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正宗与禁欲主义伦理丨马克斯·韦伯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韦伯说人们心目中的归正宗最显著的特征是预定论。预定论是核心教义还是附加教义,人们有很多争论,这取决于人判断历史现象时的价值尺度,是基于自己的神学观念还是基于历史归因。韦伯是从后一种尺度来看的,重点看这一教义的前因后果及其产生的影响。

  预定论是一个对欧洲文化、政治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教义,英国国教因此分裂,荷兰的宗教会议专门针对此进行全国讨论。韦伯列举的神学讨论的部分,对熟悉《威斯敏斯特信条》或者了解归正宗神学的人来说可以略过,把重点放在社会学视角,也就是神学思想如何影响社会。韦伯描述神学史的时候使用的术语并非神学词汇,所以当他讲到拣选和遗弃、恩典与荣耀这些时,抓住他的重点即可,那就是人在救恩方面“深沉的孤独感”,人只能向上帝决定的命运孤独地走去,完全信赖上帝,必须关心自己的得救与否,这正是清教徒班扬在《天路历程》所描述的情形。另外,人只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存在,而生活,那些服务于社会生活的职业行为,也要符合这一目的。

  归正宗信徒关心的预定论和荣耀论如何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呢?有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是,在预定论框架下,关心个人救恩的人通过自己在世上的努力生活和好行为证明自己是蒙恩之人,这种思路不仅加尔文早就批驳过,韦伯也不认同。人获得救恩的确据不是从行为推断,而是由内在圣灵的重生和外在顺从圣灵的生活来印证的,这种确据可以很可靠,但在这件事情上人的意志需要服从上帝的意志。在荣耀观念的框架下,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上帝的荣耀,这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重生以后信心的自然流露,按着个人所得到的恩赐,履行在地的职责。归正宗神学强调的末世论框架,在这里也有必要提及,并非归正宗信徒轻视今生注重来世或者注重今生轻视来世,实际上归正宗信徒对今生和来世的看法有一种混合,一个生活在今生的信徒其实已经处于永恒之中,而一个已经凭借信心进入永恒国度的信徒又必须肩负这个世界的重担,这在神学上叫“在世而不属世”的already but not yet。

  但不是每个信徒都能把握这种视野,尽管加尔文觉得这个问题完全没必要,但预定论无法回避的“谁能得救”这个问题时常在信徒心里回响,敬虔派把这个问题提升到中心议题的地位,个人努力在救恩中扮演的角色更关键,这一点在卫斯理循道宗的神学中也很有影响力。总之,预定论的教义在相信预定论的信徒中变成了一个扭曲的版本:善行证明我已被救赎→善行是救赎的条件→我是靠自己得到救赎的。信义宗指责归正宗神学把人带回天主教老路,在普通信徒中这一点要辩论起来非常困难。

  然而归正宗信徒的独特伦理行为迥异于天主教徒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善行,这些善行会决定他今生和来世的命运。归正宗信徒时刻处于紧张状态,没有机会放松,无法用后续的善行来为以往几个小时的软弱或放松赎罪。归正宗的要求是“信徒不是偶尔做一下善事,而是一辈子都做善事,并且将这些善事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行善体系”。因此信徒过着一种彻底理性化的生活,严格执行“一切都是为上帝的荣耀”这一信条,并把这件事当作永恒的事。这样就产生出一种独特的禁欲主义倾向。

  禁欲主义有很多种,中世纪修士的隐修是一种典型的禁欲主义生活,用一套合乎理性行为的系统方法,免受非理性冲动的影响,也就是,他们训练自控能力,比如肯培的《效法基督》。新教徒尤其是作为宗教改革第二代的清教徒则推崇在世修行,也追求自制,追求平静的生活,后来这一点变成英美绅士的一个品质。清教徒做事会考虑自己的动机,禁欲主义帮助他们变得机敏、睿智,摆脱冲动的享乐,最终达到理性行事。这种禁欲主义不是自我鞭笞型的刻苦,也不是仅仅关乎个人的心灵抉择,归正宗将禁欲主义推广到社会活动领域,并认为信徒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追寻自己的禁欲主义理想。

  归正宗信徒系统化的理性行为一个表现是一种近似“功德簿”的小册子,班扬用统计报表一样的记录显明出自己德行的亏欠,他用顾客与店主来比拟人与上帝的关系,永远处于亏欠状态。人们将自己的行为全面基督化,这种有条理的伦理行为就像开办企业。这一点在信义宗向德国人渗透的过程中就不是那么明显,因此也造成德国人与盎格鲁后裔之间不同的精神气质。

  跳过韦伯对敬虔派、循道宗、浸礼宗的神学讨论,直接进入接下来的关键问题:这种独特的禁欲主义气质是如何与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关联的?这种禁欲主义气质的新教伦理为新的职业观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新产生的“拒绝担任政府部门要职”的观念在后来的新教派别中流行,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兴趣越来越强,比如门诺派和公谊会,原先已有的精明、审慎的理智就融入了非政治性的职业活动中。另一个因素是,这些新兴教派在组织上自愿性更强,他们在各地建立的是教派组织而非约束性极强的教会。

  现在,修道院的大门“吱呀”一声被打开了,大步走向集市,宗教的清规戒律揉进日常生活再也无法阻挡。它产生的后果就是现代资本主义。这是第五章“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讨论的问题。

  ▲清教徒理查德·巴克斯特

上一篇:科普动起来丨警惕!超八成溺水青少年是男孩,莫做夏日“孤泳者”
下一篇:最棒的人生结束方式(成年人绝佳的告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