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论文汇总十篇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30
手机版

  文化差异论文篇(1)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moneylikewater;makewater;allat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manywinterday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horse(吹牛);getonone’shighhorse(趾高气扬);horseand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willing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一)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文化差异论文篇(2)

  那么这种现象是单单的技术差异造成的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中西医的技术差异有哪些:中医学对技术的认识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特别强调知识和操作规则,每每把它视作要素;如《内经》中便把具备一定医药知识、经验和操作技能的、出色的行医者称为"上工";而把那低劣的,"诊不备三常,疗不慎五过,不求余绪,不问持身,亦足为粗略之医"者称为"粗工";二是技术也包括从师学习而获得的,或自己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能力和方法;故倘若"不终师术,惟妄是为,易古变常,自动循已"(王冰语,见《素问o?账氖?邸纷ⅲ??虺1怀庵??妄作杂术";三是基本不包含物化的手段。西医学的技术观念与中医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较少地含有理论、知识规则的成分;二是继听诊器、注射器、手术器械等诊疗物质手段和工具的发明及应用之后,对技术中工具和设备的地位及其作用就日益加强,今日之技术越来越成为科学理论物化的结果;三是技术中的经验、技能、规则和方法不再只是贮存于人脑中,而是以电子计算机等设施进行物化的"软件"了。

  由此可见,中西医的技术差异是很大的,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并不能责备中医师不懂西医,或西医师不懂中医,即使通晓中西医的人,在处理中西医各自技术获得的诊断资料时,也是分别运用两个技术系统去操作的。那么构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技术的差异是表层的,不是主要的和本质的。因为医学不仅是实用技术,同时也是社会文化。技术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成分,不但不能脱离文化整体论文联盟,反而要受文化整体的制约和支配。技术只是文化的物化形态,它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总是接受某种文化指令的产物。由此,不同类型的文化,便支配了不同类型的技术。根据这一原则,中西医的技术差异,本质上是由中西医文化差异决定的。

  中医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从而使中医具有极其鲜明的人文医学特征。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古代中国,一面为大海所围,另一面被高山峻岭、戈壁荒漠所隔,这一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互隔绝,使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学术思想可以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中持续地发展,而不至于中断或异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既有一脉相乘、独立完整、日臻成熟、内容积累极为丰富的一面,又具有相对封闭、创新能力较弱的一面。广义而言,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乃至后世余绪,大多出自殷商时代的巫史文化,大都尊崇自然力,强调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不可违逆;各家学说又多崇尚权威,易于调和;推崇祖先"慎终追远";重人伦礼乐而轻自然事理;重思辨顿悟而拙于逻辑论证。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知行合一,注重实践,求实精神和实用主义倾向明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点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成为了中医理论的灵魂。

  文化差异论文篇(3)

  任和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思维方式 中西方 文化差异 跨文化传播

  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着不同民族和群体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而论,各种文化群体既有人类所共有的思维规律,也有在各自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方法,如果凝聚到中西文化分析比较的层面,这也就包含有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一、思维方式与文化的联系

  思维方式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特征对思维方式的制约,也表现为思维方式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制约,决定了由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文化孕育出的不同思维传统,既有共同性的一面,又有特殊性的一面;思维方式对文化的影响,则决定了不同文化在文化心理乃至观念系统等方面的深层的结构性差异。而基于这一理解,有的学者则把西方文化概括为:以逻辑思维为基本认识工具,以探求现象的因果关系和规律为目的的科学精神和文化。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古希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是如此的确定,以至于再前进一步就得否定它,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进,具有着一定的理性分析思维。

  (二)整体优先与细节分析

  在对思维的基本的智力操作上,中国人偏向于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而西方则偏向于细节分析的思维模式。对于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物,必须要首先把事物进行分割和拆开,才能弄清内部的结构。中国人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把事物进行拆分、解析,而是把事物当成一个整体看待,充分注重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并把以往对待其他事物的经验移植到这里,进行类比式的判断和猜测。

  (三)伦理思维与科学思维

  中国是一个伦理的国度,伦理思维模式已经深入到了民族骨髓,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科学思维。中国人注重人事、习惯人治并通过人治来实现政治一体化的思维方式。与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更注重科学的思维方式,西方人面对世界,通过理念或逻辑结构,使之变成一种可以交流的东西,以便所有人都能够依据公认的统一尺度决定对它的取舍。

  (四)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中西文化都注意到了事物的矛盾对立,然而中国文化更加强调的却是“统一”,注重求同的思维方式,强调天、地、人为万物一体、和谐共生。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对立”,即求异,强调矛盾的斗争性的思维方式则是普遍的,西方人追求个体生存的意义,在面对群体和整体时,认为那是一种异己的、压抑自我的力量,个人应该随时抗拒这种异己的力量对自我的吞噬。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根源

  思维不仅是自然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根源于文化因素。

  (一)文化发展特点不同

  中国的文化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国家文化。其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一种封闭式和内向式的上层建筑的制度形式。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以家族聚居为主,这种安居乐业的居住模式容易促使静态文化模式的发展,尊老和祭祖现象必在这种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这种静态文化模式促成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总得来说,中国文化是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古代欧洲人利用海洋优势,发展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等商品经济。在这种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在这种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特点。

  (二)宗教文化影响不同

  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主张天人合一,即寻求人与周围环境、自然界的协调。这种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宝贵资源,而且在解决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恶化、战场冲突等全球性问题上也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西方人则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肯定了上帝的绝对和永恒的存在。基督教追求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由此看来,西方宗教精神是完全对立于世俗世界,它所关注的是人如何超越这个充满罪恶的现实世界。

  四、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言语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文风上,中英文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对于记叙文,英语读者习惯于一种以直线式展开占主导地位的思维过程,而那种含蓄委婉、曲径通幽式的文风则只有中国人才会欣赏;对于议论文来说,中国人往往用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深奥、抽象的道理,这种“取象类比”的方法寓义于喻,使人在获得丰富的联想的同时深刻领悟到某种道理。而西方人对议论文所采取的是冷静的逻辑论证,语言朴实、层层推进、结构清晰严谨,而且多用长句子。中国的表达和言语方式往往是诗意的,而西方的表达和言语方式则往往是冷静的、逻辑性强的。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在中国人的社会氛围中,祥和、安宁、合作、顺从始终占主导地位,每个人既依赖和顺从于集体,同时又从集体中获得安全与关照。西方人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对立和不协调,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在逻辑上认为他人是自我实现的障碍。在西方人看来,个人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自己自由的干涉。从这一点出发,西方人的自卫心理和危机意识比较强,他们的冷漠可能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而中国人的热情却有可能被看作是对其权利和自尊的侵犯。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异。英语中的“我”不论在任何语法结构中始终是大写的“I”,而中国人对别人往往自称“在下”、“不才”、“敝人”等,这样的说法会令西方人认为你非常不自信,而西方那种直来直去的说话方式也同样会让中国人觉得不舒服。中国人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饭付费谁付都是一样的,而且往往是抢着付钱,而西方人则是明确地分清是非和你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先小人,后君子”,彼此之间保密隐私并不认为是不信任,而且,像中国人那样随便打听别人的收入、年龄和私生活,反而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结语:

  任何一个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都是发展变化的,了解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使思维方式相互融合,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理性、客观地剖析和校正民族传统,实现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超越,促进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播发展与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中村元.中国人之思维方式[M].徐复观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

  [2]谢亚平.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思维表达方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2):84~85.

  文化差异论文篇(4)

  他们对上级的指示无条件地服从。统治者要求做到的事情,全体国民都会全力以赴,上下级之间配合默契。英国人热衷于组建、参加各种俱乐部,使相同等级、身份的人在一起,存在等级差别。意大利人也注重权力距离和社会阶层。

  (二)“西方人直言不讳,不绕弯子”

  荷兰人的思考方式是单刀直入,从不知道忌讳为何物。只要是自己有必要去做的事情,他们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做。但是,英国人尽可能抑制自己的情绪,言行不过于直接和露骨,而是委婉、间接地表露。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南部等南欧人也是如此,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会直言相告,一般都会拐弯抹角地说出。

  (三)“西方人守时”

  德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原则和秩序的民族,严谨、守时一向都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原则。凡是承诺的就一定兑现,凡是约定就一定准时赴约。而法国人、意大利人、希腊人和葡萄牙人的时间观念不强,往往不能在约定的时间见面。

  (四)“西方人不讲面子”

  德国人、荷兰人做事不讲“面子”。比起名分和颜面,他们更注重实质和现实。他们向来做事直来直去。但是,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法国人爱“颜”如命,凡事都会顾及颜面,这一点和中国人差不多。比如,买单这件事,在法国饭店里常见抢着付账的趣事。如果几个法国人一起开车到外地旅行,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开车的人承担汽油费,有人负责餐费,有人负责住宿。这些关于钱的事宜,他们都会自觉地看着办,而不会说出口。

  (五)“西方人善于表达”

  美国人不喜欢沉默。他们宁愿谈论天气也不愿沉默。而芬兰人喜欢“沉默”,甚至比日本人还要“沉默”,日本人至少还会用点头的方式显示自己的礼貌或满意,而芬兰人则可能一点儿反应也没有。

  (六)“西方人讨厌与人身体接触”

  英国人讨厌与人身体接触,而法国人认为两人的身体接触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法国人通常会贴脸三到四次。身体接触在意大利不是对隐私的侵犯而是友好的表示。

  (七)“西方人一切向前看,不重视过去”

  美国人的生活态度是一切向前看。事无巨细,一概提前计划,对于既往之事大多不仅不咎,而且大都健忘。但是,英国人非常尊重历史和传统,更愿意对过去的事情不断进行改进。法国人也注重过去的时间取向。

  (八)“西方人不存钱,爱消费”

  美国人、英国人和西班牙人持“人就活这一次”的态度,愿意多消费享受生活,很多美国人钱还没挣到手,就已经计划花出去了。而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喜欢多存钱以防未来不测。有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德国消费者中,有52%的人表示,如果欠债会使他们睡不好觉。另外,德国国民的节约精神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

  (九)“西方人喜欢自由,不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

  德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大人要指引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教育。即使孩子不乐意,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管教,因为放任不管的话,孩子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在大多数的家庭,到了晚上8点,孩子就要回到自己的房间,决不能再打扰父母。父母固然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但是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在德国,晚上孩子和父母一起外出散步的景象非常少见。但是,在南欧一些国家,孩子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在家庭的餐桌上,能首先享用美餐的就是孩子。夜晚来临,父母会和孩子一块儿散步。大人们对孩子态度温和,家庭相处和乐融融。与北欧家庭相比,南欧的家庭关系更为和谐、亲近。

  (十)“西方人不注重人际关系”

  美国人不重视营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注重实际利益,强调原则性,反感因私人交情而融通的行为。但是法国人、西班牙人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友谊,法国人热情开朗,注重在谈判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谈判中间常常会举行宴会以增强彼此间的关系。

  (十一)“西方人乐于竞争,注重工作绩效”

  美国人强调公平竞争,注重追求物质利益和工作绩效。为了绩效一味提高工作专业化程度。如20世纪初,在美国建立的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使得工作绩效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瑞典人更强调“人”的和谐性,关注生活质量,考虑更多的是“人的非经济性因素”。法国人也追求生活质量高于事业成功。

  (十二)“西方人随便,从不约束自己”

  美国人在行为举止上较少约束自己,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很随便。他们说话随便,衣着随便,吃东西随便,对人的态度也随便。但是,德国人、英国人则比较死板,喜欢拘泥于细节。几乎每个英国人都知道他们怎样做才不失绅士风度。

  (十三)“西方人高傲,不谦虚”

  美国的求职人过于“推销”自己,他们惯于把成绩说足,如数家珍地列举自己的成绩、奖励。在访谈中个个的行为都表现得十分自信、自得。但是,荷兰人的求职信写得过于谦逊,他们期待雇主了解自己实际干得怎么样,而不是自己全说出来。荷兰人总是小心翼翼不让别人认为自己自高自大,自视过高,除非有把握能办到的事情,绝不夸海口。

  (十四)“西方人生活节奏快”

  美国人生性好动、不甘寂寞,生活节奏很快。生活的节奏像一根上足了的发条一样,有条不紊地不停运转。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的人生活节奏却很慢。他们“不急不躁”“从容淡定”,并不意味着工作效率低,相反他们追求更高的质量。芬兰人认为“生活得快乐、自由和悠闲”最为重要,而“”安全感、生活稳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排在其次“,挣更多钱”排在最后。

  二、以上只是

  选取了部分常见的对西方文化格式化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在欧美国家之间的文化也大相径庭,区别很大。那么为什么人们动辄说“西方文化怎么怎么样”“西方人的观点如何如何”“西方人就不那样”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对世界各国的接触和了解越来越多,但是欧洲有40多个国家。人们对欧洲40多个国家的文化并不都很了解,因而,可能出现了只要是来自欧美国家的人,看见他们长相差不多,感受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就一味地、概括地认为“西方文化”如此这般,殊不知欧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很大。芬兰、瑞典等国的文化注重和谐,不喜欢竞争,与英国、法国的文化不同,在这一点上似乎更接近东方文化。

  (二)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在世界的影响

  越来越大,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也呈上升趋势。无论在电视上、电影中,还是英语学习和国际商务、国际交流中,与美国文化的接触更多,更普遍。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世界的人们。因此,人们习惯于把美国人的做法、美国人的文化认为就是西方文化。其实,美国人的文化与欧洲国家的文化区别也是很大的。诚然,美国人的祖先是来自英国的清教徒,他们大多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代,信奉的是基督教、新教。他们虽然是主导势力,但是不要忘了,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因此,美国人的文化是一种改良了的综合多种文化特点的新的文化,与英国文化不完全一样,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化区别也很大。所以,把美国文化一味地看作是西方文化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三)欧洲文化是多元的

  拉丁民族是以农业为生的民族,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生儿育女的人,即“母亲”是一个家庭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家庭的方方面面几乎都以母亲为中心。所以,拉丁民族的人形成了热情好客、说话不直截了当、好面子的性格。日耳曼人与依靠农业生活的拉丁人截然不同,日耳曼民族中身强力壮、勇猛彪悍的男性是最有地位的,形成了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因此,愿赌服输这种阶级意识和对强者的屈从渐渐成了日耳曼人的性格之一,这样,强者和弱者之间就有了等级之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了适合当地环境、适合自己的独特文化。熟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德国文化与意大利文化就不一样,德国人做事不讲“面子”,向来直言不讳,结账AA制,做事直来直去。而意大利人却爱“颜”如命,凡事都会顾及面子,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会直言相告。英国文化与法国文化区别也很大。英国人性格保守内敛,尽可能抑制自己的情绪,待人似乎冷漠无情,难以接近。而法国人热情开朗。他们讲话时仅仅用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急切的心情,因此便会借助肢体动作、手势和表情等一切能表达心中意思的方法。因此,见到欧美某一国家人的所作所为就笼统地、不加判断地认为那就是西方文化是不妥当的。

  文化差异论文篇(5)

  英国文学发展源远流长,其中不乏经典的文学著作。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等不同的发展时期,在每个时期都有代表其时代特色和艺术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构成了恢弘灿烂的英国文学。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的文学发展又经历了写实主义、实验主义等阶段,现在,英国文学还在不停地发展,不断地产生新的具有极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目前,英国文学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相信,随着英国文学的发展,它对英国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对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美国文学史及其特点

  由于在历史上美国长期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英国文学文化对美国文学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文学一直模仿英国文学,很少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创新,但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打响,美国人民的独立自主意识日渐突出,美国文学开始摆脱英国文学的影响,不断发展,独立出来。随着美国的强大,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国意识开始突起,在文化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大批文学家和富有美国精神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给美国文学的繁荣注入了强大的力量,美国文学开始发展成为能够与英国文学并立,能够代表美国人个性特征,能够反映美国主体意识的独立的民族文学,美国文学获得了极大的突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力雄踞世界第一,美国文学开始经历新旧文学的激烈争斗,并受到实验主义的深刻影响,发展更为个性化。现在,很难说美国文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美国文学不再局限于某一个“主义”或者“思想”,美国文学也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文学评论是和文学相伴而生的,文学的发展也必将促进文学评论的发展。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文化精神的艺术展现,而英美文学评论者以文学分析为基础,不断地剖析英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出文化差异对文学发展的不同影响,揭示其中的规律等,对文化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必须研究英美文学的发展史。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和美国虽然都讲英语,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同的,自从美国被英国统治之后,美国人民被迫地接受了英国的语言文化。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即使美国人民被迫接受了英国的语言文化,但与英国本土的文化还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英国语言文化和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著语言文化接触后,为了适应北美大陆的发展需求,产生了许多新的词汇,这些词汇是英国英语中所没有的,这个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就产生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不同,必将影响文化的方方面面,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正是这种独特的语言在承载着传承和发扬本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使命。评论家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中必将用到自己本国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本身就含有特定的含义,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英国语言和美国语言的差异必将造成文学评论的不同,这是语言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美国英语是在英国英语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既然是衍生就注定有一些本质的东西和英国英语是保持一致的。但衍生并不等于复制,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还是不同的,特别是在美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后,它的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文化的变化又加深了语言的变化。美国英语形成之后,就对文学评论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国文学的评论语言更为张扬,评论者敢于大胆地表露自己的观点态度,美国文学的评论语言更显突破和创新,语言张狂,稍有顾忌,这在语言形式上与英国英语相比就有较大的不同。美国文化追求自主、突出,在文学评论中的语言使用也能深刻地体现出这种文化精髓。

  (二)历史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是在继承和反叛中不断挣扎,正如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一样,为了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苦苦挣扎,在这一阶段,英国的文学评论似乎也出现了这种徘徊,为了继承和反抗的问题苦苦挣扎。对于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而言,无论是从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的评论还是在荒诞的创造手法上,都体现了英国文学评论的继承传统与打破传统之间的纠结与冲突。到了20世纪,英国文学评论经历重大转变,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于先前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思考,对于传统评论标准有了新的认识,这时的英国文学评论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从内容和思想上都有一些新的突破。但在英国文学评论界,除了伊格尔顿以外,基本上没有一个具有很强实力和影响力的评论家,他们大多畏首畏尾,继承有余,创新不足。至今,伊格尔顿在文学评论界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之后,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方向朝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方向发展,英国的文学评论也在不断地对以前的文学理论成就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重新审视和研究,开始慢慢地建构起新的、适合当今社会的文学理论。而美国文学评论和美国文学的发展一样,即使从英国文学评论中发展出来,具有英国文学评论的一些特征,但自从美国独立之后,美国文学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美国文学评论与美国文学一样善于突破,不断地打破传统,敢于表达新观点,书写新内容,美国文学评论在不断的突破中获得新的发展与进步。

  (三)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对英国文学评论与美国文学评论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英国文学评论虽然也有发展,也有创新和突破,但无论是从深度和广度上讲,都显得畏首畏尾,不够彻底。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文学评论就像英国文学一样,为了保持英国文化原有的“纯正血统”而不愿或者是不敢突破。虽然,英国文学评论在厚重的历史中吸收了很多营养,能够产生一些中规中矩的评论,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少有创新和突破。英国文学评论读之使人感觉犹豫不决,缺乏突破力度,使人感觉评论的力度总是不够,评论总是不够精准;英国文学以及英国文学评论虽然在悠久的文化传统中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源泉,但这种厚重的历史优良的文化传统也对英国文学评论者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他们在创新道路上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不能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思想认识,加大对文学理论的创新。这样英国文学评论就显得较为陈旧,缺乏突破与创新和新鲜度。美国文学评论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极大,特别是美国的创新文化,这种文化促进了美国文学评论的不断发展,最终,美国文学评论发展成为开放性的文学评论。美国文学评论虽然在英国文学评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在历史的不断推进中,美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文学评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像英国文学评论那样有很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因此,它能够轻装上阵,不断地突破传统,不断地创新与突破,获得大力的发展。美国文学评论在吸收欧洲大陆文学和北美大陆印第安土著文学的精华部分的同时,也可以综合应用各种理论,把各种文学评论中的精华部分借用过来,并不断地融合创新,这样,美国文学评论就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能够不断地突破和进步。美国文学评论的视角是世界的视角,全世界的文学评论的优秀理论和成就都可以借鉴过来供自己所用,美国文学评论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文化差异论文篇(6)

  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对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言,乃是这样一个复杂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所有其他作为社会一员的人习得的能力和习惯”。从这个定义中不难看出法律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包含在文化这个复杂整体中的一部分。

  可以这样认为,“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观念、思想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并相应地表现为一种普遍、持续和较为稳定的支撑法律实际运行的法律思维与法律行为的方式”。

  由于中西方在社会结构、历史传统、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中西法律文化之间存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传统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中西法律文化传统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西方法律文化立法形式的差异

  中国的君主立法。在中国古代法权渊源出于君主,即君主独揽立法权,以言代法,君主的命令具有法律效力。从战国李悝编《法经》到清朝编《大清律例》都不能也不敢限制君主的权力。故很多法典中都注明了“臣等奉敕撰”的字样。编成文法的直接目的“除了镇压百姓之外,也就在于维护君主的权威”[3](p129)。此外,历代立法的内容不仅包括法典,还包括君主的命令。如制、诏、敕等形式,皇帝在成文法之外这些命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司法官吏必须无条件地执行。

  西方的大众立法。在西方的法制史上由于对神灵的崇拜并没有衍变成神的人格化,所以没有产生像中国那样被神化了的集权君主。无论是古希腊罗马的法律,还是近代资产阶级宪法,都没有公开宣布法权渊源出自君主.所以西方的立法至少在形式上是大众制定的。

  二、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司法体制和程序的差异

  中国的行政司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司法与行政总是合二为一,在中央机关君主拥有最高的司法权和行政权,朝廷设有专理司法的官吏,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都从属于行政官吏,地方上一律由地方行政官员兼行司法权,没有自上而下的法院系统。另外,中国司法活动的程序也表现为行政化,没有司法行为自己的独特程序。

  西方的司法行政分权制约。西方的法院组织出现较早,如雅典,不同性质的案件由不同的法院审理。罗马也实行民事法院与刑事法院分开设置的体制。中世纪欧洲也存在专门的司法机关,如法国曾设有四种法院系统,即国王法院、领主法院、教会法院和城市法院,同时还规定了许多关于诉讼的专门原则和程序,如古罗马法规定“公开审判”、“严格形式主义”、“不告不理”、等,这些都为注重权力制衡、程序公正的现代法治奠定了文化根基。

  三、中国的“权力至上”传统和西方的“法律至上”原则

  中国的“权大于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律只是一种辅助“德”“礼”的工具。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张施政要以道德教化为主,以刑法为辅。《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木,刑罚为政教之用”[4](p3),以商鞅和韩非为代表的法家,虽强调“缘法而治”,但是,在法家思想里,法律仅仅是控制臣民的一种手段。可见,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君权”大于“法”,“法”自君出,主要作用表现在刑法领域,成为暴力维护“礼”所代表的道德伦常等级秩序的手段。法律成为统治者治民驭民的工具。

  西方的“法大于权’。西方人一自深受自然法观念的影响,相信法由上帝或理性创造的,是上帝或自然的某种更高级命令在人间的体现,人既由上帝创造,就必须服从上帝所立之法,因此,在西方的法律文化中,法从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对上帝的信仰,而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工具,由于自然法具有一种神圣的渊源且因此超越时空,它应是一种超越社会全体的规范秩序。它高于人类的实在法并成为评判国家法和限制政府权力的普遍性准则,通过自然法对实在法的超越,实现了法律自身的提升。

  四、中国的宗法等级思想和西方的平等观

  1.中国以“礼”为核心的宗法等级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儒家的“礼”或礼教伦理维系的社会,个人的权利自主体的特定地位和社会身份,来自对某种职责和义务的充分履行,来自主体对伦理纲常名教的认同。“礼”的基木精神就是《礼记?大传》所云:“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5](p107)。从孔子提出“正名”以“君臣、父子、夫妇各有其名分,各尽其职”为内容的“礼”到汉代董仲舒将三纲五常推向极致,国人在“率土之滨,莫非土臣”的教化里把自己当成了君主的附庸品,在“安份守己”的要求下完全丧失了思辩的自由。

  2.西方以“契约”为形式的平等观

  西方从来没有建立过像中国古代那样严密的伦常观念,西方社会中的等级关系是靠“双务契约”来确定的,西方法律文化注重主体间订立的契约,在契约关系中,各主体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一旦同其他个体建立契约关系后,彼此的权利义务非常明确并因此受到相互制约,显然,契约型社会关系就比较适合现代法治的精神。

  五、中国的法律工具性取向与西方的人权自由原则

  1.中国的法律工具主义

  无论是主张“缘法而治”的法家理论还是儒家法律文化传统,在理论上都以尊君、卑臣和愚民为前提,以维护家天下的专制统治、为专制君主服务为目的,不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从《秦律》到《大清律例》,数千年来官方制定和颁布的全部法律规程,都以惩罚、镇压和恐怖的严刑峻法为特征,以义务性、压制型法而非权利性、救济型法为主要导向。

  2.西方的法律信仰主义

  西方历史上,依法而治的国家,十分注重弘扬法的精神,认为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是最高的理性”,从而确立法在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崇尚法律精神的追求,使法律信仰从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介入到法律现实,从而推动了依法而治的法治进程。在西方国家,一些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公开打出“自由”,“平等”“博爱”“人赋人权”的旗帜,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个性自山,反对等级特权观念,这些口号无一例外都成为西方各国的法治理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英]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M]. 连树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陈福胜.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探源[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文化差异论文篇(7)

  “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民族共同语与方言,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地转换。作为语际的交流,把握文化所传承的信息,至关重要。曾经有一个翻译的轶事:一位外国人参加中国的朋友的婚礼,他称赞新娘很漂亮,新郎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外国朋友大吃一惊,以为是问哪里美,只好硬着头皮说:“鼻子,眼睛,耳朵,嘴巴都很美。”无独有偶,在我们地现实生活中,大型公司也因为不懂文化的内涵,同样犯了大笑话。BraniffAirlines(布兰尼夫空公司)想宣传其舒适的座位,可当它的广告语从英语翻译成西班牙语时,意思却告诉人们乘坐他们的飞机可以不穿衣服。同样theChevroletautomobilecompany(雪佛莱公司)试图在拉丁美洲推销theChevyNovacar,广告译文同样也很糟糕。Nova意思是星星,而在西班牙语里是走不动的意思。

  故而,翻译不仅仅单纯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与文化之中。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

  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二、地理位置的不同

  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英国是一个海岛,渔业和航海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中国传统是内陆文化,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因而在英语中很多习语与水有关,但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对应。例如:

  Restonone’soars暂时放一放

  Allatsea不知所措

  Drankthefish牛饮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千万不要班门弄斧

  气候同样也带有地域特色。中国人喜爱东风,因为东风象征着春天,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通常用来比喻革命地气势和力量。而西风是冬天的象征,给大地带来一片萧瑟和凄凉,通常用来比喻没落地腐朽势力。“东风压西风”(),如果不了解此殊涵义,外国人势不会明白其特殊含义。但在西方,英国是海洋性气候,西风代表着春天,象征着生气勃勃,大地复苏。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同样,中国的夏天是炎炎夏日,烈日难耐,通常人们觉得不舒服。但是英国的夏天气候凉爽宜人。莎士比亚曾经写了《仲夏夜之梦》,并且还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

  Thouare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ure.

  三、思维方式的不同

  民族思维方式属于传统文化,这种观念文化的主要载体式语言的句法结构。汉语句子重“意合”,反映中国人重“综合”,英语句子重“形合”,反映西方人重“分析”。在中文的句子中多采用“流水句”,在叙述事实的过程和动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涵几个甚至十几个句子。譬如在《水浒传》中就多采用这样的“流水句”。但西方人注重逻辑分析,惯与“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到各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层层叠加,形成“树杈形”的句式结构。所以在英文翻译中,译者通常用连词“and,but,or”等,并多用分句,从句来表达原文层层递加,有主到次的信息。此外,汉语多主动句,英语多被动句,反映了中国人不重本体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重本体的思维方式。汉语通常从已知到未知,从大到小的词序和英语从未知到已知,从小到大的词序,反映了中国人的顺向思维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维。譬如在地址和时间地顺序上,中国人先省份,后城市,再地方,而西方人则习惯与先小地方,再大地方。

  四、人名文化的差异

  人名的文字形式以及人名的结构模式影射出不同的信仰、习俗和价值观。中国传统的姓名由三个字组成,第一个是姓,第二个是家族的辈分,第三个才是名。名字的选取代表着取名者的所寄托的希望。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都有名有姓,但是在姓名的排列顺序上,却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这种姓和名的不同排列顺序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宗族观念,而姓代表这宗族、氏族、群体和血缘关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代表宗族、家族的“姓”必然在前,而代表个性的“名”理应在后。然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更强调个性和个体,尊重个体独立的人格和主体意识,所以必然把代表个体的“名”放前,而代表共性的“姓”放在后面。故而,这种“重姓”和“重名”的观念识中西方人人名文化中最明显最重要的差异。所以中国有“百家姓”,蕴含深厚的文化积累,但西方的“姓”则多来源与以父姓、地名、诨名、职业、颜色或自然现象。

  五、意识形态文化的不同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民族文化的烙印,其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关联。

  (一)政治上的概念和知识

  中国传统信奉儒家学说,所以“孔孟”特指儒家学说。在美国,MartinLutherKing是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他的生日“马丁·路德·金日”是美国法定的节日,象征着着民权,尤其是黑人的民权。“lobby”是美国政治生活的一个常用词。原指“休息室”,国会在会议期间对议员的游说活动多半在议会前面的休息室进行。“lobby”在政治生活指对议员进行游說。“Naverick”指在政治生活中我行我素。“Naverick”原为美国德克萨斯农场主的名字。因其养牛方法上与众人不同,以我行我素著称。所以这个词指在政治生活中不循规常理、出人意料、不墨守成规,与一般人政见不同的人。(二)经济上的概念和知识

  以美国为例,“NikkeiIndex”即我们常常听到的“日经指数”。它是由东京证劵交易所根据美国道琼斯阿囡公司的股价修正计算方式计算出来的每日股价指数,列入计算表的股票有225种。它被经济学家们认为是亚洲经济状况的晴雨表。“Fed’(federalReserveBank)指美国联邦储备银行。“SiliconValley”(硅谷)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附近的圣克拉拉县,该地区因集中了一大批半导体公司及新兴地信息产业而声名远播。由于硅是制造半导体的原料,这个地区便称之“硅谷”。同时,硅谷有时一大批网络公司的聚集地。“硅谷“已经成为高科技信息产业地代名词。例如中国北京西北海淀区地中关村汇集了大批知名信息产业,被称为“中国的硅谷”。“bioeconomy”(生物经济)是本世纪出现的一个新词。它指以生物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例如克隆技术、生物工程食品、优生等生物技术。

  (三)文化中的概念和知识

  同样以美国为例,“Hippie”指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一些年轻人,他们对现实不满,标新立异,崇尚先锋派艺术,表面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性格,称之“嬉皮士”。”Yuppie”是指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雅皮士,即城市中上阶层的青年专业人士,是”YoungUrbanProfessional”的缩写。他们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富有、有雄心、追求金钱和享受、衣着讲究、追崇时尚。”Broadway”是一条纵横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大街”,集中了众多家剧院,电影院等娱乐场所,每天都有大量的戏剧和娱乐演出,是被公认为纽约戏剧和娱乐中心,是美国戏剧和娱乐业的代名词。著名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究坐落在百老汇大街上。

  (四)其他典故传说的反映

  典故传说是历史的精髓,是文化的浓缩,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典故传说具有隐喻性,这一特点表明人们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典故传说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汉语中的“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据说赵国大臣蔺相如带和氏璧去秦国换十五座城,献璧时秦王拒不给城,“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由于这个典故,汉语成语“怒发冲冠”形容头发竖立,表示非常愤怒。

  有些典故本身就是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闻鸡起舞”等。

  有些典故表达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评价,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例如“助纣为虐”、“殷鉴不远”等。

  在神话传说中,汉语“点石成金”来源于古代神仙故事,说的是仙人用法术可以使铁或石编委金子。还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通过这些神话传说,表达说话人的见解或对现实的隐喻。

  在西方,“aJudaskiss”(犹大之吻)比喻口腹蜜剑,阴险的背叛,源自《圣经》。指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犹大以接吻为暗号出卖耶稣,导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TheGordianknot”(戈尔迪结)比喻棘手的问题,源自希腊传说,戈尔迪在木桩上系了一个众人皆无法解开的绳结,后由亚历山大王一刀斩开。

  “theswordofDamocles”(达摩克里斯之剑)比喻临头的危险,源自希腊传说,古Syracuse过往命令其廷丞达摩克斯坐在以一根头发悬挂的剑下,以示君王多危。

  “Crocodiletears”(鳄鱼的眼泪)比喻假慈悲。“Eden”(伊甸园)比喻乐园,安乐之所。“olivebranch”(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aSphinx’riddle”(斯芬克斯)比喻难题或难解之谜。“Solomon”

  (所罗门)比喻聪明人或贤人。

  六、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翻译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翻译。“文化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特征,因此不同地文化需要交流和沟通,而交流和沟通离不开语言地的翻译,文化及其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人员交往和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只有充分地了解民族文化和语言,才能领悟到文化负载的内涵和信息,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只有对民族特色文化深刻了解,才能做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汪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6.

  3、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4.

  6、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7、MarySnell-Hornby.翻译研究:综合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文化差异论文篇(8)

  二、电影中呈现的中西文化的碰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电影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或是借用中国文化的外壳诠释西方文化,或是运用西式的故事结构反映两国文化之间的交融。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也频频融入西方文化,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两种文化表现的主要是在家庭、婚姻、医疗、法律、道德伦理、价值观等诸多领域的差异,展现出激烈的正面冲突和尖锐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婚姻以严肃的历史使命和传宗接代的庄严责任。《礼记•昏义》写道,婚姻是“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而西方的文化使他们对待婚姻的看法与中国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认为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这两种自定势的形成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中西两种文化观念之间巨大的冲突还表现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与西方同性恋取向之间的矛盾。前者注重传统的束缚,后者注重个体存在的自由;前者为了种的繁衍牺牲个体的幸福和个人情感,甚至用权利运作的方式对个人生活实施全面统辖,后者宣扬个体解放,尊重并以法律保护个人私生活的一切领域。电影《喜宴》中冲突的焦点就是中西文化关于婚姻的观念。片中伟同是家里的独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儿子担负着延续家族香火的重大职责。但是,伟同天生同性恋取向,这种性取向是在西方文化极度开化的环境下,人们思想解放带来一种自由追求,这明显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相背离。《喜宴》在此基础上展示了中西文化的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和碰撞。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文化是家庭本位,血缘关系、亲情伦理根深蒂固。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本位,高度重视个人权利、个人隐私,要求自我的空间和独立,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处于尊敬礼貌体系中。电影《推手》很好地展现了中西文化关于家庭观念的冲突。《推手》里的主角是一位从小练习太极拳的朱老先生,退休后被在美国当电脑工程师的儿子从中国内地接到美国同住。由于在语言、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朱老先生与美国儿媳妇玛莎产生了许多矛盾。一个原本安宁的家庭,在这种文化的冲突下逐渐变得争吵起来。影片中后来朱老先生离开了儿子,自己去唐人街的餐馆洗碗打工。而惟一能给朱老先生一点安慰的是有着颇为相似经历的陈老太。最后两位老人都选择逃离原本期望全家团圆的天伦之乐,无可奈何中又带着些许凄凉。影片中玛莎本是一个充满创作激情的自由作家,但是朱师傅的到来却打断了她所有的创作欲望。她认为这是对她的不尊重。虽然儿子朱晓生是在国外生活的华人,适应了西方文化,但骨子里的中国传统家庭观点和孝顺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当父亲与妻子的生活习惯发生尖锐矛盾时,朱晓生坚决站在了父亲一方。

  三、电影中呈现的中西文化的融合

  比较经典的影视作品中,关于文化差异体裁的大多是描绘从大陆到美国的留学生或移民的心路历程,其中有辛酸、无助、挣扎以及东西方两种文化价值观的碰撞。而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碰撞,在人们形成一定的文化定势后,会逐渐理解和认同。在电影《推手》中,朱师傅最终与儿子和解,搬出家庭独居,同时与儿子和玛莎的家庭保持着亲密的联系,美国媳妇也最终逐渐理解中国老爷的想法,家庭重归平静。在《刮痧》中,昆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刮痧神奇的功效,并意识到了刮痧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所在,明白了背红即虐童的荒唐性。同时,许大同不顾生命危险爬上高楼为儿子过圣诞节的举动,让美国人深深体会到他对儿子的爱,虐待儿童控诉最终撤销。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不同文化的互相渗透已让年青一代在尊重文化差异方面成为共识。如今,随着文化定势的不断超越和跨越,跨文化交际也减少了很多冲撞和矛盾,更多的是和谐共存。电影《再爱一次好不好》(又名《烟台•莫里斯》),讲述的是中美两个不同国度的年轻人,从各自国家的城市出发,来到对方国家的城市———一个是中国烟台,另一个是美国小镇莫里斯。他们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和期许,在跨文化大背景下,展示新时期一段温婉多情的异国情缘。《再爱一次好不好》不再表现国人在国外挣扎生活的故事。它所表达的是中美两国人民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人类情感的共鸣。让观者看到来自中美两国不同的主人公,在文化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中,通过彼此的视角审视异域文明的不同和交融,还有就是更多展示两种文化相互的了解和认同。

  文化差异论文篇(9)

  1文化和翻译

  

  1.1 文化和翻译的关系

  如今,翻译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在这里提到的文化是指广义上的文化,不是指如城市、组织,学校等实体,而是指如思想、习俗、家庭构成,语言等非实物的东西。简单说来,文化就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存在的方式,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

  正是由于翻译涉及到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自然而然文化和语言二者的关系就出现了。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无法存在和发展;而语言只有在反映某种文化时才具备自身的意义。因为翻译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文字,而文字只有在与文化相联系的时候才被赋予真正的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处理文字问题的时候要深层次的理解文化内涵。

  由于人类社会要通过翻译来进行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在面对翻译当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的时候,通过在翻译理论的研究当中广泛全面、系统、具体的对比区别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识别共通之处,辨别特殊性。翻译不是简单的将语言的传统意义进行转换,而是最大限度的将原著中所有的文化韵味输送出去,传达各种文化信号,重现不同国家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

  1.2 翻译的目的

  大致说来,翻译的目的就是消除或减少原著和译本之间的差别。的确,在翻译中会遇到一些巧合,就是相同的语言规则适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相对而言,语言形成完全相同的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2异化与归化

  2.1 定义和要求

  laurence venuti将涉及文化差异的不同的翻译处理方式划为两类:异化和归化。异化是以源语言的文化为中心(sl culture-oriented),而归化则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中心(tl culture-oriented)。

  这两种译法的双方都有各自的倡导者和观点。既然我们都知道语言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当我们进行翻译时,文化因素应该跟语言本身受到同等重视。而如何才能使双方和谐统一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2.2 论点

  在何时何地采用异化还是归化是个问题。在英语和汉语中就有很多的文化差异。在各自的语言中存在大量发源于它们各自的民族的独特文化的表达方式,如典故、宗教用语、文化用词、习语和新词汇等,它们都与源语言国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考虑到这一点,以下列举出一些关于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方式的例子和解决方法。

  

  3 例子和方法

  3.1 典故

  对于一些反映先进文化和被经常用到的的典故,我们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以此了解和熟悉其独特文化。

  很多与人物事件有关的典故都来自于英国文学这座宝库,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莎士比亚戏剧当中的很多角色都代表着跟他们有着相同特点或性格特征的人。所以如果说一个人是“罗密欧”就意味着这个人年轻英俊,热情激昂,神采奕奕,并且很有女人缘。如果称一个人为“猪八戒”的话就表示他跟《西游记》中那头粗鲁、爱寻欢作乐、行为怪异但又有些可爱的猪有些相似之处。还有很多来自于莎士比亚戏剧和后英美文学的角色和名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词,如“夏洛克”、“葛朗台”等等。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近狼者会嗷

  to weep crocodile's tear——流鳄鱼眼泪

  3.2 宗教用语

  宗教也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途径。它是一个民族的信仰问题,绝不可滥用和误用。因此要遵从他们的信仰,异化这种方式在宗教用语的翻译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在讲英语的国家中,基督教占主要地位,因此不难发现很多对人物、事件的引用是源于基督教的圣书——《圣经》:

  a messiah————-救世主弥塞尔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也是长期流传的文化的来源:

  临时抱佛脚——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east moment.

  对归化处理不当会造成冲突和目标语言的读者对文化的错误理解,例如: 

  “there was some real falsity when they came to treat the goddess of mercy as a fashion plate of the court today.”

  译法一: 中国人渐渐把慈悲女神描绘成穿着时髦的宫廷贵妇形象, 这可严重走样了。

  译法二: 中国人渐渐把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描绘成穿着时髦的宫廷贵妇形象,这可严重走样了。

  佛教是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但是译法一很难让人能理解“慈悲女神”就是他们所熟知的“观音菩萨”,因为佛教中的人物已经被换成了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的人物。

  3.3 文化用词

  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一些独特的词语或短语。也就是说,这个词具有文化特征并且能把这种文化特征带到某个社会文化的群体当中去。当它被用于跨文化交流时,就称之为独特文化词或文化用词。

  因为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无法完全等同,我们最好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来履行翻译的使命。

  举例如下:关于物质文化,西方国家有我们以前从未听说的sandwich 和 hot dog,译者将它们介绍给我们中国人就称之为 “三明治”和 “热狗”。 而中国的饺子和豆腐被引进国外就称之为 jiaozi 和 tofu. 还如,中国有“旗袍”cheong-sam; 英国有 swallowtail“燕尾服”;美国有jacket“夹克”。

  关于社会文化, 外国人都知道“中国功夫”chinese kongfu. 在英语中,有他们的church“教堂” and missionary“传教士”; 而在汉语中有“道教”taoism 和“阴阳”yinyang。

  3.4 习语

  习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在英汉翻译当中有两类习语。一类是在一个相似的文化背景下渐渐形成的,通常情况下将它们归化双方都不会引起文化误解,如:

  self do, self have——自作自受

  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after a vernal

  而有些习语用异化的方式更为恰当,如: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3.5 新词汇

  新词是指随着一个社会中最近或当时发生的事件,出现的人物,发明的产品等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说法。

  在英语当中有的新词汇在中文中没有对等物,我们就要再充分理解原生词这个首要条件下根据中文的规则想办法创造出与他们相对应的词语。这种情况就要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

  back-to-back ——双往返机票

  thumb tribe——手机一族

  还有一些新生词汇由于解释起来过于复杂,不容易采用归化的翻译方式就最好异化这些词:

  bungie jumping——蹦极跳

  nami technique——纳米技术

  参考文献

  [1]eugene,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j].外国语,1993,(3).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j].外国语,1998,(2).

  文化差异论文篇(10)

  1、英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英国文学在整个英美文学体系中,当得上“源远流长”的称谓。英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内部遵循自身的规律,同时还受到相应的政治、历史以及宗教等的影响,早期的英国文学为盎格鲁萨克逊阶段,然后出现了文艺复兴,接着便是新古典主义的诞生,随后从浪漫主义发展到而今的现实以及现代主义等。英国文学在二战之后,基本上由过去的写实,变成多元和实验的趋势[1]。英国文学的首要特性为帝国叙事,其特有的传统即为乌托邦文学及反面乌托邦文学,而其包含的一个基本精神则是经验主义。

  2、美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十九世纪末从英国文学中脱离并自立的美国文学,其早期尽管仍然处处透露着英国文学的味道,然而在随后的数百年光景,其逐渐孕育出了自己的风格。美国文学共出现过三次大的的变化,第一次是十九世纪前期形成的民族文学;第二次和第三次乃是美国文学在一战及二战后两度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影响,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便有近十位。乡土主义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声,其在早期的美国各地不断涌现。随后美国文学的文学结构逐渐向着三十年代的新批评派,五十年代逐渐兴起的结构及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等方向发展[2]。

  二、分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本身隶属于文学一个种类的文学评论,具有特定的内涵,且评论语言均被加以严格整理,因而可以从语言差异上来体会其对文学评论带来的影响。

  1、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本质象征,语言在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英语作为英语的正宗语言,具有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其漫长的历程经历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以及ModernEnglish三个阶段,其文化传承作用可以通过语言的使用体现出来。由于语言传承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英国评论家在使用英语时,或许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地崇敬,或许是顾忌对语言传统造成随意破坏,所以张狂程序远及不上美国英语,其应用与文学评论上的语言比较正统[3]。而美国语言因为是从英国语言衍生而出的,其伴随着英国英语与北美大陆印第安土着语的接触而生,尽管核心仍然秉承着对英国英语,然而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美国的民众、政治以及文化均充满创新与叛逆。同时,由于美国在政治、历史及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包袱很轻,所以在使用语言方面的顾忌很少,比较张狂和大胆,并且处处彰显着美国一度推崇的“一切皆有可能”精神。

上一篇:直击:女孩性器的成熟全过程
下一篇:未成年人猥亵儿童如何量刑,最新的规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