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學中的自我認同與人的社會化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30
手机版

  哈維格斯特六階論(综合适应发展理论)

  Havighurst identified six major stages in human life covering birth to old age:

  Infancy & early childhood (Birth till 6 years old)

  Middle childhood (6–13 years old)

  Adolescence (13–18 years old)

  Early Adulthood (19–30 years old)

  Middle Age (30-60years old)

  Later maturity (60 years old and over)

  From there, Havighurst recognized that each human has three sources for developmental tasks. They are:

  Tasks that arise from physical maturation: Learning to walk, talk, control of bowel and urine, behaving in an acceptable manner to opposite sex, adjusting to menopause.

  Tasks that arise from personal values: Choosing an occupation, figuring out one's philosophical outlook.

  Tasks that have their source in the pressures of society: Learning to read, learning to be responsible citizen.

  The developmental tasks model that Havighurst developed was age dependent and all served pragmatic functions depending on their age.

  一、理论概述

  哈维格斯特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儿童毕生发展的心理学家。他在总结前人有关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综合色彩的发展理论,即综合适应发展理论。哈维格斯特认为人类不是天生就有一种能指引我们生活的本能,要在人类社会中顺利生活,个体就必须学会自我学习、摸索。这个学习过程是应该伴随人的一生的:随着生命的开始而开始,也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他认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之间不是等距离的,也就是说,个体是不能以一个固定的速度去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而必须使一些学习任务在某个时期内完成,而另一些学习任务又在另一个时期内完成。这样,就会产生许多加速学习时期(period of accelerated learning)。而正是这些加速学习时期的存在使得许多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感到不适应,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哈维格斯特提出了发展任务(developmental task)这个概念。

  哈维格斯特认为发展任务即一个人在发展的某一阶段必须学习的活动,若此项活动成功学会,不仅可以使他感到快乐,而且还会促使他完成以后的发展任务;若此项活动失败了,不但使他感到沮丧、不安以及容易被社会不承认,还可能阻碍以后发展活动的进行。但是什么力量促使个体去完成这一项项的发展任务呢?哈维格斯特认为这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具体地说是包括三方面的力量:第一种力量是来自身体成熟和体力发展规律,比如要在儿童早期学会走路以及在老年期要适应逐渐衰退的体力和健康状况;第二种是来自社会文化的压力和社会期望,比如每个个体都要学会阅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以及能承担作为一个公民所应承担的政治和社会责任,这些都是个体在当今社会下的客观需要;第:种力量是基于或直接来自于个体自身价值观和抱负,如要求在事业±成功就是与个体自身的成就动机相关。然而,就大多数发展任务来说,乃是上述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如前面已经提到过的那样,哈维格斯特认为,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要求其成员在某一特定的年龄必须完成属于当时的特定发展任务,这一特定的年龄就是所谓的关键期(teachable moment)。在这关键期中,个体凭借已有的发展经验和水平来对对象加以认识,这种认识的水平将深刻影响日后个体对外界的参与程度。他认为发展任务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的发展即是完成人生发展任务的过程,同样人的成熟也由一个个发展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哈维格斯特提出人的发展首先是情绪和社会的发展,其次才是智力的发展。

  二、每一阶段具体的发展任务

  关于个体在每一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哈维格斯特作了如下概括。

  (1)婴儿期与儿童早期(0~6岁)的发展任务:学习走路;学习食用固体食物;学习说话;学习控制排泄机能;学习认识性别和有关性别的行为和礼节;获得稳定的肌肉运动;形成对社会和身体的简单概念;对父母、兄弟姐妹及他人产生感情联系;学习判断是非并发展良知。

  (2)儿童晚期(6~12岁)的发展任务:学习游戏必需的身体技能;形成健全的自我态度;学习与同伴和谐相处;学习扮演适合自己性别的角色;发展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发展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观念;发展良知、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发展对社会团体和制度的态度。

  (3)青少年期(12~21岁)的发展任务:接受个人的体型和性别角色;与年龄相近的异性和同性建立新的关系;情绪上不再依赖父母和其他成人;树立经济上独立的自信态度;选择职业并做好就业准备;发展行使公民权利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发展对社会负责的行为;准备适应婚姻和家庭生活;将自我价值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4)成年期(21~40岁)的发展任务:选择配偶;学习过婚后的配偶生活;开始组建家庭;抚育子女;管理家庭;开始从事一种职业;履行公民责任;参与合乎自己性格和志趣的社团活动。

  (5)中年期(40~60岁)的发展任务:完成成年人的公民和社会职责;建立并维持某种经济水准的生活;帮助青少年子女成长为可靠、幸福的成年人;开展中年期的闲暇活动;与配偶维持密切关系;承受并适应中年期的生理变化;与年迈父母相互适应。

  (6)老年期(60岁至死亡)的发展任务:适应逐渐衰退的体力和健康状况;适应退休和收入的减少;适应配偶的死亡;与其他老年人建立密切联系;履行对社会和公众的义务;建立美满的人生。

  三、对发展性辅导的意义

  同埃里克森一样,哈维格斯特重视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并以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这给发展性辅导的提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展性辅导所强调的“发展性原则”和“前摄性预防原则”等都是从中汲取了自身立论的坚实的理论支柱。此外,哈维格斯特的综合适应发展理论对发展性辅导的意义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哈维格斯特的综合适应发展理论集他人之长,融百家之育,将生理、心理、社会的发展目标融于一体,体现了当代社会对手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发展性辅导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发展性辅导就是要为全体成员提供成长的必要经验,扫除个体正常发展的障碍,但是由于个体成长绝不仅是某些方面的成长,所以发展性辅导就必须在生理、心理、人格和社会等多方面为儿童提供帮助。事实上,发展性辅导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有许多方面就是直接根源于哈维格斯特的思想。

  第二,哈维格斯特强调完成各阶段任务的关键期,强调学生完成任务后的积极情绪体验对以后任务达成的促进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首先是情绪和社会的发展,然后才是智力的发展。可见,哈维格斯特一反传统教育对智力因素的关注,而特别强调对情绪和社会因素的关注,为发展性辅导的人格辅导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内容。其中关键期的提出更为发展性辅导的实施提供了不同内容的心理辅导侧重点的理论依据。

  第三,哈维格斯特清楚、明了地列出了人生发展六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使这个理论具有了操作性强的特点和优势,深受从事发展性辅导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人员赞赏。当然,在移植和应用其理论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时代是在发展的,各国的国情也不尽相同,所以哈氏提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也可能对现代我国人群不完全适合。

  埃裏克森八階論

  主要理论观点和成就:(1)建构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理论。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扩展于意识领域、从先天本能欲望转至现实关系之中。(2)提出心理社会发展渐成论。强调文化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把人格的形成视为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者互动作用的过程。(3)提出人格发展阶段论。

  (5)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时期)

  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6)亲密与孤独(青年期)

  E的亲密指的是和异性的共同生活,互相体贴而不担心沉湎于其中而失去自我的一种能力.如果一个人不能学会和异性交往而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他们就会生活在一种孤独感中.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自我认同程度.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一、埃里克森的观点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的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由于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有两个极端,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成年中期处于第七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创生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创生”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履行父母的职责,如生儿育女,也包括被称之为“生产力”、“创造力”的内容,如积极参与竞争,为社会作出贡献。所以有人认为,埃里克森的创生概念类似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所谓自我实现,是一种尽力争取成为最完善的人的动机。努力自我实现的人会尽其所能做最佳父母,会努力尽职并不断改进,直到达到他们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会努力做踏实的朋友,积极热忱,并关心社会公民和值得依赖的合作者。他们不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逐渐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完善的人。

  当人进入中年以后,他们的事业成果逐年积累,家庭成员增多,他们往往奋力兼程,不惜代价地工作。然而,对于长期持续拼搏的中年人来说,往往因工作超时而负担过重,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一旦感到自己不能一如既往地竞争与创造时,就逐渐进入停滞状态。处于停滞状态的人往往感到精力枯竭、生活无趣,常常过分关注自己。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成年中期,每个人此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停滞。因此,使个体获得创生,避免停滞是成年中期的主要任务。如果能成功地完成这一任务,就有助于中年人发展出与创生相关的优良品质,即关心的品质(virtue of care)。具有这一品质的人,能关心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等,而且他们做到这一切完全是自觉自愿的。

  二、莱文森的观点

  莱文森(D.Levinson)认为,成人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的。稳定期和转折期的区别在于生活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所谓生活结构是指个人的社会角色与职业角色的综合体。莱文森提出了主要描述成年早期和中期的六个阶段。这一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他对40位男性的访谈。Levinson,D.J.(1978).The seasons of a mans life.New York:Knopf.受访者的职业包括四类:蓝领工人、白领职员、经商人士和学者。因此,他的理论更适用于男性。

  由图10-1可见,根据莱文森的观点,成年期的发展涵盖了稳定和转变的交替。在比较稳定的时期,我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优势;在转折时期,我们会改变过去建立起来的东西,重新建立新的系统。每个人都会经历转折,但转折期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明显的混乱。莱文森非常强调中年期转折。他认为这样的转折会发生在40岁出头的时候。在这一时期,个体要面临四个重要的问题:依恋、分离、渴望亲密关系以及需要时间内省和认识自己。他们努力解决个人的问题,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打破过去,并创造崭新的生活。如果个体能较好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处理好现实与可能之间的矛盾,那么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智慧、有见识、同情心、视野开阔等品质将会出现。

  三、古尔德的观点

  古尔德(R.Gould)基于临床的观察提出了另一种阶段理论。他研究的被试共524名,16~60岁,属于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男性和女性都有。古尔德认为有一个内部时钟决定了我们在成年期分七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

   

  阶段一,16~18岁。这是自主性(希望远离父母)与依赖性(希望仍然得到他们的保护与指导)相矛盾的时期。

  阶段二,18~22岁。年轻人感到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并可能搬出家庭居住,同时又害怕被父母重新监控起来并因此被迫依赖于他们。此时同伴群体扮演了同盟军角色,帮助年轻人切断与家庭的联系。

  阶段三,22~28岁。完全自主的时期,独立于家庭并建立自己的生活。同伴仍然非常重要,但自立更重要。

  阶段四,28~34岁。开始质疑自己的生活选择,并且渐渐厌烦那些社会角色,但还是继续扮演着。

  阶段五,34~43岁。觉得用于塑造青少年期子女行为的时间或者生命持续的时间越来越少。成年人的父母会重新提出以前的要求,以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冲突,但方式可能是间接的。

  阶段六,43~53岁。这是个痛苦的时期,感到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再有什么改变了。这个时期也会责备自己的父母对生活不知足,挑剔孩子的毛病,向配偶寻求同情。

  阶段七,53~60岁。与40多岁时相比,这时在感情上变得积极起来。与配偶、父母、子女、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起来,自己也容易满足。

  可见,古尔德是从个体与家庭的关系来建构自己的理论的。对于中年人来说,与青少年子女教育,以及对老年父母的照顾和关系的维系是最重要的任务。在成年中期也存在痛苦的转折,经过转折之后,个体会变得积极和快乐。

  四、哈维格斯特的观点

  哈维格斯特(R.Havighurst)曾于1974年提出了关于中年发展任务的观点。他认为,发展任务主要源于个人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以及个人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方面。成年中期是人一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它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最大要求的时期。在家里,中年人必须精心培养孩子,使孩子成为有责任心的人和幸福的人,必须维持好与配偶的和谐关系。在工作中,面对工作的压力,他们必须达到和保持职业活动的满意水平;与此同时,他们还必须接受和履行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义务。根据哈维格斯特的观点,中年人还必须寻找消磨时间的新方式,新的方式往往能够反映出身体、兴趣、价值观、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哈维格斯特把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具体地归纳为七点:(1)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2)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3)开展成年期业余活动;(4)帮助未成年的孩子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5)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6)承受并适应中年人生理上的变化;(7)与老年父母相适应。

  有关个体发展任务的理论很好地反映了个体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事实,同时告诉我们个体的一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对成年中期发展任务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成年中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阶段。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自我,以求个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承担着教育子女、赡养父母、照顾伴侣、完成工作等多方面的责任。在多种角色和责任的压力之下,不少研究者,包括莱文森和古尔德都认为存在中年危机现象,即成年中期个体会经历身心疲惫,主观感受痛苦的阶段。

  但实证研究表明,只有小部分人在成年中期出现或感觉到危机。科斯塔和麦克雷(Costa & McCrae)用自我报告法对此进行研究时,并没有发现存在危机期的证据。相反,他们发现那些经历了所谓危机期的个体在整个成年期都感受到了危机,并且更可能有神经质的倾向。罗森伯格(Rosenberg,1981)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的被试是500名25~30岁和38~48岁的人。他专门设计了中年危机问卷对两组被试分别施测,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些研究表明中年危机在基本健康的成人身上并不是经常的现象,或者根本就没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就算是相同年龄的成人,他们也会有不同的心理、生理、社会状态,发展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很难用一个发展任务模式描述所有的人。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中年人都会面临相同的发展任务。事实上有研究已经表明,尚未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成人发展模式是普遍的、单一方向的。

  同时,不同的研究者提出的成年中期发展任务不尽相同,这主要是由于取样难度较大,要照顾到年龄跨度、职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很难获得充足的代表性样本。正因如此,研究者的理论往往都是基于来自不同样本的研究提出的,所以难以把发展任务理论统合起来。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描述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分析成年中期个体心理特征产生与形成的基础。

  人的社会化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过程和其它社会化过程是个人最为重要的学习经历。对此,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埃里克森在《童年和社会》一书中,把个人心理成长的历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并阐述了人在每个阶段上所面临的社会化的基本问题。美国心理学家R·哈维格斯特强调人的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思想,他在《人类发展》一书中,把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亦具体描述了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

  (一)幼儿期

  学习走路;学习吃固体食物;学习说话;学习大小便的方法;懂得脾气的好坏,学习控制自己的脾气;获得生理上的安定;形成有关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与父母、兄弟姐妹及他人建立感情;学习区分善恶。

  (二)儿童期

  学习一般游戏中必要的动作技能;培养对自己有机体的健康的态度;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学习男孩或女孩角色;发展读、写、算的基础能力;发展日常生活必要的概念:发展道德性及价值判断的标难;发展人格的独立性;发展对于社会各个单位和团体的态度。

  (三)青年期

  学习与同龄男女的新交际;学习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角色;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肌体;从情绪上独立于父母和其他成年人;有信心实现经济独立;准备选择职业;作结婚成家的准备;发展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知识与态度;寻求并实现负有社会责任的行动;学习作为行动指南的价值和伦理体系。

  (四)成年早期

  选择配偶;学会与配偶一起生活;家庭中添了第一个孩子;教养孩子:管理家庭;就职;担负起公民的责任;寻找适合的社会团体。

  (五)中年期

  形成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建立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维持这种水平;帮助儿童成为一个能被人信赖的幸福的人;允实成人的业余生活;接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方面的变化;照顾年老的双亲。

  (六)老年期

  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适应退休和收入的减少;适应配偶的死亡;与自己年龄相近的人建立快活而亲密的关系:承担公民的社会义务;对于物质生活的满足方面要求降低。

  人的社会化过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不断向社会中的其它成员学习。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马格丽特·米德博士曾经研究了不同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的三种方向,即社会成员习惯于向古人学习;习惯于互相学习、向同代人学习:向未来事物学习。这三种方向也说明了三种不同的社会变迁速率。习惯于从老人和古人那里找到根据的社会,一般社会成员代与代之间变化不大,社会变迁迟缓;而互相学习和向未来时代接受社会化的社会,在社会变迁的路途上会很快发展。

上一篇:成年后眼睛还会近视吗?
下一篇:汽车宝宝坐垫怎么安装?怎么样安装儿童安全增高垫