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9月将至 我们为你推荐这9本新书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分量的名字之一,因“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于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福克纳4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125篇短篇小说、20部电影剧本和一部戏剧。他的作品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手法,常常不按照时空顺序安排情节,而是利用主人公的自然意识跳跃串联起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被认为是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

  福克纳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他非常珍视美国南方社会的传统,并以家族历史为荣。与此同时,他不得不面对南北战争后南方传统价值观的逐渐崩塌,以及一战后弥漫美国社会的“迷惘”思潮。处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福克纳选择用自己的小说描述美国南方的社会现实,反思奴隶制,体现工业文明侵入南方后人们的内心挣扎。

  《士兵的报酬》是福克纳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个受伤老兵返回南方家乡的故事。这部小说南方文学的特征不足,更多地聚焦在战后氛围的影响上,被有的评论家称为“把一个南方人的传奇故事安到了现代战争上来”,这部早期作品体现了福克纳身上“迷惘的一代”的特点。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J.霍夫曼认为,“他(福克纳)后期作品中对真理和个别观点简洁而深邃的探索,正是从他早期作品中对不同类型的孤寂和人易犯的种种错误的思考开始的。”

  上海作家张怡微是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获奖者,在获奖后的十几年间,她一直坚持书写。“家庭试验”是张怡微这几年在进行的一个写作计划,她写失独、丧偶、过继、离异,写家庭关系中的小市民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此前出版的短篇集《试验》《哀眠》《因为梦见你离开》和长篇小说《细民盛宴》都是这个试验的一部分。刚刚出版的《樱桃青衣》则是“家庭试验”的收官之作,张怡微说这一系列其实都是一个主题——一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缘际会,以一家人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樱桃青衣》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九篇小说,其中《哀眠》曾获第36届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组首奖。书名“樱桃青衣”取自唐传奇,意指历经繁华最终梦醒,揭示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指向既不让人沉沦也不让人升华的日常生活。这本故事集里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只有市民生活中细小的情感漩涡,比如陪伴父母相亲的年轻男女、为哄家人开心而住院的中年大叔。张怡微相信,写出自己这一代人的感情和伦理困境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她在书的后记里说:“樱桃青衣是听心里的时间说话,蕉叶覆鹿是创造的本质。它确确实实生产了快乐,也确确实实是一场短梦。”

  作家哈金1950年代出生于辽宁,1986年赴美留学攻读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同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福克纳小说奖”的旅美华裔作家。中国作家余华十分推崇哈金的作品,两人曾在波士顿的旅馆里彻夜长聊。作家骆以军则形容哈金的小说“读起来让人冷汗直流,作品结构像一场外科手术,作品人物的孤独,像被某种巨大的机器碾压,让人无法呼吸”。

  哈金主要用英文写作,最初这只是受生活所迫不得已作出的选择,后来却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哈金迄今已用英文发表了八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三本诗集和一本论文集。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称哈金的写作完美,赞叹他的英文水平“几乎史无前例”,在非母语写作的作家中堪比纳博科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曾对哈金的“英文写作”致敬,认为这是一个传奇和神话。

  这本《哈金新诗选》是哈金首次直接用汉语创作的新诗佳作精选本。四年前,哈金的太太确诊癌症,照顾妻子需要耗费大量心力,长篇创作变得困难,于是哈金开始创作诗歌。哈金的诗歌美学接近李白所说的“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即不管要表达的感情多复杂,都要寻找能刺痛人心的凝练语言。在这本诗选中,哈金力求用直入人心的诗歌语言对读者产生情感撞击力。

  新生活运动是1934年至1949年间中华民国政府推出的公民教育运动,在衣食住行四项基本生活领域提倡整洁、纪律、品德和秩序等。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表《新生活运动发凡》演说时说:“革命即生活形态之改进也。吾国革命之所以迄今尚未成功,即在于全国国民之生活形态始终无所改进。”当时的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为了改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改造国民精神,进而助力革命事业,蒋介石在全国上下发起了新生活运动。

  《教养身体的政治:中国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由日本中央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深町英夫撰写,是一部关于中国国民党新生活运动的专著。深町英夫在书中考察了国民党发起这一运动的动机,及其到底如何干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改造他们的卫生习惯、养育方法。

  作者在书中提到,蒋介石对教养中国人身体的思想与孙中山一脉相承。孙中山等一批早期革命家早已意识到了中国人随地吐痰、公共场合放屁等举止常令外国人惊讶、困惑、蔑视这一事实,认为中国人要按照外国的标准来注意自己身体的美观,以此改善外国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进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此外,蒋介石在对国民党军队的训练中,也相当看重生活习惯的作用,要求军人“必须从自己的基本生活———衣、食、住、行四项重新学好”。

  可以说,新生活运动是一场以国民革命成功、中华民族复兴为目标的社会教育运动。它虽聚焦中国人的身体,却包含了民国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不同侧面,是窥视民国历史的一个窗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1940年中至1942年末是至关重要的两年半,期间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美国决定加入二战,纳粹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一系列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战争升级为一场全球冲突,极大地影响了二战此后的走向。这些决策到底是如何制定的?它们的发生是必然吗?

  20世纪英国史学家伊恩·克肖在《命运攸关的抉择》一书中,选取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6个主要参战国为研究对象,从各自的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情报能力、国内外环境、决策者特征等方面入手,细致分析了1940年至1941年间十个重要政治军事决策的形成过程。

  克肖认为,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必然性,后人由于已经知晓战争的结局,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实际上,如果站在当时的角度,而非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审视历史,我们往往会发现,真实的历史并不像事后看来的那么清晰,而是更加模糊、更令人困惑。作者因此还在书中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更凸显出决策者做出这些重大抉择时背后的逻辑。

  “素描”这个词在17世纪末从荷兰传入英语国家,从一开始,它就有两层含义:简要的文字描述,或图形的轮廓。在《本托的素描簿》一书中,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约翰·伯格融合了文字与绘画这两种形式的“素描”。

  本托是17世纪荷兰哲学家贝内迪克特·斯宾诺莎的小名,斯宾诺莎喜爱画画,据说会随身携带一本素描簿勾勒所见之物,但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素描本却不见踪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约翰·伯格是斯宾诺莎哲学的信奉者,也是一名画家。伯格以这本丢失的素描簿作为灵感来源,开始在自己的素描簿上画画写字,并称其为《本托的素描簿》。全书收录了伯格65幅全彩素描水彩以及由素描引发的内省文字。在书中,伯格试图跟随斯宾诺莎的思想,以此解读艺术和日常生活。

  伯格认为,解读艺术最重要的不是评判好坏,而是探寻艺术品中的故事,发现艺术与世界上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本托的素描簿》就是这样一次“个人化”的尝试。他试图审视当今世界,试图直面数百万人生活中的希望和绝望。在文字与素描的结合中,伯格跨越时空,与斯宾诺莎对话交流,追寻艺术的本质。

  《每日电讯报》认为杰夫·戴尔“很可能是当今最好的英国作家”。迄今,他已出版了两部随笔集、四部小说以及六部“不属于任何文体”的作品,并在2006年获得了由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E.M.福斯特奖。这六部无法归类的作品主题不一——爵士乐、D.H. 劳伦斯、旅行、一战、摄影——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天马行空的虚构与真实场景的综合体。美国《纽约客》杂志评价戴尔时说:“小说、随笔、报道,他样样精通,但他最爱做的,是把这三者缠绕起来,变成某种完全由他独创的文体。”这一独特的写作风格,为戴尔赢得了文学上的声誉。

  《此刻》就是这六部“怪书”当中的一部,一本解读摄影大师和摄影作品的艺术随笔文集。戴尔认为摄影是共时性的,但文字却是历时性的,如何协调共时性与历时性之间的矛盾,是他写这本书面临的最大挑战。戴尔选择以不同的摄影主题——帽子、盲人、裸体、手掌、栅栏、路——为线索,将生活在不同时空的摄影师们放在同一个语境之中,为读者展现欧仁·阿特热、爱德华·韦斯顿、沃克·埃文斯、安德烈·柯特兹、黛安·阿勃丝等摄影师眼中的世界。戴尔用优雅、犀利、风趣的文字分享了他眼中的摄影世界,并改变了我们看待摄影与这个世界的方式。

  寺山修司是日本的跨界奇人。他是诗人,19岁就获得“短歌研究”新人奖;他是导演,拍摄的电影视觉风格前卫,被誉为“银幕诗人”,曾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他是戏剧先锋,31岁创立话剧实验室“天井栈敷”,编剧、导戏,样样都来。可以说,寺山修司是前卫艺术的代表人物,也是日本文化界赫赫有名的奇才。一批日本艺术家深受寺山修司的影响。建筑家安藤忠雄称是寺山修司教会了他如何深入人的内心;导演岩井俊二硕寺山修司的作品给处于困顿期的他提供了诸多启示;摄影大师森山大道则说自己自而立之年就不断收到寺山修司的感召。

  寺山修司的写作通常想象力丰富、内容猎奇。他在《幻想图书馆》中写头发的典故、青蛙的趣闻、狼人的神话;在《不思议图书馆》中讲述街头魔术师、蓄须女、恋物癖、错视画、猎奇杀人法等22种猎奇话题,引经据典,趣味十足。

  这本《扔掉书本上街去》延续了寺山修司的一贯风格:另类、猎奇、天马行空。他截取生活中的片段,诙谐地探讨了性爱与死亡等禁忌议题,比如如何实现性复兴的梦想、如何高明地写完一封遗书。这本书又一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集冷知识与恶趣味于一身”的真性情的寺山修司。

  当三个人同时落水,而你必须在救自己的妈妈和救另外两个陌生人之间做出选择,你会怎么办?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美国作家拉里莎·麦克法夸尔在《陌生人溺水》中探讨的主题之一。

  麦克法夸尔是《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陌生人溺水》讲述了一些利他主义者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最合理、最适应内在需求的行善方式。麦克法夸尔借这些故事探讨了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道德难题。如果每个人都救陌生人而不是自己的妈妈,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你的伴侣犯了罪,你是否应该大义灭亲?人有可能用关心自己家人的方式去关心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吗?作者用一个个构思巧妙的故事,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哲学问题,思考我们在面对亲疏有别的不同人群时,到底应该如何践行善举。

  麦克法夸尔的语言清晰简明、态度冷静客观,她笔下的主人公们并非高高在上的道德楷模,而是对道德生活有不寻常想法的鲜明个体。《纽约时报书评》称赞说:“即使再过一百年,《陌生人溺水》也一样值得阅读。其丰富的细节和不带偏见的立场增加了这本书道德上的复杂性,避免了单一的道德评判,使得它永远不会过时。”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上一篇:未成年人偷家中钱,犯法吗
下一篇:高中家长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