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2)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在基督教哲学上,在托马斯阿奎那之前,已经有奥古斯丁的学说。奥古斯丁在认识论上是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基本思路,只不过以上帝取代了理念。所以认识论中蕴含着先验论的思路。

  而托马斯阿奎那继承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思路。

  他认为,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不过灵魂是肉体的规定性,肉体是灵魂使用的工具。

  进而,援引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和形式的理论,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两者统一,才形成一个个体。而死亡以后,灵魂脱离肉体,虽然存在,但是不能称之为个体。

  阿奎那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认识的学说。

  外部感觉有五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内部感觉有四种,综合,想象,辨别,记忆。

  而人类的认识,就是感官感受外部世界,形成一种感觉印象,这种感觉印象传递给内部感觉,加工为形象。形象的出现,预示着感性的结束。

  但是形象是个别的,所以理智会把形象加以保存。理智的核心功能,就是抽象。

  而理智又两种,一种叫做能动的理智,一种叫做被动的理智。

  能动的理智会对形象进行抽象,把个别具体的剔除出去,得到普遍的,抽象的形式,称之为理解印象。

  这种理解印象又传递给被动的理智,加以认识,形成表象(或者理解为概念)。

  因此,认识整个过程就是从感性然后跨越到理性。

  托马斯阿奎那承认,个别的知识先于普遍的知识。不过他认为,理性和感性不同,感性面对的是外部世界,而理性面对的是精神性活动,他是灵魂的独自运动。而灵魂来自于上帝。

  由于基督教的唯灵主义的倾向,所以基督教的整个伦理道德是轻视此岸,向往彼岸,所以他们极力宣扬的就是禁欲主义。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伦理学要以基督教为核心,因为伦理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求人生的最终目的。而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最高的幸福,人生的最高幸福是欣赏真善美。而真善美就是上帝,因此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认识上帝。

  他认为,凡事皆有目的。而人有理智和意志,并且人有自我意志,他能认识到自身的活动,追求并且实现自身的活动。所以,人的行为,是有一种意志的推动。人性的行为是自由意志的活动,而自由意志所支配的人性行为,无非就是追求福利。

  追求福利就是发展自身,人如果得到满足,则感到幸福。所以人的最终目的在于幸福。

  但是在此岸的世界,人们并没有因为追求财富、荣誉、名声而得到幸福,所以幸福并不是肉体和欲望的满足,因为那时有限的,有限的善是满足不了人的愿望。

  人需要追求无限的善,因此幸福就是理智的完美的福利。

  而这个无限的真善美就是上帝,所以幸福就是达到上帝的本性。上帝的真,满足了人类对知识的渴求,上帝的善和美,满足了人类对善与美的追求。

  而宇宙间所创之物,都只是上帝在宇宙的反映,他相对于上帝是有限的。所以追求有限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对象,唯有上帝才是幸福的真正对象。

  而要达到这个幸福的目的,需要一定的规则,这就是上帝刻在人们心中的法律。只有上帝所刻之法,才能保证可靠性,因为无限的幸福超越了人类的一切目标,只有上帝才能保证。

  那么这是什么法律呢?这就是摩西十诫。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这十条诫律,是人类理智的天赋观念,是无需证明的公理。他是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下,都会一致公认的真理。这就是绝对的,普世的道德准则,只有上帝才能保证这种绝对的伦理。

  托马斯阿奎那又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提出四枢德,即审慎,正义,节制,刚毅

  因为他认为,德性既可以是理智的,也可以是情感的。而理智的并不可靠,只有情感的才是真正的德性。而德性是后天习得的,所以如果习于善,则称之为德行。德行最重要就是四枢德。

  遇到问题,我们就应该运用审慎,来观察。付诸实践,就要考虑是否正义。内心有矛盾,就要用节制来调节。具体实现,要有刚毅的勇气。因此这四种道德,是原则性的道德。

  但是这四种,只是人类的道德,还需要契合上帝的德性。

  那么基督教的超本性的德性是什么呢?是神学的三种德性信,望,爱

  其中最为完善的是爱,爱是最伟大的,没有爱就没有其他德行。

  那么爱谁?《圣经 马太福音》记载12:30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 神。 12:31 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

  因此,爱的对象就是上帝和其他人。

  这种爱是一种博爱,是要超越一切具体的阶级的爱。

上一篇:驾驶电动自行车载人的规定是什么
下一篇:美国首款可追踪服药情况药片获批 引发隐私伦理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