造、提升价值的比较重要的资本。作为管理层,企业生产能力的强弱影响到利润上的收入,而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否拥有一个现金的知识、信息平台,优秀的企业文化、思想以及良好的、公平的管理、奖惩制度,都是一个企业潜在的价值因素。这些潜在的价值因素可能无法为一个企业直接带来利润上的增收,但它完全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稳定的环境,同时大大开阔、挖掘人力价值,激发人力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从关系资本来讲,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经济市场中交易,并不是只有所谓你买我卖这样简单的关系就可以持久的保持一个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例如,当企业新研发产品流向市场之后,该产品能否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它的服务能否得到客户的满意,又或者是新产品所达到的利润能否得到投资者的满意等等,这些因素都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资本是一种间接资本,它更多的时候是间接的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和收益,维持好企业与经济市场中各个方面的关系,才可以持久的实现与创造价值。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3

  【关 键 词】财务指标体系/“双高”企业/传统企业/投资价值

  【 正 文】

  如何利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对其进行财务评价,从而发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是股票投资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已有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其中,既有大量的传统企业,但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双高”企业。对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对于“双高”企业,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财务评价,并据此评估其投资价值,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主要从投资者的角度,探讨目前我国A 股上市公司中“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差异。我们将首先通过对现有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及对股票投资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恰当评价“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的不尽相同的两套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利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数据进行实证性分析,验证两类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说明“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价值来源的差异性。

  一、财务评价与企业价值

  一般而言,财务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选取与决策相关的各项财务信息,并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信息加工,借以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不同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亦即不同财务评价主体,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的目的往往不尽相同。这些主体包括: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含潜在的投资者,下同)、债权人、与上市公司有业务联系的公司、有收购或兼并意向的公司、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咨询人员等)、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上市公司的员工和工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本文主要从投资者角度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问题。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其目的一般包括:(1 )了解公司的经营成果、资本结构、资本保值增值、利润分配及现金流转的详情,以便做出增加投资、保持原有的投资规模、放弃投资、转让股份等投资决策;(2)了解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盈利能力、 资本结构等所有方面,对自己的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进行判断和估计;(3 )分析公司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公司利润的形成和分配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带来的影响;(4)判断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潜力,评估这个公司整体的真实价值,并将其与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进行投资以获取最大的收益。

  企业价值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综合表现,它不但度量了企业已有资产的获利能力,还体现了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战略适应能力。企业估价,就是对持续经营中的企业的经济价值所进行的估量。它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了企业能力、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人的主观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对企业持续发展潜质的认识和评价过程。

  投资者无论投资于“双高”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在可接受风险程度下获取最大的收益。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内在特质不同,价值体现的方面不同,价值增值方式不同,对它们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和手段也就应该有所差别。传统企业要合理的配置、利用自然资源,依赖大量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来扩大再生产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双高”企业具有如下特征:(1)“双高”企业主要是知识、智力的投入,在美国,有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2 )知识已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并已经成为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3 )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上的优势,期望获得高额回报。(4 )企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双高”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二是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场占有量;三是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5)企业成长快。 “双高”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日臻成熟的大公司。

  传统企业多为基础性产业,由于技术、设备、工艺、生产相对成熟,企业大都处于成熟期,因而市场较稳定,风险较小。企业的历史业绩相对稳定,人们对其未来收益预期也相对稳定,波动空间相对狭窄,对投资者的激励作用不大。传统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将来收益的稳定与可预计性和低风险性上。“双高”企业则是新生事物,制度创新乃至企业、产品的创新都是有创新利润的存在(创新的边际利润大于创新的边际成本),预期的高额利润,对投资者激励作用大。一般而言,股票的价格取决于预期股利收益与市场利率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预期股利收益不断增大,则股价不断提高,企业的价值也不断提高。“双高”企业大都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由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费用高,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其利润波动预期也较大。“双高”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将来收益的高增长与高风险性上。

  公司价值本质上是由其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对于传统企业,企业未来业绩与历史及当前业绩表现之间的关系密切,企业财务评价更注 重企业“目前”价值的评估;而对于“双高”企业,企业未来业绩与历史和现在业绩表现之间没有联系或是联系不大,企业财务评价就应该更注重企业“未来”可能价值的评估。业绩评价和企业估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资本市场有效率的条件下,企业价值成为评价的核心,即评价体系的指标最终是与价值相关的。价值相关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盈利性(用货币指标计量);二是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健康性指标);三是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价值驱动因素等)。因为两类企业的价值体现不同,所以对它们进行财务评价所使用的财务指标体系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差异性:理论及调查分析

  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股东利益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短期偿债比率、长期偿债比率和资产运营能力比率等五大类指标。其中,反映股东利益的比率主要有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和股利支付率等;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有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净利率等;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和有形净值债务率等;反映资产运营效率的比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双高”企业财务特征的最明显之处就在于其高成长性。关于描述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人们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例如:

  1.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涉及的“发展能力状况”指标,包括了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六个比率指标。其中:

  3.张俊瑞和邓崇云(2000)认为,从选择投资对象和基于长期投资的目标出发,投资人应当认真地分析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及利润构成(张俊瑞和邓崇云,2000)。其中:

  (1 )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2)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

  4.黄磊(1999)认为,根据企业成长期的特点,可以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同前)、净利润增长率(同前)、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来评价上市公司的成长性(黄磊,1999)。其中:

  (1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报告期末股东权益)×100%

  尽管人们对评价“双高”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指标选择存在认识上的一定分歧,但还是可以归纳出以下两个共同认识:

  1.增长率指标是最能体现“双高”企业特征的财务指标;

  2.成长性既反映为经营成果(盈利能力)的增长,如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又反映为财务状况(资本扩张能力)的增长,如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增长率和持续可能成长率等。

  为了更好等说明“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差异性,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具有一般财务知识的国内股票市场普通投资者。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分别从评价传统企业和“双高”企业的目的出发,判断各财务评价指标的重要性——重要性程度最高为7分,然后依次递减,最低为1分。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30%。调查结果详见表1。表1中的“平均分”为被调查者对各项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打分的平均值。由表1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投资者认为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取前18项):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市盈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股利支付率、净资产增长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净利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2.投资者认为“双高”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取前18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市盈率、每股收益、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每股净资产、总资产周转率和持续可能成长率。

  3.两类企业财务评价共同的比率指标有: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净利率、应收款项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和每股净资产;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是:股利支付率、存货周转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评价“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是:总资产增长率、持续可能成长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4.无论对于传统企业还是“双高”企业,投资者最重视的都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股东利益这两类指标。其中,反映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是销售净利率、经营利润率、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及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反映股东利益的比率主要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市盈率及净资产增长率等。

  5.投资者评价传统企业时,更注重的是其经营稳定性和股利支付的连续性。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的比重较大,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所以存货周转率也是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指标。有形净值债务率更为谨慎地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有形净值债务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有形净值债务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有形净值债务率成为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指标,说明投资者对传统企业财务(负债)风险的特别关注。

  表1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比较

  按重要性程度

  传统企业

  “双高”企业

  由高到低排序

  财务指标

  重要性程度

  财务指标

  重要性程度

  平均分

  平均分

  1

  每股收益

  5.817

  销售收入增长率

  5.967

  2

  净利润增长率

  5.467

  净利润增长率

  5.817

  3

  净资产收益率

  5.350

  净资产增长率

  5.583

  4

  每股净资产

  5.233

  总资产增长率

  5.550

  5

  市盈率

  5.217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5.383

  6

  资产负债率

  5.200

  市盈率

  4.850

  7

  速动比率

  4.983

  每股收益

  4.700

  8

  流动比率

  4.933

  经营利润率

  4.650

  9

  经营利润率

  4.850

  销售净利率

  4.633

  10

  销售净利率

  4.833

  资产净利率

  4.533

  11

  股利支付率

  4.633

  净资产收益率

  4.483

  12

  净资产增长率

  4.617

  流动比率

  4.367

  13

  存货周转率

  4.583

  资产负债率

  4.317

  14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4.567

  速动比率 4.300

  15

  资产净利率

  4.550

  应收帐款周转率

  4.283

  16

  应收帐款周转率

  4.517

  每股净资产

  4.283

  17

  有形净值债务率

  4.333

  总资产周转率

  4.267

  18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4.233

  持续可能成长率

  4.217

  19

  总资产周转率

  4.167

  存货周转率

  3.867

  20

  已获利息倍数

  4.150

  已获利息倍数

  3.750

  21

  持续可能成长率

  3.750

  股利支付率

  3.700

  22

  总资产增长率

  3.617

  有形净值债务率

  3.550

  6.投资者评价“双高”企业,并不看重其当前的盈利性和股利支付水平,而是希望公司将主要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将来获取更大的收益,即投资者更看重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从“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评价指标来看,总资产增长率表示公司资产的增长情况,资产是公司生产经营获取利润、增加股东财富的物质基础,这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持续可能成长率是衡量公司凭借自身财力支持成长能力的重要尺度;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全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

  三、“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特征差异性: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沪深两地上市公司1997至2000年共四个年度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从传统企业中随机选取30家公司,其中15家选自上海30指数股,另15家选自深圳成分指数股。从“双高”企业中随机选取30家公司,其中沪市15家,深市15家,入选的条件是1997年~2000年三年净利润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0.20元以上。这30家“双高”企业中,大部分公司主营业务属于高科技领域,也有少数几家主营业务不属于高科技行业,但正进军高科技产业领域,拟以高科技产品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研究发现,两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有关财务指标平均值与均方差比较

  计算值

  传统企业

  “双高”企业

  财务指标

  平均值

  均方差

  平均值

  均方差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三年平均增长率(%)

  7.58

  14.04

  48.24

  38.63

  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

  -3.66

  32.58

  56.30

  24.19

  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

  13.64

  13.52

  53.76

  23.79

  净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

  14.42

  13.25

  58.32

  33.13

  主营业务利润率(%)三年平均值

  24.47

  13.27

  32.29

  11.24

  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值

  8.85

  5.51

  16.80

  5.06

  2000年度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

  71.58

  64.85

  84.19

  16.19

  2000年度每股收益(元/股)

  0.26

  0.20

  0.52

  0.17

  市盈率(2001年4月30)

  56.13

  34.82

  52.30

  24.25

  由表2数据可以看到,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财务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归纳如下:

  1.“双高”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6.36倍;“双高”企业的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0%,而传统企业的净利润三年平均减少3.66%;“双高”企业的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3.94倍;“双高”企业的净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4.04倍。可见,“双高”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显著地快于传统企业。

  2.“双高”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明“双高”企业产品获利能力在不断提高,企业正高速成长,未来获利将会增加。

  3.“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平均值高出传统企业7.82个百分点,表明“双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获利空间大,因此发展后劲比传统企业强。

  4.“双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值几乎是传统企业的两倍,说明“双高”企业在同样的资金投入下为股东创造的效益更多。

  5.“双高”企业2000年度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高于传统企业12.61个百分点,说明“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更突出。

  6.“双高”企业2000年每股收益是传统企业的两倍。说明“双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明显高于传统企业。

  7.“双高”企业的市盈率(2001年4月30日)略低于传统企业, 其主要原因是传统企业的每股收益偏低。

  总的来看,上述实证分析结论验证了前文得出的“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它们的价值来源不尽相同。传统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为股东创造当前财富的能力、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低风险性;“双高”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为股东创造增值财富的能力、获取未来收益的能力和高风险性。因此,投资者对这两类企业进行财务评价所关注的焦点就必然地出现了差异。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财务评价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指标体系,而应为不同类型的企业设计不尽相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2000.财务成本管理.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戴维.F.霍金斯著.2000.财务报告与分析:教程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杰弗里.C.胡克著:.1999.《华尔街证券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张俊瑞、邓崇云著.2000.上市公司分析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庆昌著.1999.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黄磊著.1999.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解读技巧.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林文俏著.2000.高速成长88家上市公司.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

  周首华、陆正飞、汤谷良主编.2000.财务理论前沿专题.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4

  新理财(以下简称“新”):从国际范围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CFO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要。中国公司的CFO目前也面临着职能上的转型。以您的观点看,CFO应在公司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寇日明(以下简称“寇”):用两句话来概括CFO的作用,就是在资本市场上筹到足额合适的资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管理好、用好资金。

  在资本市场上筹到足额合适的资金,就是说在需要钱的时候能筹到钱。合适的资金是指需要债务还是需要股权、是长期资金还是短期资金、是浮动利率债务还是固定利率债务、是外币还是本币等等。要能够通过融资,不仅支持企业的产品经营,而且使企业长期保持一个健康的财务结构。不是说有钱就可以拿来用的。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管理好资金,是说对企业的所有收入和支出要管理好、匹配好、用好。在其他投资上,不管是实务投资,如收购资产,还是短期资金的管理,要把这些可用的资金用好,不能乱来。比如我们是发电公司,有个什么公司说你们钱这么多,你拿来我给你运作一下,风险怎么低,收益怎么高,你说能不能干呢?我说不能干。因为我们是靠发电赚钱的,不是靠所谓的运作。

  我认为不能一味说CFO多么重要,财务总监就是财务总监,不能一味夸大自己。为什么财务总监不是CEO而是CFO呢?就不是CEO嘛!

  新:我注意到您在多个场合说过神话资本市场功能的危害,资本运作真的不是企业做大的捷径吗?

  寇:资本市场确实是企业做大的最重要,也是最好的工具,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在产品市场上是经营成功的,你的产品是有竞争力。没有这个前提,资本市场运作就变成了为企业挖掘坟墓的工具。我比较两个公司,一个公司领导特别懂资本运作,另一个公司领导是个工程师,不懂资本运作。两个公司都在实业领域。这个工程师说,我什么资本运作都不做,我就兢兢业业把这个工程建好。另一个懂资本运作的公司领导说,这个钱我暂时用不着,是不是拿去赚一把,赚回来以后再搞这个工程,结果这个公司搞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过去的十年当中简直是屡见不鲜。你说哪个好?哪个实现了公司目标?是那个老老实实做工程的领导实现了公司目标。而那个花心的领导老觉得钱赚少了,肯定没有实现公司目标。所以道理非常简单。资本运作的目的是使企业做大,产品规模做大。一个企业如果不以产品市场的经营作为基础进行资本市场运作,这个企业就是在玩累卵游戏。即便进行了几次成功的运作,也一定是昙花一现,总有一天会轰然倒塌。

  新:那么一个公司如何才能做大做强呢?

  寇:一个公司经营最重要的战略就是专业化经营,不管是从规模优势,还是能力上说,专业化经营比之多元化经营都具有优势。首先,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不仅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都在寻求自己的比较优势。其次一个人只能做好一件事情,一个企业也一样。只有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才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第三,企业规模大才能有优势,真正能成百年老店的企业都是长期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我老举一个例子,就是吉列刮胡刀,做了多少年了,天天都在研究怎么更新换代。一个刮胡刀集中了很多高科技的东西。它做别的可能也能做好,为什么不做?因为这么大的市场已经够了。所以企业长期来讲一定要专业化经营,对专业化战略的执行一定要持之以衡,不能见异思迁。经常有人一个事情做得好好的,一看见别人赚钱了,就老想赚那个超额利润。其实市场经济越发展,赚到超额利润的机会就越少,赚到超额利润的时间也越短。要想长期地和别人竞争,只能靠自己的实力,集中精力,持之以衡地在一类产品上创新、研发,把产品做得更好。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再往前走的能力,大家都在这条路上走,我跑得更快。

  做大是指企业要有持续扩张的意愿和能力,其前提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做强则体现在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上。企业要做大做强,首先要找到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建立并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其次要具有能够保证企业健康素质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和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企业管理者。第三要在利润增长的同时寻求规模的扩张,通过规模扩张求得公司价值的持续增长。

  新:您在前面谈到了股东价值最大化,能具体谈一下您的看法吗?

  寇:公司价值理论上的定义是企业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的和。自由现金流就是企业的净利润加上折旧。折现值就是每年的现金流贴现到今天累加起来,这是公司价值。简单地讲,公司价值就是每年的净利润乘上它的经营寿命。有的公司可以用不正当手段把某年的利润做得很高,但是这会损害企业的寿命。公司管理层应该这么理解,净利润大了不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净利润还要乘上公司的经营寿命才是股东价值。你一年就倒闭了,尽管那一年利润很大,但公司的价值很小。我是百年老店,年年都有现金流,我的公司价值就很大。为什么叫持续发展,提高盈利水平,就是这两个乘起来才等于公司价值。所以要对股东价值理论上的定义和实际怎么理解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把这个理念用到公司的管理当中,就应该这么来想。公司的经营要健康,健康才能长寿。

  新:长江电力自上市以来保持了稳定的业绩增长,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请问贵公司采用了什么竞争战略?又是如何控制经营风险的?

  寇:公司的竞争战略只有两种:一种是成本领先战略;一种是差异化战略。电力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化战略,不管火电、水电都是电。只有成本领先,成本低才有竞争力。我们公司主要是成本控制得比较好,所以我们的竞争力就比较强。关于成本控制,一个企业除了生产环节的成本之外,因为多元化导致的成本增加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一个好好的发电企业不老老实实地做主业,今天在这儿搞个酒店,明天在那儿搞个宾馆,这上面的成本支出往往是损害企业长远利益、损害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电力企业如果要说控制成本大家都一样。水电第一是折旧,占50%,财务费用占20%,大修理费用占10%,剩下一点人工费用。就这么几项。所以成本控制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如果有成本不一样的,那些成本大的企业背后一定有很多的楼堂馆所。这些东西占的份量很大。我们主要是主业集中,集中精力做发电,而且主要是水电。

  公司的风险分很多环节,一个是电力生产的风险,如没有完成电力生产任务,原因一个是来水少,一个是设备出了故障。这是生产经营中的风险。还有一个风险是市场风险。如电力价格没上去、发了电卖不出去等。如果说财务风险的话,如电费回收、利率变化和汇率变化导致的成本增加、融不到资等是与财务有关的风险。在电费回收方面,2004年我们的电费回收率是100%。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和购电企业共同努力建立了一个好的诚信合作关系。我们称为把水流变成电流,把电流变成现金流。电费回收好,一是因为我们电价比较有竞争力,葛洲坝历年电价水平比较低,只有一毛五,其他电站电价水平都比较高;二是我们和购电方签订了非常严格的合同,大家都按照合同来办事。国内有些电站可能是计划性分配,合同签得不是很严格。我们的合同非常明白,按照合同,我们没有发生过欠费。电网公司对我们也很支持,我们共同建立了比较良好的以信誉为基础的合作关系。

  新: 您在工作理念中提到“公司的战略目标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层层落实下去。”那么公司是如何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

  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看大家认识是不是一致,认识一致就要有一个配套的制度出来,大家都要执行这个制度,没有预算的开支就不能列进来,超支就不能花钱。我们对下属单位的考核指标,一是安全生产;二是管理创新;三是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有两种:一是费用预算;二是资本性支出预算。管理费用在我们公司占的比重非常小,费用比较清楚,哪些东西应该花钱,哪些东西不应该花钱,都有制度,基本上能按预算执行。如果这个都不能执行,公司就没有管理了。资本性支出预算的编制非常重要,资本性预算做不好,尽管不形成当年成本,但它不仅会增加企业今后的成本,而且会使企业偏离主业方向。

  新:您认为一个好的CFO应具备哪些素质?您是怎样做CFO的?

  寇:CFO首先要懂得战略;其次要懂得怎么把这个战略付诸实践。所谓付诸实践就是能够发现战略执行当中的问题,因为你更懂公司价值,更懂公司价值最大化是公司追求的目标。再一个就是把公司的长期目标通过预算的方式一年一年地实现。CFO应该一个心眼地做好一件事情,你可以把这叫做刻板。有的人看见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我就不能认同这是一种战略。我认为要专心,专心致致地做好一件事情。这个是我对战略的理解。我是按照我的理想在做这个公司。我认为我已经知道一个公司存在的目的在哪里,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给股东创造价值。我刚才讲了,创造价值一是要把这个企业做长久,二是要把企业利润做大。什么叫做长久,健康才能长寿。企业管理要健康,制度要健全,文化要健康,这样才能做长久。当然也要不断更新思路。利润就是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一个财务总监就是围绕这两个题目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新:可以看出您是一个务实的人。作为一个绩优蓝筹公司的财务总监您有压力吗?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5

  【关键词】总承包企业;内部价值链;优化

  一、总承包企业内部价值链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存在着价值链联结,从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总承包企业不同于一般的生产经营企业,企业的生产对象和交付使用的“产品”是工程项目,企业的活动以项目为出发点、为中心和归宿。工程总承包企业基本的生产经营流程为:由业主或用户需求所形成的项目交易市场―项目承揽―项目咨询―项目设计―采购―项目管理(施工)―项目交付及维修服务―从项目交易市场重新承揽项目而再次重复上述过程,其独特的业务流程也使得其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更为紧密,企业内部价值链优化整合的空间更为充分。

  二、S公司内部传统价值链模型

  S公司为大型国有企业,多年来已形成以部门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实行激励的机制,造成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在工作中不是从企业战略目标角度考虑问题,而是片面地追求部门的利益最大化,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了企业信息不能及时分享,以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市场部:主要负责项目承揽,包含对项目信息的收集、筛选、分配及为获得项目而采取的一切手段、方法及工作。对工程总承包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地获取项目,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链条才不致中断。这就要求部门在项目承揽中,要熟悉业主及用户的需求,不仅要对项目交易市场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竞争对手情况,而且要对企业本身情况、市场可利用资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该活动不仅体现了海恩斯“顾客和原材料是价值链一部分,是价值创造的新源泉”的观点,而且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项目承揽对各种信息的需要,使“虚拟价值链”观点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该活动虚拟实施,还可以对其它活动提出新的要求,有利于流程优化,对工程总承包企业而言,项目承揽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

  工程技术部:主要负责项目咨询、项目设计、设备采购、安装施工。其中项目咨询(包括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项目论证、项目咨询、项目融资等工作),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决定性阶段,前期论证工作做得越全面、细致,那么在工程实施和运营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将进行得越顺利,越容易实现预期目标;项目设计是对工程造价影响最大的环节,工程造价的90%在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施工阶段影响项目投资仅占5%左右,因此在设计阶段实行限额设计,通过优化方案降低工程造价的效果十分显著;设备采购不仅仅是通常所指的设备、材料的采购,而且包括设计分包、施工分包、人员招聘等,这就要求部门制定最优采购方案,降低采购成本。

  图1 现阶段S企业内部价值链模型

  分公司监理部:S企业的子公司为原公司的生产制造部,现独立成为一家监理公司,故S企业EPC项目的监理工作全部交由分公司完成,这样做自然是节省了一部分成本。监理公司首先要做的就是在采购阶段开始后,熟悉项目初步设计,熟悉采购的设备性能,并在施工阶段前期入驻项目现场,开始进行工程监理。在施工安装过程中,一旦发生安装问题,业主方会与监理公司进行沟通,由监理公司告知项目部,并着手对技术方案做出修改。

  海外事业部:S企业因在海外承包项目较多,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便在海外设置了分管事业部,海外事业部在国外即代表了企业形象,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与业主的沟通,确定业主方对本企业总承包项目的意见与建议,待反馈国内领导后,以确定接下来的业务重点,领导会以该反馈作为项目参与人员奖惩的依据。

  S企业的传统价值链模式,每个部门都精益求精,为整个项目的执行做出的了贡献。但是从以往的项目经验总结来看,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各部门之间总会互相推卸责任,不仅影响工程进度,同样也影响到总承包商在业主心中的形象,所以优化传统的价值链显得尤为重要。

  三、S公司内部优化价值链模型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国际日益接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步伐加快,对投资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市场化、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改变企业大而不强、效益低下现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进行企业内部价值链整合已是必然趋势。因此在内部价值链优化中尽可能整合各部门现有资源,将每个部门之间的界限打开重组,争取呈现在业务流程上每个环节的并不是部门,而是工作小组。以某海外EPC工程项目为例:

  图2 S公司海外EPC项目价值链优化模型

  小组1(由市场部、工程技术部、海外事业部组成):编制商务合同及技术附件。在获得新项目招标的消息后,市场部开始启动投标程序,并告知公司领导相关项目情况,领导在认真分析项目特点及企业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首先选定2-3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投标企划的编写,技术人员更懂得如何编制一份实用的项目规划。这样由市场部及工程技术部共同编制的投标文件,远比由市场部自行整合要有成效的多。海外事业部的工作主要是通过频繁地与潜在业主方及合作过的业主方接触,了解以往工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是否有可行的解决办法,以及收集潜在的项目信息,因海外事业部较国内相比,更加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经济状况、人文地理等情况,所以海外事业部的加入,不仅可以协助市场部完成资料的准备,更能提前让工程参与者了解以往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对投标文件及时做出修改。另外在时间上,这样规划也大大地节省了准备时间,三个部门通过及时沟通,共同商讨投标文件的编制,这样的合作不仅使工作更加有效率,也增强了部门之间的默契度。企业中标后,市场部及工程技术部会回国研究商务合同谈判,同时会请设计单位配合制定更详细的工程概算,在业主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商务合同及技术附件的签订。

  小组2(由工程技术部、工程监理部组成):合同生效后,工程技术部会认真考虑项目团队的人员构成,组建项目部,并开始执行项目。作为总承包商而言,项目的设计会全权委托设计单位进行,但要做到实时监管设计进度,并考核设计质量。采购通常由总承包商自行完成,采购也要以设计院出具的概算为依据,所以这两个阶段中,总承包商与设计单位的有效沟通十分重要。施工也是由专业的施工单位负责,总承包商需要对EPC项目过程中的所有分包商进行管理,对国内各分包商的管理以及同业主方等各方的协调沟通由工程技术部负责,同时无论是国内设计采购环节还是项目现场的施工管理都需要依靠工程监理部的配合。工程监理部在现场最经常处理的问题就是设备问题,设备在运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小组3(由工程技术部、工程监理部、海外事业部组成):工程技术部的在施工阶段,应主要在项目现场进行工作,这样在施工阶段一旦出现与设计不符,需要设计变更时,技术人员应及时做出反馈,由工程技术部应与监理部共同解决问题。海外事业部较其他部门来说,都会更快更准确地收到业主方的反馈,无论是对工程的进度质量评价,还是对总承包商的服务态度评价,所以在收到业主方的任何反馈后,海外事业部第一时间通知项目部,针对业主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做出修改或更正。

  小组4(由工程技术部、工程监理部、海外事业部、市场部组成):工程竣工后,所有环节的参与人员,包括市场部,都应该认真听取业主对本次工程完成情况的评价,因海外项目存在的风险颇多,且工程建设项目的工期较长,期间发生的每一次意外,每一次的完美解决,都是以后工作中的宝贵经验。虽然工程项目执行的主体是工程部门,但是其他业务部门也不能墨守成规,太过于强调本部门的工作内容,与其他部门间的工作界限。应该以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与部门发展目标结合,部门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经验。

  四、结语

  企业内部价值链优化是通过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实现的。企业价值链分解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价值链的整合,是为了实现企业动态优势再造。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使企业通过价值链的分解,把握竞争的战略环节,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价值链横向整合战略和纵向整合战略,扩张企业的价值链活动,实现高效率、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合作――协调”机制的企业内部价值链优化方法,指出重视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优化整合是现代企业内部一种良好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是价值链整合的有效形式。

  参考文献

  [1] 刘炳南.现代企业管理[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6

  [关键词]企业价值;财务业绩;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7―0030―06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店、餐饮企业日益成为消费潜力巨大、成长性能良好的服务产业。从第一家酒店类上市公司锦江酒店1993年上市至今,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有了一定的发展,截至2010年已有11家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通过IPO上市或主营业务变更)。这些酒店及餐饮行业知名企业的上市对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其他一些企业也酝酿上市,以拓宽公司融资渠道,扩大企业发展规模,提升企业价值。相比其他板块的上市公司,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相对数量较小,因此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当今价值投资与价值管理时代,企业价值最大化正在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优先选择的目标。上市公司希望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

  然而,企业财务业绩与企业价值的关联度究竟如何?不同的证券市场可能有不同的结论,即使同一证券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本文试图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改进方向,并对酒店及餐饮企业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建议。

  2 文献回顾

  目前,就行业角度来看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业绩的评价分析研究很多。王俭宝、陈继祥对我国酒店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了分析,得出企业经营业绩下滑是因为市场供大于求、期间费用高、投资收益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途径。刘亭立对旅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因子分析,认为旅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在主要影响因子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均衡,从行业类别看经营业绩,景点类最优,其次是综合类,最后为酒店类。余莉蓉通过对2004~2007年的各旅游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在旅游板块,景点类和综合类上市公司优于饭店类上市公司,景点类和综合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都较好,且景点类上市公司比综合类上市公司的各指标更平稳,饭店类上市公司较差的研究结论。

  还有一些研究者对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姜跃龙在托宾Q值视角下对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继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证明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继任后,公司价值显著高于不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所继任的公司价值,也明显高于一般未发生高管变更公司的价值。纪建悦、吕帅根据价值链理论,界定了对企业价值有影响的利益相关者范围,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酒店餐饮类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满足与企业价值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口值的分析显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满足水平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企业存在通过不同利益相关者满足水平的调整提升企业价值的可能。吴超等选取2000~2008年的7家酒店类上市公司年报为观察值,利用托宾Q值分析了酒店类上市公司绩效,并辨别各财务因素对公司绩效和股价的影响程度。

  由上可见,旅游上市公司(含旅游酒店及餐饮企业)财务业绩研究涉及面已经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关于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研究也不少,但是将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财务业绩与企业价值联系起来的文章涉及不多。鉴于价值管理时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就上市公司而言财务业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公司的价值,企业财务业绩与企业价值的关联度究竟如何?主要影响企业价值的财务业绩指标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证券市场都非常关注,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就企业价值与财务业绩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3 研究设计

  3.1确定研究对象

  依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同时参考新浪财经的行业划分标准,本研究选取目前我国A股市场(沪市和深市)上市的11家酒店及餐饮类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由于sT零七长期处于亏损,缺少代表性,因而在本文研究中予以剔除。最终选择的10家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基本信息参见表1,其中包括6家酒店类上市公司,4家餐饮类上市公司。

  3.2数据及指标选取

  本文通过中国证券网、新浪财经,以及各公司对外公布的年报获取这10家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的历年相关财务数据,个别缺失的财务指标数据则由相关财务数据计算得到。上市公司向外披露的财务报表应该说是能够比较严格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基于相关可比原则及谨慎性原则,能够比较公允地、清晰地、完整地反映企业存在与经营的经济事实。

  为保证时间和方法的一致性以及资料的完整性,本文在搜集数据的同时,也对这10家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的所有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剔除了一些不可比因素,以保证研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如科学城由原乌江电力重组组建,虽上市时间较长,但涉足餐饮住宿业时间较短,2008年其主营业务构成中才有餐饮住宿业出现,至2010年期末已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91.01%,故其数据选取2008年至2010年。

  3.3研究方法

  本文用托宾Q值分析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企业价值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托宾Q值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测度企业价值的方法。通常定义为该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其相对应的有形资产的重置(或账面)价值比。重置价值可以理解为公司的重建花费。如果托宾Q大于1,则说明市场对该公司的估价高于公司的账面价值。换言之,该公司的资本投入有效的产生了效益。当然,也可能说明公司的无形资产已经被市场认同,因而反映在市场价值上。若托宾Q等于1,则说明市场对该公司的投资有效性并没有认可,该公司的市场价值仅仅反映了该公司的重置(或账面)价值。若托宾Q小于1,则表明市场认为公司的账面价值过高。例如,朗和斯图兹(Lang&Stulz)指出,若公司经营过于分散则会被投资者“惩罚”,从而导致较低的托宾Q。需要注意的是,托宾Q低于1也可能反映了市场的悲观情绪。

  对于托宾Q值的具体计算方法,本文参考了以下几种意见:

  姜跃龙认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目前股票流通 并不是全流通状态,存在非流通股,这部分股票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数据,即使存在非流通股的转让价格,但是公司之间的性质、转让背景等存在较大的差别,很难作为非流通股票的市场价格的替代。由此在计算上市公司市场价值时,现有的做法是将流通股的市场价值加上非流通股账面值作为权益的市场价值,托宾Q值的计算方法为(负债的账面价值+非流通股账面值+流通股股票市场价值)/总资产账面价值。公式中所有数据均为当年年末数。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采用账面的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合计数来计算,另外由于样本公司中没有含B股或H股的公司,因此公式中每股价格和流通股份数分别为A股价格和A股股数。姜跃龙的上述观点与夏立军、方轶强观点方法一致。

  吴超等运用托宾Q值来衡量上市公司的价值。其托宾Q值的计算采用史密斯和华兹(Smith&Watts)方法来计算,即上市公司权益市场价值与总负债面值之和除以公司总资产账面价值,其中公司权益市场价值等于流通股股票的市场价格乘以总股数。这里的市场价格是指各股每年12月31日或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

  本文的托宾Q值同样依据史密斯和华兹方法,根据各家公司历年的年末数计算得到。各公司自上市年份(或主营业务包含餐饮住宿业)至2010年末的托宾Q值见表2,因本文研究时,新都酒店2010年年报尚未公布,故该公司Q值截止至2009年。由表2可以发现各家公司的托宾Q值除新都酒店1994年数据外均大于1,说明投资者对于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抱以积极的态度。

  企业的市场价值必定受到企业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4大类指标衡量企业财务业绩,分别为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以及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并通过这4类经营绩效指标与托宾Q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分析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企业价值与企业财务业绩之间的联系。各类指标所选取的具体变量参见表3。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原理,该模型是用以分析同时包含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数据的计量方法,也被称为平行数据或时间序列/截面数据,尤其适用于对截面较多,而观测时间较短的数据进行分析。

  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设有因变量y。与1×κ维解释变量向量x。满足线性关系γit=αit+xitβit+μit,其中i=1,2,…,N,t=1,2,…,T。

  上式为考虑κ个经济指标在N个个体及T个时间点上的变动关系。其中Ⅳ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参数αit表示模型的常数项,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xit的κ×1维系数向量,κ表示解释变量个数。随机误差项μ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σ2的假设。

  模型估计使用Eviews 6.0进行,并采用变截距模型,该模型允许个体成员和各个时点上存在个体影响,但无结构变化,并用截距项的差别来加以说明,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估计。本文模型的具体估计方程如下:

  Qit=α+αi+β1×ALRit+β2×ARTit+

  β3×EPSit+β4×,ITit+β5×MBRit+β6

  ×NPRit+β7×OMit+β8×ROEit+γt+μit

  其中,i=1,2,…,10tt=1,2,…,18,而α表示所有10家公司截距项的均值,αi为单独每家公司截距项对均值(α)的偏离程度,γ。表示t年度的固定效应影响,因此,某一家公司在某一年度的所估计出的截距即为α+αi+γt。可认为截距项越小说明各影响因素波动对Q的影响程度相对越高。β1。至β8为各影响因素的系数,即其影响强度,因使用变截距模型,故各公司在各个年度影响因素的系数相同。具体估计结果见表4、表5。

  模型估计结果的Adjusted R2为0.716,DW统计量为1.817,模型整体的F检验统计量为8.711769,可认为模型的设定合理,对托宾Q值(企业价值)进行了较好的解释。

  同时,对模型中个体和时期固定影响的显著性进行联合检验,其F统计量为12.7528,临界值F(26,152)=1.5687,因此拒绝选择不变系数模型的原假设,建立固定影响的模型更为合理。

  通过以上检验结果可以发现,IT(存货周转率)、NPR(净利润增长率)、OM(营业利润率)、ROE(净资产收益率)估计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之下,说明这些因素对托宾Q值具有显著影响,而且是一种正向影响,即这类财务指标越好,企业价值越大;ALR(资产负债率)、ART(应收账款周转率)、EPS(每股收益)、MBR(营业收入增长率)估计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之上,说明这些因素对托宾Q值不具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盈利能力指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偿债能力指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显著。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针对以上定量分析结果,同时结合酒店及餐饮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实践,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首先,对于我国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来说,由于财务业绩对其企业价值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出发,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应该将管理的重心放在提高企业财务业绩水平上。在现实的证券市场中,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除财务业绩外,还包含诸多其他因素,如宏观经济环境、国家政策法规、证券市场完善程度以及投资者投资态度与风险偏好等。而在这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企业价值与财务业绩并不一定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有时二者甚至可能出现相互背离。例如,当证券市场不够完善时,或者受特定影响因素,某些企业财务业绩恶化,其股价仍可能高居不下,甚至逆势而上。但通过上面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这种企业价值和财物业绩不相匹配的现象在我国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中并不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对于这些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是有效的,其市场价值(即托宾Q值)能够在相当大 程度上反映其真实价值(即由企业财务业绩所确定的价值)。因此,酒店及餐饮类企业应加强财务及经营管理,通过合理的财务及经营管理行为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其次,对于我国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来说,企业财务及经营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对企业价值具有显著影响的盈利能力方面。由于企业的营运能力主要服务于企业的盈利能力,而盈利能力既是企业发展能力的基础,又是企业发展能力的归宿,因此对酒店及餐饮企业来说,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必须将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的重心放在企业盈利能力上。具体来说,酒店及餐饮企业要将培养和提高酒店盈利能力放置于财务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的核心位置,通过精细化管理、周到化服务等有效手段,脚踏实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在此基础上谋求企业更大规模的发展。同时,要尽量避免多元化扩张、大规模负债等不恰当的经营方式或经营举措,否则很可能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伤害,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能力与企业价值。

  最后,对于我国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来说,应采取较为稳健的资本结构与投融资方式。从上面的实证分析中还发现,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对我国酒店及餐饮上市公司的价值不存在显著影响。这主要来自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在我国酒店及餐饮行业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行业的盈利与成长性相对比较稳定,不像高科技企业那样大起大落;另一方面,酒店及餐饮行业作为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行业,自然灾害、流行疾病以及政治事件等外界因素都会对该行业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结果是该行业的投资者与经营者通常比较稳健。因此受这些行业特性影响,酒店及餐饮企业通常会采取相对稳健的经营方式与资本结构。例如,我国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通常并不太高,本文所研究的这10家公司历年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37.94,标准差为26.26。这一研究结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酒店及餐饮企业要以企业盈利与发展能力为重,采取较为稳健的资本结构和投融资方式,而不应为筹资而筹资,为上市而上市,为负债而负债,人为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5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研究及其结论由于受研究对象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研究结论的行业局限性。由于本文研究对象只限于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而这类企业的经营方式与第一、二产业相比有较大不同,因此研究所得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例如,通过研究发现,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对酒店及餐饮类上市公司价值并不存在显著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在酒店及餐饮行业,主要采用传统的“给钱吃饭,付钱住店”的现销方式,因此这些企业应收账款比例相对来说较小,无法像存货周转率指标那样充分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相反,这种结论对于其他行业,特别是赊销比例相对较大的工业制造业,可能就不一定成立。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7

  【摘要】有关灵性的研究一直是哲学、宗教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管理学领域饱受热议的研究方向,而从企业伦理视角去讨论组织灵性价值观与公司战略之间的关系则是近年来管理学领域中新兴的研究主题。本文在评述灵性、职场灵性构念界定的基础上,着重梳理组织灵性价值观的内涵及相关研究成果,从企业伦理道德的视角出发,整理组织灵性价值观与公司战略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灵性;职场灵性;企业伦理道德;灵性价值观;公司战略

  【作者简介】于静,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近年来,职场灵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入探究发现,在企业伦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治理及公司战略等管理学领域中早已潜伏着灵性因素的身影。Tischle早在1999年提出,当经济回报超过个体特定心理满足值时,内在动机为员工激励提供不竭的动力,即职场中员工的经济需要在得到必要满足后会更多地考虑个人成长、自我实现和职业生涯发展等问题1。Pfeffer于2003年指出,员工在工作中首先寻求知识、获得发展、提升技能、实现人生目的,而后寻求积极的社会关系,并致力于作为“全面的人”而活着。由此可见,当今职场中的员工不再将工作作为获取经济来源的不得已选择,而是将工作的意义置于更重要的地位上,并渴望将其工作、生活与灵性体验联结起来,凡此种种推动了灵性迅速上升为当今管理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道德文化建设已远远跟不上经济的脚步,目前国内众多新兴企业由于道德问题相继陨落也说明了若想成为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组织伦理道德力量的约束至关重要。而将企业伦理视角下的组织灵性价值观融入公司战略制定的各个层面,落实到公司战略实施的各个细节,将引导具有灵性员工的企业取得长足发展。因此,探究企业伦理视角下组织灵性价值观与公司战略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企业灵性价值观的内涵与相关构念的界定

  (一) 灵性构念的界定

  国内已有研究中对“spirituality” 的理解有“灵修”“精神性”“信念”“灵性”这几种界定,本文采用“ 灵性” 作为其中文表述, 是鉴于“spirituality”是发自内心觉察来影响个体的超越性体验,它激励个体在寻找生命真谛的同时超越自我(王明辉、郭玲玲、方俐洛,2009),其他理解均不能比“灵性”更加合适。然而,学术界对于“灵性”构念的界定众说纷纭,直到2011年Crumpton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受到广泛认可的界定:灵性是一种有关至高力量的体验和意识,是一种与自我、他人和至高力量具有内在联系并担当责任的感觉。

  (二) 职场灵性的构念界定

  随着个体的灵性体验被引入职场,职场灵性就被当作是特定的研究方向。一直以来,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于职场灵性内涵的理解都不曾偏离其核心内涵:个体内心体验、联系感和超越感,职场灵性标志着组织使命、社会责任及组织价值观所认定的员工奉献(王明辉、郭玲玲、方俐洛,2009)。当前,最为广泛推崇的界定是Ashmos和Duchou提出的理解:职场灵性是发生在团体背景下支持有意义的工作,同时又依靠有意义的工作培育起来的一种内在的个体自我认知,个体在此过程中的体验要远超过去完成任务本身,即个体通过在组织中完成有意义的工作以及参与团体互动所获得的一种内心体验2。国内学者王明辉等在2009年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职场灵性与组织的关系及其对个体影响的视角出发,将职场灵性界定为“个体在工作背景下的一种超越性体验,通过工作过程提升工作的意义与目的,培养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感来丰富个体的内心生活体验,实现个体的内在心灵需求与工作意义互动,实现自我与组织的融合,从而提升个体的心灵层次,实现个体的成长与进步”3。

  (三) 企业灵性价值观的内涵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的存续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群体意识,并更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其在客观存在的同时往往渗透于组织的各个角落并制约着企业中各项实践活动4,组织价值观的内化作为精神纽带连接企业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由此将员工个人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地融合为一体。Chalof?sky于2003年断言,卓越的工作场所并非因其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和利益,而是源于其所提供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促进有意义的工作、培育支持性的工作环境5。基于职场灵性视角,Mitroff 和Denton于1999年提出“职场灵性具有个人努力寻求生命中最终目的”的内涵,促进员工与工作中的他人之间紧密联系,并且使个人的核心观念和组织价值观达成一致(张志鹏、和萍,2012)。那些与组织价值观具有一致定位并感到其付出受到赞赏的员工深信,他们可以感知对于组织成败的个人责任感,为组织和他人做出更多杰出的贡献。长久以来,更多的研究将关注点放在组织价值观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及工作绩效方面。此类研究表明,有助于员工个人成长的人文价值观支持职场灵性的构建,同时更利于公司战略的实现和组织愿景的达成。

  二、企业伦理视角下探析公司战略管理

  (一) 企业伦理研究视角

  企业伦理包含着许多跨学科的特质,一般而言,广义视角下的企业伦理是研究经济体制、企业与环境、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经济发展与伦理的关系;而狭义视角下的企业伦理则着重关注企业与消费者、雇员、股东、竞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突出企业道德行为的具体规范6,本研究基于企业管理实践出发,选取狭义视角划定研究范围。

  企业伦理道德即企业在处理多方利益相关者间关系的经济活动事务中所倾向的价值取向及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在日常情况下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企业为员工提供公平就业、合理报酬、教育培训和晋升的机会、安全且良好的工作条件;二是同行业竞争者公平竞争;三是与上下游供应商互利共赢;四是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五是为所有者提高投资收益率;六是遵守政府法规政策、履行社会责任,与各利益相关者建立扎实的支持基础。追求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的融合统一作为目前市场经济发展崇尚的至高企业伦理准则,惟有将企业伦理融合到公司战略运行的体系中,企业才能在顺应和谐发展的要求下获得更具优势的发展机会,走向更高的发展平台。

  (二) 公司战略管理

  公司战略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变化下和严峻的经营环境中进行总体谋略,以获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它以实现企业使命、达成企业愿景为前提,充分利用环境所赋予的各种机会为基础,协调处于环境影响下企业的发展,筹划企业经营活动的范围和战略方向,调整企业结构并分配企业拥有的资源,通过竞争策略使组织获得所需竞争优势(聂裕鹏、卢润德, 2006)。Inayatullah 于2006 年、Stone 于2008 年曾做出研究表明,企业将灵性价值观注入组织通常所注重的团队、环境中,更加有助于其卓有成效地达到组织目标7。2006 年,Kingerski和Skrypnek的研究表明,将职场灵性引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将有利于妥善解决劳资双方关系问题,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运行过程中融入灵性因素,使得企业员工的伦理道德水平、合作精神与工作满意度得到逐步提升。将职场灵性催生的组织灵性价值观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设计中,使其延伸到公司战略的制定以及员工与组织间感觉的互联,企业灵性价值观借此必将对公司战略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

  (三) 基于企业伦理视角探析公司战略管理

  公司战略与企业伦理道德的相互关系总是自动运行于整个组织的运营过程中。企业伦理道德体系的建设是组织制定公司战略的强大基石,其通过在员工个体中不断内化使员工自觉形成与组织一致的价值观,在做到自觉履行职责的同时,铸就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感(聂裕鹏、卢润德,2006);企业伦理道德对公司战略的实施有促进或约束的作用,卓越的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会强有力地推进公司战略的贯彻实施,进而取得这种战略所期望的战略优势,因而企业伦理道德才是确保公司战略顺利达成的基础保障。

  三、企业伦理视角下组织灵性价值观与公司战略的关系

  (一) 基于企业伦理视角探析组织灵性价值观

  通过梳理职场灵性相关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众多西方学者提出如何在组织中贯穿灵性的循环模型,并引发了该领域的新关注:培养职场灵性是否有悖组织伦理道德。职场灵性在组织环境中影响着一个人的道德表现,是通过灵性更好地构建个人与现代多元化职场间的关系,鼓励职场灵性的氛围将促进个人层面上的道德行为,在组织层面上提升适宜企业伦理道德的组织价值观。由国外研究者Peter McGhee、Patricia Grant于2008 年所提出的“How Spirituality Translates into Ethical Behaviour”模型可见,作为灵性组成因素的“自我超越”“互联性”“目的性”以及“终极关怀”调控着思想,在形成特定价值观的同时以一种特殊方式来激励员工达到卓越的个体灵性体验,提供了合乎道德标准的参照准则。企业伦理道德通过在实践中的反复检验而在个体中不断内化,反过来促进个体的灵性特征发展,而内含灵性价值观的组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道德思维(图1)。

  企业的伦理道德规范通常被认为是利益权衡或世袭创始人精神的结果,致使企业伦理建设一直缺乏稳定的动力机制,而企业的灵性价值观却能够基于员工灵性需要的视角为企业伦理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 Peter McGhee、Patricia Grant曾表明,组织灵性价值观很容易融入企业伦理道德的构建框架并延伸到公司战略的研究中去。

  (二) 企业灵性价值观与公司战略间的关系

  企业价值观是公司战略制定的思想源泉,在构建企业信仰基础的同时作为最根本的内在约束,提供实现公司战略的重要保障9。由于组织处于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中,往往遭遇无法达成预先设定战略效果的情况,而企业价值观将企业内各种力量凝聚起来为战略目标的达成共同努力,为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提供最坚实的保障。企业价值观的存在,令组织在寻找和制定其战略时具有更清晰的方向,具有延展性的企业价值观指导公司战略规划的制定,使其在为组织长远目标服务的同时也对外界变化做出适时的反应(杨小珊,2011),受到组织内部一致认可的价值观为各层次战略制定提供一致的评判标准。企业价值观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并以公司战略实施为依托落到实处,反过来公司战略的实施亦会为企业价值观的逐步发展和历久弥新带来直接推动力(杨小珊,2011)。

  组织灵性价值观伴随企业伦理影响着公司战略,Chattopadhyay于2010年提出了“灵性、职场伦理与公司治理”理论模型。自变量灵性在模型中通过影响中介变量员工价值观、道德规范来对公司治理这个因变量做出改变,同时伴随灵性认知在组织及个体中的不断渗透,使得个体渐渐把组织价值观及企业道德规范作为团队信仰的体现,组织中的员工在灵性氛围的影响下,终使灵性价值观延伸到公司治理及公司战略的领域中去(图2)。

  四、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基于企业伦理道德的视角,将组织灵性价值观提升到公司战略管理的高度,以企业灵性价值观作为不竭的强大凝聚力源泉,合理运用道德的协调功能,与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切实形成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可以为企业生存发展创造良好伦理环境,从而保持企业经久不衰的竞争原动力。企业伦理道德作为根基,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该组织经济活动的质量;同样,企业伦理道德作为衡量优秀企业文化的绝对标准,使得其在组织中的落地生根比开发高新技术和改善企业体制显得更加重要。当前,企业灵性价值观与公司战略之间的关系研究仍处于定性的理论研究阶段,现有成果在对未来探索进行展望时大多表明需要进一步实证检验。此外,未来应对企业灵性价值观与公司战略间关系的理论建构与发展进行更全面的研究以及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完整勾勒出二者间关系的影响机制。总的来说,无论是对现有理论的补充性研究,还是取代性的分析与探索,对企业伦理视角下组织灵性价值观与公司战略间关系的关注都将从根本上拓展和充实我们对管理学及管理实践的理解。因此,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对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注释

  1.7.参见张志鹏、和萍:《国外管理学研究新热点职场灵性研究前沿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 年,第11 期。

  2.参见柯江林、王娟、范丽群:《职场精神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华东经济管理》,2015 年,第2 期。

  3.参见王明辉、郭玲玲、方俐洛:《工作场所精神性的研究概况》,《心理科学进展》,2009 年,第1 期。

  4.5.6.9.参见姚建文、李亚玲:《基于企业伦理价值观战略管理视角下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经济》,2010 年,第10 期。

  8. 转引自Peter McGhee, Patricia Grant. Spirituality and Ethical Behaviour in the Workplace: Wishful Thinking or Authentic Reality [J].Electronic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2008,13 (2) .

  10.转引自Chattopadhyay D.A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spirituality,human values and ethic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ethical valu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R].AIM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alue-based Management,2010,(August) .

  参考文献

  [1]张志鹏,和萍.国外管理学研究新热点职场灵性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11).

  [2]Pfeffer J.Business and the spirit[A].Giacalone R A and Jurkiewicz C L(Eds.).Handbook of workplace spiritu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C].New York:M E Sharp,2003.

  [3]王明辉,郭玲玲,方俐洛.工作场所精神性的研究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

  [4]Crumpton A D.An exploration of spirituality within leadership studies literature[EB/OL].inter-disciplinary.net/wp-content/uploads/2011/02/Crumptorrpaper,pdf,2011.

  [5]柯江林,王娟,范丽群.职场精神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2).

  [6]姚建文,李亚玲.基于企业伦理价值观战略管理视角下的核心竞争力培育[J].企业经济,2010,(10).

  [7]Mitroff I A and Denton E A.A study of spirituality in the workplace[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9,40(4).

  [8]聂裕鹏,卢润德.基于企业战略的企业伦理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3).

  [9]Kinjerski,V.,& Skrypnek,B.J.Creating organizational conditions forester employee spirit at work[J].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2006,(27).

  [10]Peter McGhee,Patricia Grant.Spirituality and Ethical Behaviour in the Workplace:Wishful Thinking or Authentic Reality[J].Electronic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2008,13(2).

  [11]杨小珊.企业价值观指引下的企业战略模式构建[J].人民论坛,2011,(8).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8

  [关键词] 中小企业板 投资价值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一、引言

  自2004年6月25日深交所推出中小企业板以来,其基本面及市

上一篇:成年人,靠什么维系友情?
下一篇:15岁未成年人盗窃应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