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的几个重大更新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津巴多大神最近更新了自己的重要作品《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这已经是第八版的更新了。其实很多人希望我推荐书,想要知道选书有什么标准,其实非常简单,你看一本书被再版的次数,被再版的次数越多,就说明它越有价值。

  其实,第七版的普通心理学在国内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黄色封皮,一个是青苹果封皮,后者的更新在于,更新了DSM-5的相关内容。

  没想到,第八版的更新更大,加入了很多当代的议题,比如Facebook、远程心理咨询等等。这篇文章就截取了诸多更新中,我个人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几段分享给你。

  如果您愿意支持我们心理小厨,还希望您能够在我们的链接下购买,虽然我们不一定是最便宜的,但我们会收到一定的佣金,一定会在心里念您的好~

  下面就是更新的内容:

  二战期间,荷兰被围困,经历了一场“冬日饥荒”(Hunger Winter)。事后人们发现,那些在冬日饥荒期间怀孕的女性,她们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具有较高的肥胖症与心脏病发病率。这似乎意味着在妊娠期,营养不良会给胎儿带来负面的影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冬日饥荒幸存者的孙辈,也存在较高的肥胖症与心脏病发病率[1]。

  这个现象在学界有争议,一方认为,正是饥饿影响了胎儿的基因,让他们的身体储存更多的营养,这样在困难时期可以帮他们更好的保存能量,但到了和平年代却会让他们囤积过量的脂肪。另一方则认为,饥荒真正改变的是家庭文化和饮食方式,这种饮食方式在代际间传承,导致孙辈的肥胖。

  在2022年第八版的普通心理学中,也有一个相关的实验,似乎侧面论证了“环境的确可以影响我们的身体”。

  1999年的一项研究观察了母鼠的养育方式对小鼠的影响:那些从小被舔舐、悉心照料的小老鼠,长大后更有可能性情平和,情绪稳定;而那些从小被忽略的小老鼠,长大后更容易焦虑,更有攻击性。

  这种差异并不仅仅是小老鼠“原生家庭惹的祸”。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些被照料的小老鼠的某些基因有了更多的表达,它们有助于关闭应激反应。

  老鼠尚且如此,那我们人类呢?

  有研究观察了自杀者的大脑结构,他们发现,那些童年期遭受虐待的个体,脑部出现了与长期应激相关的改变,而童年没有遭受虐待的个体,大脑显示出正常的应激反应模式。也就是说,童年期的虐待不光伤害你的心灵,也在字面意义上伤害了你的大脑。

  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每周观看 4 小时小电影的被试(相比于没有观看的被试),他们脑中的奖赏和激励回路的激活较弱,灰质较少。研究人员认为频繁观看这些内容造成的过度刺激会消耗我们的脑的奖赏系统。

  这就像是咖啡、酒精、尼古丁、糖成瘾一样,你一旦适应了某种强度的刺激,就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让你产生感受。

  换句话说,你的“口味”越来越“重”了。

  那怎么办呢?

  少看几个月的小电影就可以了,降低你的感觉阈限,让同等强度的刺激,能让你体验到满足。

  疼痛是我们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可是这种机制有时候会过度敏感,明明没有外部刺激,我们却会感觉到慢性、持久的疼痛。

  如果没有刺激,这种疼痛是怎么来的呢?

  2004年和2012年的研究发现,这种慢性疼痛可能是神经损伤组织中的基因,通过表观遗传变化“启动”而产生的。这意味着,我们受伤的神经系统,会自己释放疼痛信号传递给我们的大脑。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可以理解为卖家(感受器)没有给你发货,快递小哥(神经系统)自己就往你家发货,关键发的货还是“疼痛”。

  在这一版中,作者添加了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的“人工表观遗传”药物正在研发中,这些药物通过模仿人体自身的表观遗传过程来关闭痛觉通路,从而控制慢性疼痛。

  《终身成长》这本书阐述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差异。如果一个人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会相信一个人的才能是固定不变的;而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相信人的才能是可变的。

  于是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人,会用不同的策略来面对自己的成败: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失败了会很挫败,因为失败意味着他们的才能不够,且未来也没有机会;如果成功了他们也会很焦虑,因为他们担心一旦自己不能名列前茅,就意味着自己是愚蠢的。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能真的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他们相信自己的成就是努力的结果,失败则是努力不足或方法不对。因此他们这一次的成败并不会对情绪或未来的行为造成影响。

  2018,美国总结了20个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其中成长型思维荣获榜首。其实不仅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我们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成长型思维都是值得发展的一种思维模式。

  如果让你翻译翻译,什么叫“饥饿”,你可能只能重复“饥饿就是饥饿么”,那么当我们谈论饥饿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呢?

  在第7版中,作者罗列了一些让我们感到饥饿的生理因素,例如监控着身体血糖、脂肪含量的下丘脑;胃部感受器对内容物的探测;大脑的奖赏系统,会让我们沉迷碳水+脂肪;还有锻炼,适度运动可以抑制食欲。

  在第8版中,作者增加量两个影响饥饿的因素。

  第一个是睡眠,睡眠不足会给你带来“饥饿感”,增加进食量,从而增加体重,这可能是因为身体将困倦误认为是饥饿。

  第二个是肠道菌群,有关老鼠的一项研究表明,消化道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体重差异:接受了肥胖者的肠道细菌移植的小鼠体重增加,而正常体型的人的肠道细菌不会引起小鼠的体重增加。

  所以这就给我们减肥提供重要思路:除了保持运动之外,充足的睡眠是可以帮助我们减肥的;同时培养健康的肠道菌群,也可以从微生物层面帮我们减肥。

  那么怎么培养肠道微生物呢? 202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诸如水果和蔬菜的果皮种子等食物生产中的纤维副产物,或许会成为促进人类健康的有益生物分子的一种来源[2]。

  所以读完了第八版的普通心理学,你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睡觉“减肥”了。

  电休克疗法(ECT)在国内被负面评价的很多,好像总是和某种惩罚联系起来。但实际上,实施电休克疗法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残暴。首先,患者需要在麻醉状态下,被注射肌肉松弛剂,这样不仅会让个体失去知觉,还可以减少电击时的痉挛反应(实际上,被电击最痛苦的地方,就是浑身的痉挛、抽搐)。个体在接受电休克疗法之后,对此是没有任何记忆的。

  那么,它的效果如何呢?

  在新版的普通心理学中,作者强调了它对于有自杀倾向者的效果,这种效果比药物和心理治疗更快。

  当然电休克疗法也有自己的弊病,首先就是它会引起记忆缺陷,算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副作用。另外就是一些机构可能会将其用于惩罚和强制管理(就是你们印象中的“电一电”),这是不人道的行为,对于解决心理和精神障碍并没有好处。

  对此,试验阶段的经颅磁刺激(TMS)更值得期待,它使用磁场来刺激大脑,且不会造成记忆丧失的风险。对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都有很好的疗效。

  2013年的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使35%-40%的重度抑郁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并保持数月。这意味着它超过了抗抑郁药的效果。

  人格心理学中,记录了贫困与认知能力的关系,作者写道“在贫困环境中长大的儿童的大脑(如丘脑神经元)实际上会缩小,从而影响其认知能力和机体能力 (Noble et al., 2015)。

  【后面还有,等我看到了再给你补充】

  [1] 悉达多·穆克吉[美]. (2018). 基因传. 北京: 中信出版社.[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2007097

上一篇:南京同仁堂鱼油软胶囊100粒/瓶 鱼肝油中老年人成年人DHA 3瓶关爱家人血管装
下一篇:一部家庭伦理片,本冲8.0剧情看的,却被两位奥斯卡影后演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